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与美国的物流成本有什么异同
1、中国的会计制度,至今没有物流分类,所以各个企业各自为政进行核算,没有统一标准;
2、美国有国家强制标准,这个是最大区别。
运输费用:
中国的物流运输费用畸高,其中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主要原因,就是过路、过桥费用支出成了物流企业的沉重负担。
201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曾对62家综合型物流企业、46家运输型物流企业、12家仓储型企业做过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的过路过桥费平均要占运输成本的34%,超过了运输费用的三分之一;其中,37%的企业超过40%。综合型物流企业的过路过桥费平均占运输成本的11%,其中,13%的企业超过20%。
保管费用:
保管费用在物流费用中的占比虽然与美国持平,但其占GDP比重是美国的1.7倍,说明“保管的效率”存在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资金利用率不高。因为根据历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信息披露,利息支出在保管费用中占比都在40%以上,在十年前,该项目占比更是超过50%。利息支出占比如此之高,资金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也直接影响到物流业中保管费用下降的空间不大。
管理费用:
在美国,物流的管理费用主要指订单处理、IT成本、市场预测、计划制定及相关费用;在中国,如何确定物流业的管理费用,却还是会计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因为根据中国会计制度中规定的“管理费用”定义,包括的内容较为宽泛。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费用”往往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筐,不能计入物流成本的,就归入到管理费用中。而在美国,专家已经对“物流管理费用”确定过的一个基本固定的比例,即物流管理费用为运输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之和的百分之四。美国物流年度报告也显示,从2004到2010年,每年美国物流业的管理费用正好是其当年运输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之和的百分之四!而我国,物流业每年的管理费用从2011年开始已经超过一万亿,是当年度运输费和保管费的24%和25%,如果要以“管理费用为运输成本和不管成本之和的4%”的“美国标杆”衡量中国物流业的管理费用,,那么,2011到2013年的中国物流业管理费用就不是1.1万亿元、1.2万亿元和1.3万亿元,而是1800亿元、2000亿元、2100亿元!减少管理费用的幅度高达83.5%!
② 日本物流成本为什么这么低
日本物流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如今凭借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方式等,很好的控制了成本费用,成为世界物流领域先进国家。
相对美国,日本物流行业的起步较晚,但仍早于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物流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技术和衡量物流行业的指标数字都非常亮眼。
关注成本,是日本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在做的事情。本期期专题,让我们看看日本物流成本水平具体如何?日本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又做了哪些有效的改革?
一·、物流成本占比低
在国际上,通常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的发展水平,用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行业的物流发展水平。
201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上年基本持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分析报告指出,这一比率高于日本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与日本这样的物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成本比率明显偏高。
从日本物流行业的数据来看,从1995年到2003年,日本物流全行业的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逐步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而后从2003年以来,维持在5%左右的稳定水平。而美国在2012年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数据为7.87%,2013年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为8.41%,高于日本且呈现上升趋势。
从制造行业来看,2013年,日本陶瓷、土石、玻璃、水泥这类行业的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比重最高,为8.69%;排在第二位的是需要通过冷链运输的食品行业,比重为8.57%;而可以常温运输的食品行业,比重为6.01%。
进一步分析具体的成本构成,以卡车运输为例,从日本国土交通省自动车局和全日本卡车协会在2011年的调查数据来看,运输人工费用占比高达45.9%,考虑这一数据形成的原因:其一,日本的人工成本费用普遍较高;其二,非人工的成本已经尽可能的被压缩了。
二、从自动化和信息系统提升
不同的时代,每个行业都会有不同的呈现,面临不同的问题,从而也促生了相应背景下的解决方案。
在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企业的生产量和销售量激增,导致了物流量的激增。不仅如此,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升,企业人工成本上涨。
为了缓解这两大问题,日本物流行业在这一时期采用通过增加机械化,提升物流处理能力,减少人工。立体自动化仓库正是在此时出现,实现仓库高层空间的合理化运用,以及实现自动化存取货物。
如今,立体化仓库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日本迅速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的立体化仓库从制造业,开始遍及农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业、银行保险业等行业,物流的自动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最广的国家。
除了自动化设备之外,日本物流行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信息系统来提升效率。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终结,物流量开始稳定下来,提升物流处理能力的需求也相对变弱。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物流行业开始注重提升物流的效率。
在此之前,日本物流行业的信息系统尚没有普及,依靠传统的方式处理效率较差。例如,日本的销售部门一般将入库、发货、库存等信息在月末做成月报提交给总公司,总公司不能快速实时的根据销售网点的信息,修改生产方案或者进行其他的一些调整。
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物流信息网络开始飞速发展,将各个网点,以及生产、销售等各个相关部门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了实时在线地物流信息处理和交互,大幅提升了效率。
导入信息系统,从短期来看,是增加了导入和维护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节省了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问题引发的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物流行业的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完善。
三、降低成本三大招
虽然日本的物流行业已经处于领先的水平,但是他们仍然在挖空心思的降低成本。
根据公益社团法人日本Logistics system协会发布的《2013年日本物流成本调查报告》中对日本182家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在2013年,日本企业采用的前三位的降低物流成本方式依次为:提升装载率,削减库存以及重新规划物流据点。
事实上,这是近几年来日本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而持续使用的方式。
在物流行业里面,装载率是评估营运效率的方法。从物流成本上看,运输成本占了约六成,小批量、多频次的运输会导致效率低下。提升了装载率,就可以减少使用的车辆等运输工具的数目,进而降低运输成本,这便是他们致力于提升装载率的源动力所在。
之所以物流装载率低,很大程度上源自重量和体积的矛盾。例如,当货物已经堆满,但重量却不到能承载重量的一半,而物流公司一般是按重量收取运费的,会造成车辆吨位资源的浪费,需要更多的车辆来运输,运输成本上升。
因此,如何合理的搭配货物进行运输对于降低物流成本非常重要。在进行货物搭配运载之前,对各个送货地址的路线、配送时间、重量体积、包装、物流网络、装载方法等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有利于合理化运载,提升装载率。
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较为复杂,且由于日本国内将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并受JIT生产方式的要求,提升装载率的难度不容忽视。可见,日本物流业已经进入一个精耕细作的时期。
除了在装载率上突破,日本的企业开始削减库存。
在库产品数量的减少,有助于降低存管费用,改善资金流,同时可以让出入库作业更加方便,但是库存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减,会牵一发动全身,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物流中心放置的货物是不是和热销货品一致。
此外,由于日本企业国际化程度高,很多企业已经把生产据点放在海外,并在国外进行产品销售。在这样背景下,一旦库存不足,需要补货,将要面临更多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目前,从供应链整体的视角来预测精确预测库存的需要量,合理化设定库存,被视为库存管理的核心。目前,清理死库存、整理品类、库存据点集约化、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升销售预测精度等较常用的削减库存方法。
与此同时,受到日本老龄化、人口减少问题的影响,物流需要减少,日本公司对于物流据点进行再规划,对物流据点进行整合,减少物流据点的量。甚至不少日本公司开始采用工厂直送的方式。
③ 如何理解欧美国家和日本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追求零库存是日本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物流成本管理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日本在发展物流现代化的同时,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通过有效地实施物流成本监控和管理,日本物流成本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日本物流系统协会每年都要对日本的物流成本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确定日本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阶段及水平。2010年,日本物流系统协会对218家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调查后整理出版了《日本物流成本调查报告书(2010年)》。图1~4显示的数据都来自《日本物流成本调查报告书(2010年)》,这些调查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日本物流成本的变化趋势。
1.分行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
如图1所示,2010年,日本全行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为4.79%。其中,制造业为4.79%、非制造业为4.79%、批发业为5.11%、零售业为4.19%。分行业看,比率最高的是砖、土、石业,为11.44%。比率最低的是医药业,只有1.44%。此外,同属于食品行业,有些食品需要常温存放,有些食品则需要冷藏。冷藏食品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率为9.43%,常温食品则为6.04%。这主要是因为冷藏食品需要冷链物流的技术设备,因此物流成本较高。
2.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率的变化趋势
图2显示了1995~2010年期间日本全行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率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日本全行业物流成本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率为6.58%,之后开始呈下降走势。近几年,日本全行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维持在5%以下,2009年为4.77%,为历史最低值。15年来日本全行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主企业通过共同运输以及对物流节点的集成实现了物流高效化,最终降低了物流费用。
3.按物流功能划分的物流成本
按物流功能划分,日本的物流成本可以分为:运输成本(营业运送费和企业内部运送费)、仓储成本(由《国民经济计算年报》中的国民资产、负债余额中原材料库存余额、产品库存余额、以及流通库存余额的合计数乘上所得的库存费用比例而得)、管理成本(依据《国民经济计划年报》中“国内各项经济活动生产要素所得分类统计”,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产出总额乘上各行业物流管理费用比例0.5%计算得出)。从2001~2010年的近10年间,日本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基本在57%~59%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平稳。2010年日本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57.4%、仓储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15.9%、管理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26.7%。
随着日本智能交通系统(InteligentTransportSystems,ITS)的不断完善,不但推进了日本的运输合理化,减轻了环境负担,提高了运输便利性,而且降低了货物运输成本。日本的运输成本在GDP中的比例变化不大,而管理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又非常低。因此,仓储成本的降低是导致日本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运输成本已经不是日本物流成本管理重要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库存成本。因此,物流中心及仓储设施的有效利用成为了日本降低物流成本的发展趋势,减少库存成本成为了日本降低物流费用的主要来源。日本把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设定在加速资金周转、压缩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等方面。
4.按支付形式划分的物流成本
2010年,日本支付第三方物流的成本占比为67.5%、子公司物流的成本占比为16.5%、自营物流的成本占比为16%。在1995~2004年的10年间,日本全行业按支付形式划分物流成本构成总体变化不大,但在2005~2010年的6年间,物流管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第三方物流成本占比总体呈上升走势,同时,自营物流成本占比总体呈降低走势。制造型企业为了强化自身的物流管理、降低总成本,将企业的物流业务从其核心业务中剥离开来,成立专业子公司或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由此,一大批物流子公司和专业物流公司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5.按物流范围划分的物流成本
2010年,日本销售物流占物流 总 成 本 的72.9%、生产物流占比20.1%、采购物流占比7% 。 从2000~2010年的11年间,日本销售物流成本一直在70.2%~74%的区间波动,基本平稳;采购物流成本总体呈下降趋 势 。 从1995~2010年的16年间,在日本物流成本中,采购物流成本和生产物流成本所占比例一直较低,销售物流成本所占的比例很高且居高不下。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日本的生产制造业重生产轻销售,因而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偏高、利润减少。目前,日本的一些企业开始以综合商社代理供应商,综合商社不但进行投资,还介入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从而降低了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与物流成本,实现了共赢。
6.逆向物流成本占比的变化
2010年日本各行业产生的各种逆向物流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为3.55%。从逆向物流成本构成来看,退货物流成本为2.2%、回收物流成本为1.02%、再循环利用物流成本为0.22%、废弃物流成本为0.1%。从近年日本逆向物流成本发展的趋势看,从1999~2010年日本逆向物流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0%左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日本逆向物流成本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退货物流成本急剧上升所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在大力发展物流现代化的同时,除了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还通过物流成本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物流费用的构成比例。其中,减少库存成本是日本降低物流费用的主要来源。通过减少库存成本,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因此,日本把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设定在了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水平方面。另外,日本还通过法律手段促使制造业与物流企业节能,这还有助于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也使得日本企业物流成本还有下降空间。
日本属于全球物流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比较重视从系统管理角度实施物流成本的合理控制。近些年来,日本围绕物流的品质管理,提出了PPM(PartsPerMil-lion)的观点,即将物流质量问题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的目标范围内,说明日本非常重视通过加强对物流服务的合理有效组织来降低物流成本。
1.物流成本的宏观变化趋势
从全球物流成本控制的总体趋势看,日本已经有效地将物流成本控制在了较小的范围内,并获得了良好的绩效,这不仅是因为日本形成了全面物流管理体系和运作流程,而且制度化地实施了物流成本监控和管理。
图3是1995~2008年日本物流成本总额的变化情况。图4是1991~2008年日本物流成本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的变化走势。这两张图是根据《日本国民经济核算年报》的统计数据分别绘制的,反映了日本近十几年物流总成本相当于GDP比例的变化,从宏观经济角度反映了日本物流总成本变化的趋势。
2008年,日本物流总成本为44.2兆日元,相当于当年GDP的比例为8.9%。其中,运输成本为26.8兆日元(占总量5.4%)、仓储成本为15.6兆日元(占总量3.1%)、管理成本为1.8兆日元(占总量0.4%)。从物流成本控制的趋势看,日本已经有效地将物流成本控制在了较小的范围内。日本的运输成本在GDP中的比例变化不大,而管理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又非常低,所以库存费用的降低是导致日本物流总成本相当于GDP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日本,这一比例已由1991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3.1%。因此可见,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存货周转速度是日本现代物流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提高物流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物流成本管理的政府行为
日本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体现在相关的物流企业,还体现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上。多年以来,日本政府对物流成本管理非常重视,通过颁布法规性政策规范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开展物流成本核算、降低物流成本。日本政府的有关省厅在推动企业开展物流成本核算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定期公布物流成本数据。二是颁布物流成本相关规范。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全社会的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日益成熟,主要表现为积极倡导高附加价值物流、JIT物流等方面。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物流成本有所上升。因此,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成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为此,日本政府除了进一步完善《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外,在1997年4月4日颁布了对日本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自1997年以来,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每4年共同组织一次对《综合物流施策大纲》的修订。《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作为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文件,成为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性法规,对于日本物流管理和物流成本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物流成本管理的企业行为
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物流管理绩效,与其有效的物流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日本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物流成本。其中,减少库存、优化物流网络和节点、提高装载率是最为主要的手段。(摘自长风网)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