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拍摄《九层妖塔》的神秘小镇再柴达木沙漠中的什么地方
在青海的冷湖属于新疆和甘肃的交界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矿区之一,但是随着不断的进行石油资源开发,这里的冷湖油田资源越来越稀少,依靠着冷湖石油得到快速发展的石油小镇渐渐奚落,如今成为了一片废墟。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人们都称之为青海的神秘小镇,直到电影《九层妖塔》的出现,让人们又燃起对它的兴趣,并为其增添许多神秘色彩,很多游客还会特意来此拜访青海这座神秘小镇。
这座荒废了的石油小镇如今虽然早已没有当时的繁华,但是从这里的种种痕迹可以看出当时的面貌,想象当时小镇画面,作为一个时代的雕像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石油小镇没有经过任何的开发利用,在荒漠之中显得十分的特别和神秘,来到这里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探索小镇。
Ⅱ 石油工业发展历史
本帖最后由 布拉万 于 2009-8-18 10:47 编辑
摘自《读书网》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着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着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 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开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Ⅲ 青海冷湖的资料
冷湖。
1957年12月,设立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冷湖办事处。
1959年9月,设立冷湖县级市。
1964年,撤市改设冷湖镇。
1992年5月,撤销冷湖镇,改建冷湖行政委员会。
1993年恢复冷湖镇,冷湖行政委员会驻冷湖镇。
冷湖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原属于都兰县,50年代中期,随着冷湖石油事业的发展而兴起,并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曾为全国的四大油田之一。 1960年人口高峰时期,冷湖市城市实际人口曾经多达3万多。1960-1991年,冷湖曾是青海石油管理局的机关所在地,后该机关搬迁到敦煌,冷湖城市也进一步衰落,时至今日,冷湖实际人口仅剩6000余人左右,主要工业也由石油转为盐化。
冷湖过去的城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老基地城区,海拔2750米,水源较为丰富,临接主干交通,为后勤补给基地,有运输处、机修厂、器材处等单位。今该城区已经完全废弃。
四号基地城区,海拔2780米,北距老基地城区10公里,南距离五号基地城区15公里,为指挥机关所在地,有局机关、研究所、总医院等单位。今为冷湖镇,建成区1.9平方公里,但其中也夹杂很多废弃的建筑。
五号基地城区,海拔2770米,石油开采前沿,有油矿、钻井处、水电厂、炼油厂等单位。今该城区已完全废弃。
冷湖气候环境恶劣,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14.9毫米;日照大,年日照时间达3553.9小时;并且还风沙大,最大风速25.0米/秒;蒸发大,年蒸发量3137.3毫米,另昼夜温差大、气压低.....,腹地满目遍野几乎寸草不生,加上荒废城市的残垣断壁,恰似第二个凄惨的楼兰。
冷湖的存在具备重要的战略性质,和柴达木的格尔木、芒涯、大柴旦形成海西重要的战略走廊。冷湖有一些小河流,如哈勒腾河、泉集沟等,并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也有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钾、硼、锂、镁、石盐、芒硝、石膏、铜、金等(其中钾资源探明储量为22416.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2.4%;锂盐已探明储量179.94万吨,占全省储量的11.67%;芒硝储量为12.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5%;镁盐探明储量为10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7.3%;湖盐储量为1289.9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9.4%;硼矿储量为91.6万吨)。
从以上资源看,如果整合得当,冷湖继续维持一个小城市的格局是没问题的。但冷湖要恢复当年的威风,要扩大城市容量来提升宜居力度,对于人员需求少的盐化工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目前,海西铁路规划中的格库铁路、格敦铁路均不经过冷湖,冷湖因此在物流和交通上更加滞后,影响了物流机会对城市的促进因素。
冷湖具备多种荒漠特征,适宜发展荒漠旅游业。
罗列一下,冷湖可以打造的自然和人文遗存景点。
1、赛什腾山
2、苏干湖和牛郎织女湖
3、冷湖雅丹地貌(青海魔鬼城)
4、盐田盐池
5、冷湖石油城纪念遗址
6、日光城和风城及大戈壁体验
如果冷湖可以得到政策优惠,建立一座“小拉斯维加斯”也未尝不可,冷湖海拔是柴达木诸城中最低的,又地处偏僻,四围之地荒芜人烟,适当发展该行业,还可以加强旅游业,增加收入,汇集人气,提升居住环境。
Ⅳ 青海连续发现几个亿吨级油气田
从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获悉,青海油田千余名科技工作者历经10个寒暑,突破地质认识禁区,攻克高原咸化湖盆4项油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开拓了8大重点勘探领域,连续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夯实了青海油田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资源根基,提升了高原油田在中国石油西部重要能源战略接替区的地位。
刘云田表示,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从冷点变热点、难点变亮点和重点的巨大转变,破解了油气地质勘探领域“高原”和“咸化”两大关键词背后的世界级难题,创造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历史性突破。迄今,该理论成果已指导青海油田连续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新增探明油气储量4.6亿吨,油气产量从419万吨上升至738万吨。
青海油田是青藏地区唯一的油气规模生产基地,油气重大发现和产量快速增长对满足和保障甘青藏地区的能源需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边疆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同时,天然气产量的提升和储量的新发现,改善了青、藏、甘、宁等地区的燃料结构,使1000多万居民受益,尤其是天然气清洁能源保护了青海三江源、祁连山以及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Ⅳ 冷湖石油小镇为什么废弃
冷湖石油小镇废弃的原因是石油资源的枯竭。
1959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30多万吨,跻身于全国四大油田之首,给我国现代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当然这个成绩离不开第一批开采冷湖石油的工人和家属辛劳贡献,他们不仅开发了冷湖油田,也建设了繁华的冷湖石油小镇。
然而曾经繁华的冷湖石油小镇现在已经被废弃,变得和“鬼城”一样。这是因为冷湖油田资源枯竭,原油产量逐年减少,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冷湖石油小镇就这样被废弃了。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石油发展战略的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逐年减少,冷湖油田也慢慢进入低谷时期。不可再生资源支撑起来的小镇,最终也会随着产能的降低而走向消亡。
1977年西部尕斯库勒油田被勘察发现,80年代敦煌七里镇青海石油基地建成,冷湖石油小镇的数万名石油职工家属在国家的号召下,相继东迁西移,撤离了冷湖石油小镇。没有了人口支撑,曾经繁华的冷湖石油小镇走向沉寂,只留下一片如同楼兰古国一样的小镇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