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川巴县石油沟和隆昌圣灯山气田的发展
巴县(今巴南区)烟坡虽地处远郊山野,因为“冒油”,而引起外界频频关注。据《中国石油钻井》记载,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四川的石油就被当局作为国防需要计划勘探开发。1935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出地质人员,先后调查巴县石油沟、蓬溪县蓬莱镇以及达县等地的石油地质,确定钻探井位。同年秋,派专人远赴德国订购新式钻机。1936年,资源委员会成立四川油矿勘探处,任命王檠为处长。向德国购置的4台旋转钻机,于同年4月开始分批启运。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等原因,导致钻机运输工作困难重重。遭日机轰炸,部分机件失踪,东拼西凑,总算配成两套钻机,一台运到巴县石油沟,另一台运往达县石梯坎,后来调往甘肃玉门(另两套等购配齐全,运输工作至1938年方告完毕)。
鉴于技术条件和战乱等多种因素,巴1井的钻探坡坡坎坎,起伏跌宕,其困难和遭遇超出想象。《中国石油钻井》记载了其曲折过程:刚开钻,使用德国造的鱼尾钻头。由于对所钻地层的紫红色页岩不适应,平均日进尺只有0.44米,钻砂岩平均日进尺仅0.03米,如同老牛拉破车,比当时在自贡自流井一带老式顿钻速度还慢。当局大为恼火。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心急如焚,又摸不着头绪。不到10个月,用光所有鱼尾钻头,被迫使用德制取心钻头。如此这般,直到1938年8月底,才改用美国制造的牙轮钻头,始有好转。1939年5月,钻达井深1202.67米。11月25日,钻至井深1402.2米嘉陵江统第五组地层。其时,钻机已超负荷运转,在石炭系地层获得日产天然气1.5万立方米工业性气流而完钻——中国首次使用旋转式钻机,钻成当时最深的第一口天然气井,简称巴1井。
⑵ 四川油田
四川油田位于中国中部的四川省(图14.21)。油田面积为200000km2,包括20个产油层,集中在寒武系(震旦系)和上侏罗统。
正如郭正吾在第26届国际石油天然气地质大会上所指出的,四川盆地形成于震旦纪,是太平洋活动带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具有大型的隆起和天然气富集区域,有利于大型天然气矿床的形成,石油矿床的构成较为复杂。
盆地位于四川陆向斜,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层,覆盖的新生代沉积层厚度为5~12km。
图14.21 四川油气田
陆向斜的中部地势平缓,是地台型穹窿状短轴陆背斜,边缘部分发育着一系列箱状和地堑型线性褶皱,在翼部最大倾斜角为70°,被大量与1000m以内的水平地层正交的断层所切割。
在地貌上,陆向斜地势明显,周围是高耸的山脉褶皱体系:西部的龙门山,北部的大巴山,南部的娄山。
陆向斜区域分为以下几个大型构造单元(图14.22):① 陆向斜中部的穹窿形隆起;② 陆向斜东部边缘褶皱带及其西南部坳陷;③ 陆向斜西南部娄山山前坳陷;④ 陆向斜西部龙门山山前坳陷;⑤ 陆向斜北部和东北部大巴山山前坳陷;⑥ 威远穹窿状隆起,与大凉山山前坳陷毗连。
沉积层总厚度超过12km的根据岩石构造分为3类:① 震旦系—志留系(碳酸盐类岩,在盆地中部的厚度达1.5km,在边缘地区可达2.5km);② 二叠系—三叠系(大部分是碳酸盐类岩与硬石膏和盐的夹层,中三叠统总厚度达2.2km);③ 侏罗系—白垩系(含煤的砂岩、泥质板岩,顶层含有红色岩类,厚度从3km到8km)。
四川油田具有悠久的石油开采历史。早在公元前111年孔子就在日记里对石油作了记载,描述了四川居民挖了400 m深的矿井,而且早在公元前600年就利用竹筒挖取石油。
图14.22 四川油田(构造单元示意图)
邛崃人在1910年发现了第一个油田。对石油的大力开采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工业化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是从1958年开始。进入90年代,已经发现了十多个油气田。
主要油气带在中部隆起带——龙女寺与自流井坳陷和娄山山前坳陷有关(图14.21)。在盆地的南部和中部分布着天然气开采的主要基地。震旦系、二叠系、三叠系主要是碳酸盐类岩,埋藏深度不超过3km。大型气藏主要是多孔、破碎、疏松的石灰岩、白云岩和硬石膏。
储量最大的是龙女寺油田(工业开采量超过80Mt);阴山(27Mt);邛崃镇(20Mt);气田——石油沟(200亿m3);皇冠山(85亿m3),登景关(57亿m3)。
主要油气层是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的砂岩。石油矿床大部分是层状隆起,很少是地层及岩石圈性质的隔离层,埋藏深度不超过2km。石油的评价密度是836kg/m3,黏度是13mPa·s,石蜡含量达14%。气顶天然气组成成分:СН4为90.5%;С2Н6 最高为7.1%;СО2为1.4%;N2为1%。气体矿床天然气组成:СН4<90.5%;С2Н6最高达6.13%;СО2为0.52%;N2为3.65%。石油年度开采量(1988年)<0.5Mt,天然气是70亿m3;截至1989初,累计大约开采石油 60Mt,天然气大约1400亿m3。
石油矿床分布在陆向斜中部的龙女隆起带,是上侏罗统的砂岩和石灰岩,深度在1200~1700m。天然气矿床分布在自流井和娄山山前坳陷带,是典型的过渡带构造:是呈线性延伸的狭窄陆背斜褶皱,具有极度不对称结构(坡度最大的翼部层倾伏角达50°),由断裂毁损的岩层叠加而成(自流井、尚登山、石油沟等)。有学者指出,这个区域的主要气藏属于中三叠统的碳酸盐类岩,个别区域是下三叠统。
2003年在中国东南的东石璜褶皱带发现了普光大型气田,探明储量是3500亿m3。2010年6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宣布,在四川省西部发现了西昌大型气田,面积是900km2,探明储量预计是1211.2亿m3。
2011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油气田完成了国内第一口1097m深的气井钻探,这是用于开采沉降至2823m深处的页岩气的钻井。
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中部。这些盆地中包括从寒武纪(志留纪)到晚侏罗世的油气矿床。油气藏是裂隙型砂岩和介壳石灰岩,厚度是3~54m。产油气层的有效厚度是100~500m。其中有致密的侏罗纪低渗透性的砂岩和泥质板岩,也有奥陶纪、石炭纪和三叠纪的石灰岩、白云岩。积聚的性质不高:孔隙度为5%~20%,渗透率0.6μm2。往往有含大量有机质的泥质板岩矿层(Баоя,2008)。
⑶ 大庆油田的资料
分类: 地区 >> 黑龙江 >> 大庆市
问题描述:
我们有作业,急用
解析:
dqsohu/daqing/1
大庆重组改制几年效果究竟怎样?一直为外界广泛关注的资源问题落实了吗?有着光荣传统的铁人精神还在延续吗?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报组织报道组奔赴大庆,对大庆地区的石油、石化和炼化企业进行了系统采访和调研,力求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用跳跃性的笔法,对大庆地区重组改制以来的成果以及今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扫描,对大庆的发展、未来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困难进行深入思考。
本系列报道分为8个部分:分别从大庆的历史贡献、整体协调发展、时代赋予重任、油气并举战略、外部市场开拓、铁人精神弘扬、百年油田创建以及机遇期内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报道。
历史选择了大庆,大庆没有愧对历史。审视大庆油田45年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人们不禁要问:大庆到底给历史贡献了什么?大庆到底为现实书写了什么?大庆将给未来留下什么?
在前不久《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集团位居第52位。从中国石油集团内部来看,大庆油田是支撑起中国“石油大厦”的顶梁柱。大庆油田的现实奉献,大庆油田的历史功绩,也将伴随中国石油的发展进程,载入世界石油的史册。
大庆搜败油田是中国的“聚宝盆”。自1959年发现以来,大庆油田共发现油田25个、气田10个,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如果把这些原油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连接起来可绕赤道近10圈。
一位老大庆人说,读懂大庆的历史不容易,因为它深邃、丰厚、博大。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才能诠释它。大庆的历史是一部物质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精神文明的历史。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悄然崛起的国民经济期盼石油。但摆在国人面前的石油世汪颤基础是如此薄弱:建国初期,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等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圣灯山、石油沟2个小气田。“中国贫油”似乎已成定论,偌大的国土真就没有石油吗?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石油勘探重点由西部向东部的大转移”的战略决策,松辽盆地成为重点“突出方向”。以李四光为代表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以全新的理论引导千军万马,进军松辽。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的突破,宣告大庆油田的发现。随后进行的大庆石油会战,则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贫困”的局面。
《亚洲财经》杂志上曾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这个功劳,主要归功于王进喜。他正是毛主席派到北大荒找石油的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那个时代伟大精神的缩影。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是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大庆精神大庆人。大庆给我们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经历了劫难的人们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大庆油田发现后的十几年间,一批新油田相继投入开发,中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八位。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此前的两年,大庆油田就开始进入年稳产5000万吨的历史。
这一稳,就整整稳了27年!
大庆油田从1976年到2003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27年间,正是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步入正轨,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石油工业的地位愈显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大庆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业,被历史推到了前台。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在随后的5年间,国际石油政治风云突变,时时刻刻考验着中国石油。党中央适时提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石油大家庭。
在这个脱胎换骨的重组改制大潮中,生存在松辽盆地的“一奶同胞”分开分立,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公司分开运行。大庆油田面临新的考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庆局、大庆油田公司与时俱进,探索持续有效发展之路,谋求建设“百年油田”之道。重组改制至今,大庆局实行“三改一调整”,拓展外部市场。目前大庆局外部市场收入已占总销售收入的1/4以上,并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了平稳过陵带渡,打牢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大庆油田公司全面实施“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发展战略,主营业务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成为中国第一纳税大户。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地区石化产业在松辽盆地壮大起来。
“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一位老石油人无比骄傲地说。45年来,大庆油田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00余项,其中“三低”油藏滚动勘探、三次采油技术发展和运用、聚合物驱等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有些还是世界绝对领先。如水平井技术的突破,使得大庆的钻头现在能沿薄至0.7米的油层前进几十米甚至几百米。
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也在发展。胡 *** 同志曾经说过,大庆不仅为国家生产了十几亿吨原油,还为国家造就了一支英雄的工人阶级队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科技骨干。
大庆用石油支撑了共和国经济大厦,其前进的动力就是大庆精神。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牢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王启民说,“铁人”精神是不朽的。理解大庆精神,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中,“铁人”精神也要不断创新发展。
大庆的历史是大庆人写的,大庆的历史是中国石油人写的。在国际油价风起云涌中,在油田科学调产的战略选择中,在重化工格局的建设过程中,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中,大庆油田更感到历史的重任。
让历史告诉未来。
引自——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