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奥运会的收支主要有哪些部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奥运从“赔本赚吆喝”到“全球好商机”的开始。时任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首创奥运“私营模式”,通过提升赞助门槛、付费转播等方式,在既无政府补贴、又不能增加纳税人负担,以及不能发行彩票的情况下,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等市场化手段广开财源,不仅花费5亿美元顺利地举办了奥运会,还实现赢利2.27亿美元。奥运会从此成为一个诱人的大蛋糕。
1、转播权销售收入;2、商业赞助收入;3、衍生品收入;4、门票收入;5、建筑投资收入
6、旅游产业及相关交通、餐饮收入;7、文化传媒收入
Ⅱ 国际奥委会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他们每四年举办一次,那么不开奥运会的时候他们怎么赚钱
这个有全世界那么多的供应商,那么大的广告商。那么多的赞助商,那么多的品牌商,还有各种捐款,还有各种盈利费用。
Ⅲ 中国在奥运会中是如何赚钱的
京奥砸大钱,恐难回收成本
史上规模最大、耗资超过400亿美元(1320亿令吉)的奥运会,已在北京掀开序幕,各界都不看好会有盈余,但主办国中国却声称有赚头。
关于奥运成本的问题再度浮出水面,有媒体质疑中国为一场仅持续两周的体育秀,支付了过高成本,而有些中国国内媒体,则针对性地批评了这种对中国的偏见。
据北京奥委会的资料显示,此次奥运会预算支出为23亿美元(75亿9000万令吉),由于市场开发的成功,盈利目标将为1600万美元(5280万令吉),由此中国可能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盈利最多的国家。
但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名为“为奥运算算账”的文章,提到中国为奥运会的投入“总计420亿美元”。23亿与420亿,这是个巨大的差别,直接影响对奥运会奢侈与否的判断。
《华尔街日报》引用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估算数据中,奥运的成本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资、奥运场馆建设、运营成本及安全保卫成本。
对此,北京奥组委专家张清表示不能把奥运会筹备之外的城市基础建设、改善交通和环境的费用全算在奥运会预算中。因为即便不举办奥运,按照北京的十一五规划,相关的城市建设、交通和环境的改造都是要进行的。如此一来,剔除掉了将近400多亿美元,420就是20了。
建设规模大难维护
然而,借用会计上的说法,这20多亿美元的预算只不过是一种账面成本。
根据奥组委发布的信息,奥运场馆的建设总支出控制在130亿人民币(62亿4000万令吉),按照现行汇率,也就是19多亿美元。
如果按照奥组委的算法,那么中国只需要提供出部分奥运硬件,以及小部分运营资金,就可以成功举办一次奥运会。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现实情况,20多亿美元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其实,将奥运的运作看成一个项目,其最真实的成本还应另外考虑那些看不见的成本。
首先,在奥运场馆建设成本方面,本次奥运会建造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鸟巢、水立方等等。
这些虽然是“必须”的建设,但它们通常只是为了单一的奥运而建立,赛后如何能持续经济地利用是非常困扰的问题,奥运会的历史也表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另外,北京奥运会的许多相关设施的建造规模都比历届奥运会的大得多。过大的规模不仅加大了后续利用的难度,也加剧了相应的维护成本。
为环保增运输成本
其次,在环保投资方面,政府为了尽快达到奥运承诺书所要求的环境标准,采取的短期措施蕴含了很大的隐性成本。以提高空气质量为例,北京及其周边6省区市协同实施的加强汽车管理,由此导致的运力资源的短缺大大提升了运输成本。
这个管制的领域,还广泛存在于如建筑、钢铁、市容整治等其他领域,企业的强制被迁徙和短期停产,也对经济造成了短期冲击。
另外,在安全保卫方面,由于近年来恐怖主义的氾滥,这方面开支的增加,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最后,奥运会的成本还涉及到了如火炬传递、各地喜迎奥运的相关庆祝活动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