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质量成本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质量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全员参与质量成本管理。
根据财务成本和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要求及大质量的管理理念,要以“全员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全力进行质量成本优化,全过程落实质量成本控制,全方位实现质量成本效益”为内容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活动,才能有效落实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规划,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2)以寻求适宜的质量成本为目的。
企业的质量成本应与其产品结构、生产能力、设备条件及人员素质等相适应,也就是说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并寻求适宜的质量成本目标并有效地控制它。
(3)以真实可靠的质量记录、数据为依据。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记录、数据务必真实、可靠。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核算准确、分析透彻、考核真实、控制有效。否则,势必流于形式,无法获取效益。
(4)把质量成本管理的职责明文列入各相关职能部门。
质量成本管理是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因此涉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如:财务、检验、生产、售后服务、货仓等部门。只有把质量成本的统计及分析纳入其质量职能中去,才能坚持不懈的开展这项工作。否则,仅靠质量部门是开展不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
(5)建立完善的成本决算体系。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要对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口径,应有对人工的工时、成品的加工成本、损失成本、生产定额等有统一的核算和计价标淮,这样对于质量成本的计算才能快速、及时、准确,并且可以减少相关职能部门统计数据的主观性。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满意的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和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满意而产生的一切损失的总和,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整体控制而达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
所谓质量,国际标准ISO8042:1994中对其所作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质量成本则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要而使产品达到预定质量水平所必须发生的耗费与可能发生的损失之和。质量成本管理则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质量成本管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统计质量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2. 质量成本控制包括
预防成本
是用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防止产品低于质量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措施费用。包括新产品评审费用,质量计划工作费用,工序控制费用,全员质量培训费用,质量改革措施费用,质量审核费以及其他费用。 原理
鉴别成本
是用于试验和检验,以评定产品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支付的费用。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的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设备检查费,产品检验费,检测手段维护校验费等。
内部故障成本
指企业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在出厂前因质量缺陷发生的损失和修复费用。包括返工费用、复检费用、废品损失以及产品等级降低造成的损失等。
外部故障成本
指交货后因产品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保修费用.退货损失、折价损失、责任赔偿费、诉讼费等。 从质量成本的构成上看,第一、二类成本是可控制成本;三、四类成本是结果成本,这四部分构成了企业的质量总成本。一个企业质量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企业产品质量差时,说明用于预防和鉴定上的开支较少,从而导致内、外部故障成本升高,质量总成本随之升高;当企业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时,说明用于预防费用上的开支大幅增加,虽导致内外部故障成本下降,但总质量成本仍比较高; 当企业产品质量有一定提高,用于预防上的成本虽有上升,但内部故障成本则相对下降,使质量总成本处于一个比较适当的水平。因此,烽..火猎头专家认为科学的选择一个既能满足市场需要的质量产品,又能使企业总质量成本处于相对合理(较低)的范围之内,是质量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
3. 如何降低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也称质量费用。它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包括确保满意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的有形与无形损失。
我们可以把质量成本分成两个组成部分:控制成本损失成本(或故障成本),控制成本与从生产过程中消除缺陷的活动有关。消除缺陷可以通过预防和鉴定两种方式来实现。预防成本包括诸如质量计划、新产品的评审、人员的培训和工程分析等活动的成本。这些活动发生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其目的是防缺陷于未然。控制成本的另一类型是鉴定或检验成本,鉴定或检验的目的是在缺陷出现之后,但产品还未交付用户使用之前消除缺陷。
损失成本,又称故障成本,可以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损失成本或内部故障成本),也可以是在产品发运后产生的(外部损失成本或外部故障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包括不合格品损失费、返修费,质量降级费,机器设备停工损失费。外部损失成本包括理赔费,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等。
4. 质量成本控制都有哪些方式内容
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
一、严把产品的设计试制关
产品的设计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它是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标准和依据。如果开发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薄弱,设计不周,铸成差错,则后来一切工艺和生产上的努力都将失去意义,而给产品留下的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质量以及投产后的生产秩序和其它一系列准备工作,使内部故障成本上升.而且会导致产品销售后,大量的退货、保修、索赔事件发生,使得外部故障成本增大。因此,要严把产品设计试制关.不断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然而,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往往会导致质量成本的上升,特别是用于预防和鉴定方面的成本开支增大。如提高零件精度、光洁度,就会增加工时消耗,要求采取必要的工艺措施,增加工艺装备和检验工具,进行试验和研究.或改用较贵重的原材料等,从而引起相应费用增加。不可否认的是,在优质优价条件下,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相应地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注重生产过程中质量成本的控制
分析产品质量成本的构成,不难发现占总质量成本很大比重的内部故障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造成内部故障成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由于检测手段不先进和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复检费用,也有由于操作工人技术水平不高,或操作失当而造成的废品损失和返修费用等。因此,对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应抓好以下工作:
(1)组织好技术检验工作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成本的控制,必须根据技术标准,对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品以及工艺过程质量都要进行检验,严格把关。因为不合格的原材料、零件、半成品等由于验不严而转入后序生产,既消耗了人力、物力资源,又使质量成本大幅上升。因此,要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转序,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使用,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这是降低质量成本的关键。
技术检验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受制于两大因素:一是检验手段是否满足检验工作质量的要求,低水平的检验工具、设备、仪器等难以满足高质量产品检验工作的要求;二是检验人员的素质,质量检验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不同,对产品质量存在的或可潜在存在的问题地分析、判断、处理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这都危及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因此,在适当投入满足质量检验工作要求的仪器、设备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2)不断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素质
产品的生产是由生产工人直接来完成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与操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不断提高生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要严格按照规章翩度、操作标准办事,树立“质量是产品生命力”的观念,由被动的接受检验转变为我要检验、自我检验、相互检验,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的质量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控制制度
(1)建立质量成本控制责任制
在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应明确质量总成本由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各类质量成本应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具体来讲,预防成本应由技术部门负责,控制那些在质量管理、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和检验等阶段所发生的质量预防费用;鉴别成本应由质量检验部门负责,控制那些在原材料、工序检验、成品检验、设备检验以及其他检验方面所发生的费用;内部故障成本应由生产车间负责,控制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废品损失、降级损失、停工减少损失以及其他损失;外部故障成本由销售部门负责,控制那些在产品销售后可能发生的保修费用、退换损失、索赔费用等。只有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质量成本控制责任制,才能使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真正在良好、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
(2)建立质量成本核算管理
制定质量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考核和管理,企业可按照质量成本的4个类另4设置对应的台帐,“预防成本台帐”、“鉴别成本台帐”、“内部故障成本台帐”、“处部故障成本台帐”,反映各种费用的归集情况,以便确定质量成本发生的结构及质量总成本。质量成本核算涉及到企业的许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一般可按照“职能部门归口统计、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财务部门统一汇总”的原则进行。要明确领导责任,和归口管理部门,同时把分工原则、分工方法、所用资料、编写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分析和控制等纳入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中去,以完善规范的制度,保证质量成本控制的实施。
从控制活动中不同使用信息的方式分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控制方式:
(1)事后控制
是指在事情发生后,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事故原因,研究预防对策,争取在下个计划期内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用控制论原理解释,是基于信息的负反馈控制。这一控制方式在管理中有普遍应用,最早出现在质量控制活动中。当质量偏离了目标值,往往是已经产生了不合格品,损失已经造成,再通过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以达到控制目标。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及时控制,但由于操作简单,仍然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
(2)事中控制
是指在事后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当有迹象表明将要出现质量问题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显然这种控制方式比事后控制更有效,它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需要有一种有效手段来监测受控对象,及时发现不正常的征兆,以便采取措施。问题是这种手段并非对每一种质量成本控制对象都是存在的,所以事后控制仍是十分有用的控制方式。
(3)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在事情开始以前就采取的种种措施,完全避免不利因素的冲击。它的控制论原理是前馈控制,事实证明只要能够事前预测到不良因素的发生,及时采取预防对策,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控制效果。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中已普遍意识到最好的控制在产品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工作可以控制住60%的质量问题和产品成本。
5. 如何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成本是企业管理的经济表现,是衡量体系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对质量成本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能够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和掌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拓宽成本管理的道路。那么,对企业来说,具体应如何进行成本质量管理呢?
1、建立质量成本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
质量成本对大多数员工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而在推行时涉及很多部门与人员,因此,必须加强对公司所有员工包括各级管理者和最高管理者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并考核培训的效果。
2、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的设立与各职能部门的质量成本职责。
质量成本归集的内容,应具体落实到各成本与费用。
质量成本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应遵循PDCA的方法。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所需的记录表格及统计表、报告等。
3、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和质量成本目标
质量成本计划是指为达成适宜的质量成本而策划的各种措施与方法。质量成本目标应与企业的质量目标一致,并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层次。质量成本目标应与企
业的质量目标一致,并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层次。质量成本目标应包括质量成本项目内容、目标值、所采取的的具体措施、考核人及考核频率等内容。
4、质量成本管理具体措施的实施
各部门包括最高管理层及技术工艺部应严格按照质量计划与质量目标提高企业的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尽可能降低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
5、质量成本检查与考核
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对各部门与层次的检查与考核,不仅仅是在月末进行考核,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与纠正措施,这样才能那有效地对质量成本进行测量与监视。
6、质量成本的记录、统计及考核
企业应规定月度为质量成本的核算期,各部门或质量部每月月末对本月的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
7、编制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分析
采用报表式、图表式、陈述式或综合式等形式编写质量成本报告,并通过对质量成本总额、质量成本构成和质量成本科目与其他基数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质量成本趋势分析,并上报企业的最高领导者。
8、质量成本改进
管理者应根据质量成本报告和分析,对没有达到质量成本管理目标的采取措施,对已达到质量成本管理目标的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文件化的工作规范或管理模式。对涉及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文件进行及时更改与完善。
以上就介绍了八项企业管理质量成本的具体做法,包括:培训、建立体系、制定计划与目标等。企业通过管理质量成本,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如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络搜盈飞无限,登陆官网,您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质量管理的最新资讯。
6. 如何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答案
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先学习一下质量成本的概念。
然后,财务建立这些科目,摸清质量成本的现状。
这样,可以统计分析质量成本,也可以预计同类的质量成本。
接着可以在决策时,考虑质量成本。
7. 贵公司实际如何控制质量成本
品质、成本、效率,是任何企业的管理焦点,,成本都不关注的企业早晚都有“千里长堤毁于蚁穴”之风险,, 查看原帖>>
8. 如何控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为了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
预防成本: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控制工序质量,预防潜在故障损失所采取措施使之达到设计标准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鉴定成本:为评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试验、检验和检查的费用。
内部故障成本:交货前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外部故障成本:交货后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发生的损失。
质量成本预算表
各部门质量成本员
报废、返工、停工明细表
各部门质量成本员
预防、鉴定、内、外部故障成本报表,质量成本汇总表
财务部长/部长
试验检验费分析报告、废品损失分析报告、质量成本报告
各部部长
纠正/预防措施表
技术部长/财务部长
无效
有效 纠正/预防措施表
6 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
6.1 一级科目为质量成本;
6.2二级科目的分类及统计内容如下: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内部故障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
1、 设计、开发试验费
2、 体系审核费
3、 外部质量培训费
4、 质量改进费
5、 计量校准费用 1、 试验检验费
2、 所有检测设备折旧费、维修费 1、 废品损失
2、 返工损失
3、 停工损失
4、 产品降级损失 1、 保修费用
2、 索赔损失
3、 索赔处理费
4、 退货损失
5、 折价损失
6.3 三级科目的科目设置、定义及统计数据来源: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三级科目 归集内容 费用开支范围 费用来源 数据提供部门
质量成本 预防成本 1、质量培训费 为达到质量要求或改进产品质量目的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的业务水平进行培训所支付的费用 授课人员和培训人员有关书藉费、文具费、资料费及授课补助费 管理费用 人事行政部
2、质量管理活动费 为推行质量管理所支付的费用和为制定质量政策、计划、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及有关文件等一系列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以及质量管理部门的办公费 质量管理协会经费、质量管理咨询诊断费、质量奖励费、QC小组活动费、质量审核费、质量情报费、印刷费、办公费、差旅费及有关的行政费 管理费用
3、质量改进措施费 为保证或改进产品质量所支付的费用 有关的购置设备工艺研究、检测手段改进费。包括产品创优、整顿质量的措施费 研发费用 技术部
4、质量评审费 对本部门、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审核和质量体系进行评审所支付的费用及新产品评审前进行质量评审所支付的费用 资料费、会议费、办公费及有关费用 管理费用 质保部
5、工资及福利基金 从事质量管理人员工资总额及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以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人事行政部
鉴定成本 1、试验检验费 对外购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按质量要求进行试验、检验所支付的费用 委托外部检验和鉴定支付的费用、送检人员的差旅费、材料费、能源费、劳保费、破坏性检验费及有关费用 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 质保技术部
2、质量检验部门办公费 质量检验部门为开展日常检验工作所支付的办公费 办公费 管理费用
3、工资及福利基金 从事质量试验、检验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及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 工资及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人事行政部
4、检测设备维修折旧费 检测设备的维护、校准、修理和折旧费 折旧费,大、中、小修理费,维护校准费 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
质保部
内部故障成本 1、报废损失费 因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达不到质量要求且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造成报废所损失的费用,以及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在采购、运输、仓储、筛选等过程中因质量问题所损失的费用 在生产过程以及在采购、运输、仓储、筛选,等过程中报废的产成品、半成品、元器件、零部件、在制品、原材料费用及人工费用和能源动力等消耗 管理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 质保部
生产部
2、返修费 为修复不合格品并使之达到质量要求所支付的费用 人工费及所更换原材料的费用、运输费 生产成本、原材料 质保部
3、降级损失 因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质量等级而降级所损失的费用 合格品价格与降级品价格之间的差额损失 产品销售收入
4、停工损失费 因质量问题造成停工所损失的费用 因停工减少的产品产量、停工期间人工费用 生产成本 生产部
5、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 因处理内部产品质量事故所支付的费用 重复检验费用、重新筛选费用 生产成本 质保部
外部故障成本 1、索赔费 因产品质量未达到标准,对用户提出的申诉进行赔偿、处理所支付的费用 支付用户的赔偿金(包括罚金)、索赔处理费及差旅费等 索赔费用 质保部/商务部
质量成本 2、(客户)退货损失费 因产品未达到标准造成用户退货、换货所损失的费用 产品包装损失费、运输费和退回产品的净损失等
(运输费用由商务部负责向质保部提供) 退货损失
费用
3、折价损失费 因产品质量未达到标准折价销售所损失的费用 销售价格与折价后的差价损失 销售
损失费用
质量成本 4、现场处理费 根据保修规定,为用户提供修理服务所支付的费用和保修服务人员的工资总额及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 差旅费、办公费、劳保费、更换零部件成本、所需器材、工具、运输费用、以及工资总额和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等 管理
费用 质保部/商务部
5、(外协厂)质量损失费。 公司产品在外协生产厂家的一切质量损失费用 质量损失、外协厂家对我公司质量索赔费用、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其他相关损失费用(对外协厂家的质量索赔费用) 质量损失费用
6.4 质量成本数据统计与质量记录
各部门设专或兼职质量成本员,质量成本员按分类项目设置台帐。负责对本部门质量资料收集、记录、统计、核算、报表工作。凡涉及质量成本范围的一切费用必须由所在部门质量成本核算员进行统计核算。并按月报送各种质量成本报表至财务部
7 质量成本控制
7. 1 财务部于每年定期召集各部门召开质量成本计划会议,根据上年度质量成本数据及统计资料,结合公司下年度质量目标情况,共同编制下一年度质量成本控制计划预算。
7.2 质保部将质量成本计划报财务部门审核,并报经公司决策层审批后,下达各相关部门。
7.3 每月采用趋势图、直方图进行分析,分析项目:总的百分比,结构比例; 分析原因,形成当月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报告。
7..4质量成本构成比例分析,主要是质量成本四个项目与质量总成本的比例,以便说明质量成本构成是否合理。
质量成本(E1)
式中:∑μ——内部损失成本总和
∑P——外部损失成本总和
∑ν——鉴定成本总和
∑Y——预防成本总和
∑ξ——其它质量成本总和
7.4.1 质量成本与相关比例分析
相关比例主要有:总成本质量成本率,总产值质量成本率。从总成本及总产值角度说明质量成本的有效性。
P为企业的总产值,E1为质量成本,E0为总成本
(A) 总成本质量成本率(E2)
E2 =
(B)产值质量成本率(E3)
E3 =
(C)月度内废率(E4)
E4 =内废数∕总投产数×100%
(D)月度外废率(E5)
E5′=机加工车间废品数/一序投料数×100%
E5″=销售退回数/上线加工数×100%
(E)年度综合废品率(E6)
E6 =(年度内废数+年度外废数)/总投产数×100%
7.4.2质量成本分析评价
7.4.2.1月度质量成本分析评价
编制预防、鉴定成本趋势图,反映预防、鉴定成本各月的变动趋势,编制主要产品内、外部质量损失总成本率趋势图,反映主要产品内、外部质量损失成本各月变动趋势,向总经理报送书面汇报。
7.4.2.2季度分析评价
7.4.2.2.1财务部根据质量成本计划表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表,评价公司各项质量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计算质量成本节约(超支)率。
7.4.2.2.2 财务部根据季度质量报表,书面做质量成本情况分析说明,评价报告期内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产品内、外部损失成本分析,相关比例分析,向总经理做书面汇报。
7.4.2.3年度分析评价
根据年度质量成本预算,总体评价公司年度质量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计算节约(超支)额/率,并分析节约(超支)原因,为下年度质量成本计划的预算编制提供数据。财务部做书面报告,总结全年质量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报总经理。质量成本年度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相关部门根据评审的结果实施纠正和改进行动。
7.5形成改进计划
7.5.1各相关部门建立措施计划,按照《纠正/预防措施程序》执行。
7.5.2财务部建立公司内质量成本的改进计划。
7.5.2.1.当内部损失上升时,加强纠正预防措施,求得内部损失的下降
7.5.2.2当外部损失上升时,加强鉴定把关,不合格品不出厂,求得外部损失的下降;
7.5.2.3当内、外损失上升时,加强鉴定和纠正预防措施,求得内、外部损失的下降;
7.5.2.4当内、外部损失下降时,降低鉴定费用。
7.6 改进措施的跟踪效果验证,汇报。
9. 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几种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依据成本标准,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进行控制的实施方法。选择成本控制方法首先需要了解成本的特性与分类,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成本发生的变动性与固定性,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固定成本则不受产量因素的影响;(2)成本对产品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生产成本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间接生产成本则样关性并不明显;(3)成本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可按成本与不可控成本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会发生相互转化。
对于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采取按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进行控制的方法。对于固定成本如固定制造费用,则可采取按计划或预算进行控制的方法。从成本控制的范围来讲,直接生产成本可将指标分解落实到生产班组、员工,间接生产成本则应分类将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归口部门、员工。从成本的可控性来读讲,需按不同的责任层次、管理范围落实成本责任,使归口控制的成本对各责任单位来讲具有可控性,真正起到控制的作用。
实行成本控制的步骤为:制定并下达成本标准,作为控制的依据;发动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标准的实现;根据成本标准审核成本开支,防止和罅损失浪费的发生;计算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分析其发生原因,确定责任归属;修术成本标准,改进成本控制方法,使成本进一步降低。
实行成本控制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保持成本标准的先进合理性,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明确权责划分和奖惩办法,树立全面经济核算观点,正确处理产量、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10. 质量成本控制有哪些构成
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使用要求的程度,程度越高,说明产品的质量越好,越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可是,一般来说提高产品的质量势必增加某些费用支出,而在一定时期内,市场能够接受价格的前提下,企业的效益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若提高产品的售价,其销售量又将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上,除了要把握好“质量度”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产品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
产品的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发生的一切损失,它包括故障成本、鉴别成本和预防成本等内容。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在既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生施以必要的、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质量效益的行为。
产品质量成本的构成:
1、预防成本
是用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防止产品低于质量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措施费用。包括新产品评审费用,质量计划工作费用,工序控制费用,全员质量培训费用,质量改革措施费用,质量审核费以及其他费用。
2、鉴别成本
是用于试验和检验,以评定产品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支付的费用。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的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设备检查费,产品检验费,检测手段维护校验费等。
3、内部故障成本
指企业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在出厂前因质量缺陷发生的损失和修复费用。包括返工费用、复检费用、废品损失以及产品等级降低造成的损失等。
4、外部故障成本
指交货后因产品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保修费用.退货损失、折价损失、责任赔偿费、诉讼费等。
从质量成本的构成上看,第一、二类成本是可控制成本;三、四类成本是结果成本,这四部分构成了企业的质量总成本。一个企业质量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企业产品质量差时,说明用于预防和鉴定上的开支较少,从而导致内、外部故障成本升高,质量总成本随之升高;当企业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时,说明用于预防费用上的开支大幅增加,虽导致内外部故障成本下降,但总质量成本仍比较高;当企业产品质量有一定提高,用于预防上的成本虽有上升,但内部故障成本则相对下降,使质量总成本处于一个比较适当的水平。因此,科学的选择一个既能满足市场需要的质量产品,又能使企业总质量成本处于相对合理(较低)的范围之内,是质量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