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苏联一年产多少石油
扩展阅读
面试人力资源缺点怎么说 2025-02-07 17:12:53

苏联一年产多少石油

发布时间: 2023-09-04 16:33:47

Ⅰ 二战德日美苏英法工业实力怎么样

二战时期工业方面美国最强

1938年,世界七大强国战争潜力:

美国41.7% 德国14.4% 苏联14.0% 英国10.2% 法国4.2% 日本3.5% 意大利2.5%

超一流强国:美国

一流强国:德国,苏联,英国

二流强国:法国,日本,意大利

不入流强国:中国

空军实力:

部分武器最高年产量:

飞机:美国96318、德国39807,苏联40300,英国26461,日本28180

需要说明:德国的飞机尽管产量产量比苏联飞机少,但是苏联飞机是炮灰飞机。给德国新手飞行员刷战绩的。德国新手飞行员去东线练习,成为老手和精英后去西线当炮灰。

西线:40000:57000

美国损失18000,英国损失22000,干掉德国57000驾(盟军战略大轰炸的战损,德国有主场优势,盟军总共损失4万飞机,其中一半是德国地面火力的结果)。

东线:88300:13000

苏联损失88300驾飞机,德国损失13000驾飞机,苏联的炮灰飞机,炮灰部队还真是给德国刷战绩的。

空军实力:美国100分。德国35%,英国35%,苏联15%,日本10%

飞机产量对比(架)

1942年:美国47836,苏联25436,英国23672,德国15409,日本8861

1943年:美国85898,苏联34900,英国26263,德国24807,日本16693

1944年:美国96318,苏联40300,英国26461,德国39807,日本28180

陆军坦克产量,美国比俄国要高,只不过1944年德国战败在即,美国武器生产大量降低标准。开始刹车。因此美国武器产量只是一个热身阶段,未达到高峰,

坦克年产量:美国3.7万,苏联2.9万,德国1.8万,日本悲剧.

坦克产量对比(辆)

1942年:美国26334,苏联24758,德国3975,日本1165

1943年:美国37148,苏联24227,德国13084,日本776

1944年:美国21267,苏联29029,德国18057,日本342

火炮产量,美国同样强过苏联。美国年产最高22.09万,苏联仅13.03万

火炮产量(万门)

1942年:美国18.76,苏联12.71,日本1.34

1943年:美国22.09,苏联13.03,日本2.77

1944年:美国10.3,苏联12.24,日本8.44

机枪产量(万挺)

1942年:美国66.2,苏联35.61,日本7.1

1943年:美国83.0,苏联45.85,日本11.3

1944年:美国79.8,苏联43.91,日本15.6

步枪产量(万支)

1942年:美国154.1,苏联404.9,日本44.0

1943年:美国568.3,苏联343.62,日本63.4

1944年:美国348.9,苏联245.0,日本88.5

舰艇产量(万吨)

1942年:美国86

1943年:美国261

1943年:美国286,日本46(战时最高峰)

商船产量(万吨)

1942年:美国548,日本26

1943年:美国1145,日本77

1943年:美国928,日本170

几组数据,看出邪恶美帝对比德国和苏联,日本的绝对优势!

钢铁产量:美国8132万吨 德国3460万吨 苏联1800万吨(1940) 英国1300万吨 日本765万吨

发电量: 美国2675亿度 德国700亿度 苏联323亿度 英国382亿度 日本386亿度

石油产量:美国22985万吨 德国200万吨(最高1000万吨),日本本土几乎不产油(最高700万吨),苏联2000万吨,

(德国,日本含占领区,苏联2000万吨石油产量看似多,但是丢掉煤炭产区后,许多石油当煤炭烧了发电,实际上苏联每年的油料供应与德国差不多,每年大约500万吨。在石油方面,美国石油产量占全世界70%,无其他国家可比的地位。)

石油说明:

德国石油情况最好的一年,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合计约1000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合计约470万吨.

日本石油情况:

1940年石油产量约900万吨,足以满足日本的需要.

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南洋油田,在日军到达前当地石油公司将油田和炼油厂进行了破坏,1942年的产量下降到不足400万吨,当年日本实际运回国内约150万吨.

经过修复,1943年产量恢复到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日本实际运回国内约200万吨.1944年产量下降到约500万吨,实际运回国内只有约70万吨.日本之所以运回的不多,一是受运输能力的制约,二是由于美军的袭击使许多石油被摧毁,三是维持东南亚占领区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已无法运回一船油.

德国在44年:火炮、战车、飞机三个技术装备项目上基本赶上了德国,虽然数量上或多或少还有些差距,但是德国凭借在技术装备领域的“精密追求”,其产能甚至有可能超过了苏联

而在弹药领域,德国则未必落后于苏联,至少炮弹数量上看不出劣势

而在轻武器方面,苏联除了在冲锋枪和机枪项目上占据极大地优势,其它项目倒也和德国相差无多,而德国则凭借着突击步枪和单兵火箭弹两个项目的不对称优势,或多或少弥补了自己的劣势

而在这一年,德国的导弹已经开始量产,潜艇也有相当数量的产出,这些都是苏联军工业所没有的

因此综合来看,德国军工业在这一年实际上已经赶上,甚至有可能超过了苏联也未可知


二战时,美国军事工业最高已经可以年产飞机10万架、坦克4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8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1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要注意的是,这是日本已经战争状态后的数据对抗美国和平状态下的数据。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这只是战斗武器,如果算上军需的话,日本基本上连一丝胜利的曙光都不会有,以硫磺岛为例,不提海空力量,光说陆军,当时日军驻扎了2.3万人,美国投入70000人左右,美国为整个战役准备的各型枪弹平均到每个日本人头上是10000发以上,而相比之下,日本平均到美国人头上不过区区个位数,更不用提美国人吃着想吐的肉罐头和日本人吃个饭团都要搓下来点下顿接着吃的差别,这场仗在开打前结果已经注定了,美国武器生产之外,万吨级的商船两个海岸线平均一周左右就吐出一艘,最短的只有4天,而且全国十数个大小船厂同时开建,就是再强悍的狼群也架不住这种规模的羊群,撑不死也给碾压死了。

二战时主要国家主要飞机生产数量。

Ⅱ 俄罗斯2022年粮食大丰收,这个国家的资源有多丰富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达到了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各种资源都比较丰富,储存着丰富且巨大的化石能源、煤炭资源、农林牧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的矿产资源等。

俄罗斯其他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极其丰富的淡水资源,其径流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淡水,更提供了可观的水力资源,水力发电也蓬勃发展。俄罗斯还拥有钻石矿,其最大的一个钻石矿能储存了超过万亿克拉的钻石,足够世界珠宝行业使用超过几千年。俄罗斯虽然矿产丰富,但也并不是没有短板,比如汞、锡、钨等矿产资源就相对较少,甚至无法供应足够本国市场。

Ⅲ 前苏联地区

(1) 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大

前苏联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2010年探明储量为1261×108 bbl,是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1%;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8.5×1012 m3,占世界总储量的31.3%,仅次于中东。油气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2010年石油探明储量分别为774×108 bbl和398×108 bbl,二者占前苏联石油探明储量的绝大部分,世界的8.5%。俄罗斯的石油储采比为20.6,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采比高达62.1。阿塞拜疆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2010年底石油探明储量70×108 bbl,占世界0.5%。俄罗斯2010年底天然气探明储量为448000×108 m3,占世界总储量的23.9%,居世界第一位;土库曼斯坦2010年底天然气探明储量为80000×108 m3,居世界第四位。

俄罗斯的油气产量在前苏联国家中排在第一位,2010年石油产量超过5×108 t,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预计近期产量会增长最快,尽管2010年产量只有8000×104 t以上,但增长的势头迅猛。另外,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生产一定量的石油。

(2) 老油区仍是主力,新油区正在形成

老油区仍是油气生产的主力。前苏联地区中,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蒂曼-伯朝拉地区以及环里海地区是传统的产油区,70%以上的石油产自西西伯利亚。这些地区的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但未来20年内,目前的主力油区将继续发挥重要油气区的作用,蒂曼-伯朝拉地区、环里海地区也将继续保持主要石油生产基地的地位。传统天然气产区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产量的80%来自西西伯利亚气田,已接近极限,主力气田的采出程度在70%以上。里海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7.7%。

新油区正在形成。东西伯利亚、萨哈林岛、巴伦支海、里海沿岸新的石油工业中心正在形成。虽然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位置偏远、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等原因造成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已探明储量与潜在资源量规模极不相称。为了鼓励开发难采的储量和新油田,俄罗斯政府出台了很多新的优惠政策,目前俄罗斯政府明显加快了对东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东西伯利亚、大陆架等新区油气田的开发决定了未来俄罗斯油气的产量。

(3) 解体后各国渐行渐远,“独”“联”势力仍将博弈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只是起一个过渡作用。独联体没有中央领导机构,不具有国家的性质,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实体。因此,独联体内部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各种大大小小的联盟就显示出局势的复杂性。首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成立俄白联盟。而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结成外交上倾向于美国和西欧的5国集团。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组成欧亚经济共同体,并与亚美尼亚构成6国集团,这6国也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只有土库曼斯坦游离于各联盟集团以外,甚至多次缺席独联体元首理事会。这样的国际机构,已形同虚设。面对独联体国家间的貌合神离,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推动北约欧盟双东扩,力图分裂独联体,策动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建立“亲西方政权”,继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在前苏联国家的利益争夺正在继续,中国则是西方与俄罗斯争夺之外的一大平衡力量,客观上也加剧了该地区的竞争色彩。目前,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特别是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合作仍处于启动阶段,同时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尚未全面展开。不过中国与该地区的国家在开展经贸活动,特别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前景也非常广阔。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积极争取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并且逐步扩大能源领域的合作。

(4) 各国经济实力相差巨大,经济改革非趋同性

前苏联地区由1个大国俄罗斯和14 个规模不等的中小国家组成,是一个差异性较突出的地区。俄罗斯是独联体内最大的国家,不管在面积、经济实力等各方面都占到极大比例,对独联体的局势存在绝对的影响力。各国在独立之后,都积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但是由于基础不同以及经济政策的差异,各国在宏观经济局势上具存在巨大的差距。

(5) 各国积极吸引外资,中国占主导地位

近几年,前苏联地区各国都加大了吸引外资力量,努力改善商业和投资环境,并从政策上给予引导。积极制定和完善与吸收外国投资有关的立法;确定国际通用的税收、付费和提成标准水平;规范和简化各种境内的程序。

通过努力,前苏联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从总体上看,前苏联国家吸引外资的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大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个别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中欧国家。而从前苏联国家中长期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外国投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俄罗斯经济危机深重,其在前苏联地区经济领袖的角色逐渐让位。外部需求对前苏联国家经济复苏的速度影响很大,目前中国对前苏联国家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很大,中国的形势目前对多数前苏联国家的发展趋势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定性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随着摆脱危机的进程,这种影响还会逐渐加强。在这种形式下,中国应趁机加强与前苏联国家能源领域的合作,在继续扩大对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影响力的同时,为中国的能源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表4.5从自然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环境、油气资源法律法规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前苏联地区国家油气产业投资环境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总的来说,前苏联地区的油气资源相当丰富,2010年底,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25.6%,产量占世界的16.8%;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31.3%,产量占世界的23.7%。在当前世界各国四处争夺油气资源的时代,这里必然成为各种力量角逐的战场。中国凭借地理位置、地缘政治的优势,再加上为中亚里海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中国在前苏联地区的地位逐渐凸显。目前,已经有多条从前苏联地区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运输能力逐年提高,中亚里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的能源基地。但是各大国在中亚地区展开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应谨慎制定战略战术,在保证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平衡力量,强化地位。

Ⅳ 曾经的苏联到底有多强大

当时的 苏联 总面积达两千二百四游并十万平方公里,覆盖六分之一的地球陆地。是日本国土面积的五十八倍,美国的两倍多,自一九二二年成立至一九九一年解体,仅仅存在近七十年的时间却使得同时期欧亚大陆的诸多国家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战战兢兢、极度惶恐的氛围下,它是自美国诞生以来第一个畏惧过的国家,美国总统里根曾说,如果这个国家一九八一年向我们发起进攻,美国将无力抵抗。

要知道,美国过去曾面对过几乎战无不胜的纳粹德国本土,也曾经遭受日本的导弹袭击,但美国仿佛从没将他们看在眼里更谈不上惧怕。而面对 历史 的苏联,美国却表现得十分紧张和无措。从现在来看,纵使俄罗斯的实力现在已经无法跟美国相提并论,美国人却仍然将其视为威胁最大的对手就模消如同三体里面说的,在宇宙中最高的敬意是赶尽杀绝。对于一旦真正爆发战争,苏联人可能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打到法国的大西洋岸边。以上种种皆表现了苏联的强大威慑力与破坏力,令他国闻之色变。

轰然倒下的苏联,具体是有哪些过人之处?

二战时,苏联打垮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将红旗插上柏林帝国大厦,解放了半个欧洲的人民。

二战后苏联整体国力快速发展,具体成就可以自其成立以来,从军事、 科技 、经济等方面来阐述,可能不是特别全面,但足以能了解其变态与可怕之处,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

苏联武装力量的总兵力巅峰时期达到五百一十三万人,此数据还不包括边防军和内务部队,各项装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陆军最多时拥有六万多辆坦克,相当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总和。七万辆装旦磨知甲运兵车两万多辆,步兵战车三千五百多辆,装甲侦察车四万多门,火炮四千三百架。直升机战役战术导弹一千五百余部。

苏联陆军被外界誉为钢铁洪流,其实力世界第一,当之无愧。抹平欧洲也并非纸上谈兵。苏联海军当时拥有约两千余艘舰艇,其中航空母舰就有七艘。

一九八零年建造的台风级核潜艇排水量为两万五千吨,艇长一百七十米,宽二十五米,再有二十枚射程为八千公里的潜射弹道飞弹比美国三叉戟核潜艇大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

苏联空军当时拥有近万架各类飞机,其中有七百五十二架远程轰炸机,五千二百架歼击机、六百二十架运输机和两百架直升机,防空军拥有一千三百架各型歼击机、九千六百部防空导弹发射架,七千部雷达、一百部反弹道导弹发射架、一千四百枚洲际导弹战略作战飞机一千七百架,规模为世界第一。

此外,在各种飞机的制造上,苏联也是创造了竖向第一,包括最大的飞机安—225,最大起飞重量六百四十吨货仓可装载二百五十吨货物,是美国C—5银河运输机的两倍。

在核武器方面,苏联巅峰期拥有足够摧毁地球数遍的四点五万枚核弹,爆炸总当量为一百亿吨,而同期的美国仅有三点三万枚,这也是其他国家最畏惧苏联的地方。

此外,苏联在军备生产能力上也是世界第一,每年可生产三千辆主战坦克、五千辆装甲车、十艘潜艇、七十艘水面舰艇此项能力在当时更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苏联风头正浸蚀欧洲,有战略家曾说,如果苏联军队星期天开始进攻欧洲,星期一就能占领德国慕尼黑,星期三就能占领法国巴黎。星期五就能占领西班牙马德里和希腊雅典,不等美国盟军从大洋彼岸赶来。一周就沦陷在苏联手中。

苏联傲视群雄的 科技 成果

冷战时期,苏联的航天事业规模宏大,发射频繁,从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到空间探测器全面发展。

一九五七至一九八四年间,共发射各类航天器两千零一十一个,居世界首位。

一九五八至一九八四年间,苏联共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一千八百九十一颗。

一九五九年,苏联便开始了探月工程。一九五九年一月,月球一号成为第一颗人造行星,同年九月月球二号。

成为第一颗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探测器。同年十月,月球三号拍摄并传回二十九张月球照片。人类 历史 上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随后月球九号第一颗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月球十号成为第一个环绕月球的飞行器。月球十四号环绕月球探测,月球十六号第一个在月球上自动取样并送回地球的探测器。

一九六一年,东方一号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 历史 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一九六三年,捷列什科娃驾驶宇宙飞船东方六号升空,成为 历史 上第一个女航天员。

一九七一年,苏联人发射升空了人类 历史 上首个太空空间站。

此后,他们一共建设了八座空间站,分别是:礼炮一至七号空间站,和平号国际空间站。另外还有一点不太为人所知的是一九三五年是前苏联造出世界第一台单反相机。一三五单镜头反光相机。

苏联曾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在七十年代靠卖石油,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飞快,国力走向了巅峰。鼎盛时期的苏联经济总量接近七千亿美元,是美国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其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与美国不相上下。一九七八年,苏联的钢铁产量达到一点五亿吨,比当时的美国多了一半。石油产量为六亿吨,是美国的一点四倍。天然气产量为四千亿立方米,水泥产量为一万两千五百万吨,是美国的一点六倍。纺织品产量为七十一亿平米,是美国的一点八倍。收割机产量为十一万台,是美国的三点六倍等等。

但由于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过度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促使重心偏移,产业失衡,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其经济在后期出现一系列问题,其实若单论苏联时期所达到的各项成就远不止以上。讲到的这些,在国际关系长期处于剑拔驽张的数年里,苏联在多个领域依然获得了十多个诺贝尔奖,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因为多方面原因,苏联最终走向解体但提起苏联俄罗斯总统普京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 不怀念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

这一方面表示出了苏联时期是一个建有完善 社会 保障制度的 社会 ,一个真正属于劳动者的国度,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普遍较高。另一方面则表示出由于决策者的偏执,将大量的金钱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与对手的军备竞赛中最终导致经济下滑、日用品短缺等多种问题,使得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逐渐成为一个畸形的 社会 。

有学者曾说, 历史 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

历史 的车轮滚滚向前,苏联早已成为过往,但在他的身上,我们却能收获启迪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