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后为什么还要学成本会计
因为财务上存在太多模糊的东西,如果缺乏一些标准的话,随便找一名老司机都完全有能力搞个大新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其实是三种在模糊的东西中划线的方式——这条线划在哪里,用什么依据划,为什么要这样划。而不是会计的分类。通常来说,这三种会计都会集中在会计主体的会计工作中,不会分开。面向公众的财务报表,为了让这种报表具备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及时性……各种性……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则。这种费用要怎么计,收入要怎么计,成本要怎么计,资产要怎么算,负责要怎么算……——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是辣么地坑爹,辣么地难,反正我是考不出。最大限度地降低查看报表的人获得错误的,虚假的……数据的概率。而管理会计,看到管理两个字就明白,管理会计是为公司管理服务的。说白了,给领导看的。领导在决策中需要什么数据,都得请老司机提供。而领导决策需要的数据,有可能会跟税务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标准会有所不同。而且,管理会计不但承担计量的责任,更有分析数据,提出意见的责任。而成本会计,则是要划线,把什么东西划到成本里,怎么划,划进成本的东西要怎么分配等问题。成本有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成本包括一切的支出,甚至包括机会成本之类的。而狭义的成本则是和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相关的,最直接的料工费投入。如何界定成本,则是博大精深(我很讨厌这个词,但我不得不用这个词来缩短答案长度)……如何分配成本,又是博大精深。成本会计不但计量成本,也要用各种方法分析成本,比如计量出做一个零件每道工序的成本,是否有地方可以改善和节省之类的。
‘贰’ 成本会计中工资核算要怎么算
薪资明细表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收入元素、扣减元素、社保公积金费用、应付工资、税前工资、个人所得税、税后扣除项目、实际收入。
1、收入元素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计件工资、补贴(常见的有: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餐费补贴、油费补贴、住房补贴、驻外补贴、夜班补贴、出差补贴等)、津贴(常见的有:岗位津贴、技术津贴、职称津贴等);
带薪假期工资(带薪假期一般有:年假、病假、产假、产检假、陪产假、丧假、工伤假、婚假、哺乳假、流产假)产假工资差额、奖励金额、优秀员工奖、高温补贴、防寒补贴、经济补偿金、竞业限制补偿金、加班工资(平时加班工资、周末加班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工龄工资、补发工资等。
2、扣减元素包括:事假扣除、绩效奖金扣除金额、考勤扣除(迟到、早退、旷工、缺卡等)、其他罚款、抵税额等。
3、应付工资即收入元素加扣减元素的总和。
4、社保公积金费用报告:社保公积金缴费基数、社保公积金缴费比例、社保公积金缴费金额(公司部分和个人部门)。
5、个人所得税:个人税前工资超过免税起征点的部分要按照一定的税率缴纳个税,一般都由公司代为扣除和申报。税前工资=应付工资-社保公积金费用(个人部分)-抵税额。
6、税后扣除、补发项目:一般为公司特殊的规定项目,如水电费、借支费用等。
7、实际工资:即员工当月实际收到的工资。实发工资=税前工资-个人所得税-税后扣除项目+税后发放项目。
(2)为什么成本会计要出差扩展阅读
1、当月实际工作日:某一个月份除周六日以外的天数,包含法定节假日天数。即员工某月应出勤的天数。例如:2016年12月自然日天数为31天,工作日天数为22天,则当月员工应出勤的时数为22天。员工正常出勤的工资应该按照友明实际出勤天数与该应出勤天数进行折算。
2、月工作日:劳保部门规定的以制度月工作时间,每月固定为20.83天。
月工作日=(365天-104天(每年周末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12月=20.83天。需要明确的是20.83天和工资计算没有直接关系好滑告,只是月出勤天数的基准而已。
3、月计薪天数:劳保部门规定的计算日工资、小让如时工资时的天数为21.75天,与制度月工作日的区别为该天数包含每年11天的法定节假日天数。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法定假日现在为带薪假日,平时加班、休息日加班、法定假日加班都是按照21.75天计薪日得出的“日工资”来计算加班工资。
‘叁’ 是不是做成本会计最有发展前途
成本会计肯定要懂得生产的全部流程。这点是最难的。生产车间、库管 、统计、销售的相关知识都要懂一些。这样才能交圈对口捏合各个部门,做好成本工作。一句话:成本会计的肚儿---杂货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