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一般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只要把利润总额乘以所得税税率就可以算出所得税费用。
② 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怎么计算
1、利润表中的所得税=(会计利润(利润总额)+纳税调增项目-纳税调减项目)×适用税率(25%/20%/15%/10%)。
2、所得税,是指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总称。有些国家以公司为课税的称作企业课税,这经常被称为公司税,或公司收入税,或营利事业综合所得税。
(2)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怎么算扩展阅读
所得税不同于个人应税收入的定义和个人在不同时间的应税收入的百分比,有时税收,工资收入和意外收入(如彩票中奖)分别征税。所得税,又称所得税和所得税,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各种收入征收的税种。
所得税(香港被称为“所得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韩国称为“所得税”,英国所得税)是一种税种,根据自然人,公司或法人的应税单位。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税率制度,例如累进税率和单一的统一税率。
所得税是指所有收入对象的总称。在一些国家,公司税被称为公司税,通常被称为公司税,或企业所得税,或营利性企业的综合所得税。
一些国家对个人收入征税。个人所得税是自然人应向政府支付的收入的一部分。不同地方政府在不同时间对个人应纳税所得的定义和收集情况不尽相同;
税收有时会分别从草案,工资和偶然收入(如彩票奖金)中获得。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只有中东,巴林和卡塔尔这两个小国不必支付所谓的所得税。
③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如何计算
1、损益表中的所得税是根据收入或利润计算的。也就是说,根据你单位所得税征收方式来计算。
(1)如果你单位所得税属于核定征收的,按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
计算公式:应交所得税=收入总额*税务核定固定比例*25%
(2)如果你单位所得税属于查帐征收的,按利润计算缴纳所得税。
计算公式: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25%
2、如果你单位没有发生所得税,损益表中的“所得税”项目,不填写。
④ 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举一例子说明。
某企业利润表节选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
减:主营业务成本:50万元
减: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万元
主营业务利润:49万元
减:营业费用:10万元
减:管理费用:20万元
减:财务费用:9万元
营业利润:10万元
减:营业外支出:3万元
利润总额:7万元
假设上述营业外支出系支付的违法税法的罚款,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25%,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则,根据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制度)(2005前)的有关规定:
纳税调增额 = 3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 = 7 + 3 = 10万元
应交所得税 = 10 * 25% = 2.50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2.50万元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50万元
完成上述利润表:
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
减:主营业务成本:50万元
减: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万元
主营业务利润:49万元
减:营业费用:10万元
减:管理费用:20万元
减:财务费用:9万元
营业利润:10万元
减:营业外支出:3万元
利润总额:7万元
减:所得税 2.50万元
净利润 4.50万元
由此例可见:
1、纳税调整是税务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一个步骤,与会计核算、利润表编制无关。即纳税调整不需要进行任何的会计处理。
2、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利润总额加(减)纳税调增(减)事项。
3、应交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
4、根据计算得出的应交所得税,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科目。这就是说,“所得税”科目核算反映的是企业交纳承担的所得税费用,不是应纳税所得额。
⑤ 所得税费用怎么算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如下:
1、当期所得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确定了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以后,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根据题目:营业利润800 000元,营业外收支净额为-50 000元。
从而,应纳税所得额=800000-50000=750000元。
进而,所得税费用=750000*25%=187500元。
(5)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怎么算扩展阅读: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即据以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法定比率。
所得税的税率为2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台湾地区:台湾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经税收减免后,本土公司税率中位数为20%,而跨国公司为18%。
减免政策:
1、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
2、对农村的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即乡村的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生机站、气象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
3、以及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4、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免征所得税2年。
5、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6、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二年。
7、企业在原设计规定的产品以外,综合利用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的所得,以及企业利用该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
8、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兴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9、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10、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11、企业遇有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12、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12、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办工厂、农场自身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的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
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享受税收优惠的校办企业,必须是学校出资自办的,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下列企业不得享受对校办企业的税收优惠:
(1)将原有的纳税企业转为校办企业;
(2)学校在原校办企业的基础上吸收外单位投资举办的联营企业;
(3)学校向外单位投资举办的联营企业;
(4)学校与其他企业、单位和个人联合创办的企业;
(5)学校将校办企业转租给外单位经营的企业;
(6)学校将校办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的范围仅限于教育部门所办的普教性学校,不包括电大夜大、业大等各类成人学校,企业举办的职工学校和私人办学校。
9、对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工厂和街道的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暂免征收所得税;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所得税。
10、乡镇企业可按应缴税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费用。
⑥ 求会计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下所得税费用怎么算和填
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纳税调整)*企业所得税税率;利润总额为负数的话,所得税费用为0.但需注意的是:按税法规定,在后续经营的5年内可作纳税调整.利润表中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⑦ 利润表中 所得税费用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当期所得税费用就是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税率(25%),其中应纳税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纳税调整增加额: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
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资及薪金的14%)、工会费(2%)、职工教育经费(8%)、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以及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如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
纳税调整减少额: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收入等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注: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即发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注: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即转回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注: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即发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注: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即转回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或验算上述方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如果当期没有发生税率变化,则简单至极,只需考虑永久性差异(即税法根本不让抵扣的税会差异)的影响。
(7)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怎么算扩展阅读:
企业在损益类科目中需设置“所得税费用”,使用该科目时需注意:
(1)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2)本科目可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3)所得税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本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②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企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比照上述原则调整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及有关科目。
(4)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⑧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该怎么算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求得的。
在会计实际操作时,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时常存在差异。
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目的不同。
企业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为了达到财务会计的目的,即尽量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它是根据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和收入实现原则来确定利润总额。而应纳税所得额则是实现税收的目的,即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确定企业应缴纳所得税,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中国所得税率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此外为了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特定的产业和项目。规定了两档优惠税率:20%和15%。
从性质上看,对所得收益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等;
利得税—资本利得(资本活动带来的);
收益税—土地收益,房产收益;
社会保险税(对个人所得的一种扣除)。
(8)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怎么算扩展阅读:
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项目:
一、当期应缴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1)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1.应纳税所得额=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
2.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额±暂时性差异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项目金额-纳税调整减少项目金额。
(2)企业利润表中核算所得税,主要是为了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在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缴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应缴所得税。
二、当期所得税应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