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如何提高排污成本
扩展阅读
苹果11怎么移出app资源库 2024-11-22 22:36:47
华为与石油有什么关系 2024-11-22 22:36:44

如何提高排污成本

发布时间: 2024-11-12 05:17:50

Ⅰ 企业环境成本价值核算和管理控制有哪些途径

对制造型企业中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控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它对我国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及其构成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环境成本是社会用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工业污染末端治理和用于支付环境监督的管理费用等的资源耗费。迄今为止,为国际会计学界所普遍认可并且常被我国会计学界的同仁引以为据的环境成本概念的定义来自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专家组会议”在1998年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的环境成本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这个定义中说明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对环境负责”、“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这三个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结成一体,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即:谁对环境造成了影响,谁就应该对环境负责,从而也应该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从其定义可见,企业是环境责任主体,即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应该对环境负责并且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的也是企业。也就是说,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于以往企业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造成的,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企业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而为了使企业能够具有这种自觉的责任感并且实际地担负起这种责任,就应该把在维护、治理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统统计入企业成本中。

(二)环境成本的构成

1.如果综合观察环境成本,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

(1)获取自然资源阶段的初始环境成本。

(2)投入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

(3)产品转入流通阶段的环境成本。

2.如果从环境成本组成部分区分,其构成可分成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获取原材料过程中的保护资源成本。

(2)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成本。

(3)生产过程的环境预防成本。

(4)销售产品过程的环境污染的处置成本。

(5)产品研发中的环保开发成本。

(6)改善企业周围环境的成本。

(7)其他环保支出。

二、企业应用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困境

(一)环境法规的不完善

环境法规可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成本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即使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我国从1979年先后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由《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所组成的比较健全的环境法律体系。尽管这些环境法规的力量对保护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与实务操作有很大的差距。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l4000系列),在ISOl4000系列标准中,现已正式颁布的有8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个,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以及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这些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做出了原则性的框架性规定,对如何达到这些环境规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种环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在实务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从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阐述可以知道,这些标准都没有明确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标准也未作规定,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环境法规的不完善可以导致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困境。

(二)会计法规的不健全

目前《会计法》中还没有环境会计的相关条款,环境会计准则也没有制定,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会计假设、环境成本计量、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方法上还没有统一。正因为对环境会计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环境成本报告以及环境成本分析,均按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进行,同行业间没有可比性。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会计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又要建立、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监测与计量技术有关。

(三)环境审计基本空白

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法定机构对适用于环境要求的有关业务经营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我国环境审计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理性审计,即主要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企业被迫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绿色理念”经营,建立有效的绿色经营系统,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如何防止国际贸易“绿色壁垒”、防止发达国家将“不够绿色”的产业商品转移或销售到中国来;开展对大型制造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有关自然资源、环境成本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再监督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但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中还缺少这一块,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现状,急需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

(四)环境税收不完善

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资源与环境的税收有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但各税种的征收目的主要是调节级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未能与保护资源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对于资源税,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只对六类矿产品及盐征收,目的主要是调节这些资源因开采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级差收入,征税范围较窄,未将急需保护的水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划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同时征收标准一般偏低,不足以补偿资源损耗,对稀缺资源、非再生资源没有课以重税。现行的税制并不是一个对环境十分“友好”的税制,它没有单独设立环境税,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到有关的税目和税率中。

(五)成本量化困难

企业环境成本包括: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四种。对后两种形式的环境成本量化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资源的破坏程度和类型的确定困难,可利用的技术以及恢复标准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难以量化。比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进行量化时,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以及迫使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这些损失都要计入水污染损失成本中,但在实际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比较困难。可以说,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是困扰环境成本会计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

三、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应用于企业的途径

(一)完善环境成本法规制度

必须完善包括环境方面的法规和会计方面的法规及其它相关的法规制度。相关环境法规与会计法规的不完善,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法规制度进入实务操作的一个主要障碍。我国有关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法规制度建设可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做法。1.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体系。2.完善环境会计法规主要包括:修改会计法规,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内容条款,以法律形式确立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并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制度;完善环境审计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环境审计框架内,制定专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3.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等。

(二)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企业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作用在于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为环境成本报告、环境成本审计、环境成本控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这一体系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环境成本的定义、环境成本的分类、环境成本的确认、环境成本科目设置、环境成本的计量与记录、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等。与财务成本核算相比,环境成本核算更加复杂,尤其是环境成本的计量,由于涉及环境外部损失的计量和非市场价格因素,其计量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因此,只有加强对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才能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三)实施环境成本报告制度

环境成本报告作为环境成本会计的一部分,在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调整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满足有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成本报告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报告在报告形式、报告内容等方面都逐渐成熟,并逐步规范化。在我国企业中,也要逐步实施环境成本报告制度。对于环境成本报告的形式,建议单独编制环境成本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企业年度报告的一部分;对于环境成本报告的内容,建议由环境成本项目、环境成本政策和其他说明事项这三部分构成。

(四)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

环境成本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有助于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报告中信息的可信度,使环境利益关系人从中获得可靠的信息进行决策。在企业中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1.国家应完善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即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等);2.应对环境成本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环境成本审计的准则。

(五)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1.要开展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开发绿色ERP管理系统,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绿色观念贯穿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及回收的全过程和整个行业,追求企业和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2.要付诸实施,包括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当模式、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等。

(六)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

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面临很多难题,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将更为重视环境事项。随着各种环境与会计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外部压力将与日俱增,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因此,要加快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试点工作,在5年之内,选择一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制造企业如矿业、化工、石油、造纸、钢铁等企业作为试点;未来5-10年,再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并充分发挥执法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出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使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应用具有强有力的保证。

Ⅱ 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衢州市部分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实地考察,对企业环境意识、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经常性环境支出、环境收入、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生产、管理和经营运作普遍呈粗放状态,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很低层次状态等问题,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成为衢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严重约束之一。
一、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提出
(一)环境成本概念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目前已形成共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的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达到的要求。
(二)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提出
1、环境法规的要求。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要求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我国也已颁布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内的一系列环保法规,违反了这些法规要受到查处,这就迫使企业按照其要求采取必要的手段,力争使自带粗郑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规的要求。
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国际贸易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同时我国蠢颂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已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因此,企业要打破这些“绿色壁垒”势必要实施环境成本的控制管理。
3、着眼于环境风险的控制。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增大企业的环境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2)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3)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作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因此实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也是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要求。可以看出,企业要提高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势必设法降低环境成本,这就促使企业要实施并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
二、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以衢州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衢州三县两区一市部分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实地考察,对企业环境意识、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经常性环境支出、环境收入、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调查设计及调查结果
我们设计了一份有关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4个部分,涵盖12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与环境意识(问题1-3):包括企业所属行业、性质、经营规模、成立时间及是否获得ISO14001资格认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情况、对ISO14001认证体系的认识和企业是否设有专门的环保部门等。
2、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问题1-3):包括有关可持续发展含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政府环凳培保措施的看法等。
3、环境支出与环境收入项目情况(问题4-5):包括环境支出项目及环境收入项目及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信函方式,发出问卷200份,其中企业120份,被调查人为企业的财务经理;银行25份,被调查人为银行的信贷部经理;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25份,被调查人为投资部经理;会计师事务所30份,被调查人为注册会计师。截至2009年2月底,共回收问卷41份,其中,企业28份,银行5份,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5份,会计师事务所3份。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情况
1、企业的基本情况。在答卷的28家企业中,按行业划分,化工企业5家,制造业5家,制药3家,造纸企业3家,电器电子5家,其他行业企业7家;按企业性质划分,民营企业25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合资企业2家。从企业答卷的情况看,企业的回函率为20%,通常认为有效回函率应在20%以上。因此,这些答卷有助于了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
2、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从答卷的综合情况来看,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占43%,在还没有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中,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提出申请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占到68%。从会计师事务所答卷的情况看,其客户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占25%。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25%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尽可能扩大生产能力,20%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控制环境污染,11%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控制人口增长,50%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环境保护,9%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其他内容。
3、环境支出、环境收入。从企业“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项目及其会计处理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支出方面:排污费(89%)、按现行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93%)、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89%)和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75%)这4个项目是企业最常发生的“环境支出”项目。大部分企业对排污费单独立账,但企业对于其他环境支出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都没有超过50%。从“环境成本”发生的原因看,企业“环境支出”项目受环境法规因素的影响较大,资本性环境支出大于收益性环境支出。
问题1、3调查的综合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大部分企业在过去的3年里主要在遵循环境法规和资本支出方面发生环境支出;对于预期未来3年内的环境支出主要是在遵循环境法规方面。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环境支出受环境法规的影响较大。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环境立法的不断加强和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遵循环境法规的成本将日益增加。环境支出的财务影响具有长期性。收入方面: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74%)、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减免税收入(59%)、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着的企业发放的奖金(51%)和国家拨给企业的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等项目(57%)是企业较常发生的“环境收入”项目,但企业对这些“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都不超过35%。
4、环境信息披露问题。
(1)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原因。调查综合结果:由于以下原因及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情况,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要求(74%)、迫于市场的压力(40%)、迫于公众或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25%)、迫于投资者的压力(21%)、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49%)。以上显示:企业编制环境报告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要求和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这说明,衢州市目前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强制型居多。我国政府的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应定期向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环境统计报告。
(2)环境信息的使用者。统计显示:企业环境信息的使用者,政府管理机关是我国企业环境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55%),其次是投资者(32%)、顾客、金融机构、新闻媒体、雇员、财务分析师、社会公众等。这说明,衢州市目前中小企业环境报告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环境报告忽视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提供的环境信息也是不完整的。
(3)信息披露与投资决策。问题4调查的综合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人士认为,环境规划将对公司未来5年的财务状况产生有利影响;同时也有些被调查人士认为环境规划将对公司未来5年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可见,人们对于环境规划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一致。
5、环境负债。问题6、7和9调查的综合结果显示:被调查人士大多数人士认为,企业一般会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并认为,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潜在的环境负债。这表明:随着环境法规的完善,企业潜在的环境问题将可能导致环境负债的增加,环境负债的增加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企业没有充分披露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6、衢州市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调查结论。综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和分析,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衢州市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环境法规与国家环境政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显着且呈长期性;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环境成本分配不合理;三是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健全,也缺乏可操作性;四是环境成本管理观念陈旧,管理范围和手段不能适应需要,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而且,企业存在低估环境负债的现象;五是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可比性、相关性和清晰性不够,信息披露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
三、改善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中小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与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其系统模式,将有助于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应该从政府和企业本身两方面着手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一)政府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完善相应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规范体系。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要求以法规、制度、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相关的法规包括环境、财务、证券等方面的一些法规。第二,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经济制度,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等。第三,要加大对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理论的研究力度。第四,加大对环境成本控制考核的力度。
2、成立环境资金使用的监督机构,审查和监控环境资金的使用情况。近几年来,省、市级财政加大了对重点环境整治与保护项目的支持,不少中小企业也设立了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环保。因此要求政府环境资金管理机构、企业财务部门对环境资金严格管理,专款专用,提高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监督机构,加强对环境资金的使用、环保设备的运行的监督管理。
3、加强环保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环保和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推行清洁生产、环保型生产和循环型生产。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Ⅲ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的方法是什么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的方法及其发展:
从成本发生的时间角度看,通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外乎两种,事前与事后管理。西方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正在由事后处理法转向事前规划法。
(1)事后处理法。
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比如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交由废水处理厂处理,该方法发皮埋晌生名目繁多的各项支出,诸如:排污费用、记录成本、储存成本等均计入环境成本。
(2)事前规划法。
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行,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绿色生产方案就是事前规划法的深化运用,企业可以以生产过程无污染为目标规划出生产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支出收益预算。绿色生产的目的是完全消除环境故障成本,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对外排污达到非常低的绿色标准,从而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达到最大。该生产模式不仅免去了未来一切的环境支出,更可以获得绿色生产带来的长期收益。执行绿色生产方案的代价是近期的巨大投资,因而需要事前严密地规划整个生产方案,否则会由于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而失败。事前规划法体现了西方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事后处理法相比,两者在诸多方燃锋面存在明显区别:
首先,两者的管理理念不同。采用事后处理法的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不足,尽管环境控制成本较低,但对环境故障成本却无法控制,可能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而事前规划法则对环境污染采取了积极预防的态度,早期自行支出环境控制成本并控制未来的故障成本,取二者之和即环境成本较小者的方案,充分考虑了两种环境成本的内在联系。
其次,两者的管理过程不同。事后规划法无需对原有的生产工艺流程作改动,因而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事前规划法却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设计,这要求企业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液毁能力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信息合作。
最后,两者的管理效果不同。事后处理法作为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然而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明显。事前规划法却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综合了各方面信息的规划指引下,环境成本被纳入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过程,环境支出的可选性和可控性大大提高,再融入绿色成本战略思想,环境成本管理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标是通过成本管理行为的实施来提高环境效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狭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广义的环境成本还包括外部环境成本。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框架,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之中。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人们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分为事前规划法和事后处理法两种。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事后处理法,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应采用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的事前规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