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成本是按发票的什么金额计算
扩展阅读
渔牧产品市场在哪里 2025-02-23 17:38:08

成本是按发票的什么金额计算

发布时间: 2025-02-23 10:27:46

⑴ 结转销售成本是按着开出的发票金额吗

朋友,不是,开出的发票是确认收入。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3 055(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

一般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最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种方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两个月采用,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调整。一般适宜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以上六种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一经选定,在一个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以保持年度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如果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成本数据由会计核算软件自动生成,以下是保会通财务管理软件生成的成本数据:

销售成本结转会计凭证:

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

贷:库存商品 500

⑵ 一般纳税人结转成本依据什么结转金额怎么来

一般纳税人结转成本依据进项发票中的成本价计算出来进行结转的。

一般纳税人收到进项发票做库存商品分录,登记库存商品数量帐,开具销售发票,根据销售品名,销售数量*按照库存商品的成本价计算出销售成本金额。按此制做月度销售成本明细单。

根据《月度销售成本明细单》结转销售成本。

拓展资料:

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年应税销售额,包括一个公历年度内的全部应税销售额)超过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纳税,并可凭进货发票进行税款抵扣;小规模纳税人按简易办法计算纳税,即按照销售额和规定的征收率计税,连同销售价款一并向买方收取(不进行税款抵扣),然后上缴税务机关。

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规定税率计算的增值税税额。该销项税额按照规定在销售额之外一并向购买方收取,其公式为:销项税额=销售额X税率

1.销售额的确定

增值税的应税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从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一切价外费用。

价外费用包括: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凡价外费用,无论其会计制度规定如何核算,均应并入纳税人的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价外费用不包括以下项目:

(1)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

(2)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3)同时符合承运部门的运费发票开具给购买方和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这两个条件的代垫运费。

(4)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行政事业性收费: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5)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

2.销售额的计算

(1)销售额以人民币计算。纳税人以外汇结算销售额的,其销售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销售额发生的当天或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事先确定折合率,确定后一年内不得变更。

(2)纳税人进口货物,以组成计税价格为计算其应纳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

如进口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范围的,其组成计税价格还应包括消费税税额,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3)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的,按以下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

(4)混合销售行为按规定应当征收增值税的,其销售额为货物的销售额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的合计。

(5)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而无正当理由的,或者视同销售行为而无销售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按下列顺序核定其销售额:

第一,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第二,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第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其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X(1+成本利润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X(]+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上述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实际生产成本或销售外购货物的实际采购成本;该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6)对纳税人为销售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单独核算的,不并入销售额。但对逾期未收回包装物而不再退还的押金,应并入销售额,按所包装货物的适用税率征税。

(7)对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的,可按冲减折扣额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不论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在征收增值税时,折扣额不得冲减销售额。

(8)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但对金银首饰以旧换新业务,可按销售方实际收取的不含增值税的全部价款征收增值税);采取还本销售方式销售货物的,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还本支出。

⑶ 项目的成本票怎么算

指的是企业在生成或者加工商品时所支付的生成成本支出和制造费用支出。而成本发票的税率一般需要根据企业的性质或者纳税人购买商品的性质,具体根据开出发票的性质,一般成本票税率为3%,6%,13%,17%都是有可能的。其中增值税发票的税率是按照6%的额度缴纳增值税的,普通发票税率按照3%的额度缴纳税务。例如,餐饮酒店类的增值税发票税率为6%,个人小规模企业纳税的税率为3%。成本税费计算方法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含税成本,另一种是不含税成本。具体方法为含税成本的缴纳税额等于不含税的成本乘以1加税率,而不含税的成本缴纳水额等于含税成本乘以1加税率。例如购买东西。假设购买物品的价格为100元。那么在开发票是根据对应的税率计算发票的金额就是100*(1+17%)等于117元。所以总的税额就是117元。实际缴纳的税为17元。

⑷ 根据开票金额怎么算成本票

开票成本计算方法为:成本=增值税+地税+印花税+所得税。 例如采购一批商品得到增值税发票悔轮一张,价税合计为9800元,284.79的增值税、31.33的地税、3.23地印花税、30.15的所得税。含慧那么这批商品的成本=284.79+31.33+3.23+30.25=349.50元。284.79(增值税)+31.33(地税)+3.23(印花税)+30.15(所得税)=349.50元。 开票成本一般是商业企业正常业务的成本,工业企业的成本要更高一谈前答些。

⑸ 增值税普通发票买的东西的成本是什么

您好,我是财务健身达人,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企业购进商品、货物,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进入成本的金额就是发票上的价税合计金额。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祝您一切顺利^_^

⑹ 根据开票金额如何推算出成本

人工工资、材料票、苗木票等,这些都不是算出来。
成本必须是按实际发生人工工资、材料、苗木等取得的发票记账,通过记账核算出来的。

⑺ 开票成本怎么计算公式

开票成本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常见的财务处理方式,其公式为:成本=增值税+地税+印花税+所得税。具体而言,增值税是对商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征税,地税是对特定土地使用或收益征税,印花税是对某些法律文件或合同征税,而所得税则是对个人或企业所得征税。

举个例子,假设某公司采购了一批商品,并获得了一张增值税发票,其价税合计为9800元。根据发票,其中包含284.79元的增值税、31.33元的地税、3.23元的地印花税以及30.15元的所得税。那么这批商品的成本计算如下:

成本=284.79+31.33+3.23+30.15=349.50元。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准确地记录并计算这些税费,以便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税务申报。正确计算开票成本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合理规划财务,还能有效避免因税务问题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税种和税率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时,需要依据当地的税收政策来进行调整。此外,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相关税种和税率也可能发生变化,企业应当关注最新的税收政策,以便及时调整成本计算方法。

开票成本的准确计算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还关系到企业的税务合规性。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开票成本的计算,确保其准确无误。

另外,开票成本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例如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这些费用也可能需要计入成本中,具体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总之,准确计算开票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财务工作。企业应当重视这项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⑻ 公司的营业成本怎么算,是根据进项发票上面的单价来确定的么,还是根据营业收入的相应比例来算的呢

公司的营业成本是根据出售的商品取得得营业收入,相对应这个收入的生产成本或者说购进成本是多少?就是该商品的营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