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庆油田是怎样形成的
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位于松辽平原中央部分,滨洲铁路横贯油田中部。其中大庆油田为大型背斜构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等高点。油层为中生代陆相白垩纪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渗透率。原油为石蜡基,具有含蜡量高(20%~30%),凝固点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点。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台子油田钻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1976年以来,年产原油一直在5000万吨以上,1983年产油5235万吨。大庆油区的发现和开发,证实了陆相地层能够生油并能形成大油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地质学理论,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庆油田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于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气田组成,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和西北两大探区,共计14个盆地,登记探矿权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特别是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1999年底,大庆油田重组改制、分开分立。2000年1月1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和香港上市。注册资本475亿元,现资产总额1089亿元,员工总数90427人。公司成立六年来,累计生产原油2.94亿吨,天然气130亿立方米,年均油气当量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840亿元,利税总额4795亿元,连年荣登中国纳税百强企业榜首。
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 ”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
说起“大庆”,我们整理出若干个“链接”———
大庆油田的诞生,使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走进了历史的新纪元。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国原油年总产量突破1亿吨,从此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从此开始的改革开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产5000万吨的纪录,大庆人奇迹般地保持了27年。
大庆油田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的骄人业绩,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大庆的稳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建设的稳固;与大庆高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发展的高速度。
大庆开发46年间,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生产原油近1.4吨,累计向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包括承担原油差价)总计超过1万亿元。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新闻背景有些繁杂和遥远,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资料———“9月10日,中国纳税500强揭晓。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278.90亿元的纳税额第五次荣登榜首。”
我特别注意了与此相关的报道,几乎都是这般寥寥数语。而大庆人早已习惯了默默的钻探、默默的采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无怨无悔。
问题是,大庆人可以默默奉献,但默默奉献绝不等同于默默无闻。无论对于谁,对这一段不该遗忘不能遗忘的历史的“大面积”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认真反思的事。就这一点探索下去,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价值观、方向感等等,这是不容小视的一个大课题。
二十世纪是石油世纪,二十世纪的战争中大多数人的血都是为石油流淌的。这些话早已不新鲜了。当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近几年,世界各国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经真正地意识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为了帮助思考,不妨再引用两组数字: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进口量为930万吨,对外依存度仅为6%;12年以后的2004年,国内生产原油1.7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5.7%。在这12年间,国内石油年产量增长不足250万吨,而石油消费年增长却在1000万吨以上。
根据有关研究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4.5亿吨以上,国内可能产出1.8到2亿吨原油,预计缺口2.52.7亿吨。
尽管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4.3亿吨,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5吨)的7.6%。
这些枯燥的数字意味着,早已被我们甩进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国”的帽子,我们不得不重新戴上。
与国家的大发展同步,与国家的大目标一致,这就是大庆人在新世纪赋予“铁人精神”的新内涵。
大庆:精神的经典
写大庆,怎么能不提到“铁人”王进喜?
1964年年底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的时候,王进喜代表全国工人发言。他的讲话以大庆会战为背景,以1205队和钻井二大队工作为主线,重点汇报了大庆工人阶级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与各种困难斗,终于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他在大会堂朗诵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诗:“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整个大会堂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另外一个很经典的场面:跃入泥浆池里,奋力挥动着双臂。
这是一些很经典的话语:“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一切一切的“经典”,使王进喜成为那个时代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刹把的英姿,至今看来依然很“酷”。
这一切一切的“经典”,逐渐地凝聚升华成了一种“铁人精神”。
“爱国、敬业、求实、奉献”,就是这个“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进了大庆人红色的血液里,继而溶进了石油这个黑色的“工业血液”中,接着就源源不断地输入共和国强健的躯体———民族精神的意义,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中,并见诸于人民群众的行动上。大庆精神的意义尤为如此。
有人这样比喻:在共和国建设的天平上,大庆是只举足轻重的砝码。在大庆开发建设史中截取三个时段就可以一目了然。
———十年动乱期间,大庆人统一的“革命思想”是:这乱、那乱,唯有大庆不能乱。与其对应的“革命行动”是:始终坚持生产一天都不停,产量逐年递增并且几乎就是在动乱结束那一年,原油年产量跃上了5000万吨大关。
———改革开放20年,也是大庆油田稳产高产的20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在5000万吨以上的稳产高产,无疑是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新纪录。高产稳产的大庆———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和“中国精神能源”合成的强大驱动力,助推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3年,大庆油田提出了“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展开的第一项战略行动就是对原油产量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年产量首次下调到5000万吨以下。
经测算,如果在高含水后期继续维持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以上,不仅地面设施将无法适应,还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将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严峻的局面则是:无法保持与国家的大发展同步,无法保证与国家的大目标一致。
对大庆来说,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就体现在科学的大局观。
与国家的大发展同步,与国家的大目标一致,这就是大庆人在新世纪赋予“铁人精神”的新内涵。
减下去的是当前,加上去的是长远;减下去的是高成本产量,加上来的是低成本效益,这是大庆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破解这个重大课题?大庆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场“技术换资源”的大战役。
准确的表述该是,大庆人的技术换资源的行动与理论齐头并进,更有一支2万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庞大的队伍结伴而行,从而迅速创建了一个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迅速形成了“买不来、带不走、拆不开、偷不去、溜不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样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大、做强,还要考虑“做久、做长”。
今天,当你在互联网上检索一下,当把中东、伊拉克、里海、马六甲、欧佩克、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石油收购斯拉夫、泰纳线等等这些关键词输入进去,显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个国际能源安全严峻形势的新坐标。这时,不知你会不会这样想:拥有大庆,是中国人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幸福的事。
(原载《第一财经日报》,有删节,标题为本报所加)
大庆:钻探的深度
其实,大庆真正的传奇恰恰就储存在我们外人几乎看不懂的一切“单调”和“单纯”中,然而,这一切的“单调”和“单纯”又都无一不体现着大庆人爱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学观。
我赞同这样一个说法:在百年中国科学史上,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有两大事件,一是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一是发现了大庆油田。
据介绍,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他们为没能在战前找到大庆油田始终感到“遗憾”。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回忆“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只达到大约700-800米,钻探技术是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实际上,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对此,最有启发性和权威性的还是我国地质大师黄汲清的说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陆相地层生油”理论的提出者,他还是大庆油田的主要发现者。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30年没有找到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也认为,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的问题”。
科学,发现了大庆;科学,同样迅速地发展了大庆。
早在1964年,大庆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个口号,当时曾是那样地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据介绍,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间,通常有100多个含油的砂岩层,最厚的达20米,最薄的仅0.2米。大庆人的工作对象就在这千米之下的岩层中———那被他们形象地称为“地宫”的地方。在那里,整个石油开采系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箱”,开采工作如同一项“隐蔽工程”。
如何保证油井准确打入有开采价值的油层?怎样确定不同性质的油层层性以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在开采过程中,以怎样随时掌握油层的变化以改进完善工艺保持稳产?所有这一切,唯有通过可靠的数据,通过一系列反复试验才能找到答案。这便构成了大庆科学的求实精神的客观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是,大庆人自觉地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油层,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油层,在不断地探索地下奥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油田开采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石油工业特色的发展道路。
科学的力度在于求实。科学的力度也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过程,就是思想上解放的过程。
回顾大庆油田在实现高产稳产近30年的历史,三大“科学战役”标志着大庆人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大庆油田进入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后,油田综合含水已高达90%,储采结构严重失调,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开发难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对于油田二次创业的艰难,有人形象的比喻:“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当于淹到了嘴,含水达到98%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从历史上看,一般油田的开采高峰只能维持三五年,以后产量就会递减。但凭什么大庆油田的产量长期保持在5000万吨的水平线上?一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高含水长期稳产注水开采技术》,硬是使大庆油田地质储量由原来的26亿吨增加到48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庆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非常重要。大庆油田自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目前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在大庆等油田开始成功应用,大庆的科技工作者还在世界首创出一种更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泡沫复合驱油技术。仅大庆油田适用该技术的地质储量就达近20亿吨。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石油开采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原始创新技术,这不仅是现今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创新的亮点,对于世界石油开采也将是一场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第三大战役就是对“表外储层”的攻关了。让主持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来讲述可能更生动精彩:
大庆油田这种河湖三角洲的沉积,像一棵大树,有干、有枝、有叶,干枝叶都互相连通,如果说主力油层是杆,薄油层是枝,“表外储层”就是叶。它们都是空间上的延续,属于同一储油系统。王启民认为,大庆油田树大、根深、叶茂,“表外储层”每口井都有,每个层都有。单独看,“表外储层”很瘦,但大庆油田面积油几千平方公里,所有这类油层加起来又很“肥”。
尽管开采这样的油层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可循,但如同当年会战初期一样,大庆人这次依然是靠“两论”起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几个寒暑过后,“表外储层”开采这道世界性难题终于被破解。
这项成果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可采储量计算,价值高达2000多亿元,而国家要探明同等储量的石油资源,光勘探费就需投入100多亿元。不仅技术上取得突破,经济上创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于还创造性地发展了石油地质理论。
其实,大庆真正的传奇恰恰就储存在我们外人几乎看不懂的一切“单调”和“单纯”中,然而,这一切的“单调”和“单纯”又都无一不体现着大庆人爱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学观。
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位于松辽平原中央部分,滨洲铁路横贯油田中部。其中大庆油田为大型背斜构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等高点。油层为中生代陆相白垩纪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渗透率。原油为石蜡基,具有含蜡量高(20%~30%),凝固点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点。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台子油田钻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1976年以来,年产原油一直在5000万吨以上,1983年产油5235万吨。大庆油区的发现和开发,证实了陆相地层能够生油并能形成大油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地质学理论,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庆油田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于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气田组成,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和西北两大探区,共计14个盆地,登记探矿权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特别是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1999年底,大庆油田重组改制、分开分立。2000年1月1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和香港上市。注册资本475亿元,现资产总额1089亿元,员工总数90427人。公司成立六年来,累计生产原油2.94亿吨,天然气130亿立方米,年均油气当量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840亿元,利税总额4795亿元,连年荣登中国纳税百强企业榜首。
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 ”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
说起“大庆”,我们整理出若干个“链接”———
大庆油田的诞生,使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走进了历史的新纪元。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国原油年总产量突破1亿吨,从此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从此开始的改革开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产5000万吨的纪录,大庆人奇迹般地保持了27年。
大庆油田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的骄人业绩,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大庆的稳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建设的稳固;与大庆高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发展的高速度。
大庆开发46年间,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生产原油近1.4吨,累计向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包括承担原油差价)总计超过1万亿元。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新闻背景有些繁杂和遥远,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资料———“9月10日,中国纳税500强揭晓。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278.90亿元的纳税额第五次荣登榜首。”
我特别注意了与此相关的报道,几乎都是这般寥寥数语。而大庆人早已习惯了默默的钻探、默默的采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无怨无悔。
问题是,大庆人可以默默奉献,但默默奉献绝不等同于默默无闻。无论对于谁,对这一段不该遗忘不能遗忘的历史的“大面积”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认真反思的事。就这一点探索下去,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价值观、方向感等等,这是不容小视的一个大课题。
二十世纪是石油世纪,二十世纪的战争中大多数人的血都是为石油流淌的。这些话早已不新鲜了。当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近几年,世界各国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经真正地意识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为了帮助思考,不妨再引用两组数字: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进口量为930万吨,对外依存度仅为6%;12年以后的2004年,国内生产原油1.7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5.7%。在这12年间,国内石油年产量增长不足250万吨,而石油消费年增长却在1000万吨以上。
根据有关研究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4.5亿吨以上,国内可能产出1.8到2亿吨原油,预计缺口2.52.7亿吨。
尽管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4.3亿吨,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5吨)的7.6%。
这些枯燥的数字意味着,早已被我们甩进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国”的帽子,我们不得不重新戴上。
与国家的大发展同步,与国家的大目标一致,这就是大庆人在新世纪赋予“铁人精神”的新内涵。
大庆:精神的经典
写大庆,怎么能不提到“铁人”王进喜?
1964年年底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的时候,王进喜代表全国工人发大庆油田面积油几千平方公里,所有这类油层加起来又很“肥”。
尽管开采这样的油层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可循,但如同当年会战初期一样,大庆人这次依然是靠“两论”起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几个寒暑过后,“表外储层”开采这道世界性难题终于被破解。
这项成果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可采储量计算,价值高达2000多亿元,而国家要探明同等储量的石油资源,光勘探费就需投入100多亿元。不仅技术上取得突破,经济上创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于还创造性地发展了石油地质理。得
B. 大庆油田是根据什么原理发现的
是根据黄汲清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中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大发现,相继找到大庆、胜利等高产油气田。
黄汲清(1904-1995),世界着名地质学家,四川仁寿人。根据他的陆相生油等理论,“中国是贫油国”的论断被打破,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等高产油气田。1994年,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科学家设立的“何梁何利奖”,颁发给了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四人,除黄外,另三人都是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
黄汲清1914年至1916年就读于仁寿一中,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他提出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在国际地质界引起轰动。1957年,他领导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石油勘探工作,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功臣。1985年他被美洲地质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8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C. 大庆油田是怎样形成的
油田的形成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去油田科技馆参观吧,会有收获的。
D. 大庆为什么有石油
在地质历史上,黑龙江大庆地区曾是一个大型内陆湖盆,中生代侏罗JI和白垩JI时期,沉积了丰富的生油物质。盆地中心的沉积岩厚度达7000至9000多米。据"大庆市志"记载,在这个地区,科学预测,至少蕴藏着100-150亿吨石油储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为80-100亿吨;天然气总储量为8580-42900亿立方米。大庆油田自1960年开发以来,探明含油面积4415.8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探明含气面积472.3平方米,天然气含伴生气储量574.43亿立方米。
E. 石油是如何产生的
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埋藏在地下的远古时代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石油。微生物将地表以下的有机物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层地底的有机物则在温度和压力下经过分解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处,最深的油井在约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处则根本不会有石油或天然气。
肯尼认为,浅层地表形成的低压条件更容易产生甲烷,而不是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他在实验室中将氧化铁、卵石和水加热至900摄氏度高温时得到重碳氢化合物。据此他认为,稳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个大气压条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过,即使肯尼关于石油形成的理论只有部分正确,也可能为石油勘查工作打开一扇新的探索之门。
F. 从石头里“挤”出石油中国大庆油田累计产油逾24亿吨,目前的储量如何
我国陆上最大油田大庆油田被发现63年来,已累计生产原油逾24亿吨,占国内陆上同期原油总产量约40%。
G. 大庆油田是谁发现的﹖
大庆油田,不是被某个人发现,而是1959年,被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的,是多个专业,一支团队、队伍发现的。他们在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他们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学科的互相协作配合、综合分析、互相验证,这项综合成果在1961年完成,主要参加者有地质部的李四光、黄汲清,石油工业部的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中国科学院的张文佑等一批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7)大庆的石油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大庆油田发现的重要性
1、大庆油田的开发,使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到1963年12月,周恩来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是l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综合科研项目。
2、自1955年秋开始地质普查到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出油,仅用4年时间就发现了油田;然后又用一年零3个月时间探明了油田并初步算出了地质储量,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勘探速度和效益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勘探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主要有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这些应用地球学科的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查明了松辽盆地的构造轮廓、地质结构、油气资源的大体分布,并从中找到了大庆油田。
3、这一巨大成果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布局,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油田的开发,在地质理论上证明了陆相盆地也能找到大型油气田,对我国东部地区石油勘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人民网-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H. 大庆油田是哪一年发现的
大庆油田是1959年发现的。大庆油田是石油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工业企业,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在1959年9月,勘探发现松辽盆地第一个油田,并正式命名为大庆油田。
石油:
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习惯上仍将“石油”作为“原油”的定义用。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I.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那么它的形成原因是怎样的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石油是怎样形成的,一起来看看吧!
石油形成的原因
1、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主要是动物)的遗体;
2、海洋(不是河流和湖泊)。 形成的过程是这样:遗体进入海洋,因海洋含有大量的盐份,保证了遗体不会马上被细菌分解,大量地被保存下来,让遗体得以沉入海底,又因海底的低温进一步延长了遗体被保存的时间.就是这个时间让遗体得以积累,并得以被泥沙覆盖,被海水(盐水)浸泡过的遗体,又被泥沙或者岩石覆盖起来,后来在地热的作用下,时间长了,就成了石油。
有一个简单的关于石油形成的实验,人人都可以做:买一个陶罐(比作海床),罐里灌上加入足够盐的水(比作海水),再买几枚鸭蛋(比作遗体,壳要完好,比作泥沙)放入盐水中,大约2个月后(比作时间),取出来,煮熟(比作地热),然后再用刀切开(比作石油开采),你就会发现蛋里面有油(石油)。
海洋中如此巨大的石油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在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有的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在海湾和河口地区,海水中氧气和阳光充足,加之江河带入大量的营养物和有机质,为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粮,使许多海洋生物(如鱼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软体动物)迅速大量地繁殖。据计算,全球海洋海平面以下100米厚的水层中的浮游生物,其遗体一年便可产生600亿吨的有机碳,这些有机碳就是生成海底石油的原料。
但是,仅有这些生物遗体还不能形成石油,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海洋每年接受160亿吨沉积物,特别是在河口区,每年带入海洋的泥沙比其他地区多。这样,年复一年地把大量生物遗体一层一层掩埋起来。如果这个地区处在不断下沉之中,堆积的沉积物和掩埋的生物遗体便越来越厚。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处在缺氧的环境中,再加上厚厚岩层的压力、温度的升高和细菌的作用,便开始慢慢分解,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就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
分散的石油不利于开采。因此,海底油田的形成还依赖于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质构造。浅海大陆架一般被认为是石油生成与储存的良好场所。在浅海,特别是在岛屿岬角阻隔的海湾中,水域处于平静的半封闭状态,最利于有机物的堆积。大量泥沙的沉积为石油的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石油储集在砂岩孔隙中,就好像在海绵里充满水一样,不致石油流失而长期缓慢地沉降在大陆架浅海区。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层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区。在这些大型沉积盆地中,因受挤压而突出的一些构造,又往往是储积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层和储油地层,又有很好的盖层保护的储油构造的地区。
石油的简介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着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