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王启民为石油奋斗多少年
扩展阅读
加盟披萨需要多少费用 2025-01-17 07:47:46
音乐剪辑工具怎么用 2025-01-17 07:31:53

王启民为石油奋斗多少年

发布时间: 2022-02-14 18:42:55

‘壹’ 王启民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他以老“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在石油勘探和开采上,为我国石油事业

(1)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等多个方面。
(2)看到别人有好的学习用品,就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向父母索要;过生日,为了情面而宴请同学;追求名牌等。(言之有理即可)
(3)提示:回答合情合理,语句通顺即可。

‘贰’ 王启民的大事年表

1960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4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被校方分配去油田实习,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
1961年8月,王启民和同学陈宝玲等响应国家号召,一毕业就重返大庆会战战场。
1963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逢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
1970年,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又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以确定调整采取措施的井号层位,编制施工设计方案。
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又面临新考验。王启民同4名同事,顶朔风,冒飞雪,坚持在工地。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大庆石油出口量也成倍增长,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元。
1978年,王启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了,油田领导又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
1991年初,在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全油田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王启民及时提出了“三分一优”结构调整原则和“挖液稳油”的新模式,经集体科学论证后,领导决定在全油田实施“稳油挖水”战略,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
1996年底,大庆实现了5000万吨连续21年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叁’ 王启民的人物经历

王启民,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入党。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时代的先锋王启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入党。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20世纪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王启民-个人事迹 王启民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受命到油田中区西部搞注水开发试验,他依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国际上的“温和注水”理论提出挑战。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们结合大庆油田油层多、厚层薄层的渗透率差异较大、呈典型非均质分布的特点,以“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生产与科研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变“温和注水”为因势利导。转移接替;为油田培养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趟出了一条我国自己的注水开发油田新路子。
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中区西部试验区的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油田地下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控制含水上升和保持原油稳产,王启民又带领试验组来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搞“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一干就是10年。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与现场工人密切配合,发扬铁人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将油田上的单井资料收集整理了八种,近一万个数据,绘制出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从而揭示出油田不同含水期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有力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实践。到1985年,大庆油田不但胜利实现5000万吨稳产10年,而且还攀上了年产5500万吨高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根据预测,“八五”期末,大庆油田综合含水将超过85%,这将是大庆人难以接受的现实。1984年,王启民受命承担了大庆油田1986年一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编制任务。这个规划囊括了大庆油田“七五”和“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要求年产5500万吨不能降,超出的500万吨指标从何而来?王启民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向国内外公认的难啃硬骨头——表外储层要油。由于大庆油田地质成因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地下油层多、层间变化大、0.5米以下的表外储层十分发育。这些单独看起来很“瘦”,加起来又很“肥”的油层,被王启民及其伙伴们认为是新的资源宝藏。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经数次失败,1986年初,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又和伙伴们制定详细计划,成立了试验小组,通过对1500多口井的地质解剖、分析、研究,以及对4个试验区45口井采取试油、试采和注水开发等措施,把理论研究与反复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重大认识,从而为全面开发表外储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外储层开采的成功,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开发领域,也实现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一个新的突破。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亿吨,按目前30%的可采储量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的财富。
王启民进入90年代,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如果继续沿用世界上采用的“提液稳油”的办法,年产液量将激增1;62亿吨,而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降低。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国家要求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要求“东部要硬稳定”,大庆油田要“雪中送炭”。如何寻找一条既不大幅度提液,又能保持稳产,切实可行地把稳油与控水统一起来的开发新路,王启民为此呕心沥血、碑精竭虑。他以“铁人”为榜样,发扬“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组织科技人员潜心研究,集中群体的智慧,得出了不同区决、不同井网、不同井点的地下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均衡性的结论。根据这一特点,采用老井转抽、新井压裂、打力口密井、堵水等技术措施,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油田实际的开采技术、这就是作为确保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重大战略方针的“稳油控水”系统工程。全油卧广大科技人员因此投入了大规模的以“攻三难,过三关”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战。王启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全油田稳油控水规戈1的编制和结构调整上,及时组织研究院的有关科技人员进行数十项科技攻关。经过群策群力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三分一优”等一套具体做法和调整原贝,即利用油水井和各类井不均衡的特点,进行分类井结构调整,使“稳油控水”有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稳油控水”的开发理论和战略,更新了“提液稳油”。“稳液降油”的传统作法;而“三分一优”的结构调整方法,则使大庆油田实现了三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即到1995年底,油田综合含水没有超过81%,有效地控制了产液量剧增,与国家审定的“八五”油田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少产液24749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而且使大庆油田连续20年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这一凝结着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油田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心血的成果,标志着大庆又攀上了世界油田开发的新高峰,因为世界上同类油田高产稳产的最长年限仅为12年。

‘肆’ 1997年,王启民荣获什么称号

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伍’ “铁人”王进喜有句名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大庆的第二代“铁人”王启民也有句名言

AC

‘陆’ “铁人”王进喜有句名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第二代“铁人”王启民也有句名言“宁

C。用排除法解。

首先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保持油田稳产高产这两句话都没体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所以排除两项。

再说第四项,艰苦奋斗是特有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这句话是错误的,艰苦奋斗不是特殊时代才有的。

(6)王启民为石油奋斗多少年扩展阅读:

“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满怀爱国豪情,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讲解员向游人的介绍,正是当时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50年,王进喜进入玉门油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开始投身于祖国的石油事业。

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担任“贝乌5队”队长。1958年9月,王进喜带队创造了月进尺5009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被誉为“钢铁钻井队”。

1960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原石油工业部关于组织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集中玉门、四川、新疆、青海等各石油厂、矿以及院校、科研部门共37个单位的精兵强将齐聚大庆。

‘柒’ 王启民的个人故事

长中国人志气,敢为天下先 王启民1961年,王启民怀着一腔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热血,来到“荒原一片篝火红”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在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激励下,他和所里几个同学写下了一副气势豪迈的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他们还特意将“闯”字中的“马”字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蓬里,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由于环境的恶劣,使他患了类风湿僵直性脊椎炎,疼提走路都直不起腰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不离井场,以严细认真的态度,取全取准每份资料和每个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数十个油层,每个油层厚薄相差很大,各层吸水多少也不同,呈典型的非均质特点,要人为达到注入水都均衡推进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象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油层、差油层就像体力差、跑得慢的小个子运动员。要想让他们齐头并进,必然事倍功半。应该能快则快,该曼则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注采方法。他的科学分析受到油田领导的赞扬,并让他带个小组进行大胆试验。
试验小组在王启民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猛增到60多吨,而含水则下降了。油田推广他们的经验,培养出三百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为打开地下大门,不顾个人安危 王启民认为,要使油田持续高产稳产,必须有一整套油田开发方法及配套的工艺技术做保证。
为此,从1970年开始,他率队到中区西部进行长达10年的接替稳产试验。3000多个日夜,他和工人们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分析数据,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霄。夏夜,蚊虫成群,一巴掌打在身上,满身是血点。冬季,帐蓬里结满了冰,冻得人们筛糠般打冷战……王启民10年前在野外作业时落下的风湿病逐渐加重,发作时疼得额头直冒虚汗,虽然整天“罗锅”着腰,却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上。有一段时间,风湿病转移到眼睛上,引起虹膜炎,两只眼球血红血红的。大家劝他回去养病,他却说:“我是组长,最了解试验方案和进展情况,怎么能走呢?”他的妻子陈宝玲心疼他的身体,一次悄悄地协商好调他去北京工作,可他却在商调函上写上“本人不同意”。妻子气得要和他离婚,他却说:“那里有大油田吗?要走你走,我不走”。
1985年,大庆油田实现第一个10年稳产目标后,又提出一个更富挑战性的目标;再稳产10年,向世界油田开发高水平迈进。按一般规律,每个油田勘探开发都有上产、稳产、减产三个阶段。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让大庆再稳产10年,可以说是奇迹。难度不言而喻。 团结协作,淡泊名利1997年1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王启民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以奖励他多年来在大庆油田开发中作出的突出贡献。面对鲜花和掌声,王启民表示:“我取得的每项成绩都包含着油田许多科技人员和现场工人的心血,我只是他们的代表,是代表他们领奖的。”对于总公司发给他的10万元奖金,他自己一分钱没要,而是用作科研奖励基金,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搞科研。王启民主持研究试验的项目,多是事关油田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参加者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上至技术专家下至钻井工人。每搞一次现场试验,每担一个科研课题,他都博采众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 从1985年开始,大庆油田有三个地区连续两年发生大面积油井套管损坏,最严重的南八区147口油井,损坏率高达95.9%。套管损坏导致部分区块关井,严重威胁整个油田的正常生产。王启民心急如焚,带领几名技术骨干,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技术攻关。套管损坏涉及地质、工程、管理等多方面专业,为了彻底查清套管损坏原因,王启民打破学科界限,虚心向各方面技术人员请教,向现场的工人师傅请教。他们白天到地质队查阅资料,晚上再把资料借回来和大家一起研究。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王启民就把现场老工人请来,一个一个讨教,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他们终于查清了套管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整治措施,使被称作“井瘟”的套管成片破损得到有效治理。
参与奥运
2008年7月12日清晨,一场大雨与大庆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不期而遇。数万观众翘首期待“祥云”火炬的出现,歌声不断,口号声不断,加油声不断。8时26分,“新时期铁人”、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王启民双手紧紧握住奥运火炬,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门前第3号接力点,与第2棒火炬手对接点火击掌后,健步出发。

‘捌’ 王启民的外界评价

王启民是科技界的楷模,从他身上,不仅使人看到了“铁人”的顽强拼搏精神,更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思想。他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启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王启民那种敢为天下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如果学校教学、科研等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同志都能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就能再上水平。
2、王启民是一代知识分子、一代石油人的杰出代表,学习他也要学习我们身边的一些像王启民一样为祖国的石油教育事业辛勤奉献的老教师、老专家。
3、王启民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石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学习他要和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使之再上一个新台阶。
4、王启民总是以国家利益为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 王启民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地质开发研究工作。他深入实际,扎根油田,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出辉煌业绩,令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界深受鼓舞。
在当今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下,王启民所代表的新时期“铁人”精神有它更新更深的时代内涵。科技界学习王启民,就是要学习他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这就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玖’ 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是什么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应当能为革命挑更重的担子,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做艰苦工作;能在困难的时候顶上去;能在最危险的情况下不怕牺牲,能做别人不愿干、不敢干的革命工作。

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铁人”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极大地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铁人”王进喜的坚定;“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是“新铁人”王启民的誓言;“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是第三代“铁人”李新民的追求。

一代代大庆石油人艰苦奋斗搞科研、砥砺奋进谋振兴的精气神,为祖国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也将继续创造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