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帕氏指数为什么缩小成本
扩展阅读
我叫mt怎么获得扫荡工具 2025-01-11 00:04:07

帕氏指数为什么缩小成本

发布时间: 2024-11-28 03:28:00

1. 说下通货膨胀的原理哦

相关课题三: 关于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纸持续贬值的过程。包括公开型和压抑型通货膨胀;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或恶性通货膨胀;滞胀;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等各种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
1、拉氏指数——指以个别商品名义支出的基期比重作为权重,来计算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的。基期商品保持不变既是拉氏指数的特点,也是它的缺点。当消费品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们会较少需求价格上升较快的商品,而较多需求相对廉价的商品。由于没能够将基期之后涌现出来的新的主要消费品考虑进去,这样实际上的通胀程度要比拉氏指数反映出来的小。即拉氏指数将夸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数——是根据期末购买的商品篮子作为参考点,来计算物价指数的上涨情况的。但由于强调了期末的商品价格指数,忽视了基期商品的价格指数,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低估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3、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开支所编制的物价指数。它是一个拉氏指数。缺点:选择商品的范围较窄,仅限于消费品。
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一个帕氏指数。缺点:未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和劳务将被遗漏,并且它的资料也较难收集。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语)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理由:当经济长期处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财政赤字增加内需并扩大货币发行量配合对货币的扩大需求,使整个经济产出增加。这就是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看法二: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不断贬值,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断降低,使人们无法比较、衡量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直接表现为价格信号紊乱,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
看法三:通货膨胀对经济没有影响或没有确定的影响。
理由:(1)货币中性论认为: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并不会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均衡状态。这样价格的变动对实际产出并无影响。(2)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胀率有差别时,通货膨胀才使得实际产量有增减,但是由于预期有偏差,人们的行为也出现偏差,于是实际产量的增减也就无法捉摸。
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经济学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线来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就较低。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可能预期较高的通胀率,使菲利浦斯曲线右移,即意味着在同样的失业率下通胀率更高。这时候是菲利浦斯曲线恶化。而当菲利浦斯曲线失灵时,曲线与横轴垂直,即无论通胀到什么程度,一定的失业率依旧存在。

第三节 世界各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发展态势和治理
70年代,由于长期实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采取简单的增发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发达国家进入了滞胀时期,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
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放弃了战后以来实行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转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严格的货币政策,通过短期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政策使通货膨胀持续回落,但同时也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于是,一些国家又采取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但留下了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高居不下的问题。
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美国在技术创新和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实现了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和经济高增长的发展。西欧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失业率大大降低,通胀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而日本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
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态势和治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它们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发展中国家的高速经济发展必须求助于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但是,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在超过经济发展能力时又必然带来高度的通货膨胀问题。于是再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治理。反反复复,几多波折。并且,通过出口、外债、汇率制度等环节的传导,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治理,往往严重受到国际经济状况的影响。
三、中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中国的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地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膨胀。但经济基础的薄弱和资金的短缺成为高速发展的瓶颈。于是增加货币投放量和信贷资金的结果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实物的流通量,发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不同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是:
1、由价格改革而引发的成本推动式通胀。2、引起货币超量发行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不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体制上的原因。3、不完善的经济法规和秩序使各种商品在流通中发生转手加价的问题。
(二)我国对通货膨胀治理的主要方法:
80年代治理通胀方法以行政性手段为主。效果:通货膨胀被控制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下降。93年通胀后,政府采取了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未放弃运用行政手段,但重点操作落在间接的宏观调控上。效果:终于使经济成功地软着陆,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的同时也保持了经济的适当发展。
几条经验:
1、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之间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微观主体对政策信号越来越敏感。
3、准确把握形势,审慎灵活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2. 帕氏指数为什么会缩小理想生活成本(具体来说为什么分母会变大。。)

因为价格变化时商品之间的替代效应,帕氏指数简单来说就是p2q2/p1q2,以现期数量为准,而现期购买量是受替代效应影响根据价格调整过得购买量,就是基期价格高于p2购买量会低于q2,现在仍按q2计算,分母就会变大

3. 单位成本综合指数用拉氏指数还是帕氏指数

单位成本综合指数一般都是使用拉氏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品质指标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如产品价格指数、产品单位成本指数等,质量指标采用货币计量单位。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主张无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统称为综合指数,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这样对比结果得出的总指数就是所要研究的现象综合变动的程度。希望可以帮到你。

4. 帕氏指数在实际应用中为何较少被采用

在统计分析中,我们讨论的报告期加权指数,特别是帕氏指数,其计算方法以报告期的变量值作为权数。然而,这种权数选择方式存在局限性,它无法消除权数变动对于指数产生的影响,导致不同时期的指数结果缺乏直接的可比性。尽管如此,帕氏指数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够揭示价格和消费结构的同步变化,为我们理解经济动态提供了清晰的视角。

在具体应用中,帕氏指数公式常常被用于计算价格和成本等质量指标,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价格变动对这些指标的实际影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帕氏数量指数由于考虑了价格因素,实际上是通过调整后的价格来衡量物量的综合变动。这种做法与传统的物量指数计算目的略有冲突,因为它偏离了单纯衡量数量变化的初衷。

因此,尽管帕氏数量指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被采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并不是计算物量指数的首选,这可能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5.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九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1章 宏观 经济学的数据

2.1 复习笔记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地域概念。

(1)   核算 GDP 的两种方法 : 支出法和收入法

从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来看,支出和收入必然相等,所以可以从支出和收入两个角度来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①支出法指从支出角度衡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四方面出的总和。

公式如下:  GDP=C+I+G+NX

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②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以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   实际 GDP 和名义 GDP

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以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

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3)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GDP=Y=C+I+G+NX

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①消费指消费者个人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消费分为三个子项目:非耐用品、耐用品以及服务。

②投资一般指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投资也分为三个子项目: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以及存货投资。

③政府购买是一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政府购买包括诸如军事设备、高速公路和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等项目。它并不包括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例如社会保障和福利。

④净出口是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服务的价值减去本国从外国进口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代表贸易顺差,也可能是负值,代表贸易逆差。

(4)   GDP 的计算规则

①采用市场价格进行核算。

②二手货的出售不进入GDP核算。

③存货投资增加GDP,存货出售不影响GDP。

④中间品的价值不进入GDP核算。

⑤不存在市场价格的产品或劳务需要对其价格进行估算,为简化计算,对房屋租金、政府评价(通常是公务员的工资)等进行了估算,而诸如在家中产出和消费的劳务和产品,以及地下经济等并未纳入估算体系。

2 国民生产总值(GNP)

(1)   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国民概念。

(2)   收入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相互关系如下: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一面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NNP = GNP-折旧

NI = NNP- 统计误差

PI= NI- 生产和进口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费一净利息 + 股息 +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 个人利息收入

DPI=PI一个人税收

3 衡量生活成本的指标

( 1)   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表为:CPI =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2)   GDP 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用公式表示为:GDP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

(3)   CPI 与 GDP 平减指数的差别

①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②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所以进口品价格变动并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但会反映到CPI上

③CPI是用固定的一篮子产品计算的,而GDP平减指数是用可变的一篮子产品计算的。

(4) 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拉氏指数是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物价指数,加权数固定,不能反映由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而导致的购买数量的变动,因此倾向于高估生活成本的增加。帕氏指数是用一篮子可变产计算的物价指数,加权数可变,但它没有考虑由于替代可能引起的消费者福利的减少,因此倾向于低估生活费用的增加。CPI属于拉氏指数,因为它是由确定的一组商品计算的;GDP平减指数属于帕氏指数,因为它是由变化了的一组商品计算的。

(5)PCE 平减指数

PCE平减指数全称为个人消费支出的隐性价格平减指数,等于名义消费者支出与实际消费者支出的比值。

PCE平减指数在某些方面与CPI相似,在另一些方面与GDP平减指数相似。和CPI的共同点主要有:①PCE平减指数只包括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将属于投资和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排除在外。②PCE平减指数包括了进口品的价格。

但是,与GDP平减指数一样,PCE平减数允许产品篮子随着消费者支出的构成变动而变动,即PCE平减指数所具有的属性是 CPIRIGDP平减指数的混合。

4失业率与劳动力参与率

(1)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总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2)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5存量与流量

经济学家把数量变量分为存量与流量。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点上的数量,而流量衡量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2.1 复习笔记

一、概念题

1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ct,gdp)

答: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收入核算(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答: 国民收入核算指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和会计的方法,对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描述,为经济分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订经济政策或计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一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1941年7月号和11月号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首次使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一词。

国民收入核算一般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为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3存量与流量( stocks and flows)

答: 存量与流量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记录经济信息的两种基本形式。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测算的量,如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或持有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存量具有时点的基本特征。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反映定时期内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它涉及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的数量、构成或价值的变化。大多数流量是交易流量,如总消费;另一类是非交易流量或称其他流量,主要包括资产数量的非交易变化,如自然灾害等非生产性因素引起的资产变动量;以及市场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价值变化,即重估价反映的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的流量。流量具有时期特征,即流量的数值大小与时期的长短有关。有存量就一定有流量与之对应,而有流量并非一定有存量,如工资、利息、进口、出等,作为反映经济多样化的流量,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存量。

4增加值( ( value added)

答: 一个企业的增加值等于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对整个经济来说,所有增加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GDP也是经济中所有企业的总增加值。

5估算价值( (imputed value)

答:在计算GDP时,大多数产品与服务都能够根据其市场价格来估价,但一些产品因为不在市场上销售,从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如果GDP要包括这些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就必须使用其价值的估计,这种估计被称为估算价值。由于计算GDP所需要的估算只是近似的,并且由于许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被排除在外,所以GDP并不是衡量经济活动的一种完善指标。

6名义GP与实际GDP( (nominal GDP versus real GDP)

答:名义GDP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例如,2016年的名义GDP是以2016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名义GDP的高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名义GDP来统计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生产力。

实际GDP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以2016年的价格作为基期来计算实际GDP,意味着在计算实际GDP时,用现期的物质产量乘以2016年的价格,便可得到以2016年价格出售的现

期产出的价值。

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7 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

答: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又称为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又称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用公

式表示为:

GDP 平减指数 = 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年国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年和所考察的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该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因为GDP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帕氏价格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8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national income accounts identity)

答: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指储蓄-投资恒等式,即I=S。从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所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可以说明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平衡关系。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而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供给。因此,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恒等:总需求=总供给。这种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从两部门经济入手研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经济中的恒等关系,进而研究三部门经济与四部门经济。

两部门经济中可以得出储蓄投资恒等式:I=S。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来说,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在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三部门经济可以得出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T-G)可视为政府储蓄。

四部门经济可以得出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M-x+Kr),(M-X+Kr)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如M+Kr大于X,即从外国的主观角度看,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储蓄,反之为负储蓄。

9消费( consumption)

答: 消费指消费者个人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是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的一项。消费分为三个子项目:非耐用品、耐用品以及服务。非耐用品是使用持续时间较短的产品,如食物和衣服;耐用品是使用持续时间较长的产品,如汽车和电视;服务包括个人和企业为消费者所做的工作,如理发和就医。决定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利率、价格水平和收入分配等。

10投资( investment)

答:投资是指为获取预期收益而投入资金或资源的经济活动。预期收益主要指经济收益,也包括社会收益。投入的资金(资本)可以是货币资本,也可以是实物资本或其他资源。由于各种资源都可以折算成一定的货币价值量,所以,投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投入货币资金。投资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具有数量上的集合性、机遇上的选择性、空间上的流动性、产业上的转移性、收益上的风险性和周期上的长期性等特点。

投资可分为三个子项目: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以及存货投资。各国通常把包含了折旧费的投资称为总投资,扣除了折旧费的投资称为净投资。总投资总是大于零,而净投资则不一定大于零。

11政府购买 (government purchases)

答:政府购买是一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它是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中的一个项目。政府购买包括诸如军事设备购买、高速公路建设和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支付资等项目。它并不包括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例如社会保障和福利。由于转移支付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并不用于交换产品与服务,所以不是GDP的一部分。

12净出口( (net exports))

答:净出口是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服务的价值减去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用E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EX-I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能是负值。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13消费者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CPI)

答: 消费者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表示为:CPI =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者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14 PCE平减指数(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Deflator)

答:PCE平减指数全称为个人消费支出的隐性价格平减指数,等于名义消费者支出与实际消费者支出的比值。

PCE平减指数在某些方面与CPI相似,在另一些方面与GDP平减指数相似。和CPI一样,PCE平减指数只包括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将属于投资和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排除在外。和CPI一样的另一点是,PCE平减指数包括了进口品的价格。但是,与GDP平减指数一样,PCE平减指数允许产品篮子随着消费者支出的构成变动而变动。因此,PCE平减指数具有的属性是CPI和GDP平减指数的混合。

15劳动力( (labor force)

答: 劳动力是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即:劳动力总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美国劳工统计局做统计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上一周一部分时间里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他(或她)就是就业者。如果一个人没有就业并在寻找工作,或临时解雇,他(或她)就是失业者。那些不属于前两个类型的人,例如全职学生或退者,就不属于劳动力。一个想工作但放弃寻找工作的人也不算在劳动力之内。

16失业率( (unemployment rate))

答: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公式中的劳动力总数为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

17劳动力参与率(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答:劳动力参与率是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的人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知择学习网上有完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 可上站内搜索 【 曼昆宏观经济学 】, 即可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