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战略储备怎么保存
扩展阅读
金城泰电动工具哪里生产 2024-10-20 07:49:34

石油战略储备怎么保存

发布时间: 2022-02-07 03:44:30

❶ 怎么样油气储存与储备保障

到达目的地的原油总是立即被送往炼油厂进行加工处理。一些发达国家通常会为自己储备相当于三个月进口量的石油产品(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自1968年以来,这种储备已成为欧洲共同体的必备。各国所采用的战略储备方式不尽相同,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民间组织层面的,也有两者兼而有之进行储备的。比如在法国,民间组织的石油储备责任是确保各地区10天的石油消费量和15天的柴油和民用燃料用量。石油产品储存在大小不等的罐内,它们大多深埋地下。石油储备中心的管理者们的主要关注点就是安全和保密。防火自然是首要因素;但是也要严防土地和水域石油泄漏的危险,对这些储存罐应进行有规律的监测并注意防腐。

液化天然气的储存与输送。在过去的40年中,人们已经成功而安全地跨越辽阔的海域输送了大量液化天然气,这些双壳结构的船都是专门为液化天然气的输送而设计建造的。在陆地,液化天然气在特别设计建造的双层储存罐内在常压大气压力是地球大气层内任何一个给定点的压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气压力与测量点之上的空气重量产生的水静压力值非常接近。低压区域的位置上方压力低于大气压,而高压区则在其上方出现了高于大气压力。同样,随着高度增加,上覆的大气变薄,所以气压将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横剖面上,1平方英寸的空气柱是从海平面到大气层顶部测定的,其重量约为14.61磅力。1平方米(11平方英尺)的空气柱约为110千牛顿(相当于海平面处的10.2吨质量)。条件下储存,绝大多数储存罐的混凝土外壁可厚达3英尺,罐内壁是用镍合金钢制成,这种特殊设计制造都是为确保液化天然气的低温保存。一旦在内壁出现破裂,则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都会被液化天然气充填,人们用精密的监测系统对任何内部裂隙进行不间断的监测。用泵将液体从储存罐中抽出,并加热使其气化,液化天然气就可以转为天然气,然后,通过天然气管线把这些气体输往民用和商业用户。但在一些情况下,在技术上难以完成天然气管线的铺设,或者投资过于巨大,比如从尼日尔爾利亚向欧洲送气,或从卡塔尔向日本送气。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采用了在海上运输液化天然气的方法。天然气会占据大量空间,在它装船运输之前就必须进行浓缩处理。两个基本的方式为:(1)将天然气转变为液态化工产物,如氨水或甲苯,或者复合型液态烃类物质;(2)将其低温冷却液化(在-160℃状态下),并用液化天然气罐进行运输。由于已经新建了大量的液化加工厂,所以液化天然气罐的数量也相应地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气罐的制造使用了先进技术,但也要极其昂贵的材料(如特种钢材)来制造,这些材料需要耐极低的温度,这些罐还需要极佳的保温性能,这意味着液化天然气罐的运输费用是同样体积石油运输费用的4~5倍之多。

然而,即使这么高的投资,液化天然气工业出色的经济灵活性和地缘政治优点使其在当今世界大获成功。一个需要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国家必须修建一些特殊的港口,称为液化天然气终端站液化天然气被用于天然气的远程运输,通常是跨海运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液化天然气终端是为液化天然气的进口或出口专门建造的港口。,在那里从船上卸下液化天然气罐。这些终端站有三种设备:(1)液化天然气卸载设备(尤其是液化天然气罐的喷射加防冻保暖层,可以用泵压通过管线将液化天然气从罐内抽提到陆上的装置);(2)液化天然气储存罐;(3)液化天然气的再气化装置,将气化后的液化天然气通过管线输往进口国的天然气管线配送系统或直接输往主要的消费处(比如发电厂)。在气化加工过程中,1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在大气压力下可以气化为600立方米的天然气。与石油不同,天然气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这意味着,就相同质量的能量而言,它所占的体积是石油体积的600倍。所以,毫无疑问,输送气态天然气租用交通工具的费用将是石油的600倍之多。

液化天然气是怎样运输的?液化天然气的运输需要大型的、特殊设计的船,这些船是双壳的,装载能力为138000立方米或更大。这种船上固定着一套特殊的罐装储存系统,可以在里面以大气压和-160℃状态储存天然气。全球目前有130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还有50多艘的购船订单。

液化天然气罐的类型。造船者们可以选择两种技术方式:具独立分隔舱的液化天然气罐,更常见的是球形罐,可以安装在船壳内。在船壳内的液化天然气罐具有特殊的内层,它由镍或特种钢制成,用特殊钢材将船舱分隔开来,以保证它们彼此不渗漏,并能耐受-160℃的低温,确保船壳内部的保温。一艘标准的液化天然气油罐船卡塔尔拥有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船。第一艘Q-Max(266000立方米)的船名为“Mozah”。(135000立方米)的运载能力仅仅是运输相当能量的油轮体积的一半,但前者的造价却是后者的3倍之多。在过去的40年中,人们已经跨海6000万英里安全地输送大量液化天然气。这些双壳船体的罐装船是为运输液化天然气专门设计建造的。在陆地,液化天然气储存在大气压条件下特殊施工建造的双层壁的储存罐内。

绝大多数这种运输船的外壁厚达3英尺,内壁用镍合金钢特殊设计建造,可以保证液化天然气的低温状态。一旦内壁出现裂隙,所有的液化天然气都会灌入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精确的监测系统可以对内部裂隙实施全天候监控。可以用泵将液化天然气从储存罐抽出,然后加热使液体气化。这些天然气就可以通过管线输往民用与商业用户。

“实际上,一艘标准的液化天然气罐装船的长度足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装载能力:一艘标准的液化天然气罐装船装载量可以超过3300万加仑液化天然气,它相当于200亿加仑的天然气。一艘液化天然气罐装船释放出来的天然气将是1944年把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港口城市克利夫兰1平方英里面积烧成灰烬的燃料量的20倍!

“一艘标准的液化天然气罐装船(12.5万立方米)所装载天然气爆炸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70万吨TNT当量,或者相当于55颗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能量。”

❷ 石油的储备是有上限的么,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谎言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当中,石油储备量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有一些学术作者声称,石油资源会在几十年内被用光,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的依据,因为石油主要是由地壳内的碳合成的,只要在地壳内部碳元素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的石油资源就没有枯竭这种说法。石油的形成有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有生物沉积而形成的,第二种则是由石化油形成的,两种说法都是自己的合理之处。

石油资源面临枯竭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谣言,因为石油资源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再生,但是这个过程一般比较的复杂且漫长,需要消耗几百年的时间,所以最好的保护石油资源的方法,便是不浪费。

❸ 什么叫石油战略储备

人们常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若人体中血液不够,轻则致病,重则有生命危险。对于石油进口较多的国家,如果没有石油战略储备,那么一旦石油进口中断,在缺乏石油供应的地区必然会对各行各业产生灾难性打击,飞机不能飞,汽车不能跑,交通瘫痪,生产停滞。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能源的不断供给来保证。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0%,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国某报上有幅漫画,画了“9.11”3个竖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阴影却形成了“oil(石油)”三个字母,生动地揭示了美国“反恐倒萨”是为石油而战。中东石油占世界石油储量的2/3,号称“世界油库”,谁能控制中东石油,谁就能支配世界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改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国内原油产量增长近期明显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家计委统计表明,20世纪9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77%,而石油供应年均增长只有1.67%。1993年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共进口石油7000 万吨,2003年进口石油已超过8000万吨,成为美国、日本之后的第3大石油进口国。据统计,1995年国内所需石油的6.6%靠进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这个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进口石油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石油进口,保障石油供给。为此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以应付突发事件。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开发和进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缓解石油危机和调节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由21个原油进口国组成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建议,至少储备90天的原油进口量。美国20世纪末的石油储备量高达1.6亿吨,日本石油消费的99.6%依靠进口,因此石油储备更多,达到160天的原油进口量。储备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设大型油库。 水库在雨季多水时储水,在旱季缺水时放水,以调节江河水量和稳定发电。石油储备库的作用类似,当产油地区动乱或运输通道不畅而无法正常供油时,可动用储备石油满足国内需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当国际油价波动较大时,可低买高卖,谋求国家经济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我国基本上没有石油战略储备,因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库,既是未雨绸缪,也是当务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在“十五”期间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从2003年开始,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建设陆地石油储备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采纳

❹ 为什么油气战略储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

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又是这种技续增长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支柱。石油的安全就是保证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
目前威胁我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国际因素有:
(1)原油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2)由于种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国际上可能出现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短缺;(3)敌对势力或国际竞争对手对我国石油供应的可能威胁或影响。
国内的不利因素则主要有:
(1)我国是一个面海背陆的大国;(2)潜在着地缘军事和自然灾害等不安全因素;(3)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石油净进口国;(4)中国处在总体缺油的东亚地区中部;(5)中国离世界主要出口源较远,等等。
在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3后,必须有战略储备,以应付突发事件。许多专家认为,要保证国家石油安全,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力争做好资源、生产能力和技术三方面的储备。所谓资源储备就是增加资源的转换率,增加储量的置换率。所谓生产能力的储备就是要把石油的战略储备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油价低时尽可能地进口石油,最安全的一点就是把优质的资源储存在地下,包括国内的油气田放缓开采、大力建设地下储存库等等。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必须有政策的支持。所谓技术储备就是要将目前一些可以提高采收率但成本太高的技术储存起来,等到特殊时期再启用。
石油的战略储备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措施,比如美国阿拉斯加的油气田几乎全部为战略储备油田,非到战争时期或国家遇到重大灾难急需石油时是不会开采的,而且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已达数月之多。日本一方面极力开拓海外石油市场,加大勘探领域,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达到了70天之久!
纵观各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情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石油储备是传统的安全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减震器,石油供应的调节器。我国已着手石油与天然气的战略储备研究与实施,逐步完善管网与地下油、气库的建设。这将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

❺ 美国与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方法.经验.政策.基地数量

构想始于二战 旨在维护经济安全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最终建立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艰苦磨练”。这一构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美国当时的内政部长哈诺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构想。1952年,美国国家矿产资源政策委员会也提出了类似建议。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使艾森豪威尔总统认识到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议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建议始终未能在政府和国会间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美国政府遂下决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1975年12月22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该法授权美国政府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从1977年7月21日正式开始储备石油,后来最终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美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2003年4月,国会正式批准了布什政府的建议,并批准拨款15亿美元用于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地点选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主要选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的沿海地区,其原因有三:

一是运输和加工方便。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
二是安全性较高。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这些盐洞足够容下原来的纽约世贸双塔。如此深度几乎可以防御任何人为和战争的破坏。

三是有利于储藏,且成本较低。墨西哥湾沿岸有500多个盐质洞穴,采用简单的“水溶技术”,即用清水将盐溶解便可将盐洞加工成巨型圆柱状“地下储油罐”。由于盐洞很深,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此外,盐洞的上下几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温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据能源部介绍,采用盐洞储油,建造和维护费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积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为25美分,是采用地上罐储方式的1/10,是采用岩石矿洞储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调整 惟有总统有权动用

从1977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持续增加。此后,克林顿政府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发生了一些改变,几次动用这一储备以调控石油市场油价。到2000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降至5.41亿桶,为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特别是“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又明显调整。2001年11月中旬,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是2005年增加到7亿桶。到2002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升到5.99亿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亿桶,创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大释放能力为每天430万桶,可以连续提取155天左右。
当然,要动用这些深藏地下的战略石油储备,只有美国总统一人说了算。一旦总统决定动用,能源部将采取招标方式向市场公布投放数量,通过竞标最终决定中标购买石油的公司。从开始决策到投放市场只需13天。

美国国会1990年在重新修订《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时,放松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条件,理由是“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据新规定,除了“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外,在国内石油产品供应出现中断或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总统也可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此外,在企业因突发事件导致其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下,能源部可有偿向这些企业借贷战略石油,但借贷期不能超过6个月,借贷总量不能超过500万桶。这样做既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给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带来一定收益。显然,布什政府此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并不属于“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

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兴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协议和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消息传出,日本朝野大为震动,虽然俄罗斯已经表示将暂时搁置日本提出的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设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仍不放弃努力,利用参加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的机会再次向普京游说。日本媒体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寻求稳定石油供给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日本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
记者亲身感受到日本社会对石油的重视程度:每天的经济新闻都会对美国道琼斯工业品中原油价格的变化进行详细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对世界原油价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经济类报章的主题。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赖进口。
对于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吃了大亏,此后,日本政府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石油储备。
20世纪70年代,石油主要消费国对石油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为此创建了国际能源机构,各加盟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90天石油储备和必要时互通有无的义务。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团又开始推进国家储备,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1981年,日本民间储备达到了90天的目标值,1988年,国家储备数量也达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后,政府为降低相关石油企业的压力,将民间储备的义务额降至70天,同时将国家储备调高至5000万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根据日本政府最新的统计,今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844万KL,可用92天,民间储备4055万KL,可用77天。
储备库建在海上地下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要建设在储备费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质条件适宜、运输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个平原狭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根据本国的石化工业布局,日本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日本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储备。上五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九州长崎县,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油罐储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围下并列放置了5条储藏船。每条储藏船长390米、宽97米、高27.6米,可以储藏440万KL原油。串木野石油储备基地位于鹿儿岛县,采取地下岩洞油库方式储存,基地内现有3个储油设施,一个宽18米、高22米、长1100米,另两个宽度高度与上一个相同,但长度为2200米,这三个设施总共储存着175万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库储油的优点是,能够稳定保持约9摄氏度的温度,具有较强的抗地震、抗雷击等防灾性能,借助地下水的压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险。
愿意把储备基地借给中国
在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变化中,日本政府认为本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与亚洲石油供需休戚相关。在不久前的国际能源机构大会上,日本还提出了建立亚洲共同储备基地和东亚能源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议。
日本提出,东盟10国除拥有少量民间储备外均未建立国家储备;中国虽已着手建立国家储备,但储备能力还跟不上进口的增速。东亚这13个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均高达50%以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亚洲各国石油供应都面临较高风险。而日本的储油设施尚有一定空闲,为此日本提议,首先将冲绳两处储油基地借给离其较近并愿意进行合作的东盟各国和中国,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诸如菲律宾和泰国的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合作建设新储油基地。▲

❻ 国家战略储备都需要储备哪些东西

原油及原油制品、外汇、金属(钒、铬、锰、钴、镍、钼、白金、银、铜、锌、铅、钨、铟以及稀土等)、棉花、橡胶、食盐、煤炭、医疗器械、药品...这些列出的是国家各种法律上明确提出的战略物资。

战略储备是指国家为了应付战争和其他意外情况,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国防需求,而在平时有计划地建立的一定数量的物资、货币、能源、人力等方面的储存或积蓄,主要包括物资储备、财力储备和能源储备等几个方面。

拓展资料:

如何做好战略储备?

完善储备立法。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调整物资储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战略物资储备法律。
除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2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国防动员法第33至36条对“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进行了原则规定外,对战略物资储备和调用的规定散见于相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如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国家物资储备管理规定等,存在立法分散、立法滞后、立法位阶偏低等问题。
这种立法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储备统筹协调,也不利于各类储备的规范管理和更好发挥作用。
有必要在系统梳理目前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基础上,尽快建立健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律法规,对战略物资储备的管理体制、存储数量、轮换周期、资金保障、统计报告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便于监督检查。

坚持“一盘棋”推进。在紧急情况下,国家战略物资的投放是带有应急性质的,必须快速响应,及时高效地提供由于突发性因素产生的物资需求,以及为调用这些物资而进行的物流活动等。
快速响应体现在当国家需要时,能拿得出、用得上,哪里有需要,就能及时调拨到哪里;什么时候有需要,就能保证运能运量,及时送达。
调用储备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储备物资品种与储备运行管理的多种资源,需要有一套协同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跳出各部门自身的利益诉求,树立“大储备”意识,坚持“一盘棋”推进。建议成立中央层面的储备领导协调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以增强战略物资储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建立储备资金保障体系。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资金保障是关键。建议在进行储备立法时,明确规定每年从国家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金积累。
收储战略物资的资金可通过财政拨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保证。
战略储备物资在出库、轮换中出现的资金盈亏也应由国家掌控,缴纳盈余,弥补亏损。在储备加强的趋势下,财政应确保仓库运行资金逐年增长。
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作为国家储备的一种重要形式,建议与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等放在一起统筹考虑。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利用外汇在全球范围内购买所需的战略物资,既可实现外汇储备运用多元化的目的,又能提高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实力,确保国家安全。

优化战略储备物资品种。战略储备物资的品种选择主要取决于国内物资禀赋、供求状况、在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国际物资的可得性等因素。
物资的稀缺状况、本国储量占世界总储量比重、本国物资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比重、物资的进口集中度、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以及主要物资生产国的政治经济稳定性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物资的战略重要性程度.
所以要在科学研判世情、国情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战略储备物资的品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适时调整战略物资储备的品种与规模,进一步提高响应能力。

提升动态管理水平。战略储备物资的收储、发运、质量管理等固然重要,但要实现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还需提升面对复杂状况的动态管理水平。
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为战略储备的动态管理、科学化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议结合我国战略物资储备发展现状,统一标准和规则,满足大数据应用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以推动战略物资储备流程标准化为切入点,构建科学高效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

❼ 如何储存(一瓶)石油

石油储备是很危险的,最好要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劝你一句,最好别这样做,万一石油以后降价了怎么办,你不就亏大了。

❽ 全世界石油储存分布

海洋石油比中东的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