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21世纪石油粮食和什么为三大战略资源
扩展阅读
如何自己在家无工具烫头 2024-10-22 08:06:44

21世纪石油粮食和什么为三大战略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2-11 00:19:54

1. 21世纪石油粮食和什么为三大战略资源

21世纪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在资源和生存空间争夺上也日趋残酷,战略资源从国家层面上,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资源上,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上争夺更加激烈,比如石油,煤,铁,稀土矿等,这些对于国家经济和安全都至关重要,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门,同样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因此各国都对技术格外重视,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才人才格外重要要,因此教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2.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说控制了粮

你想表达个什么兄弟,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得话,即,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
“石油、粮食和美元是美国统御全球的三大战略,实际上,美国的国际战略布局基本都是围绕这三大战略展开。

3. 极其珍贵的战略资源都在争夺,诱发了几场血腥的战争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几十年前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石油是等同粮食和货币的战略资源,甚至还要重要。

4. 油气资源战略调查

一、全国油气战略调查的背景

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资源,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日益剧增,油气资源的分布、生产、价格和贸易等均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格局产生激烈而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我国已经从油气资源生产大国发展成为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

1998年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重组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各公司为满足自身企业发展和境外上市的需要,各公司分别在各自勘探开发矿权区内及有关盆地进行了公司层面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但是,公司层面的油气资源评价在原则、思路、方法、标准和结果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尽一致;评价范围仅限于矿权区所在的盆地;评价空间范围存在交叉重叠;部分海域和区域没有纳入公司层面评价范围;煤层气评价程度低,煤矿区煤层气没有开展过系统评价;油砂和油页岩从未开展过评价。因而无法满足从国家层面全面把握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的需要。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油气资源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进一步摸清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为更好地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油气资源,为国家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考虑1994年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充分汲取近期各石油公司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

二、全国油气战略调查的管理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历时3年,全国17个单位、1750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评价工作,直接投入经费1.16亿元,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和油页岩资源。

(一)组织机构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设立了领导小组、项目工作组、技术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领导小组是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机构,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三部委主管司局、主要项目承担单位的领导以及技术专家组首席专家组成。负责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审定项目工作组、技术专家组的组成人员和项目办公室负责人等重大事项,审定总体设计、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经费预算、评价成果及成果发布。

技术专家组由国内44位石油、地质和经济等方面的院士、专家组成。全面负责资源评价工作质量和技术把关、指导工作。

项目工作组是协调、督察机构,成员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项目承担单位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总体设计、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经费预算,协调项目承担单位间的工作关系,审议资源评价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监督、审查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进展情况等。

项目办公室是资源评价的日常工作机构,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拟定资源评价项目总体设计、管理办法;编写实施方案、优选评价单位、组织子项目设立、实施、日常检查、评审验收和考核奖励;负责专家的联络和协调,为专家组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直接组织开展有关重点项目的评价与研究;负责资源评价工作原始资料及成果整理、汇总和归档;承办有关会议事项,负责公文、财务、保密、外事等管理工作;完成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项目工作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编写一级项目和总项目成果报告。

(二)项目管理

油气资源评价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为总项目,常规油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油气资源趋势预测、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为七个一级项目,各评价单位根据其承担的评价任务和评价的资源类型需要,分设了24个二级项目和33个三级项目。在项目设置上,优选项目承担单位,发挥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来保证评价任务的完成。

(三)项目成果

完成了所有一级项目及子项目的成果报告编写,编制4579幅图件和8171份表格。在一级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优选出一批勘探靶区的新的勘探层系,为扩大油气资源后备接替区、增加油气潜在资源量奠定了基础。在南部北部陡坡深水海域,发现了我国海域最大的天然气;在我国东部两大主力油田外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大庆油田加强外围油气勘探,建设“百年油田”,扩大了资源战略接替区;为胜利油气开辟了勘探新层系和新领域,推动了整个华北地区前第三系的油田勘探。通过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在陆相老油田和西部工作程度较低的新区,获得了油气新发现,地质理论认识也有了新的突破,推进了一批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落实了一批新的有利成油区带,优选一批勘靶区。

三、全国油气战略调查的机制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机制为“政府部门组织、中央财政出资、产学研相结合、专家技术把关、成果资料共享”,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的协同与配合,打破了单位间的资料封锁,促进了经验交流和理论与技术创新。

(一)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专家作用

本项工作由5家石油企业、6所大学和6个相关研究机构的175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集中了国内优势力量,发挥了石油企业生产实践和相关科研院校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优势。由国内一流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对评价工作进行全过程把关,保证了评价效果。

(二)成果资料共享,发挥服务效能

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系统,汇集了全国含油气盆地基础数据和评价成果,具有动态评价功能。石油企业充分利用这些成果资料,开展了青藏高原、海相地层等油气风险勘查工作。同时,为政府、科研院校提供翔实、高效的公益性信息资料。

四、全国油气战略调查成果的作用

这次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资源管理需求、市场需求、石油企业需求,取得的成果对国家宏观决策和促进油气勘探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对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评价和预测成果为制定国家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政策和“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被国务院有关部门采用。

二是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起到了指导作用。评价提出的“深化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探索新区”的方针和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等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的建议,有效指导了全国油气资源勘探战略布局。

三是对石油企业调整勘探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石油企业依据评价结果,将勘探重点开始转向海域、海相地层和深部。同时,加大了对煤层气、油页岩和油砂的勘探开发力度。

5. 当今世界的基本概况

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一进程不会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和网络化的力量,也称作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 2001年时,每3分钟需1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降到3美分。网络化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力量不可阻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哪里的成本低廉、潜力巨大,它们就往哪里推进。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6.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它们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庞然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又大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的显现,南北差距的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需要反思,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欧盟语),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 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多达140多个,但在世界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是三大主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25国人口4.5亿,GDP逾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的30%。欧盟已建立起欧元区,统一了货币,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亿,GDP 11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要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如果拉美进入,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这是迟早的事。 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脑们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使其转入具体实施。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更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正如有专家所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环境制约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有四大环境,即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1.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甚为重大。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民族与宗教冲突、社会动荡,都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 2.市场环境,包括气候、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市场消费潜力、劳工价格、交通通讯条件、企业信誉、政府的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和开放度、法制状况、办事效率等等。美国开列的世界新兴市场名单,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兰等在市场环境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资者总是涌向那些市场开放度高、投资回报率高、经营条件好的地方。 3.资源环境,关系到生产能否有保障,经营成本能否降低,经济发展能否持续长远,是物质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土地、矿产、水、粮食等自然资源条件的保护、改善与开发。无论是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还是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制定规划时,都不能不把资源问题作为前提条件。石油、粮食、水三大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4.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社会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不能用上清洁水。酸雨、沙尘暴、持续高温等现象的出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使经济做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四大环境。 四、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以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日本重提科技立国的口号,欧洲提出加快追赶美国的目标。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高技术、创立新产业的阶段,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如果说各种先进工具的诞生,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当前正在演进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其巨大效应,美国人把它与300年前的英国产业革命相提并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估计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加速器。21世纪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领域,四个制高点上加快发展并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后10年技术变革将超过20世纪百年的总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手段,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是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武器。专家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兴衰、经济的增长,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巨大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六、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据统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总量的65%。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却仅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个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1%,只相当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资产。 统计数据还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现在已达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国家刚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达37930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2000年,世界净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这笔投资中的82%分配给了发达国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国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现状是西强东弱,北富南穷,北攻南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南北对话,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减免债务,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的呼声日益增高。 七、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快车的动力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及国家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2002年GDP总量为1.2万亿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国家统计局9月份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116898亿元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近五年来平均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高于8%的速度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余家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据商务部外资司8月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总数已超过600家。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这将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也已是数以千计。正如国际舆论指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增大,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八、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基本上还是一超多极共存发展的现状,一超即美国,其他主要的经济体如欧盟,俄罗斯,中国,东南亚,日本,巴西等也有自己的力量以抗衡美国. 政治上美国和法国,英国,德国等一些欧盟国家的价值观相类似,但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现在大家都是在联合国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各国协商,美国有时会做出避开联合国自己行动的行为:如打伊拉克,但基本上还是在联合国之内的,不能为所欲为. 世界多元化的政治新秩序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多元化的世界下才能有相对的和平,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实力,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没有吞并对方的实力,那只能够坐下来谈判,但多元化的政治秩序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之上的,所以大家现在应该经济建设为先. 冷战后,世界上各种力量的分化与组合。突出表现在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不断分,由原来8国分裂为27国。同时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和欧盟,北约和欧盟也积极东扩,准备吸收这些国家。在两方阵营里,由于苏联的解体,失去共同的敌人,使 西方内部的矛盾开始突出出来。在经济上,美 、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和相互间的竞争与斗争更加明显。它们为了争夺新 世纪的中的国际地位,都积极发展和扩大以它们为中心的地区性经济集团;第三世界各国也因种种的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所以,冷战后国际形势最基本的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全球和地区性的主要国家或力量有:美国、欧盟、日本、俄国、中国和东盟、非统组织、拉美地区性组织等。 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国唯一的超级大国。虽然它的实力已相对下降,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仍处于优势,居世界首位,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同于美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多年的增长,美 国国内主动张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单极化”世界思潮又有抬头,克林顿政府“领导世界”的野心有所膨胀。但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向 平衡化,实力对比趋向多极化的今天,在冷战的世界,美 国妄想建立单极世界,再也不可能。 西欧在冷战结束后,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步伐。1993年11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1995年1 月1 日,欧盟成员扩大为15国。欧盟 的成立是欧洲一体进程中的里程碑,使欧洲的实力大在增强,并使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大大提大。当前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欧洲中曲银行的建立和统一的货币欧元的流通,将大大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欧洲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将打击和削弱长期以来在世界经济中居于霸主地位的美元,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在西欧联合中,德国占有特殊地位。它地处欧洲中心,人口近8000万,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占欧洲30%。统一后的国积极谋取欧盟的领导地位,继而谋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努力,十分引人注目。

6. 急急急!!关于中学生节水(悬赏分50啊!)

世界水资源供需状况并不乐观。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包括吉布提等100多个国家)、水资源脆弱国(包括美国等17个国家)、水资源紧缺国(包括摩洛哥等17个国家)、水资源贫乏国(包括阿尔及利亚等19个国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种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达尔马提尼亚沿岸、希腊、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带、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国西南部、中国。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初,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和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加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净化后的水,否则,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联合国生活环境和人类居住计划署(UN-Habitat)署长提贝朱卡教授日前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非洲水务政策新闻研讨会上表示,UN-Habitat对非洲地区居民用水状况日渐恶化深感担忧。他说,如今,非洲大陆有一半以上城市面临缺水问题,许多城市贫困居民被迫向街道小贩支付高昂的水价,每升水的价格通常为发达国家城市用水价格的5-20倍。例如,生活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贫民区的居民,一天收入不足一美元,而支付的水费却为美国同等质量水费的五倍。
提贝朱卡教授说,非洲是全世界供水最紧张和公共卫生设施最落后的地区,如今三分之一强(约3亿)非洲居民缺水,也没有公共卫生设施。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将有4亿非洲居民缺乏安全用水,6亿人无卫生设施可用。

和同为发展中国家一样,韩国的节约用水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目前采取的主要作法为:

(一)把经过适当处理的废水回用作为非饮用水的给水;

(二)减少系统和房间内的泄漏,同时减少不明去向的水;

(三)由非政府机构作示范来推广节水设计。

又其未来节水发展策略为

(一)对用于非饮用方面的水回用潜力作出评价;

(二)鼓励工业节水的努力;

(三)改变价格政策使之有利于节水;

(四)确立节水设备的系列产品;

(五)推广针对公众信息与教育的社会手段;

(六)对一些潜在的节水手段,发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因素在内的效益-成本评价方法。

人民网11月12日讯 据日本内阁府10日对外发表的一份“关于水的民情调查”报告显示,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回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节约用水”;有四分之三的人认为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自己可以使用雨水以及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

在这份报告中,关于水的使用方法,有64.9%的被调查者回答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节水”或“有一定的节水意识”。这和两年前调查时的64.1%相比较略有上升,但是和15年前的调查结果(51.2%)相比较则增幅较大。在雨水和杂用水等的使用方面,有75%的人积极赞成再利用或者认为如果是冲洗厕所的话可以使用。但是,当被问到能否接受花钱购入处理雨水以及杂用水的设备时,只有35.5%的人表示可以接受。

在节水理由方面,大多数(78.1%)的被调查者认为“水是有限资源,应该珍惜”,排在第二位的是“如果大量用水会增加家庭开支”(43.1%),再者是“大量用水会污染河川”(22.8%)。与7年前调查时相比,拥有以上想法的人有了明显增加。

据悉,这次调查是今年7、8月份以全国20岁以上的3000名男女市民为对象实施的。问卷回收率为70.4%。(陈建军)

(人民网日本版 http://japan.people.com.cn/供稿)

7.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日益使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

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进一步明确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科学制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期间,全国科技界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锐意创新。根据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进一步明确“创新、产业化”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同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了战略部署。

围绕我国“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重要调整,组织实施了由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和研究开发条件建设、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五部分组成的,将项目、人才、基地能力建设与体制环境建设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家科技计划。

针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形势要求,我国科技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同时,为了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力争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启动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是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新时期科技工作新的创举。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无处不闪烁着科学技术的光芒。科技进步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植物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和家蚕基因组测序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澄江动物群脊椎动物起源研究,为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宝贵科学依据;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将巨颅兽哺乳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4500万年;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量子信息技术等研究成果,对引领未来高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成就,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高性能计算机、高速宽带网、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清洁能源、特种功能材料等领域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性产业和产品,涌现出众多依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以强化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数控机床、智能化工程机械装备、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装备产品,加快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五”农业科技在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选育、农业种养殖、农业信息、农业节水、奶业、农产品深加工和高效农业机械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就,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农业高科技产业,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我国科技发展始终注重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医疗设备与医学材料研发,生态环境改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以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取得了显着成效,使我国人民切实分享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8. 当前世界经济局势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一进程不会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和网络化的力量,也称作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 2001年时,每3分钟需1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降到3美分。网络化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力量不可阻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哪里的成本低廉、潜力巨大,它们就往哪里推进。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6.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它们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庞然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又大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的显现,南北差距的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需要反思,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欧盟语),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
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多达140多个,但在世界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是三大主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25国人口4.5亿,GDP逾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的30%。欧盟已建立起欧元区,统一了货币,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亿,GDP 11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要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如果拉美进入,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这是迟早的事。
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脑们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使其转入具体实施。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更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正如有专家所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环境制约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有四大环境,即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1.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甚为重大。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民族与宗教冲突、社会动荡,都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
2.市场环境,包括气候、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市场消费潜力、劳工价格、交通通讯条件、企业信誉、政府的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和开放度、法制状况、办事效率等等。美国开列的世界新兴市场名单,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兰等在市场环境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资者总是涌向那些市场开放度高、投资回报率高、经营条件好的地方。
3.资源环境,关系到生产能否有保障,经营成本能否降低,经济发展能否持续长远,是物质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土地、矿产、水、粮食等自然资源条件的保护、改善与开发。无论是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还是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制定规划时,都不能不把资源问题作为前提条件。石油、粮食、水三大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4.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社会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不能用上清洁水。酸雨、沙尘暴、持续高温等现象的出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使经济做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四大环境。
四、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以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日本重提科技立国的口号,欧洲提出加快追赶美国的目标。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高技术、创立新产业的阶段,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如果说各种先进工具的诞生,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当前正在演进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其巨大效应,美国人把它与300年前的英国产业革命相提并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估计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加速器。21世纪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领域,四个制高点上加快发展并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后10年技术变革将超过20世纪百年的总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手段,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是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武器。专家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兴衰、经济的增长,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巨大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六、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据统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总量的65%。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却仅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个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1%,只相当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资产。
统计数据还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现在已达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国家刚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达37930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2000年,世界净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这笔投资中的82%分配给了发达国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国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现状是西强东弱,北富南穷,北攻南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南北对话,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减免债务,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的呼声日益增高。
七、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快车的动力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及国家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2002年GDP总量为1.2万亿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国家统计局9月份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116898亿元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近五年来平均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高于8%的速度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余家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据商务部外资司8月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总数已超过600家。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这将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也已是数以千计。正如国际舆论指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增大,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八、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

9. 常州与吴文化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339万,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85万;下辖武
进、金坛、溧阳三个县级市,天宁、钟楼、郊区、戚墅堰四个行政区和一个经国务院批
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具有优越
的区位条件,市区北至长江,南临太湖,都只有18公里。水陆空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
、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民航机场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
海口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并具备了开通中程国际航线的条件,长江常州港万吨级通
用码头已建成投入运行,邮电通讯可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常州成为"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所辖三市也都先后进入
了"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5年以来,常州又连续几年被江苏省权威部门评
为投资回报率最高地区,并成为国内第一批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经过全市人民的建设和努力,已发展成
为经济实力较强、产业门类较多、内外贸易发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
展的现代工业城市。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历
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着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全
面发展,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创历史最好水平,1997年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比19
92年增长20%和17%;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76%,比1992年增长1.1倍;
乡镇工业1997年完成销售收入508亿元,是1992 年的2.8倍,乡镇企业改制面已达90%。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动力机械、工程机械、汽车(摩托车)及配件、输变电设备、
电子信息及现代音视设备和新型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接
近三分之一,形成了柴油机、装载机、变压器、城市客车、微特电机、VCD、牛仔布、新
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品, 全市共有76只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居前5位。全市经济发展的主
导力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工业已达41%,农业已达52.8%以上,分别
比1992年提高4个和 10百分点。
扩大开放、加快开发、积极推进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是常州坚定不移贯彻实施的一项重
大战略。五年来,全市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商品已达18大类2500多个品种,累计完
成自营出口38.6亿美元,年均增长46.7%;其中1997年完成12亿美元,是1992年的6.8倍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定在4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逐年增加,五
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68亿美元,年均增长47.6% ; 其中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
,是1992年的7倍;五年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合资项目138个,已有日本东芝、韩国现
代等50家国际大公司落户我市;到1997年末, 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504户, 利用外资项
目的科技含量提高, 平均投资额由五年前的150万美元增加到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已占常州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38%, 占工业技改投入的76%,利用外资领域拓展到基础设
施、农业和第三产业等, 并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间接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较
快发展,五年累计实现外经合同2亿美元,兴办境外企业80家,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累计新批利用
外资17亿美元, 正在成为常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位于常州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是全市对外开放的最大载体和窗口,道路骨架已贯通32平方公里,供水、供电
、供气、邮政等各项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日本小松、普利斯通、丸红,美国华生、赛德
,意大利雷迪斯,韩国现代,台湾光阳等1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已进区落户, 并建成了
集培育、孵化、中试于一体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有国内3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
进驻中心。
常州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常州市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
极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加快与国际
经济接轨。以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全市有41家企业进
行了以公司制为重点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共组建省市级企业集团160多家,其中省级企
业集团38家,江苏常柴集团被列为省级重点企业集团; 新建或改制股份有限公司16家(
其中4家公司挂牌上市),有限责任公司943家,一批企业进行了先售后改制试点和规范
破产。通过改制融资,近两年筹集资金16.4亿余元,盘活资产存量21亿多元。狠抓了再
就业工程,近两年共安置下岗待业职工3 万人,再就业率达6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
%。全市建立了劳动力、人才、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和会计、审计、法律等一批
中介机构,初步形成了基本保险、补充保险、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
市场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各个领域逐步占居主导地位。 围绕营造良好的投资
环境,常州致力于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过去的五年成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
多、城乡投资环境改善最快的五年。按照"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
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建成了沪宁高速公路常州段、外环路、常州民航机场、长江常州
港万吨级通用码头、常州火车站改扩建、京杭运河常州段整治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开通了常州地区程控电话网、光缆通信和移动通信网,城乡电话机普及率22.3部
/百人;长江引水、污水处理、 供气和魏村水利枢纽等工程也都相继建成;旧城改造、
城乡、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已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城市。早在1986年,常州就被国家确定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十年来,常州紧紧围绕"培养人、服务人、保护人、造福人"的宗旨,先后实施了三期社
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在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环境保护等领域先后完成了400
多个社会发展项目,建成了国际学校、刘国钧职教中心、聋哑学校、广电中心、图书馆
、精神病防治中心、红梅居民住宅小区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体现科学、合理、适用原
则的社会综合服务设施和社会发展"民心工程"。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把实施社会发展
综合实验区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适时组织政府各部门认真研究制订了
《常州21世纪议程大纲》,并把它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
远景目标,正式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的16项专项行动计划,力争使常州成为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先进地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繁荣,常州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过
去的五年,是常州居民收入增长最快、消费结构变化最大的五年。1997年,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25元,农民人均收4410元,均比1992年增长 2.7倍。同时,城乡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提前五年实现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市
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5.7岁。对照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小康水平12项指标,全市在1994年基
本达到小康,提前进入了向初步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阶段。 常州市正在加快实施科教兴
市、外向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战略,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常州将分
两个阶段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亿元,人
均GDP2. 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8:38;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工业达50%以上,农业
达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20%以上;职工年平均工资性收入达1.35万元,农民人
均年纯收入达 6000 元。 到2010年,提前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成为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近几年,我们家乡的变化极大,旧房换高楼,为此我们进行了实践活动,来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变化。

10.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难题是什么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难题是:粮食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1、粮食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1950年至198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增长了180%还多。此期间,世界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增长约90%。由于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所以世界人均粮食呈增长趋势。然而,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1/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因此人均产粮少、消费少。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许多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又苦于粮食“过剩”卖不出去。
2、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3、能源问题: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4、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由此给人类的健康生活带来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