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环境成本管理有什么意义
扩展阅读
钻石豪门劫怎么开启 2024-11-15 17:59:37
钻石交易中心多少钱 2024-11-15 17:45:58

环境成本管理有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 2022-01-31 12:10:51

‘壹’ 谈谈企业环境成本价值核算和管理控制有哪些途径

对制造型企业中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控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它对我国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及其构成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环境成本是社会用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工业污染末端治理和用于支付环境监督的管理费用等的资源耗费。迄今为止,为国际会计学界所普遍认可并且常被我国会计学界的同仁引以为据的环境成本概念的定义来自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专家组会议”在1998年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的环境成本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这个定义中说明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对环境负责”、“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这三个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结成一体,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即:谁对环境造成了影响,谁就应该对环境负责,从而也应该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从其定义可见,企业是环境责任主体,即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应该对环境负责并且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的也是企业。也就是说,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于以往企业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造成的,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企业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而为了使企业能够具有这种自觉的责任感并且实际地担负起这种责任,就应该把在维护、治理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统统计入企业成本中。 (二)环境成本的构成 1.如果综合观察环境成本,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 (1)获取自然资源阶段的初始环境成本。 (2)投入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 (3)产品转入流通阶段的环境成本。 2.如果从环境成本组成部分区分,其构成可分成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获取原材料过程中的保护资源成本。 (2)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成本。 (3)生产过程的环境预防成本。 (4)销售产品过程的环境污染的处置成本。 (5)产品研发中的环保开发成本。 (6)改善企业周围环境的成本。 (7)其他环保支出。 二、企业应用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困境 (一)环境法规的不完善 环境法规可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成本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即使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我国从1979年先后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由《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所组成的比较健全的环境法律体系。尽管这些环境法规的力量对保护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与实务操作有很大的差距。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l4000系列),在ISOl4000系列标准中,现已正式颁布的有8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个,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以及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这些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做出了原则性的框架性规定,对如何达到这些环境规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种环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在实务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从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阐述可以知道,这些标准都没有明确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标准也未作规定,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环境法规的不完善可以导致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困境。 (二)会计法规的不健全 目前《会计法》中还没有环境会计的相关条款,环境会计准则也没有制定,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会计假设、环境成本计量、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方法上还没有统一。正因为对环境会计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环境成本报告以及环境成本分析,均按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进行,同行业间没有可比性。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会计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又要建立、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监测与计量技术有关。 (三)环境审计基本空白 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法定机构对适用于环境要求的有关业务经营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我国环境审计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理性审计,即主要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企业被迫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绿色理念”经营,建立有效的绿色经营系统,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如何防止国际贸易“绿色壁垒”、防止发达国家将“不够绿色”的产业商品转移或销售到中国来;开展对大型制造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有关自然资源、环境成本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再监督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但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中还缺少这一块,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现状,急需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 (四)环境税收不完善 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资源与环境的税收有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但各税种的征收目的主要是调节级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未能与保护资源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对于资源税,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只对六类矿产品及盐征收,目的主要是调节这些资源因开采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级差收入,征税范围较窄,未将急需保护的水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划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同时征收标准一般偏低,不足以补偿资源损耗,对稀缺资源、非再生资源没有课以重税。现行的税制并不是一个对环境十分“友好”的税制,它没有单独设立环境税,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到有关的税目和税率中。 (五)成本量化困难 企业环境成本包括: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四种。对后两种形式的环境成本量化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资源的破坏程度和类型的确定困难,可利用的技术以及恢复标准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难以量化。比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进行量化时,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以及迫使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这些损失都要计入水污染损失成本中,但在实际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比较困难。可以说,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是困扰环境成本会计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 三、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应用于企业的途径 (一)完善环境成本法规制度 必须完善包括环境方面的法规和会计方面的法规及其它相关的法规制度。相关环境法规与会计法规的不完善,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法规制度进入实务操作的一个主要障碍。我国有关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法规制度建设可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做法。1.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体系。2.完善环境会计法规主要包括:修改会计法规,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内容条款,以法律形式确立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并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制度;完善环境审计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环境审计框架内,制定专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3.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等。 (二)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企业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作用在于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为环境成本报告、环境成本审计、环境成本控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这一体系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环境成本的定义、环境成本的分类、环境成本的确认、环境成本科目设置、环境成本的计量与记录、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等。与财务成本核算相比,环境成本核算更加复杂,尤其是环境成本的计量,由于涉及环境外部损失的计量和非市场价格因素,其计量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因此,只有加强对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才能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三)实施环境成本报告制度 环境成本报告作为环境成本会计的一部分,在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调整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满足有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成本报告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报告在报告形式、报告内容等方面都逐渐成熟,并逐步规范化。在我国企业中,也要逐步实施环境成本报告制度。对于环境成本报告的形式,建议单独编制环境成本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企业年度报告的一部分;对于环境成本报告的内容,建议由环境成本项目、环境成本政策和其他说明事项这三部分构成。 (四)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 环境成本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有助于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报告中信息的可信度,使环境利益关系人从中获得可靠的信息进行决策。在企业中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1.国家应完善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即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等);2.应对环境成本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环境成本审计的准则。 (五)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1.要开展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开发绿色ERP管理系统,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绿色观念贯穿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及回收的全过程和整个行业,追求企业和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2.要付诸实施,包括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当模式、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等。 (六)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 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面临很多难题,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将更为重视环境事项。随着各种环境与会计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外部压力将与日俱增,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因此,要加快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试点工作,在5年之内,选择一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制造企业如矿业、化工、石油、造纸、钢铁等企业作为试点;未来5-10年,再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并充分发挥执法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出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使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应用具有强有力的保证。

‘贰’ 作业成本管理实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作业成本管理实施的现实意义:
ABCM是以作业为成本管理的起点与核心,比之传统的以商品或劳务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是一次深层次的变革和质的飞跃。
1、适应新经济技术环境的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企业商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的复杂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的经济技术环境下,若继续采用在商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商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进而误导企业的战略决策。
而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着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2、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商品通常采用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适应顾客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传统的以“商品”为管理的核心与起点,以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控制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日益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而ABCM则以作业成本为对象,以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所耗资源为重点,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及时、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可极大地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并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将作业员工的奖惩与其作业责任成本控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逐渐趋于激烈化和国际化。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只注重商品投产后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投产前商品开发与设计的成本管理,这已愈来愈难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商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ABCM则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商品设计、研究开发和质量成本管理,力求按照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对有限的企业资源,不断改进商品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从而提高企业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叁’ 请问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管理是什么 是不是说写的侧重点不同 出发的角度不同呢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肆’  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成本是补偿生产经营耗费的尺度,是制定产品价格、签订项目合同价款和核算利润的基础,是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是衡量地勘单位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的手段。因此,通常把成本水平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综合考核指标,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会通过成本指标反映出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以保证产品(工程)质量为前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控制成本费用的超标准发生,实现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营成果的一项管理活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是地勘单位和企业的命脉,成本的高低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在地勘单位走向市场、向企业转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重提并强调加强成本管理对地勘单位实行“两个根本”转变,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和企业的观念转变和经营机制转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和企业要用经济效益观念、竞争观念、成本意识和进取精神,取代和摒弃长期以来在产品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哲学,实现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在发展观念上,变等、靠、要为眼睛向内进行挖潜,变依靠外力驱动为自我加压;在价值观念上,变产值第一,产量挂帅,追求规模和级别,忽视经济效益为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内涵挖潜、集约经营道路;在经营观念上,变重生产,轻开发,产啥卖啥,官商习气,短期行为,多年围绕计划转为面向市场,按用户需要、用户订单组织生产经营;变过去“只要干活”就拿钱为以“有效劳动”为依据的多劳多得,以成本效益决定分配,使一部分职工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观念的转变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把成本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位置,摒弃计划经济下人为定价的做法,坚持按客观价值规律办事。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观、价值观就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

2.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是通过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把降低成本的重点首先放在充分挖掘现有装备潜力上,使设备利用效率都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二是精心计算投入产出,使投入的生产要素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其基本做法是“卡两头,抓中间”。一头是把住原材料购进关。用严格的制度确定最高采购限价,只能低不能高,同时严格质量和数量检验,堵住管理上的漏洞,避免原材料购进过程中弄虚作假、质次价高造成的损失浪费。另一头是把住产品销售、项目价款签订关。建立严格定价制度,确定最低销售价格和项目价款,任何人无权降价,鼓励在占有市场的前提下尽可能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同时搞好销售服务,让用户满意,占领市场。抓中间就是抓工序环节的投入,不仅仅抓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而是在全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以最先进的水平为学赶目标,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争创一流。三是模拟市场核算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为了降低成本,必须不停顿地推进科技进步,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上新装备。光抓现有装备的潜力是有限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有后劲,常胜不衰,就必须对现有装备不停顿地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和现代化装备。

3.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和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要求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一个是品种质量竞争,一个是价格即成本竞争。所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脚,首先要强化质量意识,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同时要强化成本意识,抓好成本管理,把成本降下来,靠低成本占领市场。抓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以此为突破口,逐个方面地推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和企业加强专业管理和管理基础工作

随着成本管理的完善、细化,企业内各种物流包括产品、半成品、原料、能源、劳动、资产都以价值形态参与流通和管理,实行以质论价,实现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转变。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各项费用降低,资产运营质量提高。

5.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和企业职工积极性的提高

过去,在“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经营机制下,说起来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谁也负不了具体责任,谁也可以不负责任,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被“悬空”,变得很抽象。通过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将经过挖潜测算出的目标成本(费用)指标,层层分解、细化,逐个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并通过成本否决和设立效益奖,加大动力机制的力度,根据创效益多少,拉开分配档次,由成本和效益决定分配,使每个干部职工干哪项工作就负责哪项成本,把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管理,具体落实到每个职工,把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同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紧密结合起来。

‘伍’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成本管理的目的: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成本管理是由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组成:

1、成本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的,也是对成本管理做出的规划,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思路和总体要求。

2、成本计算是成本管理系统的信息基础。

3、成本控制是利用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采取经济、技术和组织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或成本改善目的的一系列活动。

4、业绩评价是对成本控制效果的评估,目的在于改进原有的成本控制活动和激励约束员工和团体的成本行为。

(5)环境成本管理有什么意义扩展阅读:

基本内容:

1、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同时也是成本计划的基础,是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没有成本预测,成本控制计划,也就必然是主观臆断。这种计划,以及建立这种计划基础上的预算也没有作用。

2、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成本管理的思路、方法都得由成本决策确定。

3、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的依据。

4、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通过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分配、计算等一系列活动,确定成本控制效果。其目的是为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准确的信息。

5、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主要是运用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通过同行比较和关联分析。

6、成本考核和奖惩

成本考核和奖惩是把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与应承担的成本责任进行对比,考核、评价目标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陆’ 成本管理的战略意义在哪

在国内,产品供过于求,同质化严重,利润微薄,降价是找死,不降价是等死;国际上,中国产品基本上就是“廉价”的代名词,低价没利润,不低价又没竞争力。如此一来将中国的成本困境暴露无疑。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突围,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审视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并不是为了节约而节约,也并不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该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采取的一种措施。 将成本管理纳入战略的框架,瞄准的就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必须以提高(或不损坏)其竞争地位为指针。如果某项成本措施削弱了企业的战略地位,就应弃之不用;如果某项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的增加是值得鼓励的。如特殊产品的售后服务,虽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但它吸引了顾客,保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某医院通过精简就诊程序来降低成本,并且使得重新设计后的就诊流程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这些正本变化就是为企业建立优势地位而服务,因此是应该鼓励的。 如果企业把成本作为战略来看待,那么成本管理就已经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更不仅仅是生产部门的事情,它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突破企业边界的成本管理体系。 价值链主导 立足于战略的成本管理,首先就得从战略规划入手,通过事先的成本规划与控制,从根本上改进其长期的盈利能力。它运用的是价值链分析手段,分析企业内部、所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构成状况,从战略角度确定控制成本的基本方向。 1.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存在许多价值链,既有各业务单位(如各分厂和车间)之间的价值链,也有各业务单位内部的价值链。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价值链分析要先找出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将其分解为单独的价值作业,再比较各个作业的成本与效益。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寻找是否可通过重构价值链作为相对成本降低的战略?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是否存在不增值的链结?怎样消除这些链结? 2.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即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这一联系存在于行业内部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之间。上、下游与渠道企业的连接点都能够显着地影响企业成本。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与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如施乐公司通过计算机终端向供应商提供其生产进度表,使供应商的元器件能及时运来,这样可同时降低双方的库存成本。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企业与之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可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优势,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在对企业内外、横向、纵向的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长远战略诉求,企业可以根据所处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价值链进行适应性重构,从根本上改变其成本地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两条腿走路 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企业获得了一种控制成本的基本方向。但是对于如何从实质上降低成本,就必须分清价值链中的成本有哪些是企业整体战略产生的成本,有哪些是具体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成本,以确定控制成本的具体措施。 当我们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整体时,就会发现大部分成本在其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展开之前就已被确定,这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生产能力利用模式、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组织机制等。这些因素从深层次上影响企业的成本地位,如产业规模、厂址的选择、关于市场定位、工艺技术与产品组合的决策等。企业为了创建长期成本优势,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控制这类因素。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将其服务定位在特定航线而非全面航线的短途飞行,避免从事大型机场业务,采取取消用餐、定座等特殊服务,以及设立自动售票系统等措施来降低成本。结果其每日发出的众多航班与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众多的短程旅行者,成本领先优势得以建立。 在企业的整体因素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应该着眼于每项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这既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所付出的作业劳动,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如采购成本,既包括采购耗费的作业流程,如装卸、运输、验收等,也包括流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 消除生产经营成本的一个手段就是从减少非增值作业入手,过对作业与最终产品的联系,判断什么样的作业具有增值性,反之,则为非增值作业。一般企业的购货加工、装配等均为增值作业,而大部分的仓储、搬运、检验,以及供、产、销环节的等待与延误等,由于并末增加产出价值,为非增值作业,应减少直至消除。 消除生产成本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减少作业过程中耗费的资源,如减少购货作业耗费的人力物力。在确定作业效率高低时,可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业类似作业进行比较,然后对其耗费的资源进行分析与控制,寻求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途径。如可通过减少作业人数、降低作业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措施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企业的整体成本与生产成本是相互作用的,有可能相互加强或相互对抗。如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可以强化企业在时机选择中的优势,纵向整合的成本优势也可能被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所抵销。因此,企业还应重视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他们相互抵触,并充分利用两者相互加强的效果来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聚焦生命周期 通过对企业整体成本的控制与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企业成本战略最终必须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落实在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上。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孕育”到“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研究和初始设计、产品开发和测试、生产、销售、顾客使用,产品这几个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即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将产品推向市场之前,企业就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做好总体成本效益预测,以决定开发该产品是否有利可图;做正确的事要比正确地做事重要的多,这样才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浪费。 第二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各阶段的分布状况,确定进行成本控制。产品的研究开发与设计阶段现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开发设计本身的成本很高,而且因为设计方案确定之后,相关成本也受到约束。据专家测算,这一阶段所确定的产品成本占全部成本的比例高达75%-90%之间。这意味着其成本已基本确定,以后各阶段只能在这一框架内进行小幅调整,成本降低余地不大。 第三,在产品设计阶段便考虑原材料采购、顾客使用、售后服务与产品废置成本,以更有效地管理这些成本。 日本丰田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极为优秀,对提高日本工业企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立下汗马功劳。以汽车制造商为例,汽车的每一项功能都被视为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汽车的挡风玻璃、引擎滑轮到引擎箱都事先制定一个目标成本。最初的成本预算结果也许高出目标成本的20%左右,或是一个更高的比例,但通过成本计划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以及营销专家之间妥协和利益权衡后,最终产生出与最初制定的目标成本最为接近的计划成本。 另一方面,丰田不断寻找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估计竞争对手的各项成本指标,如找出竞争对手的供应商,以及他们提供的零部件的成本等。当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的可接受的估计被确定下来之后,公司可以使用这一成本信息作为计量其自身成本业绩的标竿,即以此作为目标和尺度来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与超越。 比如将竞争对手的产品分解为零部件,以明确产品的功能与设计特点,推断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成本进行深入了解。这一分析方法提供了公司与最佳业绩者之间的现在和未来的成本差异,反映了公司所处的相对位置,并指出了改进的具体目标与途径,在削减成本的同时使企业的产品和过程特性得以改进,战略位置得到加强。 成本管理前移 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变,工业的筋骨和血液都居高不下,而产品价格一直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如此情状将中国的成本困境暴露无疑。在战略成本管理思维的指导下,成本管理的阵线必须前移,从传统的成本节省,转向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的前沿阶段。 在当今企业成本结构中,产前与产后的成本比重逐步增加,所以成本管理不应停留在产品生产过程的耗费控制方面,更应着眼于产前的产品设计和材料采购成本、产后的产品营销和顾客使用成本控制和跨组织的成本管理等方面,深入到企业和企业讲的研发、供应、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部门,超越企业边界,相互协调地进行成本改进。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始,尽力设计满足目标成本要求、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 中国企业要想保持自己的低成本优势,维持生存、发展和创新,就必须跳出传统的框框,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成本,充分考虑内外部市场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竞争定位,优化成本管理。【评论】 【大中小】【打印】【关闭】【收藏】

‘柒’ 什么是战略成本管理,有什么意义

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企业必须强化战略意识,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
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却经常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例如,当电信运营商为一个大客户提供电路出租时,为了保证电路安全,运营商往往要为其提供相同带宽的备份电路(有时是客户未付费的),企业可能为之付出了相应的质量成本和维护成本,但应看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电路安全得到了保障,这相应也就提高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也就留住了客户。相反,如果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只提供小带宽备份电路或不提供备份电路,那么一旦出现电路故障,很可能客户就会流失。因此降低成本不是惟一的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也都应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决定取舍的目标,以此实现成本效益原则。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了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
罗宾·库帕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指运用成本管理技术,使得公司在提高战略地位的同时降低成本。具体而言,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主要是从战略的视角来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从而进一步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其目标是营造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应该从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入手,对企业成本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和管理。
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企业为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为顾客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价值链分析就是要通过战略上对行业价值链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从企业内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从竞争对手分析以了解对手的价值链,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了价值链的各种战略。它包括: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等。
2、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它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跳出了传统成本管理中将产量作为成本高低的唯一驱动因素。相反,战略成本管理认为,影响成本大小的因素很多,数量不能反映成本变动的真正原因。成本动因分析已经摒弃了传统成本分析中狭隘地以会计科目、产量等少量的因素分析方法,而代之以更宽广、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了解成本。“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只有控制其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企业可研究分析如何重新设计、组合其主要价值链,如产品设计、生产、营销、运送等,重新取得成本优势,提高竞争力。

‘捌’ 成本控制的 意义

一、定义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二、意义

1、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成本控制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得主要保障。

2、企业发展的基础

成本低了,可减价扩销,经营基础巩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

3、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既要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渗透到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之中,现代化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着眼于成本形成的全过程。

4、推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水平对产品成本水平有直接影响。实行成本控制,要求建立相应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制度,加强各项管理工作,以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

5、建立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

经济责任制是实行成本控制的重要保证,实行成本控制,首先需要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对经济指标承担经济责任,以促使职工主动考虑节约消耗、降低成本、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完成,使成本控制顺利进行,收到实效。

‘玖’ 成本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成本的控制应该着眼于每项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这既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所付出的作业劳动,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如采购成本,既包括采购耗费的作业流程,如装卸、运输、验收等,也包括流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

消除生产经营成本的一个手段就是从减少非增值作业入手,过对作业与最终产品的联系,判断什么样的作业具有增值性,反之,则为非增值作业。一般企业的购货加工、装配等均为增值作业,而大部分的仓储、搬运、检验,以及供、产、销环节的等待与延误等,由于并末增加产出价值,为非增值作业,应减少直至消除。

消除生产成本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减少作业过程中耗费的资源,如减少购货作业耗费的人力物力。在确定作业效率高低时,可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业类似作业进行比较,然后对其耗费的资源进行分析与控制,寻求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途径。如可通过减少作业人数、降低作业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措施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企业的整体成本与生产成本是相互作用的,有可能相互加强或相互对抗。如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可以强化企业在时机选择中的优势,纵向整合的成本优势也可能被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所抵销。因此,企业还应重视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他们相互抵触,并充分利用两者相互加强的效果来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拾’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都有哪些内容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标是通过成本管理行为的实施来提高环境效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狭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广义的环境成本还包括外部环境成本。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框架,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之中。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人们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分为事前规划法和事后处理法两种。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事后处理法,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应采用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的事前规划法。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环境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的范围,从而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看是一系列的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过程,同时从生产、技术、经营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成本形成全过程的管理: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内容。
(1)企业环境成本目标。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企业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外部成本”,不对企业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成本”进行合理估计确认和计量,虚减企业成本虚增经济利益;同时笔者认为,也不能硬性地规定企业增加环境成本的投入,在实践中反而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与减少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不同的企业在总体目标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2)企业环境成本预测。环境成本预测是建立环境成本对象和环境成本动因之间的适当关系,用以准确预测环境成本的过程。环境成本预测既是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环境成本事前控制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环境成本决策方案和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都必须建立在科学严密的环境成本预测基础之上。通过对不同决策方案中环境成本水平的预测与比较,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为企业选择最优环境成本决策和制定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3)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和政策实施。它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
(4)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信息。它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生的坏境负荷及治理数据信息,并按成本核算原则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费用,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果与经济效益,编制出环境成本报告书对外公布。接受外部环境评价,为内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企业环境成本监测预警。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环境成本进行监测和控制,建立环境成本监测预警系统。运用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成本核算中积累的环境成本数据和信息,摸索环境成本的变化规律,预测企业环境成本变化的趋势,当企业环境成本达到临界值时,提供预警。
(6)企业环境成本的评价与应用。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是依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借助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得出评价结论。分析出影响环境成本变动的因素,制定或修改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案。同时,将企业环境成本信息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参与企业战略决策。
2、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结构间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是个有机整体,其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统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企业环境成本预测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起点,预测指导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与核算。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需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反映与监督,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为控制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通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和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监测,若遇预警,调节控制与核算,以避免风险。管理效果通过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来评析,并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如在评价与应用中发现问题,反馈至目标确定部分,如此反复,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微观实现途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该框架必定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日益得到丰富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