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四光是怎么找到石油的
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同志就石油远景问题询问李四光。李四光肯定地认为:找油的关键不在于“陆相”、“海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我国有大面积的沉降带,都有良好的储油条件,肯定能找到石油。
国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论,立即开展寻找石油大会战,终于在东北、华北、中原一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
❷ 国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论,在哪里找到了丰富的石油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从此,李四光便开始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忘我的工作了。国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论,立即开展寻找石油大会战。终于在东北、华北、中原一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
❸ 根据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4个大油田分别叫什么
根据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华北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
❹ 李四光是什么时候怎么样发现石油的
李四光的石油是怎么找石油的
❺ 李四光认为有哪些区域可以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二是阿拉善一陕北盆地;三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❻ 李四光寻找中国油田的故事
李四光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6)李四光什么时候找到石油扩展阅读:
李四光求学经历:
1902年5月,湖北省省城武昌大力兴建各种学堂,有志气的少年纷纷来武昌求学。消息传到黄冈,李仲揆非常高兴,不久便向父母提出了到武昌求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那里为他借来路费;母亲怕他在路上冷着,特地将自己当年的嫁衣给他改制了一件棉袍。
李仲揆带着父母殷切的希望和一点微薄的路费到武昌参加新生入学考试。来到水路街的湖北省学务处的报名点,他小心翼翼地从钱夹里拿出1元钱买了张报名单。但是,他在填报名单时,由于太紧张了,误将姓名栏当成了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字。
如果再买一张报名单,又要浪费1元钱,他带的路费本来就不多。李仲揆寻思了一下,干脆将错就错,把“十”字再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但“李四”这个名字太不好听了。他左思右想,忽然看见大厅的正中央挂着一块牌匾:光被四表。
于是,他提笔在“李四”后面加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就改名叫李四光了。李四光凭着扎实的基础,顺利考入了武昌高等小学堂。由于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他于1904年7月被破格选派到日本公费留学。在日本,李四光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一名进步学生。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他积极报名参加。有人问他:“你这么小,也要参加革命?”他响亮地回答:“革命不分大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先生对李四光的志向大加赞赏,说:“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然后,孙中山送给他八个大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意思就是,你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6年之后,李四光以优异的成绩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造船专业毕业。他踌躇满志地回到祖国,准备干一番事业。
然而,当时中国的采矿业极其落后,铁矿石产量太低了,根本无力发展造船业。同时,他寄予厚望的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学习采矿业。他觉得学好了采矿专业,回到祖国把铁矿挖出来,就能够发展造船业了。
1913年7月,李四光远赴重洋到达英国着名的伯明翰大学,专门攻读采矿专业。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他的面前,地质科学跟不上,怎么能够找到矿藏呢?于是,他学完采矿专业后,又读地质专业,并最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❼ 李四光花了几年找到的油田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❽ 李四光是什么时候的人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
和教育事业,成就卓着,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
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
■他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送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
国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
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
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
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
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
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
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
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
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
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
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
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予以扣留……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
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
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
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
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
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
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
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
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
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
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
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
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
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背景
■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
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抗战期间他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
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
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
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
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
南京政府时期,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
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
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
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抗议。鉴于李
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
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抗战期
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
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
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返回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故事
■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
是冰川遗迹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
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
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
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
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
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
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
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
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
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问:“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
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
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
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
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
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
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
“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
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
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
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
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
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
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
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
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
果的。”
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❾ 当年李四光依据什么确认东北平原可能有石油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而如何选定可能的含油地区,对我国普查勘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于选定油区的地质条件,李四光认为应考虑以下四点:
(一)沉积岩层厚度大,岩相不单一,有机物质多,挽近地质时代长期下沉而且幅度较大,对生油、储油有利的地区;
(二)褶皱不强烈,有扭动运动和旋扭运动造成的构造,对油气集中有利的地区;
(三)储油岩层和它形成的构造埋伏在较浅的地下,对油气保存有利的地区;
(四)在我国首先着重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的地区。李四光认为具备或基本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地区,大都位于一定类型的巨型构造体系的沉降部位,即一个可能含油的广大地区的展布范围,是被有关巨型构造体系所控制着。
李四光还明确地指出:新华夏系的构造带,其主要走向为北18。至25。东,包括太平洋岛弧在内。这里是第一级的大地构造,有比较长期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凹陷带对储存石油具有比较好的条件。他说:"可以这样考虑: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可以上,看来是有重要意义的。"于是,一场有针对性的石油地质普查战役在全国拉开了帷幕。
于1955年9月派往松辽平原的石油地质踏勘组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他们在向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提交的报告中认为:"广阔的松辽平原的大地构造轮廓与华北平原相似,是一个挽近的下沉地带,其中堆积着很厚的新沉积,包括白垩纪地层以及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疏松沉积,其中可能有含油岩系。"这一判断与李四光的推测相符,于是地质部的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和112物探队立即开赴东北,开展全盆地的石油普查工作。
松辽石油普查大队不负众望,经过两年苦战,对松辽构造有了更深的认识,确认松辽盆地是很有希望的含油盆地。这个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厚度达四至五公里,白垩系松花江群是主要生油岩系。到了1957年,石油部的队伍也开进松辽平原。这里成了全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
在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三年攻下松辽"的大旗下,勘探队伍日夜奋战,屡获战果。1958年2月,在吉林省扶~余县前郭旗的一个钻井中,首次发现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6月17日,在公主岭西北杨大城子镇附近的一个钻井中,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厚度在3米以上的含油砂岩层,岩芯取出后有原油渗出。到了秋天,松辽石油普查大队通过地质物探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这个构造规模大又完整,出油前景看好。1959年4月,他们利用地震方法圈出了整个"长垣"的范围,年底完成了"长垣"及其附近9个构造共2000平方公里面积的地震普查和详查工作。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共和国即将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在黑龙江、吉林先后获得工业油流,进而在表面地层覆盖厚、岩层露头少、缺乏油气苗显示的松辽平原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大庆油田,实现了我国在东部找油的重大突破。
这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和钻探工人根据李四光"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理论,深入松辽平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成果。
网络的
❿ 李四光什么时候发现第四纪冰川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Blocked Ads]
在这些重要发现后,李四光先后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论文,以后又出版了专着《冰期之庐山》。他提出庐山冰川可分为3个冰期,最老的为“鄱阳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规模最大,鄱阳湖畔的绿色泥砾是重要证据。之后是“大姑冰期”,属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带赭色泥砾为代表。较新的是“庐山冰期”,属中更新世晚期,以庐山的橙色泥砾为代表,规模已大大缩小。建国以后,有学者又提出比“庐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属晚更新世,以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为代表。这样一来,第四纪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这四个冰期正好与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李四光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学说,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国地质学家,也有外国的地质同行,如奥地利的费斯孟、前苏联的纳里夫金以及美国的米勒等,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关注。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施雅风等在80年代初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庐山地区所谓的“冰斗”,不具备冰槛和冰斗底盘地形,而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U形谷”则是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泥砾”等乃是重力堆积、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积。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海拔低于3000米)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AAR)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第四纪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冰川就成了悬案,目前,这场学术争论仍在继续。
但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着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