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费用明细 » 动力费用怎么入账
扩展阅读
为什么石油开采免税 2025-01-26 14:58:52
淘金工具怎么组装 2025-01-26 14:51:41

动力费用怎么入账

发布时间: 2023-11-12 17:49:12

‘壹’ 燃料和动力不设成本项目记入什么账户

动力费用和燃料费,一般都是生产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一般在科目处理时直接在“生产成本”中归集,而间接成本一般是通过“车间管理费”或“管理费用”再分配进入“生产成本”科目。动力费用和燃料费,一般都是生产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一般在科目处理时直接在“生产成本”中归集,而间接成本一般是通过“车间管理费”或“管理费用”再分配进入“生产成本”科目。动力费用和燃料费,一般都是生产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一般在科目处理时直接在“生产成本”中归集,而间接成本一般是通过“车间管理费”或“管理费用”再分配进入“生产成本”科目。动力费用和燃料费,一般都是生产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一般在科目处理时直接在“生产成本”中归集,而间接成本一般是通过“车间管理费”或“管理费用”再分配进入“生产成本”科目。动力费用和燃料费,一般都是生产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一般在科目处理时直接在“生产成本”中归集,而间接成本一般是通过“车间管理费”或“管理费用”再分配进入“生产成本”科目。

‘贰’ 成本会计题: 用于产品生产、照明、取暖的动力费用,应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

一、“用于产品生产、照明、取暖的动力费用,应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计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而用于照明、取暖的动力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应先计入“制造费用”,期末再分配转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二、说明
1、“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工业企业一般可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及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其中:
(1)燃料及动力。燃料及动力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和自制的燃料和动力。
(2)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车间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机物料消耗、水电费、办公费以及停工损失、信息系统维护费等。不能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直接计入成本的费用,需要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2、无论是外购的,还是自制的,发生燃料和动力等各项要素费用时,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一般分产品领用,应根据领退料凭证直接计入相应产品成本的“燃料及动力”项目。不能分产品领用的,则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相关产品成本的“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
3、”制造费用“科目核算企业生产车间(部门)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车间管理用的照明费、水费、取暖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发生时先记入该科目的借方进行归集,期末,将共同负担的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

‘叁’ 基本车间耗用的动力电计入什么科目

基本生产车间一般耗用直接用于生产产品上的,计入生产成本科目,不直接用于生产产品上,计入制造费用科目。

具体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会计分录的作用

会计分录亦称“记账公式”。简称“分录”。它根据复式记账原理的要求,对每笔经济业务列出相对应的双方账户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在登记账户前,通过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能够清楚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归类情况,有利于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和便于事后检查。每项会计分录主要包括记账符号,有关账户名称、摘要和金额。


‘肆’ 在什么情况下外购动力费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而不是借记

你说的这个问题,属于会计实务范畴。

你的问题,不仅仅专业,而且品质高端。

我的看法如下——

外购动力费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而不是借记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的情形有:

1、前期发票已经开来,价款已经计算清楚入账,后续付款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发票尚未开具,费用尚未结算,暂时预付部分款项的,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固定供应商,长久业务往来,固定付款账务处理的,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4、所有外购动力费用不需要本公司承担的,例如,非转售动力的物业公司,代收动力费用的租赁业主,结算入账时,借:应收账款—A单位,贷:应付账款—B公司;支付B公司动力费用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5、其他设计债权债务转换关系的情形。

上述看法,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