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型破冰船的图纸及构造原理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求小型破冰船的图纸及构造原理”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求小型破冰船的图纸及构造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求小型破冰船的图纸及构造原理,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解决方案1:
建议你做真题,买模拟题做就是浪费钱,没有任何价值。
❷ 去北极为什么必须乘破冰船
北极覆盖有多年累积的海冰,厚度很大,加上浮冰,足以阻碍一般的船只经过,而且如果是夏季,北极的冰会退缩到离陆地很远的地区,此时若要去极点考察就不得不使用破冰船
❸ 天然气、石油、煤炭能不能被代替答案是什么
如果五六百年之后。地球的煤石油天然气用尽。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能源的三大基石,这个假设动摇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也许大家都有一些想法,但可能都只是考虑到了这些燃料的能源利用方面,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源的工业原料作用,因为能源是可以被替代的,但工业原料却很难找到替代物!
全世界石油开采量中约有6%被用于塑料生产,理论上使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以及合成的化合物再与二氧化碳反应,最终将可能得到多种聚合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但这只能部分取代石油基的原料!大量的材料仍然无法满足要求,未来如果石油真正枯竭,这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局面,如何来解决石油的化工原料替代!
综上所述,作为能源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是比较容易被替代,但作为化工原料的功能,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至少在现代是极难被替代的,也许500年后技术进步了可以!
❹ 关于北极地区的常识有哪些
又称北极地方,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沿岸和岛屿。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陆地占800万平方千米。陆地主要分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阿拉斯加、丹麦的格陵兰、挪威等国。亚欧大陆北部沿岸地势较低平,南部有山地、高原;北美大陆多为高原、山地。最高点在格陵兰岛。气候严寒,多暴风雪。陆上冻土遍布,永冻层最厚达数百米。冬有极夜,夏有极昼。植被主要为苔藓、地衣。典型动物有白熊、北极狐、旅鼠、驯鹿等。洋面大部分常年冻结,多浮冰和冰山。仅亚欧大陆沿岸夏季融化,利用破冰船可通航。陆地及沿岸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磷灰石、金、铜、铅、锌、镍等矿藏。
❺ 首艘核动力破冰船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集团)电子商务平台于6月23日披露的一则招标公告显示,上海中核浦原有限公司受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就“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示范工程技术咨询与服务外委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该项目将“基于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制造我国首艘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须具备破冰、开辟极地航道能力,同时兼顾供电、海上补给保障及救援等功能。”
公告显示,上述项目资金来源已落实,已具备招标条件。招标范围包括:在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示范工程的立项、可研、设计、审评、取证、建造、调试等工作过程中,为招标人(即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提供船舶与核动力装置的设计验证、设计审查、技术咨询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解决示范工程推进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服务期从合同生效后到示范工程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调试结束,交付使用方。
上海中核浦原有限公司和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均为中核集团下属企业。其中,浦原公司的定位是中核集团统一的招投标与集中采购平台。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则颇为年轻:2017年8月10日,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电,601985.SH)公告,拟与关联方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投资方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出资5.1亿元,持股比例51%。
工商资料显示,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15日在上海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海洋核动力装备开发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参股方中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极地科考破冰船领域的作业经验颇丰。该公司目前正在建造中国新一代万吨级极地科考破冰船。该船是中国首艘国产极地破冰船,计划于2019年年初交船,交付后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考察船队,极大提升中国在极地海洋区域的综合考察能力。1993年中国从乌克兰引进并改造“雪龙”号后,江南造船多次承担“雪龙”号的维修改造工作。
其实,中国核动力平台的研发已有近50年历史,但民用核动力船舶建造尚无先例。据澎湃新闻了解,在海洋核动力领域,包括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电投集团在内的涉核央企正与船舶央企展开广泛合作。
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复函,同意中核集团申报的海上浮动核电站ACP100S纳入能源创新“十三五”规划。ACP100S是中核集团完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小型海上反应堆型号,完全符合三代核电安全要求,可以满足为海上钻井平台、海岛开发、偏远地区等提供热电水的能源需求,以及海水淡化、核能制冷等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除破冰船之外,民用核动力船舶的另一个应用方向,是海上综合利用平台。随着对海洋经济的倚重,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海上浮动核电站,以此突破海上开发的能源供给瓶颈。
国际上,被喻为“全球最强移动电源”的世界第一座浮动核电站——俄罗斯“罗蒙诺索夫院士”号(Akademik Lomonosov)已于4月28日离开位于圣彼得堡的Baltiysky Zavod造船厂,开始其通往该国最北部城市佩韦克(Pevek)的行程。将来,该浮动核电站将用于解决偏远的俄罗斯北部和远东地区的供电问题。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长140米、宽30米、高10米,排水量21500吨,能配备70名左右船员。这座“全球最强移动电源”配备有两座35MW(1MW=1000KW)的KLT-40S反应堆装置,这种反应堆与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的推进系统相类似。在额定运行模式下,“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能产生高达70MWe的电功率和50Gcal/h的热能。这足以满足一个10万人口城镇的能源所需。船上的海水淡化设备则可为居民提供每天24万立方米的淡水。
海上浮动核电站的技术原理其实并不神秘,只是将原本建造在陆地上的核电站安装在船舶平台上。但是,由于陆地和海上条件差异很大,相关的技术要求不尽相同,海上浮动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和运行都面临特殊的技术难题。这种小型的、可移动式的海上核电站将陆上核电站的缩小版安装在船舶上,既可为偏远岛屿供应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为远洋作业的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平台提供电力、热力和淡水资源,有用电需求时将电站拉过来,不需要便可用船将电站拉走。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专为北极和远东地区设计,其主要任务是为偏远的工业企业、港口城市以及海上油气平台提供电力。该浮动核电站计划于2019年11月投入试运行,届时取代比利比诺(Bilibino)核电站,成为世界上最北端的核电站。
除了ACP100S,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还开发了ACP10S、ACP25S等不同功率规模的浮动式反应堆,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双堆组合,实现不同功率规模的浮动式核电站型号。
❻ 如果在南极下有石油,那哪个国家有权开采啊
南极洲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已是科学所证明和世界公认的,但南极洲的资源是否具有商业价值、人类能否进行开发利用、去南极开采矿产会对南极的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多大影响等问题;在南极条约国中一直存在争论。南极陆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很有可能先期成为一些国家勘察和开发的对象,因为世界能源短缺、价格猛涨,势必导致一些技术发达国家把其能源危机的赌注压在南极陆架油气资源上,而且这些国家也具备有在冰山如林的南大洋中进行深海钻探的技术设备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直到目前为止,在南极地区,已经准商业化开发利用的资源是南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资源--南极磷虾。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极资源问题搅合着南极的领土要求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一些南极考察国家着眼本国的长远利益,重新制定和调整了南极的科学考察计划,在高举科学研究和保护南极环境的大旗下,都心照不宣的把重点转到了对南极的资源调查上来,并已开展了一些以调查南极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为主要目标的调查活动,为2041年新一轮的南极领土归属和资源纷争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尽管南极矿产资源会议先后召开了11次,又签订了矿源活动管理公约,但有关南极矿产资源的实质性问题还没得到解决。这是因为,除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本身比较复杂外,其中还存在诸多错中复杂的矛盾。例如,在南极条约体系中有领土要求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英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和非领土要求国,南极条约协商国和非协商国,南极条约国同非条约国,发达国家与非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利益均衡等问题。这些矛盾的深层次原因,都是与其本国在南极的根本利益和领土欲望密切相关的。对南极有领土要求的国家认为,别国要在其领土要求范围内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应按国际准则事先向该国政府提出申请并经批准才能进行。美、日、德等经济发达国家认为,谁具有雄厚的开发实力和技术能力,谁就可率先在南极区内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而一些非领土要求国家则认为,根据南极条约宗旨,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和人员、资料的交换是自由的,南极领土要求和资源开发应予以冻结。一些南极条约国还认为,南极矿产资源并不具有工业开发价值,因此,其经济意义不大。考虑到矿源活动会不同成度的造成对南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此,他们反对在南极进行矿产开发,主张将南极变成"世界公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综上所述,在《南极条约》的宗旨下,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科学的和平利用南极丰富的资源造福于全人类和南极环境保护问题没有根本性的冲突,那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留给全人类共有的最后一块未开发的资源宝地,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识它、拥抱它和保护它。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去科学的开发利用它富饶的资源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南极会议上中国代表被逐出会场转自81.china.com
中国对南极的探索始于1984年。当时,中国第一支南极洲考察队的591人乘坐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原南极办主任郭琨说:“我们国家第一个长城站1985年2月22号建成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咱们为什么在那里建站离那么远花那么多钱值不值得从我十几年以来在当时情况下南极建不建站是关于我们国家荣辱和尊严的事情,早在1908年,英国就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之后各国纷纷抢滩南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在1912年的时候,日本的有一个中尉叫白赖,他呢是使劲鼓吹日本也要进行南极考察,当年是英国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在竞争谁先到达南极点。他呢也是然后找到募捐,因为政府没钱然后找着募捐,弄了一个铁船,挺破旧一个船,就是召集了一个敢死队,一班人自己开船开到罗斯湾,然后下了船就滑雪,就往南走。但毕竟他们条件太差,比英国和挪威差得太多,也没经验。所以走到了没多久就走不动了,走不动了,然后这个白赖中尉就说我这个目之所及所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是大和民族的领土。所以以天皇陛下的名义命名这块领土为大和雪原,然后他们就回来了,回来了然后又回到海滨边上,又上船回到澳大利亚。回到澳大利亚,然后澳大利亚报纸上登的就是不知道从哪个丛林里钻出来了一群野人,衣衫褴褛不会说话,因为他们日本人不会说英语,结果闹了半天是日本的考察队。日本的第一次考察队。最后发现他说的大和雪原呢是海,是一片海滨,底下是海水没有任何意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为了停止这种领土纷争,共同探索南极,1959年12月,最先到达南极的十二个国家订立了南极条约,商定冻结已有的领土要求。为了人类的利益,南极应该永远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于1983年以缔约国身份加入了南极条约。但是第一次参加南极条约会议的经历,对于郭琨来说,却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回忆。郭琨:“因为当时我们没站,虽然1983年6月份加入南极条约是缔约国,不是协商国,没有表决权,1983年9月份政府派了代表团出席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国会议,我们出席从会议从座次到文件发放都是二等公民的待遇,特别是没有表决权,当进行表决的时候,主席把榔头一敲,让缔约国退出会场去喝咖啡,当时每次听到这个心里就是一种屈辱,堂堂10亿人口的国家在这里没有发言权、表决权,被人逐出会场,这是一种最大的耻辱。原因就是你在南极没有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南极第一站建成 中国人依然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从1981年开始,中国陆续派出科学家前往其他国家在南极的科考站进行学习,开始进军南极的筹备工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1984年刚从法国留学回来,是第一批地质学博士第一个回来的,正在此时,国家开始组织第一批的南极考察队。当时要求的条件是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外语好,业务好,中科院地质所就把刘小汉给选上了。刘小汉回忆说:“认为我好像比较符合这个条件,当时征求我的意见呢。我当时的心里是,因为我这个人好奇心比较强,也好动,所以说南极你敢不敢去,所以我根本就没做什么考虑,当然敢去了。你要让我去我肯定很高兴。后来就参加了咱们第一次南极考察队的集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批南极科考队员从上海黄浦江起航,开始前往南极未知世界的征程。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时确实很困难,因为当时向阳红10号也不是很好的船,不是破冰船也不是抗冰船,就是普通的科考船,当航行到赤道附近时带的淡水也没有了,一天连喝带刷牙带洗脸就一缸子水。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武大教授鄂栋臣:“出发的时候,不知道出去到长江抛锚,船长告诉我们说这是首次南极考察,没有经验准备了一些大的塑料袋准备装死人的,谁牺牲了就往袋里装,然后放在船底下冰冻起来,从那以后才知道有这么个准备,以防万一,当时我们也签了生死状。”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84年12月26号乔治王岛。刘小汉说:“真正到的那一天,我们简直是心里头高兴极了,虽然天很冷,但我们都站在甲板上船舷边上看着,就是远远的从海平线上雾蒙蒙的然后显出陆地来,显出岩石礁石,心里特别的兴奋。。。。我们中华民族呢,总算也踏上南极这块土地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鄂栋臣:“12月26号这天早上,全船舱的人几乎都涌到向阳红10号的甲板上,到处站着人对着南极高喊,南极南极中国人来了中国人来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南极一登陆以后,什么都没有,一片荒滩,一片荒海滩,后边就是雪山。我们选定的站址又被别人抢占了,然后我们临时又找新的站址。所以当时在那种感觉就是,南极这块土地我们倒是踏上了,但是从踏上的第一脚就不太容易。就是一直是一种国际竞争,所以从上去的第一天,神经就绷的非常紧非常紧。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原南极办主任郭琨:“当时就感到,我们要在这里立足扎住脚跟,我们要在这儿建立我们国家第一个考察站,都憋了一股劲。”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回忆当时建站的艰辛:“就完全可以和保尔柯察金那个修小铁路的时候,就完全就那样一样的情况,一样的吃一样的住一样的那种劳动的强度,同时呢也是一样的激情。”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原南极办主任郭琨:“每天早晨五点左右我就开始挨着各个账篷吹哨子叫大家起床,有时候我心里也不忍啊,一进这个账篷里头大家呼呼地睡的正香,一吹哨,起床,大家就坐起来了,我说今天天气好,赶快吃饭干,坐起来了,当我一离开,不由地又躺下,回来再叫一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就是在第一批南极人的努力下,1985年2月20日,南极科考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用自己的手经过45天日日夜夜的这么干,最后建成了长城站,大家非常激动也非常兴奋有队员说了现在我体会到了为什么女排得冠军的时候大家抱头痛哭长城站建成了大家也是抱头痛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长城站楼前,队员们树立了一块路标牌,标明了长城站与北京的距离为17501.949公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85年4月,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所有队员平安回到北京。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长城站建成当年,中国成为了南极条约的协商国。但是有些国家对长城站的位置提出了质疑。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南极,我们中国是后来者,而且建站选在南极圈以外的乔治王岛上。当然大家也理解,第一个站为了保险一点,但是在科学考察上尽管我们在那个地区算最好,但实际上与国际相差还是很大。整个乔治王岛又都是冰雪覆盖,不覆盖的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所以在那儿也确实做不出什么太惊天动地的成果来。当时进行南极科考,我们还没有破冰船,也没有抗冰船,只有远洋科学考察船,这样的船进不了东南极,因为东南极是冰雪比较厉害,在暴风雪的时候,在浮冰当中会冲撞,会把船撞坏,我们不具备去东南极深入冰雪天气进行考察的能力。所以,在有关南极的会议上,仍然没有充足的发言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很多国家因此攻击我们,说中国在这儿建站,不是为了科学。如果为了科学就不应该到这儿建站,应该在南极大陆去建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原南极办主任郭琨说:“《南极条约》是1959年签订的,1961年生效的,当时定的有效期是30年。到30年以后要进行修改,如果在会议上有人提出来要修改,我们一??国际南极会议上中国人发言不硬,人家会说你连南极大陆都没有去过,你们了解多少。你发言不硬,所以必须要在南极有一个站,南极圈以内有一个站。所以当时向中央请示建第二个站就中山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用了13年终于登上了“不可接近之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4年11月底,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到达拉斯曼丘陵。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他们此行的最大使命就是前往南极内陆深处一片叫DomeA的冰丘,寻找冰盖最高点。这是中国自1984年开始南极考察以来又一次里程碑的行动。冰盖队前往的DomeA地区就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内陆深处,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这一天,第21次队卸送物资的雪地车被面前的一条冰缝挡住了去路。冰缝在一天时间内就发生了变化。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为了保证安全,他们开始寻找一条可以绕开冰缝的路线。但是一个小时之后,他们才只找到一条稍窄一点的冰缝。搭上木板之后,雪地车才得以通过。通往南极冰盖的道路从一开始就不平坦。13年前,中国拿到冲击DomeA项目的时候就是如此。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1年,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科学大会在德国不莱梅召开。会上,美国科学家保尔·马耶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计划,把南极冰盖按照大致网格的形式划分成17条路线,每条路线由一个考察队去考察。当时,代表中国参加会议的有中科院研究员刘小汉和院士秦大河。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刘小汉:“他这个计划一提出来,图在幻灯上一打出来,这么多的路线,各国科学家就自告奋勇,法国说我可以承担那条路线,日本说日本可以承担那条路线。当然基本上各国科学家他提出的承担的路线都是离他站比较近,或者是经过他站的这种路线。”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所有路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东西走向横穿南极半岛的线路。西侧从南极半岛西南极最尖上一直到南极点,由美国承担了。东侧从中山站所在的位置到 DomeA,再到南极点的线路则引起各国的争抢。根据南极奉行的实际存在原则,谁首先对一个区域进行考察,谁就拥有在这个区域建站的优先权。而在南极大陆上,这几乎是留给中国的最后一块可以首次独立考察的地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美国说他们要做这个,德国说他们也要做这个,俄罗斯说他们也要做这个,澳大利亚也说他们也要做这个,很多国家都在争这个。秦大河院士我们俩坐着就坐不住了,受不了这种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不吭气,这条路线就是中山站到DomeA这条路线肯定也丢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就有俄罗斯的进步站和澳大利亚的劳基地,他们都有能力承担这条路线。而当时的中国,中山站刚刚建成3年,只在中山站附近进行过考察,还没有任何内陆考察的经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说:“后来秦大河说,小汉呀这事咱们可来不及请示了,咱们必须得上去争呀,要不然的话就会再被冷落10年,所以秦大河,我说上,秦大河腾就整起来,人家那还正在辩论呢,他就把那个麦克风给抢过来了。说我代表中国要承担中山站到DomeA的这条路线。我们有什么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有什么样的考察站。我们刚刚盖好的考察站,我们什么规模什么水平,我们有什么样的科学家,我们做过什么什么样的成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0年秦大河完成人类第一次徒步横穿南极。当时秦大河横穿南极大陆,名声非常响亮,所有外国的南极科学家看他都是用一种敬佩眼光看他的,所以他上去一说,大家就说那好吧同意同意。实际上大家也心里也明白,中国在那儿建了个中山站,最强大的一站,在那个拉斯曼丘陵是最大的站了,比俄罗斯、澳大利亚的大。再加上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承担这条路线应不成问题。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项目虽然拿下来了,但是这种对南极内陆的大规模科考,全世界也只有七八个国家可以做到。对于刚刚踏足南极大陆的中国来说,还没有任何条件和经验来完成这种远程的南极内陆考察。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说:“当时我们承担了这项任务之后,究竟能不能做成,我们心里还真是没底,我们都没见过什么叫雪地车,秦大河知道。我们这些所有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几个在外国考察站的遇过冬几个考察家见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此后,中国购买雪地车,开始陆续挺进DomeA。1995年,准备不足的第一支DomeA冰盖队前进80公里即被迫返回;第二年,卷土重来的冰盖队往前推进了200公里,第三年推进500公里。直到1998年,第15次科考队开始有了意外的收获。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六年前刘小汉写下南极考察日记的时候,他正在位于中山站和DomeA之间的格罗夫山进行考察。刘小汉20年前就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至今已经六次深入南极,格罗夫山是他的南极梦想。格罗夫山是由茫茫冰盖中露出的64座山尖所组成,也是中山站和DomeA之间惟一一个还没有被人类考察过的冰源岛峰群。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8年中国科考队冲击DomeA的时候,刘小汉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当时冰盖队兵分两路,一路冲击DomeA,另一路则由他带队前往格罗拉夫山。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时领导给刘小汉三项任务,一是找着格鲁福山在哪儿,没有地图,只有一张美国卫星照片,有个大概方向,然后冰盖上是什么样,路是什么样不知道,要能找到那儿,就算胜利。但是到那儿以后,第二条任务就是要想办法在那儿活下去,不能刚到那儿就回来,看到了,摸一摸,敲块石头就回来也算胜利,如果第二条任务完成了更好,就算立功。如果能在那儿活下去,第三条一定要好好看看在那儿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为今后搞科学考察来做一个准备。当时刘小汉只带了3名队员,第一次来到南极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晓春就是其中之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意外发生了。他们仅有的两辆雪地车中有一辆出了故障。按照南极的规矩就是说单车绝对不可以进冰盖,因为太危险了,这是犯冰盖的大忌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大家就傻了,这可怎么办,一辆车只要一出故障,他们四个人就必死无疑了,不可能回来了。这下该怎么办呢?第二天刘小汉他们连打马虎眼带磕头作揖,总算让第四辆车跟着那三辆雄赳赳气昂昂的大雪地车走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一天,走到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地方,一看远远的地平线茫茫一片白,那都是一片白还有一个小小的小黑点。最后爬到车顶上用望远镜看,这时候看到稍微清点一个小山尖。小小的一个小芝麻粒那么大一个小山尖。他们就欢呼起来了,总算看见了众里寻他千网络的格罗夫山。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当时一踏上格罗夫山,就觉得我自己像美国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似的。这是人类的第一步,登上它的山坡的时候,觉得挺光荣挺自豪的,当然不能和登月比,但是也觉得也有那么点类似,觉得非常自豪非常光荣。”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一个队员说,在格罗夫山工作,你迈出的每一步可能都是人类的第一步,但是也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后一步。他们克服了冰缝的危险之后,开始了对格罗夫山的考察。1999年1月3日这天,他们有了意外的收获。当时,刘小汉正骑着雪地摩托带着队友刘晓春往山下滑行,发现了一块陨石,非常漂亮,很典型的标准的陨石。这块陨石是中国南极考察第一块陨石。从那以后,中国揭开了在格罗夫山寻找回收陨石的新篇章。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9年1月28号,由于要和返回的DomeA冰盖队会合,刘小汉和他的队员只能提前结束他们在格罗夫山的考察。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这一次格罗夫山之行,中国人第一次对格罗夫山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并且意外地发现了四块陨石。此后,中国的南极冰盖考察把重点从DomeA转移到了格罗夫山。1999年刘小汉再次进入格罗夫山,回收了28块陨石。到2002年,中国组织了专门回收陨石的陨石猎人队前往格罗夫山,一举收回4000多块陨石。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陨石大国,也打算在格罗夫山建立一个度夏科研基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就在刘小汉发现陨石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99年1月6日,与他们同时出发的DomeA冰盖队也行进到了距离DomeA只剩最后300公里的地方。但是因为一个队员病重,粮草耗尽,被迫饮恨而归。临行前,他们把那里命名为DomeA前进基地,用10个废油桶捍起一个纪念碑,插上一面国旗,并且用中英文写下碑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整整6年之后,2005年1月6日,第21次队的DomeA冰盖队在行进了20多天之后,在冰面上发现了6年前留下的红旗。看着当年自己亲手插在这里的红旗,5名参加上次队的老队员百感交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中国南极冰盖科考队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DOME-A)的最高点。冰穹A是冰盖上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现在,这一亿万年来寒冷孤独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极”,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转
❼ 三年级的题!!
麻油
酱油
石油
汽油
柏油
宇宙飞船
潜水艇
快艇
破冰船
足球
台球
铅球
羽毛球
水球
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