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石油工业从诞生到现在的近一个半世纪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表现出一般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之外,更由于石油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业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呈现出如下特征。
(1)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由于石油资源在地下蕴藏情况的复杂性和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项需要极大资金投入而未来收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行业。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业成为一旦成功就能获得极大投资回报的高利润行业。正所谓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般勘探井(野猫井)的成功率仅为1%,但一旦获得成功,所获利润同投资的比率可以高达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术最为先进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钻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业风险外,石油公司还会面临潜在的政治风险,例如资源国政府做出对石油公司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利或预料之外的政策调整(产权、财政政策等的改变)。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愿意“铤而走险”,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因为,石油工业的利润是如此巨大,成为各家石油公司无法拒绝的诱惑。甚至在东道国要求获得风险勘探后利润的85%~90%的情况下,国际各大石油公司依然会坚持在该国从事油气业务。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利润是多么可观。
(2)产业垄断性。
同其他行业相比,石油行业形成集中垄断的时间最早、垄断程度较高、企业规模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垄断工业公司中,石油及与石油相关的企业占据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强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5席之多。并且,石油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和石油开采的高额成本也成为许多公司想进入该行业的天然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产业的垄断性特征与其投资巨大、风险较高、利润极丰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除非资金雄厚、技术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或是借助于国家资本的企业集团,一般的企业很难经营得起。
一个多世纪以来,石油公司通过垄断形成的垄断价格赚取了巨额利润。事实上,从19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国际石油价格在某种意义上一直都是“垄断价格”。
19世纪70年代中叶,洛克菲勒集团率先完成了对美国和世界石油工业的独家垄断,并在1882年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里的第一个托拉斯。此后,虽然这一独家垄断局面由于其他垄断集团的出现而进入了“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阶段,参与成员也不断变化,但其基本的性质却始终未变。尤其是在1928—1973年这一段时期,石油七姊妹对国际石油产业进行了长达45年之久的垄断统治,左右国际石油价格,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OPEC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资源国收回石油主权后,曾一度出现过OPEC主导世界石油价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后,才逐渐形成了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主要跨国石油公司与OPEC中的沙特阿拉伯等六个主要国家共同影响国际石油行业的寡头垄断局面。
然而,这种垄断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垄断非但没有消灭竞争和斗争,反而使竞争和斗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和斗争主要包括垄断集团同广大的中小生产者的竞争和斗争,垄断集团同力图挤入垄断者行列的新兴起的大石油公司间的竞争和斗争以及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和斗争。
(3)资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产业属于资源采掘型产业,生存发展受到石油资源的约束。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块油藏的产量具有随着开采而逐步递减的规律。这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新增储量的接替,其成长性也体现在这一点。因此,石油资源占有量对于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个国家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以OPEC为代表的少数产油国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气资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地则是石油储量相对较少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石油产、销之间的地域性差别,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石油地缘结构,使得石油产业同国际政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冲突。
(4)战略属性。
进入20世纪以来,石油逐渐成为世界军用、民用各类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一步成了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和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日常生活稳定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发激烈,其战略属性由此凸显。
从1859年世界现代石油工业建立到19世纪末,石油不过是一种新兴的作照明用的矿物燃料。19世纪80年代前后,人类发明了以石油为能源的内燃机。随后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人类相继发明了以燃油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及军事运载工具和武器,并把石油用作战车、军舰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时关系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战时关系到一国胜败存亡的重要战略物资,成了各大国必争的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的重要军事地位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其用途扩大到发电、采暖等许多方面,在各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主要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和天然气又成为世界新兴的、关系到各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及产值以千亿美元计的石油化工工业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国须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资。因此,石油的商品属性日渐淡化,而其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与国防安全的战略属性却日益增强。
(5)政治属性。
由于石油及其产品的广泛用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因而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证本国石油供应、取得石油资源和建立本国的石油工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除美国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石油工业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并且从一开始就直接或间接地负有保证本国石油供应的明确责任,例如,英国石油公司、法国的道达尔公司和埃尔夫公司以及意大利的埃尼集团等,至于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团则更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一个为保证日本石油供应的官方机构。即使一贯被认为是私人公司的美国石油公司,其所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海外活动也无不是秉承美国政府的意志并且在美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发展的。此外,以OPEC为主的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绝大多数也都是这些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国有公司。
实际上,从21世纪开始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活动和发展已同世界各国对内对外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外交、军事政策和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各国实现本国国家目标的一种重要工具。世界上没有不支持本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国家,也不存在不靠国家的支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国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变动,必然迅速地对这些国家的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乃至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科技是决定石油工业发展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着石油工业的面貌。19世纪中叶,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石油仅能作为一种照明用的普通矿物资源。随着内燃机等重大科技发明,石油的重要价值才被逐步发现,成为整个20世纪至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说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产量变化趋势而石油工业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样主导着石油工业的命运。第一次石油科学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石油工业由初始阶段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先进技术的使用,使石油勘探与开采从仅仅利用油气苗、山沟河谷的露头确定井位,发展到在背斜理论指导下找油开井的阶段,原油产量大幅提升,也极大地带动了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时间全球年产油量新理论新技术第一次技术革命1920—1930年由9437万吨上升至19316万吨石油地质由找油苗露头转入地下,开始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发现一批背斜构造油藏;采油以MER(最大有效产量)概念为主;钻井以内燃机作为动力,有了牙轮钻头第二次技术革命1960—1970年由10亿吨上升至20亿吨板块构造理论、有机地球化学、现代沉积学的进展发现一批岩性地层油藏;开始应用计算机;二次采油以强化注水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热采工业化;钻井采用喷射钻井,开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现新技术革命当代维持30亿吨左右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深远,油气系统、盆地模拟、油藏描述、数值模拟大量采用;水平井、分支井技术得到发展;地震分辨率不断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兴起;化学驱油在中国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发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络的应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将使科技面貌大改观
三次技术革命及其给世界石油产业带来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石油逐渐取代了煤,成为各国最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业的科技创新也层出不穷,形成石油“新技术群”,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使石油工业经历了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
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并与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相结合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随着石油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仅靠单一学科已很难解决客观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多学科的综合和各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多学科工作团组概念随之出现。多学科工作团组一般由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测井、采油和地面工程人员组成,并组织研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实施各种调整方案。在石油开采日益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老油田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受重视。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显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升。
综合集成在现代石油科技中意味着从企业组织各个部分,综合原始数据和信息,将不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有机地集成起来,在较少的时间内做出更好的决策。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凭着发达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并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石油企业。
此外,盆地模拟、油藏表征、油藏经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三维及四维地震勘探、层析成像、核磁测井、油气混相输送、油气生产自动化与优化运行、远程生产、深海作业等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使石油技术革新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了石油工业的生产、经营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极大地改变着今天石油工业的面貌。
❷ 请问石油资源的分布有哪些特点啊
世界石油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总的特点是相对集中。首先,全世界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中37个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1,500亿吨)的95%,仅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之多;其它还有6个石油储量在40~60亿吨的大盆地,它们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57亿吨),苏联的伏尔加—乌拉尔(54亿吨)、西西伯利亚(50亿吨),墨西哥的雷费马—坎佩切(50亿吨),美国的佩米安(42亿吨),利比亚的锡尔特(42亿吨)。其次,以全世界已发现的约三万个油田说,其中仅37个储量在6.7亿吨以上巨型油田,合计储量即占世界总储量的51%;储量为0.67~6.7亿吨的260个大型油田,合计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9%,储量为670~6,700万吨的700个中型油田,合计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5%,而其余2.9万个小油田合计仅占世界总储量的5%。第三,以世界160多个国家论,储油国约有60多个,1982年初探明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只有16个,它们合计占世界总储量的92%,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即独占四分之一,以下依次为墨西哥、科威特、苏联、伊朗、阿联酋、美国、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中国、尼日尔爾利亚、英国、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和挪威。
我国的石油资源
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勘探程度差别也很大。目前石油探明储量多集中在黑龙江、山东和辽宁省,其探明的可采量占全国总量的70%。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80年代初期全国已在19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油气田,投入开发的有122个。近海大陆架勘探中,发现了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等6个大型含油盆地。
主要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三个油田年产石油1000~5000万吨;年产石油500~1000万吨的有中原油田、新疆油田和华北油田。年产500万吨以下的有大港、吉林、河南、长庆和江汉等油田。
❸ 石油的7个特点是什么
我国石油的7个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供参考。
❹ 中国出产石油的地方有哪些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等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集中地
❺ 盛产石油地方有什么特点
世界石油开采量在本世纪内以迅猛速度增长,1921年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1950年超过5亿吨,1979年创造了31.7亿吨的历史最高记录,近几年略有下降。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委内瑞拉,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一个世纪内,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中心,产量经常占世界三分之二左右,号称“石油帝国”。但六十年代后,美国石油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趋下降,而中东新兴产油区的地位日益上升。1973年波斯湾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进入八十年代后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有所下降,但仍占世界总产量的近30%,该地区石油生产执世界牛耳的局面将长期保持下去。以国别论,1981年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苏联(6.04亿吨),其它还有5个年产石油在一亿吨以上的国家,它们是沙特阿拉伯(4.82亿吨)、美国(4.29亿吨)、墨西哥(1.2亿吨)、委内瑞拉(1.05亿吨)和中国(1.01亿吨)。年产2,500万吨以上的国家还有英国、印尼、阿联酋、伊朗、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科威特、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和挪威等10国。以上16国合计产量24亿多吨,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87%。与世界石油生产地区相对集中的特点不同,世界石油消费地区分布极广。由于石油对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石油的消费极为广泛。而由于石油生产地区的相对集中,故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需要进口石油。不过从消费量看,以美国和西欧消费量为最大,以1977年为例,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30%,西欧约占近四分之一,其它为苏联、日本等国,而世界最大石油产区中东的消费量却很小。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及其消费量的显着不平衡,造成世界石油贸易呈现出来源高度集中、销售对象分布极广的显着特点。1979年石油的国际贸易量为18.3亿吨(包括原油和石油制品),占总产量的58%,进口石油的约有140个国家,出口石油的国家却不到30个。这些出口国在地理上可分为六组,即“一大五小”:(1)波斯湾地区1979年提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55%,主要供应欧、美及亚、太地区;(2)北部非洲(包括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突尼斯),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9%,主要运往欧洲;(3)非洲几内亚湾东岸(以尼日尔爾利亚为主,还包括加蓬、安哥拉和刚果),占世界的7%,多输往西欧、北美;(4)拉丁美洲北部(以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为主,还包括厄瓜多爾尔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占世界的10%,主要供应北美;(5)苏联,占世界的9%,大部分运往欧洲;(6)远东(以印尼为主,还包括中国、文莱和马来西亚),占世界的5%,主要供应日本。
❻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石油化工生产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一些安全上考虑,就是它是一个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这样一种企业,所以生产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安全。
❼ 为什么有的地方多产石油,而有的地方多产天然气
为什么有的地方生成石油多,有的地方生成天然气多?这个问题的提出很自然,从目前我国的油气分布现状看确实会给人留下这样的一个印象。我国东部石油储量多,油田规模大,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使东部成为中国主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天然气区则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近些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气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一些地区也有气田发现。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在我国东西部的分布不够均衡。这也正是国家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以保证东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地质科学依据。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为什么会这样分布?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由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决定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两点。
(l)有机质类型的差异是决定是生油还是生天然气的最基本条件。
有机质类型,就是生油母质类型的不同是决定以生油为主还是以生气为主的根本原因。而不同的生油母质类型又与形成有机物质的不同生物来源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古湖泊中或古海洋中富含的低等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各种藻类等)是生成石油最有利的生源物质来源。而带入湖水中或海洋中的陆生高等植物,是有利于生成天然气的母质类型。若是由两种来源的生源组成,则既可生油也可生气,但更多还是生油,且其生成量较第一种类型小。以水生生物为重要生源的有机质虽然可生成大量油,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生成大量天然气。而以陆生生源为主的有机质类型,一般生油很少,而生成天然气相对多。
在我国发现的大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都是以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的大型湖泊相沉积,其有机质属最好的腐泥型干酪根类型,因此形成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天然气则相对较少。又如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发现的大气田,其生源物质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其有机质主要属于腐殖型干酪根类型,因此基本形成的是天然气资源。
(2)有机质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气的关键因素。
有机质成熟度高低与生油或生气密切相关。在开始生油时成熟度不是很高,但随着地下温度、压力的增加有机质成熟度不断增高,石油生成量会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过成熟阶段时,这时,就使已生成的原油不断发生裂解开始生成湿气,最后进入生成干气(CH4)阶段。在生成干气阶段,以生油为特色的腐泥型有机质也只能生成天然气了。我国的四川产气区和鄂尔多斯含气区的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天然气藏都属于此类。这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富含天然气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我国石油界对天然气的石油地质特征并不十分了解,没有摸清天然气勘探的规律,而且对天然气的勘探工作也重视不够。经过学习与探索,我国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从石油裂解出来的“油型气”、由煤或煤系生成的“煤型气”以及由厌氧甲烷菌生成的“生物气”(就是俗称的“沼气”)等类型的天然气。在我国开拓了越来越广的找天然气领域,不但在不同地区,而且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层系都发现了一些新的天然气藏(层)。
❽ 石油工业有哪些特点
石油工业的五大特性:
(1)易燃性
燃烧的难易和石油产品的闪点,燃点和自燃点三个指标有密切关系。石油闪点是鉴定石油产品馏分组成和发生火灾危险程度的重要标准。油品越轻闪点越低,着火危险性越大,但轻质油自燃点比重质油自燃点高,因此轻质油不会自燃。对重油来说闪点虽高,但自燃低,着火危险性同样也较大,故罐区不应有油布等垃圾堆放,尤其是夏天,防止油品自燃起火。
(2)易爆性
石油产品易挥发产生可燃蒸气,这些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一遇明火都有发生着火、爆炸危险。爆炸的危险性取决于物质的爆炸浓度范围。
(3)易挥发、易扩散、易流淌性。
(4)易产生静电
石油及产品本身是绝缘体,当它流经管路进入容器或在车辆运油过程中,都有产生静电的特性,为了防止静电引起火灾,在油品储运过程中,设备都应装有导电接地设施;装车要控制流速并防止油料喷溅、冲击,尽量减少静电发生。 (5)易受热膨胀性
石油产品受热后,温度上升,体积迅速膨胀,若遇到容器内油品充装过满或管道输油后内部未排空而又无泄压设施,很容易体积膨胀使容器或管件爆破损坏,为了防止设备因油品受热膨胀而受到损坏,装油容器不准充装过满,一般只准充装全容积的85-95%,输油管线上均应装泄压阀。
石油产品是指石油炼制工业中由原油经过一系列石油炼制过程和石油产品精制而得到的各种产品。
石油产品的分类:
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燃料,如液化石油气、汽油、喷气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另一类作为原材料,如润滑油、润滑脂、石油蜡、石油沥青、石油焦、以及石油化工原料等。
精制方法:
1、酸精制
是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
2、碱精制
是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 故称酸碱精制。
3、脱臭
是针对含硫高的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
4、加氢
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 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
5、脱蜡
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 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
6、白土精制
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最后,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
7、润滑油
原料主要来自原油的蒸馏,润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润滑性。生产润滑油的基本过程实质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组分,主要是胶质、沥青质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蜡、多环芳香烃,这些组分主要影响粘度、安定性、色泽。方法有溶剂精制、脱蜡和脱沥青、加氢和白土精制。
8、溶剂精制
是利用溶剂对不同组分的溶解度不同达到精制的目的,为绝大多数的润滑油生产过程所采用。常用溶剂有糠醛和苯酚。生产过程与重整装置的芳香烃抽提相似。
9、溶剂脱蜡
是除去润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温下产生结晶的组分,主要指石蜡,脱蜡采用冷结晶法,为克服低温下粘度过大,石蜡结晶太小不便过滤,常加入对蜡无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剂,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脱蜡常称为酮苯脱蜡。
❾ 石油化工生产有什么特点
(1)化工生产使用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易燃物。对贮存和运输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2)化工生产要求的工艺条件苛刻。有些化学反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有的要在低温、高真空度下进行。
(3)生产规模大型化。大型化带来潜在危险。
(4)生产方式的高度自动化与连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