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政府为什么补贴中石油
扩展阅读
手机屏幕制造成本多少 2025-02-08 10:05:16
经络拍打工具怎么选 2025-02-08 09:31:28

政府为什么补贴中石油

发布时间: 2023-08-29 02:58:15

‘壹’ 为什么我国的石油年年补贴,是赔钱吗

楼上说得有理

赔钱,原油进口涨价,国企干部涨薪,成本大于利润了,得补贴,贴了又被私吞和挪用(经理给老婆炒股去了),所以下一年还赔,就要在补贴……………………循环

‘贰’ 中国石油20年所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就是指为了配合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政府利用税收制度,按预定目的,在税收方面相应采取的激励和照顾措施,以减轻某些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
【拓展资料】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有些企业在某一时期可能同时适用多项税收优惠政策,这就需要通过严谨的比较分析,综合平衡,择优采纳,以取得税后利益大化。因为,税收优惠政策是针对特定的税种、产品或区域而制订的,同时企业通常都会需要缴纳多种税款,而这些税种之间又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节约了流转税的支出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计税所得额。因此,评价某项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经济利益,必须通过实施该项税务筹划后所产生的税后总收益或优惠期内产生的税后总收益的现值等经济指标来进行考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税收只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优惠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用税式支出来对税收优惠进行管理和限制,认为税收优惠是政府通过税收体系进行的支出,因此称之为税式支出,认为税式支出与财政支出一样,都是由政府进行的支出,只是支出形式不同而已。财政支出是直接给支出单位拨款,而税式支出是将国家应收的税款不征收上来,以税收优惠的形式给予纳税人,其实质是一样的,甚至比财政支出更及时。纳入预算管理。目前,中国税收理论界开始重视税式支出,也形成了共识,认为对税收优惠也与对财政支出一样,应于尽快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出中国的税式支出目录。实践中,尽管中国对税收优惠严格按照税收法律的规定执行,对税收优惠的条款进行了清理,但还没有编制中国的税式支出目录。
综观中国的税法,税收优惠主要用于鼓励农、林、牧、渔、水利等行业的发展,鼓励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宣传、卫生、体育等事业的进步,体现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扶持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商品出口,吸引外商投资,搞好经济特区。
中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秦国,就曾采取过鼓励农业生产的税收减免措施。如对努力耕织,增产粟帛的,免除其力役负担;为解决本国地多人少、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矛盾,对邻国农民自愿入秦的,除提供田宅外,还给予免除三代徭役的照顾。现代各国采取的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有减税、免税、退税、税式支出、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亏损结转抵补和延期纳税等。

‘叁’ 国家每年给中石油补贴多少钱

103.47亿元。中国石油去蚂吵年以103.47亿元的政府补贴成为2022年的补贴王,其2022年的政府补贴额为10.97亿元闷纤侍。中石油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以油气业务、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竖余程建设。

‘肆’ 油价补贴政策是什么

这一政策事实上是为我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做了必要补充,再次确认了石油价格市场化的方向,并为今后油价的上升打开了空间。

根据规定可看出,我国设立了一个油价底线作为补贴启动的标志。当国家确定的汽油出厂价高于4400元/吨、柴油高于3870元/吨时,国家将启动油价补贴机制;而出厂价低于以上价格水平时,国家会停止油价补贴。

用油价来划分是否应该补贴

“这个补贴机制跟去年国家在油价走高时对国内各个相关方的补贴,没有很大的区别。”厦门大学教授、能源专家林伯强对CBN记者说道。他认为,在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之后,该机制的出台是早晚的事。

原油价格波动—国内汽柴油出厂价调整—零售价变动,这是我国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核心内容。这也是为何政府要用汽柴油出厂价,作为补贴分水岭的原因所在。

补贴机制还规定:对农村道路客运、水路客运经营者等的油价补贴,当汽油出厂价在每吨4400元到5480元、柴油出厂价在每吨3870元到5070元时,中央财政将负担差价部分的50%;当汽柴油高于5480元/吨、5070元/吨时,高出的部分中央财政将全额负担;对城市出租车司机的临时补贴,中央财政对东部省份负担40%。

林伯强分析,之所以有上面的一系列数字出台,可能是介于一些对产业的亏损调查而得出的。“购买成品油的单位众多。它们在哪种油价之上会承担亏损,计算方式会比较复杂,因此可能政府是有一定区间的测算,做出了上述的价格限制。”

国金证券研究员刘波与林伯强的观点基本一致。他认为,这个区间的油价应该可以反算回对应的原油价格的波动区间,国家根据以往产业受损情况给予相应的补贴。

‘伍’ 石油津贴是怎么回事

就是给石油工人的一种补贴,可能是钱,可能是礼品。
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常见的包括矿山井下津贴、高温津贴、野外矿工津贴、林区津贴、山区津贴、驻岛津贴、艰苦气象台站津贴、保健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等,此外,生活费补贴、价格补贴也属于津贴。
石油,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具有天然的产状,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习惯上仍将“石油”作为“原油”的定义用。

‘陆’ 谁能告诉我中国政府坚持扶持油价的原因

中国国内油价的调整不仅严重滞后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且政府出于经济与社会等目标的考虑,往往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确定在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之下。

因此,尽管现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飙升,但国内成品油基准价仍是发改委2007年底确定的,并没有跟随国际市场的油价走势。所以,油价放开或接轨在相当意义上意味着油价的大幅度提高。

但是,政府的价格管制并没有赢来掌声一片,反而导致油企、下游的消费者等各方利益受损,相关各方怨声载道。对石油企业来说,国内市场油价倒挂致使炼油板块业务出现较大亏损,炼的越多,亏的越大。

当此时刻,炼油企业将采取少炼或者不炼等可能的措施来避免财务上的损失。而严格的价格管制在客观上助长了石油垄断企业以增加出口油品、减少市场供应的办法,来抵消价格管制导致的亏损或者逼迫政府调高成品油定价。

为弥补国有油企的亏损,中央政府分别在2006、2007年和2008年一季度,为中石化提供补贴50亿元、49亿元、74亿元。政府对油企的补贴被后者视为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是必要的,但却不足以弥补其损失,而在社会大众看来,因为他们享有垄断地位,这种补贴是不公的。

短期内,终端的石油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因价格管制而生产的低价石油,但长期来看,政府管制带给其他企业和个体消费者就不一定是福音。当价差拉大,油企扩大石油出口,炼油企业减少炼油或者选择休炼,加油站选择惜售,市场上油品供应不足,导致2003年以来频频发生油慌,终端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大受影响。

从区域的角度看,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油气资源需从中西部的生产区域流向油气消费中心的东部地区,中西部的能源支撑了东部的经济起飞,但政府管制下的低油气价格等于是变相地补贴了东部,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因为高耗能产业消耗更多的油气资源,政府财政给予石化企业的补贴,实际上更多地流向了高耗能产业。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实际生活中富人往往要比穷人消耗更多的油气资源,政府的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等于是公共财政分配向富人的倾斜,客观上更不利于弱势群体。分配和受益的不均加剧了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和个人的不平等感。

除上述弊端外,在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国内外成品油价差不断拉大的背景下,政府对成品油的价格管制也导致越来越大的外部性或者弊端。

严格的价格管制使得国内的需求和油价的飚涨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中国的石油需求并非世界油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成为国际油价上涨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因为政府的价格管制以及石油补贴,油价的上涨无法顺利传递到终端消费者,价格并未对中国过快增长的石油消费有效发挥遏制作用。

200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国内石油消费年均增长60%。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进而为石油价格的上升推波助澜。

此外,严格的价格管制也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方面的外部性。如下所述,政府的财政补贴实际上更多地最终流向高耗能企业。不受节制的能源消费导致提高能效的努力大打折扣,二氧化碳等废气物的排放有增无减,减排温室气体及遏制环境污染恶化的难度加大。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价格管制的越严,补贴的越多,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节能减排越发困难重重。

对中国政府来说,尽管短期内价格管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但政府远非价格管制的赢家。除了须付出上述的环境和低能效的高成本外,政府对油气资源的补贴随着油价的飚涨而不堪负荷。

政府为有效实施价格管制和补贴,也须付出庞大的行政执行和监督成本。因为价格管制而导致迟滞的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内在的调节杠杆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难以建立。

因价格失真,宏观经济背景下的投资项目调控难以摆脱“投资压制-反弹”的循环局面。价格管制下的低价能源要素,也不利于企业为提高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既然政府的价格管制造成诸多方面的巨大的外部性,是否意味着政府的有形之手将迅速撤出,石油价格的接轨指日可待呢?实际上,中国政府在此一问题上正面临着诸多的两难选择。

中国政府的两难一在于接轨时机选择上的矛盾。政府显然在这方面应该汲取深刻教训。在国际油价走低的时候,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临的经济压力小,缺乏动力去推动油价接轨。

在国际油价低迷而导致发改委制定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时,因为危及自身利益,石油垄断企业甚至反对此种改革。但是,何为低油价?当2005年油价在30至40美元徘徊之时,同样有人认为油价太高了,不适宜油价接轨。或许政府应该吸取的教训是:政策的推行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一个最好的时机,只能选择一个相对适当的时间点。

显然,今天中国面临的实际与上述情形正好相反,那就是:油价接轨与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国际油价不断高企的同时,中国的物价指数也在攀升。

尽管政府管制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暂时成了一道保护阀,但随着国际油价节节攀高,国内外油价落差加大,承受这种价差的政府和石油公司的负担也越来越难以为继,其所产生的外部性也随之放大。

但另一方面,石油价格接轨意味着价格的大幅度上扬,此种上涨必然增加当前的通胀压力,这与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双防”目标明显相悖,社会各方面的承受力也将经受严峻考验。

这样的矛盾是考虑当前价格是否接轨的最重要考量,诸多的论述都谈及这一点。但这一因素并未解答油价接轨为什么长期没有实现,特别是在经济形势较健康的时期。

长期以来,油价管制未得以放松的重要原因在于矛盾之二,即油价接轨与产业竞争力,尤其是与汽车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低廉的煤、油、水、电等资源类产品是吸引大量外资和构成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油价的上涨不仅将增加交通运输行业和出租车运营行业的成本压力,引起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扬,而且将影响诸多以石油衍生品为材料的工农业如化肥、乙烯、塑料等行业的生产成本

在当前世界经济放缓的情势下,产品成本的上升无疑将加剧吃紧的出口形势,也损害农民的利益,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油价的接轨有可能沉重打击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的汽车梦(特别是像广州市做着东方底特律汽车梦的城市),中国以“汽车产业兴国”的梦想就可能延迟甚至破灭。

其三在于垄断与反垄断之间的矛盾。中国现有的石油市场是一种寡头垄断格局,经由这种格局,政府对油价的管制成为可能。但国有油企的寡头垄断地位一直受到中国社会的批诟,在这一市场下,民营资本的力量因为政策限制而难以成长。

油价放开后,既有的垄断格局将更加强化,政府因为丧失油价这一利器而更加难以通过国企实现其政策目标。然而,打破垄断,又与政府扶植中国式跨国企业的工业政策目标以及国家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需要相抵触。

中国政府的两难源自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如何在这些多元的目标间进行取舍,既考验政府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又需要做恰当的准备,因为油价接轨并不意味着政府简单地撒手不管。但在当前情况下,油价接轨的时机显然很不成熟,政府也远未准备好。

简单地说,此时接轨除了势必加剧当前“超八”的通胀压力,而且因为石油市场的建设远未到位。就当前的主要矛盾来说,仅占GDP0.2%的燃油补贴上尚不足于对政府财政造成多大的困难;而且政府在垄断与反垄断之间的矛盾在当前并不是最突出的。不过中长期来看,油价接轨却是必然,中国政府应该及早准备。 (陈绍锋)

‘柒’ 中石油中石化为什么还说要亏损补贴

因为中国的石油价格是由国家规定的
现在石油价格一直在涨 而中石油由于国家的限制 无法和国际接轨
中国石油有一部分需要进口 要按照国际价格 但出售只能按照国家的价格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