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产品提价后如何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提高销量
不好意思,最近一直在外出差;关于“产品提价后如何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提高销量”的问题,个人觉得首先要对老用户精耕细作,深度经营;其次提供更符合客户发展的高价值服务。
❷ 市场竞争成本领先战略有哪些优点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好处。:Α形成进入障碍,Β增强讨价还价能力,⑶降低替代品的威胁⑷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
①形成进入障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低,为企业的潜在进入者设置了进入障碍。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可以在本行业中筑起较高的进入壁垒,并使企业进入一种“成本—规模”的良性循环。
⑵增强讨价还价能力,企业成本低,可以应付投入费用的增长,提高自己与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③降低替代品的威胁。在与替代品竞争时,企业可以凭借其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大量的顾客,降低或缓解替代品威胁,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④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与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进行价格竞争时,由于企业的成本低,可以在其对手毫无利润的低价格的水平上保持盈利,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可以使企业有效地面对行业中五种竞争力量,以其低成本的优势,获得高于其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❸ 如何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提高优质或适销的产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进行产品推广策划,同时多进行宣传,适当进行促销,良好的售前、后服务都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途径。
❹ 如何写产品的优势。请赐教!
产品优势应该从四个方面开始写: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在内部和外部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优势与劣势分析】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
【机会与威胁分析】分析市场上替代品给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是 “灭顶之灾”呢,还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润或价值。
2.产品的竞争优势有哪些
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就是有自已的核心技术。
比如说微软的操作系统,因为有他的核心技术,其他操作系统难以取代他,使其占有稳定的市场和较大的市场份额。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
(1)成本优势:你单位成本比同类产品低,在市场竟争中你就有价格优势,同样的价格人家利润少,你利润多;人家保本,你有利润;人家亏损,你还能保本。
(2)产品优势:主要是指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就是有自已的核心技术。比如说微软的操作系统,因为有他的核心技术,其他操作系统难以取代他,使其占有稳定的市场和较大的市场份额。
(3)品牌优势:品牌优势主要是:优良的产品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较大比重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认可,而取得的产品价格优势及产口规模优势。
❺ 你认为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成本领先
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它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该公司成本较低,意味着当别的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已失去利润时,这个公司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拓展资料
一、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诸如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良好联系等优势。总成本领先地位非常吸引人。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有利地位怎样争取,呢?对比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是确定成本领先的基本工具。成本领先主要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具有的相对优势。如果企业所进行的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它就具有成本优势;
二、如果低于所有竞争对手的成本,它才能称得上具有了成本领先地位。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所组成的链条就称为成本领先条件下的价值链。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以及它们是怎样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是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企业常常可以通过获得公开数据以及直接测评竞争对手的某些价值创造的活动成本来勾画出竞争对手的大致成本状况,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获得的竞争对手成本环节,企业可以采用将自己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方法来估测自己与竞争对手的成本的差异。
三、我国一些行业内的企业远未达到盈亏临界点规模,其真正的成本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我国市场上,乡镇企业在某些行业借助成本优势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但那种优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的成本优势。这些优势有些企业是靠自己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不太可靠的产品等投机得到的;有些是因为大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侥幸得到的,换句话说不是自己做的很好了,而是对手做的太糟糕。因而,这种优势来得快,去得也快,是不稳定,不可靠的。
❻ 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有哪些
价值链分析和基准化超越可以揭示很多有关公司成本竞争力的信息。战略成本分析所带来的一个基本的,有洞察里的发现是: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取决于公司相对其竞争对手对各自价值链管理的相对优秀程度。考察自己公司的价值链结构并将它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结构进行比较可以表明:谁拥有多大的竞争优势/劣势,是哪些成本因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价值链分析中可以看出,竞争厂商之间的重大成本差异可能发生在以下三个主要的领域:行业价值链体系的供应商部分,公司自己的活动部分,行业价值链体系的前向渠道部分。如果一家公司缺乏竞争力是行业价值链体系的前向(上游)或后向(下游)部分造成的,那么,公司要重新建立成本优势就可能必须扩展到公司的内部经营之外。如果一家公司的成本劣势来源于从供应商那里购买的产品成本(行业价值链的上游部分),那么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战略行动:
1. 通过谈判,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有利的价格。
2. 同供应商进行紧密的合作,以帮组它降低成本。
3. 进行后向整合,以获得对购入商品产品的成本控制。
4. 尝试使用成本更低的替代品。
5. 管理供应商价值链和公司自己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例如,公司同其他供应商进行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可以带来及时(JIT)发货,从而降低公司的存货和内部后勤成本,同时还可能使其供应商降低仓储、装运及生产安排成本--这是一个有益于双方的双赢结果。
6. 尽力在其他地方砍掉成本以补偿某个地方的成本差异。
7. 促使分销商和其他前向渠道联盟减少利润。
8. 同前向渠道联盟/客户紧密合作,以寻找降低成本的双赢得机会。
9. 转向更具有经济性的分销战略,包括前向整合。
10. 试图砍掉成本链中前面某些阶段的成本以弥补这里所产生的成本差异。
如果一个公司的成本劣势的源泉是在公司内部,那么,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采用以下九种战略方法来回恢复成本的平衡性:
1.简化高成本活动的经营和运作。
2.再造业务流程和工作惯例(从而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提高关键活动的效率,提高公司资产的利用率,或者改善公司对成本驱动因素的管理)。
3.通过改造价值链消除某些产生成本的活动(如,转向采用完全不同的技术,从而或许可能超越前向渠道联盟的价值脸,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
4.对高成本的活动进行重新布置,将其安排在活动的展开成本更低的地理区域。
5.看某些活动是否可以采用外部寻源的方式,或者这些活动的展开有合同商来完成比自己完成是否更便宜。
6.投资于节约成本的技术改善因素(自动化、机器人、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
7.围绕棘手的成本要素进行革新,如对工厂和设备追加投资。
8.简化产品设计,使产品的生产更具有经济性。
9.通过价值链体系的前向和后向部分来补偿公司的内部成本劣势。
❼ 怎样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一,继续努力用现在已经成熟的方式、手段开发市场,加倍努力; 第二,开发新的市场,最好是从现有客户下手,做现有产品的相关产品,拓宽思路; 第三,改进现有产品,提高产品适应性(同意上面钱同志说的); 第四,上面的内容涉及到市场和产品多方面内容,如果阁下说了不算可以把好的意见写份材料给领导(得写的让人看了眼睛一亮那种,一定得写清楚盈利模式,领导都最关心这个,还得符合实际)。 第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恐怕得花上一翻功夫的。
最主要找到具体的消费客户。市场上同类的产品太多,国内知名品牌也太多,对于开发市场你要是选择工程商还是终端客户,最主要是有一套完整的价格保护方案。对于中间商来说要做到利润最大化,说起来容易坐起来难。
❽ 如何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它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该公司成本较低,意味着当别的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已失去利润时,这个公司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诸如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良好联系等优势。总成本领先地位非常吸引人。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有利地位怎样争取,呢? 对比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是确定成本领先的基本工具。成本领先主要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具有的相对优势。如果企业所进行的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它就具有成本优势;如果低于所有竞争对手的成本,它才能称得上具有了成本领先地位。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所组成的链条就称为成本领先条件下的价值链。 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以及它们是怎样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是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企业常常可以通过获得公开数据以及直接测评竞争对手的某些价值创造的活动成本来勾画出竞争对手的大致成本状况,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获得的竞争对手成本环节,企业可以采用将自己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方法来估测自己与竞争对手的成本的差异。 如果企业基本上了解了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要想获得成本优势通常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在企业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上实行有力的成本控制手段;另一种是重新构建新的成本更低的价值链,即可以用新的效力更高的方式来设计、制造、分销其产品。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实现成本领先战略,都离不开下面几点措施。第一.实现规模经济 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产量越大,单位平均成本越低。因而,实现成本领先,通常应选择那些同质化程度高、技术成熟、标准化的产品规模化生产。我国一些行业内的企业远未达到盈亏临界点规模,其真正的成本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我国市场上,乡镇企业在某些行业借助成本优势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但那种优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的成本优势。这些优势有些企业是靠自己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不太可靠的产品等投机得到的;有些是因为大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侥幸得到的,换句话说不是自己做的很好了,而是对手做的太糟糕。因而,这种优势来得快,去得也快,是不稳定,不可靠的。我国汽车行业在差异化(如产品差异、品牌差异、营销手段差异等)方面比不过欧美,在成本上则比不过日本、韩国。后者与规模有很大关系。比如说一汽与丰田同为15万职工,一汽的产量是40万辆,而丰田则是500万辆,规模差距决定了成本的差距。随着规模的扩大,有形成本会降低,无形成本也会降低,如学习曲线下移。第二.做好供应商营销 所谓供应商营销,也就是与上游供应商如原材料、能源、零配件,协作厂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亲密合作关系,以便获得廉价、稳定的上游资源,并能影响和控制供应商,对竞争者建立起资源性壁垒。过去,我们很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强调自我配套。今天,则强调专业化分工,最终产品制造商按比较经济原则组织外部配套,比如跨国公司都建立起全球采购体系。 我国最终产品制造商和上游供应商的谈判地位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短缺经济时代,上游供应商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其"讨价能力"较高,在今天的过剩经济时代,除了核心产品供应商外,最终产品制造商对一般性上游资源供应商占据有利的谈判地位,不少上游企业长期被打压、挟持。但是,近来的迹象显示,上游供应正在联合起来实施"反挟持",如彩管企业限产保价举动。面对新形势,最终产品制造商对供应商更就讲究营销策略,在获取供应成本优势的同时还就着眼于互动互利平等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因而,供应商营销显得日益重要。要获得廉价的上游资源,规模生产带来的规模采购无疑会削弱供应商的讨价能力。 要做好供应商营销,企业还需要积极适应"全球化"潮流,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和挑选供应商也会带来供货经济性,B to B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全球采购打下了基础。建立有产权和资本枢带联系的垂直供应渠道只能加强对供应商的实际控制,而建立采购比价系统,增大采购透明度,以及库存及采购的计算机模型化管理则可从内部管理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第三.塑造企业成本文化 一般来说,追求成本领先的企业应着力塑造一种注重细节,精打细算,讲究节俭,严格管理,以成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不但要抓外部成本,也要抓内部成本;不但要把握好战略性成本,也要控制好作业成本;不但要注重短期成本,更要注重长期成本;不但要讲企业成本,更不能忽视顾客成本。要使“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一切行动和措施都应体现这个核心;一切矛盾和冲突的解决都应服从于这个核心。"邯钢模式"或称"邯钢经验"一段时间曾广为推行,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润物细无声,得到了员工的高度认同。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只能在成本领域寻求优势,因此,培植企业成本文化尤其重要。第四.生产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条永远不变的市场竞争法则,降低成本最有效的办法是生产技术创新。一场技术革新和革命会大幅度降低成本,生产组织效率的提高也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如福特汽车公司通过传送带实现了流水生产方式而大幅度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了让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梦想。河南莲花味精集团围绕味精生产先后进行了十几次技术改造,每一次改造,都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能源及原材料的节约。用玉米代替大米为代表的替代工程的实施以及发酵与提取技术的提高同样取得了降低成本的效果。第五.打好“价格战” 每每一提起价格战,不少人就感到恐慌、似乎价格战是什么不祥之物。其实究其本质,价格战不外是成本领先战略的外在表现而已。发动价格战的一定是具有成本领先优势的企业,在它还未形成“垄断”,占领绝对优势之前,它决不会满足于把自己的“成本领先”优势束之高阁。的确,当和竞争对手同样的价格时,成本较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但是,那并不代表它可以获得绝对较高的利润量,因为它的市场份额不一定比对手大,还可能不如对手。要真正超过竞争对手,除了在差异化等方面努力外,“价格战”的确是一把开拓市场的利器。但是“价格战”也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长虹99年的降价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即是一例。打价格战也要选好时机,衡量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合价格战,还要考虑价格战会对自己企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我国企业以往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建立起来的成本优势是不持久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初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竞争靠的是劳动力、成本低廉,但这一竞争优势很快为东南亚"四小龙"所取代,"四小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成本优势继而又被中国大陆所取代,因为后者较前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低,有鉴于此,只有建立在规模经济、供应商营销、管理与文化、生产技术创新等基础上的成本领先才是企业可持久的竞争优势。 我国实施成本领先战略较为成功的企业,包括格兰仕集团、长虹集团、莲花味精集团、邯钢集团等,其中格兰仕可称为我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典范。格兰仕可以说把“成本领先战略”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难怪连海尔的张瑞敏都连呼“想不到”。让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 微波炉行业是我国品牌集中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格兰仕占有国内60%左右的市场份额,欧洲35%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一个"寡头垄断"行业。格兰仕的成功取决于三条:一是规模化优势。其年产1200万台的产量使得其单位产品总成本实现了行业最低,而挑战者要突破格兰仕构筑的成本壁垒很困难。二是上游资源的打造。格兰仕能以绝对优势的产量,第一品牌的光环迫使供应商以超低的价格供货,建立起了有形和无形控制力极强的完整产业链条。三是以超低价格终端市场,并通过"价格战""清理门户"。如当其生产规模达到125万台的时,就将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样,80万台以下的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多;同样地,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又将出厂价定在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有不少企业界与学术界人士曾经不理解,认为格兰仕是自己和自己打价格战,好好的钱不赚。但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竞争战略是可取的,是明智的选择。首先,格兰仕的价格战是建立在成本基础上的,不象彩电企业"赔钱赚吆喝",虽然价格低,但有利润,更不象倾销。其次,自觉地控制利润率水平正是国外不少聪明的企业所为。过高的利润率水平无疑是给潜在进入者发了一个邀请函,降低潜在进入者的预期有利于减少进入者,因而,国外有的企业还设置利润率警戒线,自我节制,待到控制了市场再行收获。当然,如果自身垄断了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又当别论,就如微软不会以超低价格出售其软件一样。其三,格兰仕的定价策略极富杀伤力。由于竞争者在微波炉这种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的产品上难以获得差异化优势,只能走价格竞争这步棋,新进入者往往在襁褓期、磨合期、适应期即被扼杀,象海尔、荣事达这样的优秀企业亦不例外。其咄咄逼人的价格战攻势也无形中建立起了一个"威慑系统"打击进入者或潜在进入者的信心,降低了他们的预测。可以说,格兰仕关注的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形成而非短期利益。其四,将成本领先优势全球化,立足于全球的大生产、大流通,定位于"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竞争的分界线日益模糊,在很多行业已经融为一体。格兰仕的成本领先优势全球化延伸可以降低国内市场风险,避免象彩电企业那样在单一国内市场相互倾轧。 如果能把“总成本领先战略”实施很成功的话——像格兰仕那样——就会像一开始我说的那样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 一.在与竞争对手的斗争中,企业由于处于低成本地位上,具有进行价格战的良好条件,即使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处于不能获得利润、只能保本的情况下,本企业仍可获益。 二.面对强有力的购买者要求降低产品价格的压力,处于低成本地位上的企业仍可以有较好的收益。 三.在争取供应商的斗争中,由于企业的低成本,相对于竞争对手具有较大的对原材料、部件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能够在较大的边际利润范围内承受各种不稳定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低成本企业对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需求量大,因而为获得廉价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便于和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 四.在与潜在进入者的斗争中,那些形成低成本地位的因素常常使企业在规模经济或成本优势方面形成进入障碍,削弱了新进入者对低成本的进入威胁。 五.在与替代品的斗争中,低成本企业可用削减价格的办法稳定现有顾客的需求,使之不被替代产品所替代。当然,如果企业要较长时间地巩固企业现有竞争地位,还必须在产品及市场上有所创新。 凡事都有两面性,要想“大成功”就要冒“大风险”,成本领先战略可以成为为你攻城略地的利剑,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也会伤到自己: 一.投资较大。企业必须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才能高效率地进行生产,以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在进攻型定价以及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形成的投产亏损等方面也需进行大量的预先投资。 二.技术变革会导致生产过程工艺和技术的突破,使企业过去大量投资和由此产生的高效率一下子丧失优势,并给竞争对手造成以更低成本进入的机会。 三.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上,可能导致企业忽视顾客需求特性和需求趋势的变化,忽视顾客对产品差异的兴趣。 四.由于企业集中大量投资于现有技术及现有设备,提高了退出障碍,因而对新技术的采用以及技术创新反应迟钝甚至采取排斥态度。 所以,我们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一般认为,当具备以下条件时,采用成本领先战略会更有效力: 一.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 二.所处行业的企业大多生产标准化产品,从而使价格竞争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 三.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 四.多数客户以相同的方式使用产品。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的电子邮件:
❾ 急!急!急!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这句话怎么理解
成本优势:你单位成本比同类产品低,在市场竟争中你就有价格优势,同样的价格人家利润少,你利润多;人家保本,你有利润;人家亏损,你还能保本。
产品优势:主要是指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就是有自已的核心技术。比如说微软的操作系统,因为有他的核心技术,其他操作系统难以取代他,使其占有稳定的市场和较大的市场份额。
品牌优势:品牌优势主要是:优良的产品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较大比重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认可,而取得的产品价格优势及产口规模优势。比如说名牌衬衣要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而没有牌子的衬衣可能是几十元甚至几元钱一件,难道是名牌衬衣要比没牌衬衣成本高上百倍?难道是名牌衬衣要比没牌衬衣的使用价值高上百倍?不是的,是名牌产品的质量,服务被消费者所认可,所以高价格也被接受了。你说高价格,大批量能没竟争优势吗?
但是,企业间的竟争优势最关键的是人材的竟争,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材,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也实现不了。
❿ 为什么伺机进入市场,具备竞争优势
中国有“先发制人”“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也有“后发制人”“后发先制”“后声夺人”“后来居上”的说法,这几种说法都成立,就要看谁的优势大,谁的手段与策略高明,市场竞争同样如此。
特别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机就更为重要,是成败的关键。一个企业的新产品有两种选择:要么首先进入一个新产品市场,要么让一个对手先期进入,而后通过市场证明可持续发展再紧跟其后。这就产生了令人感兴趣的战略性问题:二者哪一种策略更多优势呢?
“先期占领市场”战略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从优良的经销渠道、产品质量、产品种类和较大的市场份额来看,先人开拓者占有持续优势。
①在吸引顾客和经销商注意这方面,开拓者要优于后来者。因为新产品一上市,顾客并不熟悉其产品性能和质量对产品价值的作用。要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各种性能的偏好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期望水平,都需要时间。先入者能按照他们的口味来培养顾客的偏好,为顾客评估后来者制造的产品提供参考物和标准。开拓性产品能成为整个同类产品中的原型或“原创产品”。由于新产品的新奇性比后来者更能吸引经销商和顾客的注意,后来者要想达到与先入者同样效果,可能要花更多的的广告费。而且,新产品的宣传不会受到竞争的干扰。新产品有机会成为第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开拓者得天独厚地占据市场最佳的位置和选择最佳经销商,能够给经销商制定标准,就会更易接近顾客,听取顾客的改进意见。相反,后来者必须说服消费者承担转换到一个未尝试过、质量未知的品牌的费用和风险。特别是技术比较复杂的工业产品,经销商都不乐意承接后期出现的商品。现代科技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产品的性能,而且取决于消费者的总数量。
②首先进入市场会享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先入者具有确立生产量,积累研究开发及市场经验,紧缺资源需求尚低,价格低下,差价大,利润高等优势下,这些优势可被用于阻止竞争者或后来者进入市场,保护来源于顾客的优势。
③开拓者和后来者在不同时期的赢利不同。开拓者在市场份额上占有优势,而后来者则享受相对较低的成本,两种优势通过调查和比较得出结论:若市场份额的优势大,开拓者应获利更多。若成本优势更大些,则后来者获利更多。通常后来者要比开拓者获利更多。开拓者在商业市场的不利因素要比在消费者市场上少。市场份额优势的获得是以经营效率为代价的。开拓者应注意优劣势的转变,采取灵活经营,也可向后来者学习。对一种基于开拓的可持续的长期优势的期望应保持适度。考虑拓展新市场的企业必须对优劣势的潜在来源细致评估之后再作出决定。
④后来者居上,步步为营。
市场后来者在树立自己的品牌时,能够免费利用领先者为开拓市场付出的努力,可以吸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更加了解顾客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要求。这样可能后来者进入市场的赢利会更大。
后来者与领先者竞争的致胜策略取决于人才与科研水平、创新精神,取决于物力、财力储备,能否拿出新产品,取决于对竞争对手和主宰市场品牌、品质的把握,才能轻松地打败对手。
同时集中精力开拓适合顾客的市场以弥补资金、科研水平方面的劣势,就可能超过市场主宰者赢得丰厚利润。
后来者只要采取合适而精明的经营策略,就可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从而立足于市场。想在竞争中取胜,还必须找到突破口,假如没有领先又不甘居人下,就去顾客心里找一个未被占有的位子,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就会慢慢爬上别人占有的阶梯,与它和平共处,达到让消费者认可的目的。
后来者也可采取先观望后投产、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在营销战役中取胜,可后声夺人,后发制人。借鉴先进厂商的产品生产开发经验,利用薪科技创造新型改进产品,也可以比先进厂商以更大的规模投入生产,节省消费者的认知时间。这同样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追赶开拓者或先进厂商的策略。不过,后进厂商在某些方面如学习效果、规模经济,广告与销售机会上则可能形成劣势。所以,后来者必须保持新技术研发能力,协调产品供应能力,维持强有效的促销与大量有创意的广告能力,才能保证快速、高质的超越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