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造成中国石油垄断的原因
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中国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我们总要在国际市场上保密,市场很难对中国的需求形成稳定预期。石油进口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开透明越对自己有利,也越对生意伙伴有利,否则的话就会吃亏。”
量价齐升
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月中国进口石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
同时,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他互补性能源产品(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等)的价格上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报告,受国际油价的影响,在2003年1月,国内能源及相关产品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原油价格环比(与前月相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1月煤炭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升3.2%;电力价格也微幅爬升,环比上涨0.4%,同比上升1%;天然气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上升0.7%。
“这是中国又一次在原油进口上实现了可观的量价齐升,与以前的粮食进口有着惊人的相似”,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说。
宋国青称,尽管中国只有不到10年的石油进口历史,有关特征尚不能在统计数据上显着地体现,但根据他对中国粮食40年进口历史的研究,中国的石油进口正在步粮食进口的后尘。“自从中国进口粮食以来,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国际粮价的高点大量进口,而在最低点出口。
而石油进口正在走粮食的怪圈。”历史纪录显示,2000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上涨,而中国进口原油及石化产品也同时大增。来自海关的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62%,并导致相关化工产品平均涨价21%,但中国该年进口原油数量达到7013.4万吨,与1999年的3661万吨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量价齐升的后果是成本巨额上升,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国的石油企业没有公布由此带来的损失。但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来自海关的权威人士估算,2000年仅原油进口一项,关税至少多缴了150亿元。“150亿关税是肉烂在锅里了,但中国用户为石油进口价格上涨支付的巨额成本,大都流到国外了。”宋国青说。
逢低减仓
而在接下来的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又陷入另一个怪圈。从2000年末开始到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油价从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但该年中国的进口原油数量为6025.5万吨,比2000年下降14.09%。
“中国现在的年进口量也只在7000万吨左右,而美国每年的进口量在2亿-3亿吨左右,所以中国原油进口的绝对数量在国际市场并不算很大。但是中国进口量的波动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宋国青说,“2000年,中国的进口需求增加得很突然,增加量约为3500万吨,绝对数也不算很大,但是这个数字占据了该年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增加量的将近一半。来自中国的需求突然增加,打乱了市场本来的预期,其后果就是价格上涨。”
体现在月度变化的数字更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趋势。1999年1月
至2月,是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进口亦同时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成为1998年以来最多的月份,是上月的2.6倍。在进口量不断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进口原油的到岸价也在同步上升,在进口量大幅下降的1、2月份,平均进口单价为89.59美元/吨;而到进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这一数字上升到92.07美元/吨。
由此,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称,1999年是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急剧上涨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国石油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体现“应变能力”的典型的一年。
宋国青称,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中国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所致:“我们总要在国际市场上保密,市
场很难对中国的需求形成稳定预期。石油进口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开透明越对自己有利,也越对生意伙伴有利,否则的话就会吃亏。”
战略储备无补短期波动
中国石油进口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国内石油市场格局。
尽管进口原油仅占国内市场的20%强,但其价格却已主导国内市场。根据1998年国家出台的《原油与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国内采油企业的原油出厂价格基
本围绕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而在成品油方面,仍采取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盯价”,由国家计委在进口完税成本的基础上,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8%左右的范围内确定零售价。
但是这种政策设计在价格的传导过程中却出现了断裂。周大地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石油市场的不对称性:
中国石油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应仍处于过度垄断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原油产出;而进口原油方面,拥有进口专营权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赖配
额生存的其它小规模进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额;成品油的批发几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垄断,而零售方面,两大公司在各自区域上都具有垄断力量。
周大地解释说,在这种体制下,国际石油采购的方式,则由国有的石油外贸公司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导致经常出现了“买涨不买落”。
周大地称,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严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关系和对未来价格的有效期望,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风险,也不能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目前的体制根本难以应对国际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周大地说。
目前,很多专家表示中国必须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来应对国际石油突发事件,周大地称这几
乎无助于解决短期的市场波动。宋国青甚至表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从长远看来可能也没有作用。
“我们还是拿粮食打比方。从过去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粮价和中国粮食储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中国增加储备,世界粮价上涨;中国减少储备,世界粮价下跌。中国最近一次增加粮食储备是在1996年,当时是以2倍于现在的价格大量进口,到现在我们却以一半的价格在出口。”
宋国青问道:“粮食储备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一个大包袱,石油储备呢?”
Ⅱ 中石油中石化为什么退市
就在8月12日的时候,中国石油、上海石化、中国铝业、中国石化以及中国人寿五大央企集体发布公告,将从美国纽交所退市。
这条消息很快上了热搜,并震惊了整个业内外。
为什么五大央企会在此时宣布退市?这是否是脱钩之前的征兆?其他私营美股上市企业又该怎么办?
五大央企退市的原因?
根据证监会的回复,上市和退市属于资本市场的常态,五大央企之所以退市是出于自身商业考虑,并且这些企业都在多地上市,在美国上市的证券占比也很小,所以即便退市影响也不大。
但是我们都知道,退市的可是五大央企,如果仅仅从商业视角来看的话,未免太过狭隘。
目前而言,之所以退市,市场流传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1点:《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出台。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20年5月,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随后同年12月2日,老美众议院表决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该法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这个法案是干嘛的呢?就是字面意思,要对所有在纽交所上市的外国企业进行问责,所谓的问责就是对这些企业进行定期审查。
如果不同意审查,那么就会被纽交所强制退市。
市场传言,我方和老美进行了谈判,允许纽交所对我国大多数非国有企业进行审查,但是不能我国关键国有企业和科技公司进行审查,但是老美没同意,坚持所有外国企业都必须向其公开审计底稿。
所以最终还是谈崩了,按照法案要求,如果连续三年未能接受审查,那么就会启动强制退市程序。
从法案出台时间来看,2023年就是最后期限,所以与其让对方启动强制退市,倒不如我方主动退市。
第2点:预防可能出现的巨大风险。
大家都知道4月份的“俄概股退市令”吧?为了应对同一家公司股票“国内一块钱,国外一分钱”的现象,俄方果断出手,签署了“俄概股退市令”,以此反制西方。
可以说,俄市场已经提前把欧美的金融制裁措施给试探出来了,如今我方主动退市,属于超前部署,化被动为主动,一旦真的出现某些重大情况也算是提前规避了风险。
第3点:内循环即将开始,严格控制外部输出。
从2020年开始,我国经济就已经开始走上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经济内循环一定要完善。
所以慢慢的,很多企业都会开始回归,尤其是一些大股东是外资掌控的本土大公司。这些企业虽然是中国公司,但是每年大部分利润却都给到了海外资本,这些利润量级可达数千亿,如果再加上一些关联交易,那么破万亿也不难。
而在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之下,这种对外输出的情况自然需要严格控制。
当然,除去上述三大原因之外,五大央企之所以从纽交所退市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原因,那就是双方关系的急剧恶化。
既然中企已经不具备在美国市场生存的环境,国企更是不可能在美国市场融到资金,那么为什么不主动退出呢?
国内企业不能去美国上市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退市已经成为了潮流,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中企都不能去美国上市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关于这次五大央企退市,有悲观者认为,五大央企的主动退市将拉开中概股集体退市的序幕。
但是也有乐观者认为,只要全部国有企业完成退市,那么接下来老美会放开对其他民营中企的限制。
其次,我方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企业赴美上市,只是对于一些掌握大量关键信息的企业赴美上市设置了门槛。
比如根据最新修订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规定,自2022年2月15日起,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最后,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做出了应对,比如阿里巴巴、贝壳、小鹏、理想等企业都已经选择了双重主要上市。
什么是双重主要上市呢?其实就是字面意思,即香港和纽约两个市场均为第一上市地。
这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是两家的股价表现相对独立,股票不可以流通,即便纽约市场崩塌,对另一个香港市场的影响也极其有限。
这是释放脱钩信号吗?
有人说,去年我国三大运营商从美国退市,现在又有五大央企从美国退市,这是不是脱钩的前兆?
其实这远远谈不上脱钩,因为前面证监会已经说了,这些大型国企、央企在美国上市的份额非常小,即便退市影响也不大,自然也就谈不上脱钩。
相反,我们的主动退出释放出了至少3个积极信号:
我们的市场已经可以独立了,不再对外让利;
化被动为主动,进行反击和竞争;
关系恶化,合作空间被压缩,接下来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大幕就将拉开。
简单来说,如今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不仅规模庞大,同时对外需求也已经大幅度降低,与美国市场接下来将会形成强力竞争。
而关于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马云。
早在2020年的一次演讲中,马云就明确表态,中国的14亿人口内需也还远远没有被发掘,未来全球化将由中国内需驱动。
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实现大循环,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中心。
而内需从哪里来呢?当然是靠更多的低收入人群。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富人的消费能力确实强,但是富人一天三顿饭,就算一顿饭10万,20万,一辆车几百万,几千万,但是这样的富人有多少呢?他们的消费力度比得上1万人,十万人,还是百万人呢?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还是穷人多。
至于如何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内循环,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不过可以提前预知的一点是,接下来大公司、大企业,尤其是有跨国业务的大公司可能会不好过,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会得到更多机会。
毕竟要让马儿跑,肯定得先让马儿吃草,共同富裕可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空话、大话、套话!
Ⅲ 为什么中国只有石油和石化 不能引进国外的的石油到国内吗
楼主的意思是不能引进国外的石油公司吧。出于能源安全考虑,目前中国石油的上游市场和炼化是不开放的,开放的只有销售,比如你在北京能看到道达尔,BP等外资的加油站。
Ⅳ 中国石油靠进口日趋严重,为什么又有出口石油的现象
三、石油进出口背后隐藏的问题
1、高进低出现象
2008年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前7个月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我国原油、汽柴油进口量不断攀升,其中汽油、柴油进口量增长10倍以上。8月以后,国际油价一路下跌,石油进口也逐步走弱,而在这一时期汽油、煤油的出口贸易却开始活跃起来,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近年我国经常出现的油价越高越买、越低越卖的荒诞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国内石油供需形势变化和奥运保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石油经销商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以及投机商囤油、惜售给市场带来的冲击。
奥运会之前,我国许多石油经营单位对油价涨势估值过高,并进行大量囤油,以待日后抛售。由于预期油价仍有上升空间,企业惜售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走私油外流,市场供应形势十分紧张。于是,政府不得不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力促两大石油公司在油价最高的时期从国外大量购油,以保奥运顺利进行。2008年上半,两大石油公司成品油库存量增长了50%以上。三季度市场形势发生逆转之后,石油需求大幅下滑,油品销售陷入困境,这些高价囤积起来的石油库存便成为企业挥之不去的噩梦,而此时油价仍将继续下跌的心理预期也使全社会的惜购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少亏损,石油公司又不得不将一部分成品油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到海外。
Ⅳ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也不少,为何不能自给反而要进口
因为我们国家的石油蕴藏有一个明显得特点--深而散,动辄埋藏在五六千米的地下,且储油层不集中,与中东、委内瑞拉的三五百米储油层对比非常明显,所以尽管有大量石油埋藏在我们的国土之下,我们也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正是地质构造运动。
当然了,像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地区未经印度板块冲击前也属于海洋环境,储油也算丰富,但印度板块北移挤压,青藏高原抬升后使塔里木板块下沉了几千米,再加上青藏高原隆起后,风化物一直在往盆地内堆积,造成该地区的石油埋藏深度至少在五六千米深的地下,在这里采油所耗费的成本,还不如直接从国外进口。
Ⅵ 中国石油被国企垄断的主要原因和意图。
中国的人均 是这样算出来的
你每个月收入2W 我2千 咱俩人均1.1W
所以GDP那些的在现在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是没用的
主要行业一直是国家来管 这个是社会体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