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德雷克井为什么成石油
扩展阅读
钻石回收要赔多少钱 2025-01-23 06:06:26
夫妻餐饮店如何控制成本 2025-01-23 06:05:47
一个钻石图标是什么车 2025-01-23 05:55:19

德雷克井为什么成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3-15 21:03:27

A. 促进石油大规模工业化开采的原因是什么

从1859年开始。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第一口具有现代意义的油井——德雷克井,标志着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
最初的石油工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为煤油时期。一个为汽油时期(动力时期)。煤油时期大约是1860~1900年,这一时期煤的主要用途是照明和民用燃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储运到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迅速发展起来。

(1)德雷克井为什么成石油扩展阅读: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迄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波斯、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B. 最初的石油是怎么开采 的,比如外国开始发现石油,用什么方法开采的

最早是中国使用的噻,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面就写得有,还把它命名为石油
是自喷油,然后收集的
最早的天然气是在四川自贡,2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了,采用顿钻的方式打井,然后用竹子输送

C. “石油”从何而来

现代社会,人们对石油及石油产品已经耳熟能详了,但对于究竟是何人如此形象地把这一重要的能源称作“石油”却依然十分感兴趣。

从古时候开始,世界上许多民族就已通过地面油苗发现了石油。在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和伊朗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就发现了属于石油家族的地沥青或沥青曾被用于建筑、筑路、防水、油漆和堵船缝的记载。在日本的越后、法国的佩谢尔布龙、西班牙的加里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苏门答腊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地,都有古代油气苗的文字记载。在美素不达米亚、埃及金字塔、墨西哥阿支特克族等地的藏书以及桦树皮上的绘画中,都曾有过关于石油的描述。

中华民族也是最早认识、使用石油的民族之一。我国迄今已发现的关于石油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着的《汉书·地理志》中。书中写道:“高汉,有洧水,可燃”。这里的“高汉”即为现在陕北延安东北一带的地区;“洧水”就是现在为延河支流的清涧河。“可燃”,是指水面上有可以用火点燃的东西。这段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此之后,我国古代关于石油的记载就更多了。西晋时,张华对古代酒泉郡延寿县的石油从形态、性质到用途都作了详细而客观的描述,他在所着的《博物志》中将石油称为“石漆”。晋代范晔的《后汉书·郡国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都引用或出现了类似的记载。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石油曾被许多国家称为“魔鬼的汗珠”,“普鲁米修士之血”、“发光的水”等。在我国,除了西晋张华把石油称为“石漆”之外,唐代李吉甫在所着《元和郡县图志》中把石油称为“石脂水”。他在书中描述道:“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我国古人还有将石油称为“石脑油”、“猛火油”、“雄黄油”的(图20)。

图22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口油井

D. 石油怎么形成的百科

石油形成的过程是: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有机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性质: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胶质含量高,属含硫石蜡基。其直馏汽油馏分产率高,感铅性也好。柴油馏分的十六烷值高,闪点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经精制后可生产轻柴油与专用柴油。润滑油馏分中,有一部分组分的粘度指数在90以上,是生产内燃机油的良好的原料。

有的石油硫含量低,含蜡量较高,属低硫环烷一中间基。其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也富含环烷烃与芳香烃,故也是催化重整的良好原料。柴油馏分的凝点及硫含量均较低,酸度较大,产品需碱洗。减压渣油经氧化后可生产石油建筑沥青。

E. 油气井是怎么打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埋藏在地下几十米到几千米深度不等的有孔隙、裂缝或溶洞的岩石中,人们为了寻找和开采石油、天然气,从地面向地下的油气层之间,钻凿出一个通道的过程称之为石油天然气钻井。那么一口油、气井是怎么打成的呢?
钻井前,首先要在地面确定钻井的位置(即钻井井位),然后,在井位处打好安装钻机的基础并安装井架和钻机。钻井作业时,依靠钻机的动力带动钻杆和钻头旋转,钻头逐次向下破碎遇到的岩层,并形成一个井筒(也称井眼),钻井井眼尺寸的大小是由钻头大小来决定的。钻头在破碎岩层的同时,通过空心的钻杆向地下注入钻井液(俗称钻井泥浆),将钻头在破碎地层而产生的大量岩屑由循环的钻井液带到地面。地面的固控装置将钻井液中的岩屑清除后,通过钻井泵再次将钻井液打入井内。钻井液是经过钻杆内孔到达钻头水眼处,再从井壁与钻柱的环形空间返回流至地面的。钻进的过程即钻头破碎岩石,及钻井液通过循环不断携带出钻屑并形成井筒的过程。
钻达设计深度后,要在井筒内下入专用仪器进行测井作业,目的是确定井下地层岩性和各个油、气、水层的位置;然后再下入小于钻井井眼的无缝钢管(又称套管);并在套管与井壁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浆将套管固定在井壁上;最后一道工序是对油层位置的套管进行射孔,人为的形成一个井下油气流入套管内的孔道。油气的地层压力高时可自行流出地面,这种井我们称为自喷油气井;油气压力较低时需借助外力从井下抽吸,这种井我们称之为非自喷井。钻井时要有一套配套完整、功能齐全的钻机,有质量优异不易发生事故的钻杆、套管和钻头,有性能优良和钻遇地层岩性相匹配的钻井液等。总之,石油天然气钻井的目的就是要凿穿岩石,发现和保护好油气层,并形成一个通道确保石油和天然气通畅地流到地面。钻井是石油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工序,是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一项耗资巨大、技术复杂、风险性高的系统技术工程。

石油钻井井架群和抽油机

F. 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普遍认为石油的形成有两种机理: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拓展资料:

开采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海上探油和开采会打扰海洋环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是高于天然气。但是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G.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实际上,这个假说并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的话,成油量与现在地球上探明的储量相差过大。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H. 德雷克井为什么被称为现代石油工业第一井

这个是有历史故事啦:
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人才是石油工业赖以发展的三大要素。1783年,新建立起来的美国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较高的工业化程度、大量的游资等为石油工业的兴起准备了“良田沃土”。

1864年,以美国律师乔治·比斯尔和詹姆斯·汤森(银行经理)为首的投资群体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石油公司——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比斯尔从画有几座像盐井一样的钻井塔的药剂广告中获得灵感,试图把凿井采盐水的技术直接用到采油上。公司派遣德雷克去宾夕法尼亚州做公司总代理,主持原油生产。

德雷克把钻井架设在泰特斯维尔油溪附近一块有石油流出来的农田上,几经周折雇到了具有打盐井经验的史密斯当钻工。工程进度缓慢,投资人越来越感到不耐烦,而德雷克却坚持他的计划毫不动摇。后来汤森成了投资人当中唯一一个相信他们的投资项目会取得成功的赞助者,而且当计划投资的资金告罄时,他开始自己掏腰包付账。到后来他也绝望了,他给德雷克寄去了最后一笔汇款,叮嘱德雷克付清账单就结束钻探。这是1859年将近8月底的事。

德雷克钻的这口井井位离石油溪只有150英尺(1英尺=0.3048米),钻到水面以下后,溪水就往井眼里渗透,不管泵怎么抽,水还是不停地渗进井眼。于是,德雷克找来一根10英尺长的管子,用锤子往地下敲打,穿过砂层和黏土层,有效地隔住了水,8月中旬恢复了正常钻井。这开创了下套管的新方式。

1859年8月27日是个星期六,那天下午油井钻到69英尺深的时候钻到一个袭缝,接着又下滑了6英尺。因为已是周末下午,钻探工就停工休息了。第二天,比利大叔到钻台时发现有一股黑色液体经管道流到水面上来了,他舀起浓厚的黑色液体看了看,立即欣喜若狂。星期一德雷克来到井台,看到比利大叔和他的儿子都守在盛满石油的澡缸、脸盆和圆桶旁。就在那一天他收到了汤森寄给他的汇款和嘱咐停工的命令。如果汇款单和停工的命令早一个星期收到的话,他是会遵照汤森的命令行事的。德雷克的锲而不舍在恰到好处的时刻得到了回报,他钻出了石油,钻出了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这口井用一台蒸汽机驱动的油泵抽油,井深21.7米,日产原油35桶(约5吨),被命名为“德雷克井”。

油溪一带的农民涌到泰特斯维尔欢呼雀跃,消息像野火般传播四方,想得到一块地盘开井采油的人蜂拥而来。泰特斯维尔这个山村小镇一夜之间人口猛增、地价飞涨,成为了现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

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工业或商业为目的钻探的石油矿脉,它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端。

I. 油井的原理是什么

“采油”这个术语是指所有穿过地表,旨在发现并采集地下石油和天然气的施工作业。一口钻井的完钻和寿命可以分为5个部分,即设计、钻探、完井、开采和枯竭。钻井口的直径为30英寸,可供带有钻头的旋转着的钻杆插入。在一口井完成以后,会用一套直径略小于井径的钢管(套管)从地表插入井孔内,在井壁与套管之间用水泥固定。下套管的目的就在于给新钻成的井壁提供支撑力和保护,以防来自地表和井孔内的高压可能造成的对井孔的伤害。有了套管的隔离,井孔内的地层就可以得到保护,这样一来就可用直径较小的钻具向更深处钻进(可以钻入更加不稳定和剧烈变化的地层)。越深入地下,所采用的套管直径也会相应地越小。现代钻井常常进行2到5次下套管作业,每一次的套管直径都比前一次的直径略小一些,每一次都用水泥胶结。在钻井过程中,钻机的设备可以进行钻井液的循环,提升并旋转钻杆,控制井孔内的压力,将岩屑从钻井液中清除,并为这些操作提供实时动力支持。

一口井标准的钻井费用

钻井位置 标准费用(百万美元) 浅水区 5~15 高温和高压区 35~50 深水区 80~110 极为困难的环境下钻井 90~140海上钻井所需费用与井位离岸的距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与那些使用远离海岸线的深水钻井设备的项目相比,那些距岸较近的浅水区的钻井费用就要少得多。比如2007年,在北海中部,一口高压和高温井的钻井费用约为350万到500万美元,而在墨西哥湾深水区的钻井费用就超过1亿美元。陆上钻井相对要便宜一些,尤其在油气田埋藏深度较浅时,这种情况下的钻井费用低于500万美元,若埋藏较深且钻井难度大,则费用可达15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