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海南的石油怎么运过去的
扩展阅读
美源油什么价格 2025-02-09 13:55:51
汽车整形都用什么工具 2025-02-09 13:48:38

海南的石油怎么运过去的

发布时间: 2023-08-21 23:09:22

⑴ 石油与天然气怎么运输

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地区往往远离那些能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因此,就需要用长距离的管线和特制的油管将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消费者的所在地。石油是一种液体在常温或略高的温度下,石油是一种黏稠状的液态物质(油状物)。,所以将其输送至炼油厂的一种简便方式就是通过管线。还可以用油管将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陆上泵站,这些泵沿着输送管线约每60~100千米一座。海上石油与天然气运输可用油轮进行,在海上运输途中,驳船或油轮可以随时改变最终目的地。超级油轮的运载能力常常可达20万吨以上,这足以供一座一般规模的炼油厂一到两周的正常生产。
“石油的流速可达每秒1.8~2.0米,可以进行几百到数千千米的输送。”
“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区域往往远离对能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那些发现石油与天然气最多的地区往往远离油气主要消费国。绝大多数油气生产国很容易满足本国的需求,并将其绝大部分油气用于出口。另一方面,那些主要的消费国家并不能实现石油与天然气的自给自足,所以需要进口。即使在一些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如美国)内,其油气生产区也往往远离需要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区。结果,几十年来,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海运和陆地运输从未间断过,而输送量极大。

⑵ 石油运输方式

石油运输方式:

1、陆上运输:主要采取管道运输。因为管道运输时效性好、可以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气的限制。但是灵活性差。

2、海上运输:通过海运,采用大型油轮等等的运输方式,海运运费低、但是运量大、时间较长。

(2)海南的石油怎么运过去的扩展阅读:

管道运输主要优点可大概概括为:

(1)运量大。

一条输油管线可以源源不断地完成输送任务。根据其管径的大小不同,其每年的运输量可达数百万吨到几千万吨,甚至超过亿吨。

(2)占地少。

运输管道通常埋于地下,其占用的土地很少;运输系统的建设实践证明,运输管道埋藏于地下的部分占管道总长度的95%以上,因而对于土地的永久性占用很少,分别仅为公路的3%,铁路的10%左右,在交通运输规划系统中,优先考虑管道运输方案,对于节约土地资源,意义重大。

(3)管道运输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大量实践证明,管道运输系统的建设周期与相同运量的铁路建设周期相比,一般来说要短1/3以上。

⑶ 石油是怎么运输

石油一般有以下几种运输方式。一种是通过铁路,这种运输量比较大,稳定可靠;一种是通过油罐车运输,这种运量较小,一般适合加油站的输送;还有是海路运输,这种运输量相当大,而且优势明显,成本最低;现在推广最多的就是管道运输了,是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一种就是航空运输,不过这种成本太高,一般都是特殊情况下采用。

⑷ 海底石油开采出来后人们将打算怎样运送

海底石油开采出来后,人们将利用大型的潜水艇,先把一种巨型的塑料筒沉到海底,通过塑料筒从海底抽取万吨原油,最后再由潜艇把这些原油从海底托运到陆地上。但也有人计划用飞船装运海底石油!

⑸ 世界油气运输通道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国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业化国家,而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南美和西非这几个欠发达的地区,这种格局必然导致石油贸易的国际化。国际石油贸易涉及的地区范围广泛,它由数十万千米的管道、数百个口岸、数千艘油轮和庞大的航线网构成海陆联运系统。石油运输可以采取海运、陆运、空运、联运、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由于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间远隔重洋,而且进口数量庞大,所以,目前石油运输主要是海上船运。海上船运具有运量大、运费低、不受道路和铁路限制等优点。而天然气则由于其多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气的运输比石油更复杂,它还涉及气态天然气液化的问题。

海上航线 目前,海上运输线主要有: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波斯湾—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等。随着国际石油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大运输通道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为这些航线的起点或是中继站的海峡与运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为保障石油航运顺畅无阻的“咽喉”。

海上运输线

(1)曼德海峡。

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周边国家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该海峡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红海南端与阿拉伯海亚丁湾,被世人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峡长18千米,宽25~32千米,在入口处有几个小岛,其中较大的是丕林岛,面积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320万~330万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美国和亚洲。

(2)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1300万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轮通过该海峡后,分三条航道将石油源源不断地送到消费国家和地区:一条经波斯湾—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欧洲国家;一条经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也到欧洲国家;另一条经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因此,霍尔木兹海峡可谓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动脉”。在波斯语中,“霍尔木兹”意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锁或受到影响,西方世界将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鲁斯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海峡全长30.4千米,最宽处为3.4千米,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200万桶,几乎全部为南向运输,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数十万桶的成品油。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西欧和南欧。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

该海峡虽然最狭窄之处仅有708米,但却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大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轮,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难航行的“咽喉”水道。海湾石油的众多出口线路中,有许多是向西经过黑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

(4)巴拿马运河/穿越巴拿马的石油管线。

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连接位于太平洋的巴拿马城和位于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马港),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宽150~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61.3万桶。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载物资总量(以吨位统计)中,石油和成品油的运输量最大,占16%。油轮中有64%的船只是南向行使,通过运河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且以运输成品油为主。

(5)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石油管线。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运河全长175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深度为22.5米。苏伊士运河/萨米德(Sumed)石油管线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380万桶,其中萨米德管线的日输量(石油全部来自沙特阿拉伯)为250万桶,剩余130万桶通过运河运输。石油出口目的地绝大部分运往欧洲,也有一小部分运往美国。

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如果苏伊士运河和萨米德管线因故遭封锁而中断石油运输,那所有的油轮不得不绕道好望角,这将导致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

(6)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及太平洋的一条狭窄水道,全长约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运通道,号称“东方直布罗陀”。海峡的东南出口处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1030万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环太平洋国家。

(7)俄罗斯油气出口管线/港口。

俄罗斯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罗斯的油气出口港主要是位于黑海的新罗西斯克港和位于波罗的海的普里莫尔斯克港(列宁格勒州北部、芬兰湾沿岸)。油气出口管线主要经过乌克兰、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东欧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日出口量超过450万桶;天然气年出口量超过67000亿立方英尺(合1896亿立方米)。油气出口目的地包括东欧、荷兰、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

管道运输 采用管道运输石油具有运量大、安全、方便和运费低等优点,因而成为各国油田与油港、炼油厂之间的纽带,在石油进出口贸易中,也是与油轮相辅的运输方式。世界油气管道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成了远距离、大口径的管道系统,二是管道分布广,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原苏联地区,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例如,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兰为265米/平方千米,法国48米/平方千米。美国在天然气管输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复杂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国有天然气长输管道40825公里,100余个州际天然气管输公司,管网遍及本土48个州。此外,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还分别有6条和4条国际供气管道。

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两亿。

近几年,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欧洲对情节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原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滕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在东欧输气、配气管线的修复与新建计划正在进行。北非输气管线长度的增长与欧洲天然气扩建项目密切相关。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正在开始建设欧洲—马格里布管道系统在其本国的系统。在亚太地区,天然气和管道建设发展前景巨大。由俄罗斯远东地区向韩国和日本输送天然气项目正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管道项目。

就世界各国(地区)的管道建设与发展来看,有如下特点:

第一,油气管道建设与经济和资源的关系密切。世界油气运输,特别是天然气运输业最发达的北美、西欧和原苏联地区,前两者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后者是世界天然气蕴藏量最大的地区。他们都有强烈的油气消费欲望。

第二,油气消费量是管道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北美、西欧、原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是天然气和石油管道最发达的地区,同时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气最大的消费区。

第三,油气产区远离消费区是油气管道发展的前提。从世界储量分布分析,这种产、需区域严重分隔的现象将不断推动油气管道的发展。

液化天然气船运 液化天然气是将气态的天然气进行液化处理,以便于运输,这种运输主要是指海上船运。亚太地区是液化天然气贸易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卡塔尔、文莱等国。其中亚太地区除马来西亚有少量液化天然气向欧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的液化天然气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另外,中东地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阿曼等国的液化天然气除少量出口到欧美地区外,很大数量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到日、韩两国。中国可以从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确保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从以上液化天然气的进出口国别来看,与石油进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运输特点也基本一致。要保证国家油气供应必须兼顾所有这些运输渠道的安全。

⑹ 我国海洋石油储运技术是什么

一、海底管道

在我国近40年海上油气田开发中,从最初的油气田内部短距离海底管道发展到各类长距离平台至陆地海底管道,海底管道设计、施工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工程模式也本上是全海式与半海半陆式。

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中,海洋石油人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通过对外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在渤海、东海、南海发现并开发了30多个油气田,年产油气当量已超过5000万吨。伴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海洋油气储运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多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我国渤海、东海以及南海先后建设了各类平台60余座,浮式生产储油装置11艘,海底管道2000多千米,陆上油气处理终端6座。可以说,经过20多年来的引进、学习与实践,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已基本掌握了百米水深以内的海洋油气储运工程技术,并且形成了一些有中国近海特色的专有技术与能力。但是,尽管我国海上已铺设了两千余千米海底管道,但国内设计、施工能力及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程设计方面,国外公司已形成水深近3000米,恶劣海况与复杂海底地貌及地质情况下的设计技术;而国内设计单位仅能涉足百米水深、常规环境下的海管设计;工程施工方面,国内只有两条铺管船,铺设水深百米以内,工程检测与维修方面更是相形见绌。

我国第一条海底输油管道是中日合作开发的埕北油田内部海管。该海管为保温双重管,内管直径6分米,外管直径12分米,长1.6千米。该管道由新日铁公司设计,采用漂浮法施工,1985年建成投产,至今仍在生产。我国第一条长距离油气混输海底管道是1992年建成投产的锦州20-2天然气凝析油混输管道;该管道直径12分米,长48.6千米。这是国内第一条由国内铺管船铺设的海底管道。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海底管道是1995年底建成投产的由南海崖13-1气田至香港的海底输气管道,管道直径28分米,长度787千米,年输气量29亿立方米。由美国JPKenny公司设计,意大利Seipem公司铺设。我国第一条长距离稠油输送海底管道是2001年建成投产的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至绥中陆上终端海底管道,该管道长70千米,为双重保温管,内管直径20英寸,外管直径26英寸,年输油量500万吨;所输原油密度0.96克/立方厘米。该管道完全由海总工程公司设计并铺设。它是在总结绥中36-1试验区海管输送的经验基础上建设的。在1987年发现该油田后,在进行油田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中曾探讨铺设50千米海底管道将海上原油输送上岸。最后经过国内权威专家及国外公司研究评估认为,该油田所产原油密度高、黏度高,且当时国内外尚无长距离海底管道输送稠油的先例,技术风险大。特别是油田处在辽东湾,冬季气温低,停输再启动风险更大。随即启动了试验区方案,通过1993—1998近5年的生产试验,认为采用双层保温管长距离输送高黏原油是可行的。该长输管道自2001年油田投产以来系统运转正常。可以说,绥中长距离海底输油管道填补了国内外海底长距离输送高黏原油的空白。目前我国海上开发的天然气田,均采用了半海半陆式模式。东海的平湖气田以及南海的崖13-1气田、东方1-1气田等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在海上平台完成气液分离及天然气脱水后,均通过长输海底管道输送到陆上油气终端进行处理后销给陆上用户(或工业用或民用)。渤海以及南海开发的大部分油田基本上用了全海式工程模式,如渤海的秦皇岛32-6油田、南海的惠州油气田等。在平台生产的油气通过海底管道混输到海式生产储油装置上进行处理、储存、外销。近年来渤海及北部湾油田群的开发也开始采用半海半陆式形式,如渤海的绥中36-1油田、南海的涠洲油田。这些油田生产的油气在平台上进行油气分离及脱水后,通过长距离海管将原油输送到陆上终端处理、储存,并通过码头或单点外销。

此外,中国近海铺设了多条长距离海底管道,如表37-1所示。

表37-2主要长距离管道

此外,我国海底管道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许多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方面尤以海底管道多相混输等新技术的研究特别突出,相信在未来的世界海洋石油储运中,我国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多相混输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制约多相混输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技术本身的不完善和适用程度。我国石油工业迫切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适用性强的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以提高海洋油田、滩海油田、沙漠油田和边远外围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从而为石油工业实施低成本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二、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自1986年第一艘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希望号在南海涠10-3投入使用至今,在海上油气田开发中,先后有11条各类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投入使用;1989年在渤海BZ28-1由田投入使用的友谊号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是国内设计、建造的第一条海上储油装置。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由单点系统系泊在海上,它是在油轮基础上演变过来的。井口平台生产的油气由海底管道输送到单点装置后进入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上处理并定期外销。渤海使用的四条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均为国内设计、建造;1989—1992年投产的3条装置储油量在5万~7万吨,2002年秦皇岛油田投产的世纪号储油量达到15万吨。渤海地区应用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系泊装置均为软刚臂系泊系统,这种设计主要是针对渤海海域水浅,冬季海面有流冰的特殊情况。而南海使用的六条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中有五条是由外国公司由旧油轮改造而成的;2002年南海文昌油田投入使用的南海奋进号是由国内设计、建造的15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装置,该装置系泊采用了内转塔式系统,南海使用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基本上采用了类似的系泊装置: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海上装置,它集油气处理、成品油储存外输、人员生活居住为一体;1997年投产的陆丰油田采用水下井口系统与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组合,实现了一条船开发油田的设想。

2009年6月,我国最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海洋石油117号”在蓬莱19-3油田投产。该装置又名“渤海蓬勃号”,船体尺寸为323米×63米×32.5米,是全球最大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之一。

三、油轮

在国家能源运输安全战略导向之下,到2010年实现中国油轮船队承运中国年进口原油量50%的目标,中国油轮船队运力需从目前的约900万载重吨迅速扩充到1600万载重吨,因此建造中国自己的远洋运油船队乃至“超级船队”势在必行。

分析师认为,一个国家打造一支自己的超级油轮船队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工程,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引导,同时需要航运、石化、造船、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协作配合。目前,国内几大航运巨头基本都与中国石化集团、中化集团等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商之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长期运输合同。

中国共有七家油运企业,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长江航运集团是“国家五巨头”,民营企业有两家,河北远洋和大连海昌集团。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是泰山石化,该公司属于内地起家、境外注册的民营企业。

油轮的建设更涉及我国深水油气田的开发。

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正在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主要增长点和世界科技创新的热点,是世界海洋石油的发展趋势,世界上钻井水深已达2967米,海管铺设水深已达2150米,油田作业水深已达1853米;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2004年,世界上新建114座深水设施,深水钻完井1400口;安装水下采油装置1000多套,铺设深水海底管道与立管12000千米;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对深水油田勘探开发的投入达566亿美元,深水产能提高1倍。严格说,我国尚不具备独立自主开发深水油田的能力。20多年来,我国通过对外合作已基本掌握了开发200米水深以内各类油气田的工程技术。我国最深的海上油田流花油田水深为330米,是1996年由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开发的。该生产系统由一艘半潜式生产平台与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组成,采用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组合。世界目光已转向深海,西非、巴西外海及墨西哥湾已开始采油,中国油气前景亦寄希望于深水。我国南海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预计的南海大气田区水深范围在200~300米,海洋石油对外招标区块水深均在300~3000米,因此,走向深水既是世界海洋石油发展趋势,也是中国海洋石油战略目标所在。深水开发不同于浅海,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与技术组合;常规的平台及浮式装置深水海管铺设无论技术上还是经济上均已不再适应新的环境,过去的海上作业装置与技术需要更先进的动力定位、ROV等先进装备配合才能完成。

我国大型油轮船队经营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船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加快船队规模的发展,而在安全管理方面,与国际知名公司相比,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对单壳油轮航行,我国海域未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而我国目前还没有限制单壳船进港,这无疑增加了我国海上溢油事故的隐患,使我国沿海海域面临更大的油污风险。

对于管道和管线系统,水越深,水压越大,立管系统响应越大;而水压越大,海底管道屈曲传播加剧。更严重的是,深水的海管和立管比浅水的重得多,其连接、牵引和安装比浅水域困难得多。

深水温度比较低(3~4℃),油气管道容易形成钠化物结晶和水合物,给管道流动保障带来严重挑战;而高温输送带来的热应力是管道整体屈曲(主要是侧向的蛇形屈曲)的主要原因。

四、发展趋势

国内海上油田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向偏远边际小油田发展,二是向更深的水域发展。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将在开发偏远边际油田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些新技术代表了海上油田技术发展的趋势。

(1)研究和推广多相流技术。利用多相泵和多相混输,可以扩大集输半径,使边际油田纳入已建的集输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已建设施来减少投资和操作费用,使边际小油田开发变得经济有效。目前多相泵在陆地应用已逐步推广,但还未应用于滩海油田建设中。随着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分离计量装置将会逐渐被不分离计量装置所替代。目前,国外已有几十套商业性产品应用于海上油田,而我国在此方面目前正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

(2)研制轻小高效型设备。由于受海上平台面积和质量的限制,一些轻小高效型设备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海上油田。虽然我国在液液旋流设备研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轻小高效型设备的研制仍是海上油田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3)平台结构多样化和轻小型化。平台建造在海上油田开发中占有相当大的投资比重,国内外都在致力于开发轻型平台技术以降低投资费用,这是平台建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4)海底管道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海底管道敷设技术和单壁管输送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立管技术、水下回接技术、安全与环保等配套技术等是未来降低海上油田开发成本的技术发展趋势。

(5)海洋平台振动及安全分析研究。这也是轻型平台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理论研究。

(6)深海油田开发工程配套技术研究。水下连接技术、多相流技术等是深海油田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7)深海油田越来越多地采用FPSO进行海上油田开发。在海上油田偏远的较深水域内采用FPSO进行油田开发,可能是将来开发边际油田的一种选项和趋势。

我国与国外合作开发的油田技术起点高,处于同期国外先进水平。但从整体上来讲,由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深海油田的水下处理技术及设备(如立管技术、水下生产设施)主要依赖进口,设备的高效化、小型化、橇装化与国外相比仍需做进一步的改进,在平台结构形式多样化、简易平台技术发展上还不成熟等,这些都是今后科研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新技术开发应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有所为就是开发一些投入小、效益高、现场较为急需的项目,如轻型平台技术,小型化、高效化和撬装化设备的研制,多相流技术等:有所不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一些投入高、风险大,且国外发展较成熟,技术水平领先的技术,如水下回接技术、水下生产设施、多管径智能清管器技术、腐蚀监控技术、井下分离回注技术等,可以走通过项目引进与合作开发的路子,缩短研制周期,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如我国的FPSO制造技术,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典型例子。

从技术发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出发,现阶段的技术发展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1)在海上边际油田和已建油田的集输流程改造中,积极推广应用混输泵技术,提高海上油田的集输半径,将一些边际油田纳入已建的集输系统,使边际油田得以经济有效地开发。

(2)加速多相流混相输送和不分离计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试验,尽早在海上油田建设中得到应用。

(3)开发和推广应用具有储油能力的小型钢筋混凝土平台和可重复利用桶形基础平台。

(4)参考国外在轻小型平台开发边际油田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开发研究适合我国海上油田建设条件的轻小型平台,包括:开展轻型平台风险评估的研究,编制与轻型平台设计相适合的设计规范,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5)借鉴国外工艺设备轻小型化、一体化特点,进一步开发研制更适合我国海上油田建设特点的轻小型化、一体化高效设备。

⑺ 我国石油运输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从中东运来的是靠海洋运输,从俄罗斯运来的是管道运输。铁路运输是没有的。

⑻ 加油站储存的油是怎么运过去的通过什么方式加进去的

加油站的油由油罐车拉运,然后排入加油站的地下油罐。稀有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油罐车的油够一个加油站卖好几天,也不是每天都来。其次,加油机卸货一般都是在加油站加油车少的时候进行,因为理论上卸货的时候是不允许给车加油的。现在利润高,进货渠道是:从中石化、中石油在各大城市设立的中心油库批发后,用专用油罐车运到加油站,再卸到分类油罐,再用油罐车抽,加到汽车油箱里。

去加油站加油的时候(最好去国营加油站,有些民营加油站加油不够),可以直接开进加油站(车头可以往任何方向开,方便你),有工作人员指挥。当你停车时,服务人员会过来问你需要多少汽油。一般一辆车两三百块,差不多满了。加油机上有小仪表,显示数字。有些加油站用信用卡(加油卡)付款,但都接受现金交易。直接把钱给服务人员就行了。加油的时候要打开油箱盖锁(有的电锁是有的,或者不下车直接把钥匙给服务人员,他们会帮你打开油箱盖锁)。他会把油枪放进去,你加油的时候加油机会显示你加了多少油。打完了,油枪本身会停止注射,工作人员会过来帮你把油枪拿走。当你有足够的油时,加油机会自动停止,不会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