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海洋石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扩展阅读
十天左右打胎费用多少 2025-01-18 09:58:02
国服排位钻石在哪里获得 2025-01-18 09:57:09
巫师三无暇钻石哪里有 2025-01-18 09:56:30

海洋石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布时间: 2022-02-11 13:41:11

㈠ 海洋上石油泄漏会造成什么后果

可能引起食物链发生破坏,如使海鸟不可正常进食。人类无法吃鱼,补充维生系。

㈡ 什么是海洋石油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geopolitics)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多应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及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陆上油气资源的开发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全球范围内巨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由此而引发的新一轮油气资源的争夺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其中地缘政治对于油气资源的分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次调查研究重点着眼于六大地缘政治复杂且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国东海、中国南海、北冰洋、里海、波斯湾和北海),力图通过对这些地区地缘政治的分析,探索油气富集地区油气资源分配的趋势和其内部规律。

㈢ 海底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如此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是怎么形成的呢?海洋中有大量鱼类、软体类动和其他浮游生物,这些生物死后,遗体同江河带来的泥沙一起沉积在海底,形成“有机淤泥”,日积月累,有机淤泥被一层层掩埋起来。因为某种原因,这些地层不断下降,有机淤泥越积越厚,越埋越深,到最后同外面的空气隔绝,形成一个缺氧环境,加上深层温度和压力的作用,有机质便被厌氧细菌分解,最终形成石油。但此时的石油还只是分散的油滴。因为气候变迁,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有时候颗粒较细,颗粒间孔隙很小,形成页岩、泥岩;有时候颗粒较粗,颗粒间孔隙较大,形成砂岩、砾岩。在砂岩层中,储积的石油还不具备开采价值,必须要经过一个地质构造变形的过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到构造的一定部位,才能成为可开采的油田@李雅洁

㈣ 海底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从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区之问的区域,人们称它为大陆边缘地区。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陆架浅水区,还有大陆架到深海之间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间,称为“大陆坡”。经过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们发现在大陆架浅水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在大陆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证据。据调查,海底石油约有1350亿吨,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举世闻名的波斯湾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湾,也都先后发现了油田。海底石油资源如此丰富,那么它是如何来的呢?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历史地质时期谈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长的历史地质时期中,地球上的气候,有的时期比现在温暖湿润,有的时期比现在寒冷干燥。在温暖湿润的地质时期,由于大陆架浅水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光线能够透过浅浅的水层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水质肥沃,海洋藻类生物在这里大量繁殖。同时,海洋中的鱼类、软体类动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这里群集,迅速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遗体随同江河夹带来的泥沙一起沉积在海底,形成所谓的“有机淤泥”。这样,年复一年,大量的生物遗体和泥沙组成的有机淤泥被一层一层掩埋起来。由于这些地层因某种原因不断下降,有机淤泥越积越厚,越埋越深,最后与外面的空气相隔绝,造成一个缺氧的环境,加上深层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厌氧细菌便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了石油。不过,这时形成的石油还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层下,分散的油滴需寻找“藏身之地”。由于气候的变迁,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有时候颗粒较粗,颗粒问孔隙较大,便形成了砂岩、砾岩;有时候颗粒较细,颗粒问孔隙很小,于是形成页岩、泥岩。在上覆地层的压力作用下,这些分散的油滴被“挤”向多孔隙的砂岩层,成为储积石油的地层;而孔隙很小的页岩层,由于油滴无法“挤”进去,储积不了石油,却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护层”。

石油储积在砂岩层中还不具备开采价值,还需经过一个地质构造变形过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构造的一定部位,这样才能成为可开采的油田。这个过程大致为:原来接近水平的岩层由于受到各种压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状,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构造,向下弯曲的叫向斜构造;有的岩层经过挤压,形成像馒头一样的隆起,叫穹隆构造。在岩层受到巨大压力而变形的同时,含油层中比重小的石油由于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构造岩层或穹隆构造岩层的顶部汇集,这时石油位于上部,而处在中间、下部的则是水。具有这种构造的岩层就像一个大脸盆,把汇集的石油保存起来,成为储藏石油的大“仓库”,在地质学上叫做“储油构造”,这才有真正的开采价值。

㈤ 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源

石油
及其炼制品(
汽油

煤油

柴油
等)在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
海洋环境
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
海洋污染

炼油厂
含油废水

河流
或直接注入海洋;油船漏油、排放和发生
事故
,使
油品
直接入海;海底油田在开采过程中的溢漏及井喷,使石油进入海洋水体;大气中的低分子石油烃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层局部自然溢油。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
光化学
氧化、
微生物
氧化、沉降、形成
沥青
球,以及沿着
食物链
转移等过程。

㈥ 此次中海油没有收购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看到网上很多传媒的报道,原因说得很多。我觉得现在尘埃落定之前,你很难判断它到底哪里败了。我看到网上报道,由于撤回收购,中海油自己的股价马上上涨了5%,而且穆迪公司对于中海油的评级马上调高,看来整个的股东和资本市场对于它撤下来是积极的支持。尽管公司的管理层或董事会曾经发出志在必得的想法,而且态度非常坚决,但似乎市场的反映和他们又不一致,业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我不了解实际情况,外面不了解内部发生的事情,你很难判断,但像中海油这样的大型国企,在国外收购企业会有很多的障碍。一个主要的障碍是经济制度不一样,西方是市场经济,中国是计划经济,尽管我们在20年来逐渐走向市场经济,也有了很多市场经济的语言,但本质上我们也意识到,我们整个经济的主流仍然是计划支配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计划和市场的强烈冲突不仅在国内造成了,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构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首要障碍。西方主流市场不承认中海油是一个企业,至少不是按照市场运作的企业。尽管我们认为相对于传统上的国有企业已经有了改变,但是西方并没有认同。这样的情况下,肯定对你的要求非常的苛刻,因为你是非我族类,所以经济体制的制度差距会造成一个很重大的障碍,这叫做政治风险。在全球做生意有两种风险,一类是商业风险,这个和国内一样,有技术、有人才、有品牌、有质量,产品等很多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可以进行商业分析。但是有另一类风险叫做国家风险,也叫做政治风险,这些和商业没有太多的关系,它是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环境中形成的非商业风险。这次美国的包括中国的市场人士都把中海油的收购出现的冲突或者是挫折都归结于政治风险的问题。两大经济体制的冲突是一个很重要的冲突。

在这次收购中,我们中国不断地表达出买卖就是买卖的观点,指责美国的竞争对手不要把收购卷入政治中。我的观察是,好象是我们把它搞得政治化了,而不是美国人把它搞得政治化。当美国的企业界要按照商业规则要求你的时候,你不去了解这种规则,你不去解释这些商业的东西,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反复强调不要政治化,这实际是我们自己把这个事情搞得太政治化了。对于美国国会压倒多数的声音要求审查我们的企业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而不应当一旦收购不成,或者出现挫折,就情绪化表达为西方对中国企业不认可,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认可。我看现在的许多中方舆论不认真讨论中国企业在哪些技术上的东西没有做到,更多的是渲染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敌意,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战略制约,这是一个很大问题。

再一个因素就是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 应该说在美国这样一个有长期的市场经济传统的环境下,民众本能地对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就非常恐惧,他们不仅仅针对中国企业。因为大企业有可能欺压消费者,会控制市场,控制价格。美国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反垄断的历史,对于政府的干预尤为深恶痛绝。我们这个中海油恰恰在美国眼里既是大企业又是大政府,加上中国经济的迅速壮大,这些因素就会造成了它的敌意,甚至认为构成对于美国经济安全的威胁。客观地看,美国那边一直要求我们讲清楚的东西,比如中海油公司的透明度问题,我们企业决策机制的问题,收购融资的成本问题,如何对待收购之后运作的战略问题等等,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中海油对这些方面的回答还是不尽人意。实际上可能我们对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始终强调的是国家需求,董事会强烈的收购欲望,对美国不构成威胁等等,总是答非所问的味道。

也恰恰由于说不太清楚,我们更多地愿意谈政治,说不要伤害对中国人的感情等等。我觉得在这次并购当中的表达方式是有问题的。至于技术上的考虑,外面的人是很难判断的。比如说原来在低价的时候,我们是有机会的,但没有及时地做出决策,后来涨了后又进行收购。也许我们有机会和其他的跨国公司联合收购的,后来变成了单兵作战,骑虎难下,下都下不来了,甚至是意气之争。当然,这不是单单中海油的问题,这是目前中国的体制和中国企业现在到海外发展的通常状况。我们如何进入全球,在全球的舞台上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这是中海油这次收购提出的新题目,我觉得这才是有价值的。中海油的管理层毕竟通过这次收购与全球企业短兵相接,给予我们全国和业界看到不同经营理念的正面冲突,这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我们总结得很好,这种积极意义将推动我们下一步海外并购。

如果没有吸取教训,简单把它认为是美国对中国充满敌意,我觉得会有偏颇。既然中国企业进入到全球市场,你就要认真地学习全球市场的语言和全球市场的规则。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的并购力量和全球的市场规则》,附在后面。我们要有两个判断,中国的并购力量多大,我们到什么程度了,是不是要一剑封喉,一定要做大,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不是中国就牛到这份上了。另一方面,是不是有了钱就能进场,你懂不懂人家的规则?会不会玩?这两个问题都值得深思。

㈦ 海洋石油污染形成什么效应

海洋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效应。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将许多石油倾注到海洋里,一方面会沾附在海岸,破坏沿海环境;另一方面会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油膜,特别是大面积的油膜,把海水与空气隔开,如同塑料薄膜一样,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发,使“污区”上空空气干燥;同时导致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使海水温度及“污区”上空大气年、日差别变大。油膜效应的产生,使海洋失去调节作用,导致“污区”及周围地区降水减少,“污区”及周围地区天气异常。

㈧ 海底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分布于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不论其生成环境是否属于海洋环境,都属于海底石油资源的一部分。

40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1979年的统计显示,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自从19世纪末人们在海底发现石油以后,科学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论。在中、新生代,海底板既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遗体(它们在特定的有利环境中大量繁殖),也包括河流从陆地带来的有机质。这些沉积物被沉积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构造运动使盆地岩石变形,形成断块和背斜。伴随着构造运动而发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热能,加速有机质转化为石油,并在圈闭中聚集和保存,成为现今的陆架油田。

在我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藏量也非常可观。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为100万吨~250万吨,我国无疑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渤海属于我国首个开发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陆架位于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已被发现的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厚达7000米。这是很厚的海陆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渤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温气候下进行的,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由于断陷伴随褶皱形成了大量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东海大陆架十分宽广,沉积厚度大于200米。外国人认为,东海是世界石油远景最好的地区之一,东海天然气储量潜力可能比石油还要大。

科学家在南海大陆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为2000米~3000米,有的达6000米~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1000米~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因此,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南海的石油储藏量或许可以与波斯湾或北海油田相媲美。

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前途非常光明。但是,由于在海上寻找和开采石油的条件与在陆地上不同,技术手段要比陆地上的复杂一些,建设投资比陆地上的高,风险要比陆地上的大,因此,当今世界海洋石油开发活动比较流行的是国际合作的方式。

㈨ 中海油的 “海休” 是怎么回事

从事管道驻厂和施工监督监理服务,海底管道内/外检测技术服务,管道信息管理技术服务和管道完整性评估服务,海底管道风险和安全评估技术研究项目评估各类缺陷对海底管道结构完整性的影响,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还有海上油田工艺管道自主在线维修,工艺管道带压开孔和应急维抢修方面

㈩ 中国海洋石油存在问题是什么

尽管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我国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程度较低,面临着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使得我国海洋油气的开发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
近年来,我国在浅海石油地质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深水区域的勘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南海水深一般在500~2000米,属深水作业区。尽管我国在深水开发石油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海洋科技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海洋科研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不足,高端技术对国外依赖性强。国外对我国在一些尖端技术上的封锁,制约了我国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尚未形成高效开发近海油气田的技术体系和完整的技术装备。
二、与周边国家存在着海洋利益纠纷
我国海域因油气勘探与周围邻国出现的争执由来已久。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领海中,除了渤海是大陆环抱的海湾没有与其他邻国存在争议外,其他海域都或多或少地与周边国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争议。
近年来东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东海已有的油气资源勘探成果表明了东海东缘最有前景的油气聚集区位于主要凹陷中心区的西翼,这个位置正是平湖至春晓油气田带,目前,中国与日本在东海油气资源划界和开发方面仍在继续进行接触和谈判,但其争议和分歧不可能迅速解决。
随着南沙海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周边一些国家纷纷对南沙群岛的全部或部分声称拥有主权,并开始勘探那里的石油资源,使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不断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