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成本的认知有哪些
扩展阅读
18k金1克拉钻石值多少钱 2024-12-02 18:27:50
管道安装成本计什么科目 2024-12-02 18:22:13

成本的认知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4-12-02 08:30:11

Ⅰ 你真的理解“成本”吗

在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念里,没有损失钱,那就没有为这件事付出成本。这种观点对吗?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这是网络和360网络上对于成本共同的定义。有些人可能理解不了对象化这个概念,对象化就是能明确归属于某个产品成本的东西,例如A产品的原材料就是A产品能予以对象化的成本。从网络和360的定义看,有些人跳出来反驳文章开头观点的论点——时间和精力,似乎不能算成本。可是它们真的不是成本吗?

其实是一个概念划分的问题,在会计领域,成本的确指的是钱,或者是有货币价值的东西,因为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用钱的多少衡量成本的大小,它准确称之为会计成本。而在经济学领域,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

一笔钱用来大吃一顿就不能用它来买一件新潮的衣服了,这件新潮的衣服就是你大吃一顿所要付出的成本。与会计成本不同的是,你做大吃一顿这件事的时候,货币成本仅考虑你花出去的钱,而经济学成本则考虑你做这件事所放弃的所有机会,你把钱花了,意味着你放弃了买衣服的机会。再假如你是一个投资高手,那你就不能用这笔钱来做投资,那你就失去了以钱生钱的机会。你放弃的投资回报就是你的成本,因为此时衣服的价值已经比不上投资回报的价值,投资回报是你大吃一顿所要付出的最大代价,即大吃一顿的成本。

在以上的三个成本中选项与选项互为成本,你的成本是放弃的所有其他选项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那如何知道自己放弃的代价是不是最大的呢?核心理论是 需求决定成本。 准确的说法是需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则决定成本的最基本因素是需求。当我很渴很渴的时候,一瓶水即使是5块钱我也愿意出,因为此时这瓶水它在我心里的价值是最大的,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它。而当我一点都不渴的时候,即使这瓶水只是5毛钱我也不一定愿意买,因为可以留着这5毛钱买其他东西,我现在不需要这瓶水。

反过来,商家卖一瓶水的成本也是受需求决定的。一瓶水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人们对水的需求越大,所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冲抵房租、管理成本,所以需求会使一瓶水的总成本发生改变,需求决定了这瓶水的软成本。当你的生产规模很大,管理制度很完善,也就是你的人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需求甚至决定了生产该产品的全部成本。需求越大,生产成本越低。

举一个曾经看过的例子:为了工作与兴趣的完美结合,十五年前行烂把能在北京二环买一栋房子的钱用在求学上。工作很段带侍多年发现我工作产出的总收益不及现在五环外一栋房的价值!这个例子说明 你的成本是由别人决定的。 其实和上面所说的需求决定成本是相通的,你以为你放弃的成本最多不过是一套房子,后来发现成本是你工作几十年的工资。你放弃的价值,不能以你的眼光去估算,必须考虑市场的整体需求。

既然你的成本是握吵由别人决定的,那么你的 负面感受不是成本 。为什么负面感受不是成本?第一别人是感受不到你的负面感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负面感受当然不算成本。第二,人们对你负面感受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价格,成本二字无法衡量。

一块地,你可以用它来建游泳池也可以在它上面搭一个帐篷。建了游泳池就不能搭帐篷,搭帐篷不能建泳池,这个选择自然是有成本的。那该怎么衡量这两者的成本呢?把干一件事的辛苦,脏乱差统称为负面感受,假设建游泳池的负面感受是70分,搭帐篷的负面感受是20分,游泳池的幸福度是100分,帐篷的幸福度是60分。则游泳池带来的净幸福度是30分,帐篷带来的净幸福度是40分。则建游泳池的成本就是搭帐篷的净幸福度40分,搭帐篷的成本是建游泳池的净幸福度,而不是两者的负面感受,用负面感受来代表一件事的成本明显是不准确的。

上面泳池的例子还透露出一个原理, 成本不一定是单一的,当它是一个综合体的时候考虑的是总成本。 但要注意一点,负面感受虽然不是成本,可是它却影响了成本的大小,在这个例子中,它就影响了净幸福度的大小。

我们总结一下关于成本的新认知,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需求决定成本,成本不一定是单一的,当它是一个综合体的时候考虑的是总成本。相信你下次再想到成本的时候就不会只想到钱了。

Ⅱ 浅论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成本会计面临着诸多问题,提高成本会计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本会计方法,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组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 成本会计;问题

一、对成本会计的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成本会计的内容不断更新,成本会计的范围越来越广。

(一)成本会计与其它学科内容交叉。主要是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内容的重复交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是财会人员与其它管理人员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工作,因此将他们划入财务管理学科。

(二)混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成本会计的本质特征是财务会计,其中心内容只能是成本核算,成本会计的目标是运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成本会计内容的不规范,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失去了其效用,因而成本会计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三)生产成本比重下降。由于忽视其它环节和其它方面而过于注重生产成本,结果使成本信息失真,造成成本失控,经济决策失误。实实情况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成本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与产品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将不断上升。

(四)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成本会计中的一些内容,如成本会计基础理论、成本计算模式及成本计算方法缺乏深入研究,使成本会计不能跟上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其作用就不能更好的发挥。

二、新经济环境和管理方式对成本会计的冲击和影响

(一)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经济环境中,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应成为成本的一部分。

(二)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新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表现为自动化和电脑化两个特征。企业一旦实行自动化之后,生产力会大幅提升,不但成本会降低,质量也会提高,其经营管理方式也须跟着自动化调整。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费用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 左右。以产品成本中占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工时,去分配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必然会使成本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三)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进行核算,这些都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有本质的区别。由于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成本计算将发生根本变化。

(四)竞争加剧使管理者更希望得到准确成本信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和对外国公司部分措施的解除,使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管理者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他们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五)新的管理方式对成本会计的影响。新的适时生产企业,使存货保持最低水平,在低存货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将产生巨大影响。

(六)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将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的需求丰富多样,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挑战,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一)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完善成本会计理,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广泛开展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强力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充分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融入整个企业管理系统,通过应用电算化,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三)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当今,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应把激励机制贯彻始终,充分激发每位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共同推动整体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也是难以成立的。片面追求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

(四)总结、推广我国成本会计方面的经验以及学习和利用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我国企业在长期成本会计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会计学术界应认真总结,加以完善和推广。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学习和推广。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引进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很重要。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Ⅲ 什么是成本收益观念

初看起来,“成本”和“收益”这两个概念似乎与道德行为格格不
入。因为道德提倡奉献,崇尚自我牺牲,道德行为从来不讲成本,不讲
回报。但细细想来,道德行为确实有个成本与收益的问题。道德行为离
不开付出(投入),有付出(投入)就得讲究获得(产出),否则会造
成浪费,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道德行为,
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可以揭示道德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为研究道德行
为提供新的视角。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
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计划方案,是预先作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
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成本——收
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
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
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
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
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
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
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因此经济学的方法
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1](P 282)那么,具体化到道德
领域,具体化到道德行为,成本——收益分析是否可能,这就需要分析
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特征。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
的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总要力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
益。“消费和需求构成了厂商的收益,生产和供给引出了厂商的成本,
厂商按照收益和成本决定其生产规模。”[2](P 57 )这是厂商理论的
基础。“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的变化,研究出最佳的生产规模以获得最
大限度的利润。利润最大化就是厂商决定生产规模的原则。”[2](P57
)在这里,厂商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得最大化利润,厂商研究成本与收
益的变化只是为了确定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规模。在经济活动中,
人们之所以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
收益。“经济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
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极大化。”[3](P 7)
因此,当我们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考察道德行为时,其前提条件
应该是,道德行为也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然而,传统的道德
理论则认为,道德的根本特点是自我牺牲,它不求回报,提倡奉献。“
道德调整与其他调整方式不同,其根本特点在于要求个人或行为主体对
他人或社会作出必要的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所谓道德总是要以个人对
社会或对他人的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4](P15)其实,这
只是对道德利他性这一方面特性的说明。道德除了利他性之外,还有自
利性的一面。而且,道德并不排除对其最佳效益的追求。道德在本质上
是讲效益的,它的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原理的运用。道德既不是自发产生
的自然物,也不是什么神的意旨,而是人们为了调整相互间的利益关系
而约定的行为规范。人们之所以要用这种形式规范各自的行为,是因为
这种形式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的种种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把人的行为约束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因此,道德是以较低的契约
成本换取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相互协调的较高收益,道德这种形式在人
际关系中的运用本身就遵循了人类行为效用最大化法则。“经济学可以
证明,那些历史地形成的道德规范是有效率的。一个人最有效率的行为
或对策,就是遵从道德的行为或对策。由于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采取合作态度、替他人着想以及自律精神不仅是有道德的,而且是有效
率的。”[1](P 277)道德不仅是人们获得经济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策略
,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其实,人类的一切行为
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动机,都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
析方法进行研究和说明。“当代行为科学已用大量事实证明,决定人的
道德行为选择的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期,这种预期是
建立在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酬赏——代价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在这种
行为结果的预期中,经济利益上的考虑通常起着最重要的作用。”[5]
自利性、经济性、计算性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特征。这种方法的
内在精神是追求效益,但这种对效益的追求带有强烈的自利性。成本—
—收益分析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行为者自身的利益,它只不过是行为
者获得自身利益的一种计算工具。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为
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这是其指向性,即自利性;由于行为
者具有自利的动机,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
益,使经济活动经济、高效。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
就蕴含着经济、高效的要求。道德行为的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
效用,另一类是精神效用。道德本身是精神产品,但它以利益为基础。
遵守某种道德就是维护某种利益,因此,道德行为效用最大化包含了物
质利益的最大化。但道德的效用又不能仅仅用物质利益来衡量,它还表
现为人格完善的精神价值。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全面地把握道德行为
经济性的内涵及其价值。行为者要使自己的经济活动达到自利的目的,
达到经济、高效,必须对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计算,因此,成本——
收益分析蕴含着一种量入为出的计算理性,没有这种精打细算的计算,
经济活动要想获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成本——收益的计算特
性是达到经济性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行为者行为自利目的的基本工具。
由此可见,成本——收益分析具有极强的功利性。
那么,源于经济学且功利色彩十分浓厚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为
什么能够适用于道德行为呢?这是因为道德行为虽然具有利他性,但也
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内在特征上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的内在要求相一致。道德的自利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物质利益
上的自利性。因为道德的基础是利益,一个人选择遵守道德的行为,实
际上就是选择了通过尊重他人利益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在经济活动中,
许多通过利他形式达到自利目的的互利道德行为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
精神上的自利性。道德既是人们相互间维护物质利益的工具,也是人们
追求精神完善的一种境界。追求高尚道德目标的人,他们把道德本身作
为目标,因此,他们在发生道德行为时,其精神也是自利的。道德行为
同时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它讲求效率,并对行为的后果
进行理性的思考(计算),并力图取得最佳效果。“实际上,人们的道
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不可能脱离他们现实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经济生
活环境的。道德认知和良心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但是,
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对其行为后果的酬赏——代价
的分析和预期。”[5]虽然道德行为不同于经济行为, 经济行为的成本
——收益分析不能机械地搬到道德行为的分析中来,但成本——收益分
析的内在精神和基本做法是适用于道德行为分析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在谈判桌上寸利必争、连办公用纸都要精打细
算的企业家,却在捐助社会事业、赈灾济贫时出手大方,与从事经济活
动时判若两人。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遵循着截然不
同的规律呢?是否意味着成本——收益分析不适用于道德行为呢?笔者
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不管是经济行为,还是道德行为,都追求效用
的最大化。“在经济活动领域中,追求财富是人的主要的和公认的目的。
”[6](P 119)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上,人们只能以赚钱的多少来体现自
己的价值。市场机制是一个以利益为杠杆的机制,它使人处于一种求利
的紧张气氛之中,不得有半点松懈,否则便无法在经济活动中立足。一
旦跨过经济活动的边界,有些人便会从求利的紧张气氛中缓过气来,甚
至慷慨地捐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但他们在利益捐让过程中所表现出
的品质,并未超越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规律,而不过是追求了另外一种效
用。其次,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经济人与道德人并不是两个领
域的两种人,而是同一活动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属性。在经济
活动中,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现着经济人的属性,但人们在追
求利益的过程中也同时遵循着道德,表现出道德人的属性。其实,经济
人的假设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反映了人的本性。不管什么行为,
都不会使人性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经济人的假设在道德领域中也是成
立的。但人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其表现方式会有所不同。在道德活
动中,道德人会处于突出的位置,使人的行为表现出更大的道德性,经
济人的属性则退居次要位置。因此,一个人在社会事务中所表现出的“
出格”行为仍然是一种常规行为。

我们的伦理学比较重视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对道德行为规律的
研究则显得不够。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道德行为,可以揭示出
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规律。“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又称交易费用
分析法。在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上,经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行为的
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即R≥C),这是经济人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必要
条件,而采取行为的程度则在于边界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
=MC),因为这时已经实现了净收益(NR=R-C)的最大化。经济人的
行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不
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们行为的差异则在于其收益较之成本的
差异,此差异来源于各人价值观的不同。”[7](P 17 )由此分析道德
行为,可以发现:一种道德行为是否发生,及其发生的广度和深度如何,
由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决定;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该行为就具有经济的价
值,并且是值得或易于发生的,反之,则是不值得发生或不易发生的;
收益与成本的差越大,这种行为发生的几率就越高,驱动力就越强。在
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道德成本就像经济活动中的“看不见的手”一样,
支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这就是道德行为的收益——成本规律。
道德行为可区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无论是道德的行为
,还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是遵循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规律的。
就道德的行为来说,其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构成。直接
成本是道德主体在从事道德活动的过程中在时间、财力和精力等方面的
付出;机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因从事该项道德活动而放弃从事其他道德
活动所放弃的效用收益。道德的行为收益是指道德主体从事某项道德活
动所获得的效用。在这里,收益大于成本,则表明该行为有效益,这种
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反之,则无效益,这种行为就会被弱化,甚至消失
而出现不道德行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在社会的倡导下,一些人无
私奉献,乐于助人,但也有些人,却乘机捞取便宜,损害无私奉献、乐
于助人者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时,是要
对这种行为可能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计算的,只有当
他认为收益会高于成本时,才可能选择这种行为。当无私奉献、乐于助
人者作出善举时,他们所生产的公共产品(如创造的良好社会秩序等)
被他人无偿享用。这些公共产品的生产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这种成本
得不到补偿,其主体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倘若一种道德的行为收益与
成本差距太大,这种行为就会受到抑制。久而久之,道德的行为就会被
不道德的行为挤垮,这与商品市场上劣质商品搞垮优质商品的莱蒙市场
现象是类似的。因此,对待道德的行为,社会不能不闻不问,而应通过
制度设置使善有善报,使遵守道德者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更多的人乐于行善积德,扩展道德的行为,提高整个社会的道
德水平。
至于不道德的行为,其成本由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受罚成本和边
际成本构成。直接成本是指道德主体从事不道德活动的直接支出,包括
人力、财力的支出和精神负担方面的代价;机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因为
从事此项不道德活动而同时不再有机会将其资源用于其他道德行为活动,
由此而放弃的可能的收益;受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的不道德行为暴露以
后受到惩罚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事发后所受的处罚付出和由此产生的负
面效应。当然,受罚成本必须在不道德行为暴露并受罚后才产生,否则
不能被计作不道德行为成本。边际成本是不道德行为成本变动量与其收
益变动量之比,表示随着不道德行为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次不道德行
为所增加的成本。不道德行为的收益就是道德主体从不道德行为中所得
到的好处。不道德行为收益如果大于成本,这种不道德行为就会强化。
要避免该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关键是加大受罚成本。一般说来,不道德
行为者所选择的某一具体不道德行为,其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是一定的,
而且随着不道德行为的增加,不道德行为者从事不道德行为的手段会更
加熟练,经验会更加丰富,边际成本会趋小。因此,只有增大受罚成本,
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提高不道德行为的风险程度和被制
约力。处罚要有力度,处罚不到位比不处罚还要糟糕。处罚要体现严肃
性,要处罚到对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抑制性。
不道德行为发生者总要把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如果我们把
道德行为的收益与成本之差视为效益,那么,一种行为收益越多,成本
越低,则效益越高,行为者就会乐于趋向这种行为。如下图所示。
图1 不道德行为收益与成本关系简图
当收益与成本相等时,效益为零。效益为零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
是不值得发生的。一个行为者在从事不道德活动之前,要对自己行为的
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一般说来,当效益较大时,才会实施该行为;从
图示来看,不道德行为者效益预期值处于零效益曲线下方的某一点上,
这些点的连接就形成了效益预期曲线。要使不道德行为成为不经济的行
为,成为不值得发生的行为,必须使其收益小于成本,办法就是加大受
罚成本。受罚是针对行为者讲的,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对不道德行为的
惩罚。惩罚曲线的设置必须使其处于零效益曲线之上,而且随着收益的
增大而增大,否则惩罚就会缺乏抑制不道德行为的作用。惩罚曲线表明,
只要发生不道德行为,不管行为者事实上有没有收益,都要进行与预期
效益相应的惩罚,因此,惩罚曲线应与效益预期曲线平行,并与零效益
曲线保持一定距离,这体现了惩罚与行为者所能获得的效益成正比例的
关系,惩罚曲线随着预期效益的增大而上升。惩罚曲线越上升,收益与
成本的差距就越大,效益负值也就越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才会越高,
这种行为就越不值得发生。
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德行为,还是不道德行为,都遵循着效用最大
化原则,因此,对道德行为的调节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运用这一经
济原则调节道德行为,才能保护道德的行为,抑制不道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刘涤源.谭崇台.当代西方经济学说〔M〕. 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1983.
【3】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5.
【4】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5.
【5】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
法律的关系〔M〕.哲学研究,1997,(1)
【6】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7】贺卫.寻租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Ⅳ 认知成本定义

答滚此或:一、认知成本定义
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大伍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
二、认知范围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扒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