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排名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年消耗石油近3亿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占70%以上),因而对石油安全特别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国际能源总署,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1983年,位于日本青森县的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开始了由国家储备基地储藏石油的时代。日本是个平原狭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又缺乏地下盐穹或岩盐层的地质条件,因此采取了多种储备方式,如地面油罐、半地下油库、海上油船和油罐、地下岩洞油库等。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每个规模为150~665万立方米。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目前,日本石油储备量的规定是90天,实际储备91天,100%为原油储备。而民间石油企业的义务储备量规定为70天,其中成品油占55%,原油占45%。日本液化石油气的3/4靠国外进口,为此也建立了液化石油气国家战略储备,2010年建成液化石油气国家储备150万吨。
2. 日本资源匮乏,他们所需的煤矿、石油等资源从何而来
日本的资源是他们自己攒下来的,他们用一半留一半。
此外,日本仍然极度缺乏煤炭资源。就煤炭资源储量而言,它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日本的煤炭储量位于浅大陆架。据保守估计,日本储存在浅大陆架上的煤炭相当于一个大型煤矿。值得提醒的是,日本将存储所购买能源的一半,基本上使用一半。无论是煤矿资源储备还是巨大的石油储备,日本的危机感仍然值得学习。
3. 日本本土不产石油,二战时日本的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长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没有了石油进口,其国内经济就很快崩溃了,在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9年)之后,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资源多样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国内石油消费量略有下降,从1980年代后期的每日约510万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万桶。尽管该国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气使用却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业,例如电力公司和钢铁制造商,日本从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气其中大部分是进口的。
4. 物质匮乏的日本,为何库存石油量居世界第一
在当今这个时代里,石油依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工厂机器的运作,还是人们的日常出行,石油的使用都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在石油资源方面是极度缺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岛国却是世界上石油储备量最多的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对石油的使用极其小心,一般不会动用自身的库存,对于进口的石油也是用一点存一点。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日本的石油库存已经超过了6亿桶,这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量,不包含民间的储备量。这个数据是极其吓人的,目前日本的石油库存稳居世界头把交椅,无人可撼动,庞大的石油储备量使得日本在各方面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其对于购买的石油的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5. 二战时,日军的石油从哪里来的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日本之所以铤而走险去招惹美国,主要就是因为石油。由于日本本土资源匮乏,战争前期,日本的石油和钢铁主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但是在日德结盟后,美国实行了贸易禁运,日本因为没有足够的石油和橡胶、钢铁,战斗力大减,无奈之下先下手干掉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要就是为掠夺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还有一个细节,在北洋军阀时期,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东北勘探时就发现了大庆油田,但是当时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已经很强,美国考虑到日本日后可能会成为敌对国,于是对外宣称东北没有石油,后来日本侵占东北建立了满洲国,由于当时日本的找矿技术还不如美国,日本人觉得美国都没有在东北找到油,那就是没有了,所以没有在东北进行大规模的勘探活动,如果当时大庆和辽河油田被日本人找到,那么二战的进程将被延长。
6. 日本石油储备世界第一,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石油是没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血液。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对伊拉克动武?不就是看中石油了么。所以说,石油可以说是保卫国家的底牌。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量,能够看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实力。
还有一个就是日本储备石油,是为了下次实行军事战争做准备。日本是军事主义强国,一直都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对外扩张的野心很强。然而对外扩张需要庞大的工业和军事基础。那么,石油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资源。
总而言之,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日本如此储备石油肯定有理由。而中国储备粮与日本相差很多,不得不提防日本。
7. 看完二战有个疑问。日本人竟然知道石油这么重要,为什么在发动战争前没有储备足够的石油
当时日本没有一口好的井,然而打一口井需要的成本非常高,而中国有,所以想先霸占中国,就有石油了
8. 美国与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方法.经验.政策.基地数量
构想始于二战 旨在维护经济安全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最终建立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艰苦磨练”。这一构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美国当时的内政部长哈诺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构想。1952年,美国国家矿产资源政策委员会也提出了类似建议。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使艾森豪威尔总统认识到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议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建议始终未能在政府和国会间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美国政府遂下决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1975年12月22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该法授权美国政府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从1977年7月21日正式开始储备石油,后来最终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美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2003年4月,国会正式批准了布什政府的建议,并批准拨款15亿美元用于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地点选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主要选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的沿海地区,其原因有三:
一是运输和加工方便。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
二是安全性较高。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这些盐洞足够容下原来的纽约世贸双塔。如此深度几乎可以防御任何人为和战争的破坏。
三是有利于储藏,且成本较低。墨西哥湾沿岸有500多个盐质洞穴,采用简单的“水溶技术”,即用清水将盐溶解便可将盐洞加工成巨型圆柱状“地下储油罐”。由于盐洞很深,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此外,盐洞的上下几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温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据能源部介绍,采用盐洞储油,建造和维护费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积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为25美分,是采用地上罐储方式的1/10,是采用岩石矿洞储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调整 惟有总统有权动用
从1977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持续增加。此后,克林顿政府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发生了一些改变,几次动用这一储备以调控石油市场油价。到2000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降至5.41亿桶,为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特别是“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又明显调整。2001年11月中旬,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是2005年增加到7亿桶。到2002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升到5.99亿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亿桶,创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大释放能力为每天430万桶,可以连续提取155天左右。
当然,要动用这些深藏地下的战略石油储备,只有美国总统一人说了算。一旦总统决定动用,能源部将采取招标方式向市场公布投放数量,通过竞标最终决定中标购买石油的公司。从开始决策到投放市场只需13天。
美国国会1990年在重新修订《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时,放松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条件,理由是“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据新规定,除了“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外,在国内石油产品供应出现中断或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总统也可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此外,在企业因突发事件导致其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下,能源部可有偿向这些企业借贷战略石油,但借贷期不能超过6个月,借贷总量不能超过500万桶。这样做既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给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带来一定收益。显然,布什政府此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并不属于“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
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兴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协议和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消息传出,日本朝野大为震动,虽然俄罗斯已经表示将暂时搁置日本提出的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设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仍不放弃努力,利用参加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的机会再次向普京游说。日本媒体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寻求稳定石油供给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日本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
记者亲身感受到日本社会对石油的重视程度:每天的经济新闻都会对美国道琼斯工业品中原油价格的变化进行详细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对世界原油价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经济类报章的主题。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赖进口。
对于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吃了大亏,此后,日本政府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石油储备。
20世纪70年代,石油主要消费国对石油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为此创建了国际能源机构,各加盟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90天石油储备和必要时互通有无的义务。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团又开始推进国家储备,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1981年,日本民间储备达到了90天的目标值,1988年,国家储备数量也达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后,政府为降低相关石油企业的压力,将民间储备的义务额降至70天,同时将国家储备调高至5000万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根据日本政府最新的统计,今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844万KL,可用92天,民间储备4055万KL,可用77天。
储备库建在海上地下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要建设在储备费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质条件适宜、运输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个平原狭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根据本国的石化工业布局,日本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日本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储备。上五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九州长崎县,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油罐储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围下并列放置了5条储藏船。每条储藏船长390米、宽97米、高27.6米,可以储藏440万KL原油。串木野石油储备基地位于鹿儿岛县,采取地下岩洞油库方式储存,基地内现有3个储油设施,一个宽18米、高22米、长1100米,另两个宽度高度与上一个相同,但长度为2200米,这三个设施总共储存着175万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库储油的优点是,能够稳定保持约9摄氏度的温度,具有较强的抗地震、抗雷击等防灾性能,借助地下水的压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险。
愿意把储备基地借给中国
在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变化中,日本政府认为本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与亚洲石油供需休戚相关。在不久前的国际能源机构大会上,日本还提出了建立亚洲共同储备基地和东亚能源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议。
日本提出,东盟10国除拥有少量民间储备外均未建立国家储备;中国虽已着手建立国家储备,但储备能力还跟不上进口的增速。东亚这13个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均高达50%以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亚洲各国石油供应都面临较高风险。而日本的储油设施尚有一定空闲,为此日本提议,首先将冲绳两处储油基地借给离其较近并愿意进行合作的东盟各国和中国,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诸如菲律宾和泰国的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合作建设新储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