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定边石油重镇怎么样
扩展阅读
石油属于什么周期行业 2025-02-13 11:53:24
费用已付未开票如何入帐 2025-02-13 11:52:30
怎么免费获得钻石小视频 2025-02-13 11:50:54

定边石油重镇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8-07 13:13:58

㈠ 中东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油田资源,那么在中东这些油田的所有权是谁的呢

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每个国家的石油出口地都在这里,但是他们这里只出售原石油并不做后期的加工,库尔德政府现今除了在其管辖地区推动公投,也在有管辖争议的地区举行公投,当中包括石油重镇基尔库克,也是伊库军事冲突所在地。伊拉克是石油组织欧佩克第四大产油国,整个库尔德自治区石油蕴藏量约四千五百亿桶,占伊拉克总石油蕴藏量三分之一。

而且,中东国家虽然非常重视国家工业化,但是完成工业化的过程却存在着许多错误的步骤。并最终导致国营企业工作效率低下,造成国家大量亏损。私营企业又接连被国外收购,无形之间,那些仅有的工业化成果成为了国家的负担,必然很难起到振兴经济的作用。

㈡ 沙特石油重镇港口遭到无人机袭击,这会是什么人的阴谋

2021年3月7日晚,也门胡塞武装居然向沙特的石油重地宰赫兰市,也就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发动了袭击。也门胡塞组织居然发射了8枚弹道导弹和14架无人机,对沙特的石油重镇发动袭击。据沙特方面称,虽然发生了巨大的爆炸,但未对其石油产量和石油设备造成损失,人员也没有损失。沙特也组织了国防军,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首都地区进行了报复性空袭。很多人质疑也门胡塞组织敢于发动这么巨大规模的袭击,其背后有着更大的阴谋。

美国为了控制石油价格全力跟俄罗斯斗法的时候,却壮大了沙特控制原油价格的能力。为了能够降低沙特对原油价格的控制,美国曾一度想联合俄罗斯对付沙特。但多次被拒。其中与沙特有世仇的也门胡塞武装得到了美国的军事支援,打击沙特,降低沙特对原油的控制是美国始终不变的手段。胡塞武装成为了美国的马前卒。美国发动利比亚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是出于此目的。专家分析,如果没有美国在胡塞武装背后的支持,他们的无人机,不可能这么强,能够低空飞行数千公里直接越过了沙特的高炮部队,连沙特装备的88个爱国者导弹系统也没有把它们击落。

㈢ 真武的石油重镇

真武地下石油资源丰富,是江苏油田的初创并发展建设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自1974年进驻开采,现已在境内设立钻井、试采一厂等4个处级单位,下属二级单位若干,驻镇油田干部职工在1万人左右。石油天然气是该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已有数家耐火材料企业应用,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此外,还有独特地热地下温泉资源,现已开采使用,出水温度达75℃。日出水量达2000立方米,可供休闲产业和高科技农业等投资开发利用。

㈣ 沙特石油重镇遇袭国际油价大涨,背后有哪些利益了

背后的利益牵扯国际上各大利益集团博弈,事情发生在3月7日晚,沙特东部的宰赫兰市被也门胡塞武装,发射了8枚弹道导弹。这么做的主要是,就是摧毁沙特境内的石油和军事设施。这个地方是世界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总部所在地,附近有拉斯坦努拉港,这里每年会有大量石油从该地出发,向其他国家出口。

目前石油的开发产量,已经进入石油没落期。开采的成本大幅提升了,新增的石油储存量,受到地质复杂的地质,自然开采难度比较大。无形当中,提高石油价格。

现在人类意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减少对于石油依赖,开始扩张新型资源。慢慢减少对于石油需求量,虽然说是不能完全摆脱对石油依赖,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减少石油的开采量。

为了摆脱石油危机,各个国家也在想着各种解决办法,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㈤ 九层妖塔的取景地,曾经的石油重镇,如今却沦为‘鬼城’

世界上有许多未知处人们不曾了解,离开安逸的生活出去冒险是许多人的梦想。好奇是人的本性,遇到未知都想去一探究竟,紧张刺激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在茶余饭后聊到这些怪异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找到话题的。

现如今紧张刺激,又有防范措施的项目很多,比如游乐园,密室逃脱,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容易接受。极限运动爱好者们则喜欢特别危险的项目,徒手攀岩,高空跳伞,蹦极等等,这些都是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为大家推荐一个安全,又能满足好奇心的网红小镇——博罗转井镇。博罗转井镇位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海拔2800多米,在新疆、甘肃、青海交界处的冲积平原上。

博罗转井镇因为电影《九层妖塔》在此处取景,一跃成为网红小镇,名叫“石油小镇”。小镇上有许多传说,《九层妖塔》主要的打斗戏也在这里,吸引了许多游客过来冒险。

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无意间发现了这里有石油,原来这里是一块大油田。全国各地的商人们发现了商机,带来了许多工人过来开采石油。许多工人把家属都带来这里,小镇就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被建造起来。小镇一时繁荣起来,基础设施齐全。但好景不长,在90年代许多人出现了 健康 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这里放射性物质太多,严重超过人类居住标准。一时人人自危,当地政府决定全镇都搬迁到环境适宜的红柳湾镇,这里就被遗弃了,原本繁荣的小镇变成了一座空城。

时间过得很快,因为电影的拍摄需要,影视人员经过 探索 在这里发现了这座小镇,这里十分满足电影的拍摄需求。导演带来整个剧组在这拍摄电影,因为《九层妖塔》电影的上映成功,小镇突然吸引许多探险爱好者,沉寂数年的小镇一时间有了生气。当探险者们走在小镇道路上,时间都好似倒退到了几十年前。破败的墙砖,不在字迹鲜艳的标语,褪色的壁画,封闭的监狱仿佛都在诉说曾经的景象。

㈥ 伊拉克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据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1150亿桶,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5%,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伊拉克支柱产业,也是伊拉克战争后重整经济的重要条件。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国际市场高起的油价推动了伊拉克经济的持续增长,2007年伊拉克GDP增长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业近况

伊拉克现有73个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个、特大型油田17个、大油田20个。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鲁迈拉油田和北部的基尔库克油田,目前约45%的石油产量来自鲁迈拉,20%多来自基尔库克。受伊拉克战争和国内局势影响,伊拉克国内油气勘探成果不丰。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罗斯(Zagros)山脉获得1个石油发现,其Tawkel井的测试日产量为5000桶油当量,探明储量约为1亿桶,是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石油发现。2007年7月又获得1个陆上天然气发现,也位于扎格罗斯。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260万桶,日出口原油210万桶。由于战争及战后破坏,伊拉克原油生产急剧下滑,平均日产原油仅134.4万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万桶。2004年伊原油产量回升至1亿吨,平均日产200.0万桶,日出口量也相应回升至145.0万桶。受安全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2005年伊拉克原油产量有所下滑,平均日产183.3万桶。原油出口受其影响,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战后新低,平均日出口110万桶。之后几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国内投资约3400万美元保护石油生产设施的安全体系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并推动原油产量及出口量持续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产量达240万桶,出口量达192万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产量更增至243万桶,为伊拉克战争以来最高水平。

图32-2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区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伊拉克现有炼厂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万吨,催化重整能力450万吨,加氢裂化能力371万吨,加氢精制能力1330万吨/年,润滑油年生产能力50万吨。其中,最大的3家炼厂为拜伊吉(Baiji)炼厂(30万桶/日)、巴士拉(Basra)炼厂(15万桶/日)和道拉(Daura)炼厂(11万桶/日),3家合计能力占伊拉克总炼油能力的近90%。所幸炼厂在伊拉克战争中破坏不大,平均日炼油能力维持在64万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石油产品日产量2003年为46.4万桶,2007年平均为48.1万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炼厂曾遭到海湾战争破坏,且大部分炼厂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急需升级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着手上述炼厂的改扩建工程,尤其是纳杰夫炼厂二期工程,以达到日炼油3万桶的设计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产业存在着轻质产品紧缺、汽油质量差等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成品油供不应求的矛盾。炼油能力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进口。由于需求缺口较大,许多生产企业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无油可加。为解决油品供应问题,伊拉克石油部计划未来几年在国内新建几座炼厂,提高现有炼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长宣布,准备出资10亿美元,在南部卡尔巴拉及纳杰夫两省交界处建一座日炼油14万桶的大型炼厂。伊拉克石油部还计划在其南部纳西里耶市新建一炼油能力为30万桶/日的炼厂及北部阿尔比勒省7万桶/日的库亚炼厂。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韩、日等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发出邀请,参与伊拉克炼厂的项目竞标。同时为保证运输和进出口畅通,需要大笔资金对遭受破坏的输油管道和石油终端进行大范围的修复工作,以恢复并提高运输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资环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国推动下,伊拉克历经临时管理委员会、临时政府时期、过渡政府时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战后首届民族团结政府。5年以来,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连上演,宗派冲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国内局势日渐混乱,而新政府未能对动荡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经历了3个月的相对平静之后,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伤亡,首都巴格达的3起连环爆炸造成数十人死伤,伊拉克再次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说明伊拉克局势动荡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战争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国家机器。战后美国扶植的几届政府虽经选举产生,但政府内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对重大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大大削弱了执政能力。伊拉克民众反美情绪高涨,反美活动持续不断,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草案。草案规定:成立国家石油公司负责管理国内石油相关事务;石油收入上缴国库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省平均分配;油气资源向外国石油公司开放,合作方式依据产品分成协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获75%的利润,待收回开采成本后按20%提取利润。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资源带来的利益,同时吸引外国投资振兴伊拉克经济。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获议会通过。

伊拉克是一个伊斯兰国家,9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穆斯林占40.5%,什叶派穆斯林占54.5%,北部库尔德人大多属逊尼派。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是影响伊拉克政坛的3个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生活在油气资源贫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什叶派分布在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达西部。库尔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资源的北部地区,虽属逊尼派,但因强烈的民族独立愿望多次与中央政府对峙冲突。石油利益分配问题是派别间冲突迭起的重要诱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一直是外国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区。库尔德自治区无视中央政府,自行通过法律与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15份石油勘探及输出合同,激怒了巴格达政府,多次强调合同违法,并把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单。

为获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气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对石油的控制权,对外国石油公司开放油气资源,其中条款明显有利于美国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举国上下一片反对声。草案法规定,65个油田交由外国公司开发,采用产品分成模式,协议期长达20~35年,两阶段的分成比例高达75%和20%。伊拉克专家认为产品分成协议一般适用于开采前景不乐观、生产成本高的高风险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况。纵观中东其他石油生产国,大多采用技术服务或有限产品分成模式。多数伊拉克人担忧若草案通过,伊拉克石油资源将落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国内不满和反对的声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蕴藏在伊拉克地下的丰富石油资源被看做是重新振兴这个战乱国家的最大资本。因此石油工业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进程缓慢。

影响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进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稳定问题。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武装分子对输油管道、电力设备等设施的不断袭击,使国内安全角势持续恶化,石油生产与出口未能按预期速度恢复。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于维护不断遭到袭击破坏的油田设施,加强石油设施及人员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来,投资约3400万美元建设的安全体系对于防止伊拉克境内石油生产和加工设施遭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原油产量的持续回升,这对持观望态度的外国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条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国内局势稳定,安全生产有保障,外资引进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气法的迟迟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步履维艰的主要因素。在开放油气资源吸引外资、与外国公司合作模式上,因无法律依据可依,工作难有进展。伊拉克许多在产老油田超强度开采,又历经战乱,设备年久失修,管理技术水平低,急需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维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现有炼厂均建于20世纪70年代,同样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炼油能力低等问题,且大部分曾遭到战争破坏,需要注入大笔资金。总之,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报告显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储量被勘探确认,而确认的资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开发。伊拉克的石油储量为1150亿桶,估计可能远超过此数。伊拉克石油开发条件优越,具备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产量高、开采成本低、运输便利等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内阁经过会议讨论,批准石油部与外国公司签订为期两年的“技术支持协议”,借助外国公司的专业技术和人力支持,提高5个在产油田的原油产量,实现2008年300万桶/日的目标产量。约有150家公司申请参加招标,而伊拉克与英美的几个石油大公司则举行单独谈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过资格预审的35家公司名单,拉开了伊拉克石油工业由完全国有化转向部分对外开放的序幕。名单显示有4家中国公司入围,分别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中国中化。此次入围将成为中国进入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国石油就与伊拉克签订了阿赫达布油田开发协议。而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寻找油气资源的合作机会。在入围资格预审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业占据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长沙赫里斯塔尼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和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中得头彩,获得短期服务合同。

与此同时,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国内6座油田和2座气田面向全球招标,以提高全国石油产量。这6个油田分别是:巴士拉省鲁迈拉油田、基尔库克省基尔库克油田、基尔库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尔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占尔纳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兹气田和东部的阿卡兹气田也在开放名单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单中又追加了刚通过资格预审的6家公司,共计41家公司获准竞标。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发布在鲁迈拉油田和卢海斯油田两口深勘探油井钻井作业的招标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发出招标邀请。

2009年中国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签署合资开发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

这一系列的招标活动标志着伊拉克石油工业由完全国有化向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步,尽管开放程度有限,合同也仅局限于短期技术服务。伊拉克政府要发展石油工业,外资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时也基于国内安全局势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别在短期内消除分歧,对石油法草案达成一致,但石油收入毕竟是伊拉克重振经济的最大资本,最终各方会达成协议,允许外资进入石油领域。

由于伊拉克海岸线很少,在波斯湾海域的油气基本没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