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时代预言什么
扩展阅读
水洞电影资源什么出 2025-02-05 20:24:37

石油时代预言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9-19 04:20:32

A. 石油化工哪个方向以后最有前景

从行业生命周期看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石油时代已过 100
年,原油带来我们的不仅仅是能源,还有基于原油的各类化工产品,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涂料、胶粘剂、有机玻璃、医药等。在这 100
多年中,许多企业抓紧行业发展的先机,利用技术或资源优势,成为化工行业的开创者,又在全球化时代下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收购兼并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产品线,进行新的市场和新的行业,逐渐成为综合性的化工生产企业。
我们认为行业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一体化和平台化,还是集聚化和高端化,都是企业为了保持健康发展,维持公司产品线盈利能力,降低产业链风险和行业波动风险所做的有益措施。
高端化进军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首当其位
目前我国许多高端化工产品都
依赖进口,许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在我国上属于萌芽期和成长期,并且自主品牌和产品竞争能力较弱。化工新材料主要为了与基础化工品进行区别,在我国化工新材料细分行业首推电子化学品和碳纤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原油产量 仍然保持稳步增长 。根据 BP 能源统计数据,2016
年全球原油产量 43.82亿吨,同比增长 0.53%,近 5 年复合增速 1.80%,近 10 年复合增速 1.01%,近 50 年复合增速
1.91%,从产量增速来看,全球原油产量近 5 年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从产量来源结构上看,2016 年 OPEC 组织原油产量达到 18.64 亿吨,占比
42.5%,俄罗斯和美国是 OPEC 外产油量最大的两个国家,2016 年原油产量分别是 5.54 亿吨和 5.43 亿吨,分别占比 12.6%和
12.4%。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市场约占其中的三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1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需求疲软、美元走强以及市场趋势和周期性等因素的叠加,而中国区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地区,2015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7.7%。从产业链看,不同于全球 5:3:2 结构,我国封装测试业仍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占比最大的环节。

B. 什么是“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斯潘德尔托普油井,开始工业化生产石油,从此世界进入石油时代。100多年来,石油改变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新的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延续和发展这种文明,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始终在苦苦探索,创新石油地质理论,开发新技术,希望从地球上找到并开发出更多的石油。然而石油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矿藏,资源的有限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石油的产量不可能始终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的石油产量正在接近高峰,即使按乐观的估计,在2030年世界石油产量到达高峰,也不是很长的时间,后石油时代就在眼前。
后石油时代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石油产量已处于高峰平台期。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论,并成功地预测了美国的石油峰值。他认为产量在初期高速增长,到成熟期达到高峰,随后便开始下降。但是,对于最高处是一个点还是平台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无论是峰值点,还是峰值进入平台期,这都是后石油时代的开始,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标志。从生产实际情况来看,2000年后每年新发现的油田数量和相应的规模、储量,较以往都有所下降;老油田的石油产量加速递减;勘探技术取得飞跃发展,但是并没有看到像20世纪60年代储量发现一样的顶峰;投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占世界已发现的资源量比例逐年升高;在投资不断增长、油价迅猛攀升的情况下,石油产量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另外,国际能源机构专家表示,大部分欧佩克国家的剩余产量多数是品质较差的原油。总之,近几年的世界石油产量的变动幅度,一直围绕1%上下浮动,根本就没有大的突破。
(2)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回报值在不断降低。
能源投资回报值,简称为EROI,其简要的计算公式是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产出总和与能源投入总和的比值。公式中的产出与投入,考虑了在能源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投入等,充分体现了能源、经济、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近年来,能源问题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影响程度逐渐加深,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评价理论来看待能源。而EROI评价方法,全面衡量了石油等能源的生产价值,是后石油时代下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3)峰值时间的争论让人们忽视了它已经来临。
1956年,哈伯特准确预测美国石油峰值将在1967—1971年间出现后,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判,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但是,就在那时,美国正渐渐走向石油峰值。从峰值时间的提出、讨论再到1970年峰值真正来临,仅仅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其实,就在人们对峰值时间问题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我们已经悄然踏向峰值期,就是这种争论使人们忽视了这样的事实。最后,可能只有当世界遭受了巨大的石油短缺带来的冲击后,才恍然大悟。
(4)油价将继续攀升并高位震荡。
自2003年起,油价开始过快上涨。至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达到147美元/桶的高点。此时意味着廉价石油时代已经终结。据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预测,2030年世界原油价格将达到约206美元/桶。这已经是保守估计。虽然全球的经济危机使油价于2008年12月曾跌破40美元/桶,但这是暂时的、无法维持的。油价升高是必然趋势。因为油价高低的影响因素是供需关系,而其他因素都只是起到暂时的上下拉动作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石油产量正在接近或许已经达到高峰。我们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制定对策积极应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包括制定积极的价格税收政策,引导理性的石油消费;加强节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开发新技术,扩大石油资源基础;革新石油加工工艺,转变石化产品的原料路线;加快生物燃料技术开发,尽早实现规模化生产;重视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C. 后石油时代指的是什么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

当前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使现有资源产量难以满足;二是矿物能源迟早要枯竭,目前没有替代能源能担当石油的角色;三是无节制地使用石油已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石油供应的瓶颈问题,已经给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十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中国新能源产业峰会”,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主管领导、专家、企业领袖集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可再生能源2007年发展预测、政策扶植”、“加快生物质能转化与产业化”、“太阳能、风能的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开发”等热点问题深入研讨,为后石油时代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空间,助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D. 石油产量峰值论的警示是什么

“石油产量峰值”源于1949年美国着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发现的矿物资源“钟形曲线”规律。哈伯特认为,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直至枯竭。这是石油峰值理论的核心。
石油峰值问题真正进入公众视野缘于两个经典预测。
1956年,哈伯特大胆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67—1971年达到峰值,以后便会下降。当时美国的石油工业蒸蒸日上,他的这一言论引来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后来,美国的确于1970年达到石油峰值,历史证明了他预测的正确性。以后, 哈伯特将其模型发展应用于探明可采储量的发现规律和最终可采资源量的预测,并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地区可采资源量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他学者也曾应用概率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动态勘探发现模型,用于预测美国的最终可采资源量。目前,该模型在勘探、开发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发展了石油峰值研究。坎贝尔曾在BP、壳牌、菲纳财团、埃克森和雪佛龙等大石油公司担任首席地质学家和副总裁。他继承了哈伯特的理论,继续研究石油峰值,并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会。1998年,他发表了《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在油价还十分低迷的时候,得出廉价石油时代必将终结的结论。近来的高油价似乎验证了其结论。这也使其成为另一个经典的预测。随后,关于石油峰值的研究也在全球扩展开来。
我国学者对石油峰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着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着名的“泊松旋回”模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油气田储量、产量中长期预测模型,通常称之为“翁氏模型”。由于具有生油条件的源岩在地下空间的分布是有限的,盖层的地下空间分布也是有限的,地下的石油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预测的石油资源量绝不是可以找到的石油储量,有限的石油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目前或今后若干年的石油产量尚可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断提高世界石油产量将成为无法实现的良好愿望。正如世界上开发多年的老油田早已过了产量增长的黄金岁月,现已衰老,步入减产期,世界石油产量必然存在峰值。
利用广义“翁氏模型”,对世界石油产量峰值的预测结果为:世界石油的峰值产量为4013亿吨,峰值出现时间大约在2020年。
中国的石油峰值到底是哪一年?峰值论派一致认为,中国的石油峰值是2015年,天然气峰值是2035年。

E. 俄拟定新石油战略:“石油时代结束前,能卖的全卖”,未来石油需求会怎样

未来全球的石油需求肯定会减少的。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最近俄罗斯政府正在准备一项计划,他们打算在全球石油需求减少的背景之下,将已有的油田进行开发或者变卖。有专业人士指出,虽然全球的石油储备依然有很多,但由于碳中和成为了大众追捧的目标,所以石油的需求会在未来几年大大降低。首先就是在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替代已经如火如荼,未来五年内,新能源车的销售占比会达到25%以上,届时汽车行业对石油的需求开始直线减少。

F. 为什么不再听说石油危机即使再过一千年,石油都不会枯竭吗

“到2030年世界将耗尽石油,到2050年将耗尽其他化石燃料”,相信各位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这个警告了,其实早在1973年时斯坦福大学的生态学家保罗·R·埃利希就警告过全世界:“到1990年,世界将耗尽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

现在人类就处在新的“红铜”时代,因为当前是石油与多种能源混用的!石油最大的两个用途是燃料和化工,未来电动时代的到来,燃料用途将会萎缩,石油将完全走向化工原料,而这些化工用途则有比较多的替代来源,因此未来的石油可能真的会走向短期内用不完的程度!

这个时间是多久,可能是1000年,甚至更久!

G. 石油峰值论的产生原因

据了解,石油峰值问题真正进入公众视野缘于两个经典预测。
1956年,哈伯特大胆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67年-1971年达到峰值,以后便会下降。当时美国的石油工业蒸蒸日上,他的这一言论引来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后来美国的确于1970年达到石油峰值,历史证明了他预测的正确性。
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发展了石油峰值研究。坎贝尔曾在BP、壳牌、菲纳财团、埃克森和雪佛龙等大石油公司担任首席地质学家和副总裁。他继承了哈伯特的理论,继续研究石油峰值,并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会(ASPO)。
1998年,他与法国石油地质学家Jean Laherrere发表了《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在油价还十分低迷的时候得出廉价石油时代必将终结的结论。近来的高油价似乎验证了其结论,这也使其成为另一个经典的预测。随后,关于石油峰值的研究也在全球扩展开来。

H. 每天都有那么多车在烧油,石油会不会哪天就用完了

石油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很难想象石油耗尽后世界的样子,所以从石油被工业化开采以来,我们一直都能听到石油即将耗尽的警告!

“世界将在10年内耗尽石油。”——美国矿业局(1914)

“世界将在13年内耗尽石油。”——美国内政部(1939和1950)

“到1990年,世界将耗尽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保罗·埃利希(Paul Erlich),《增长的极限》(1973)

“到2030年世界将耗尽石油,到2050年将耗尽其他化石燃料。”

非常有意思的警告,而且还能自动续约,我们最新的“合约”是到2030年耗尽石油,到2050年耗尽化石燃料,其中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和煤炭等。一个好可怕的结果,距离现在还有十年!

所以说我们并不是将会耗尽石油,只是石油可能会越来越贵,这不是石油储量减少的问题,而是它开采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就像欧佩克主要创始人的谢赫·艾哈迈德·扎希·亚马尼说过的一句着名的总结:“石器时代结束了,不是因为缺少石头,石油时代就要结束了,但不是因为缺乏石油”。

因此说地球并不缺石油,它可能永远都开采不完,未来不开采的唯一原因就是其它能源比石油更便宜!

I. 石油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总体来说,20世纪是廉价的石油时代,低廉而又充足的石油支撑了人类工业的大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廉价的石油在20世纪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次石油危机使世界为之震撼。20世纪世界石油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也有低谷,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迷茫,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也不清楚地球到底蕴藏多少油气资源,只是凭借我们现有的手段来发现我们能发现的油气资源,尽量提高采收率,产出更多的油气来。石油工业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21世纪的世界石油工业充满了希望,但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决定了油气资源这种不可再生能源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有人预测21世纪石油时代即将终结,因为人类已经通过各种手段从地下开采了一个多世纪的石油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油气的产出急剧加大,油气消费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油气需求还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增加着,以这种趋势持续发展下去,人类将会在21世纪用完地下的油气资源,石油时代将要在21世纪终结。而21世纪油气对人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得依靠油气资源来维持发展。这里我们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认识,对21世纪的世界石油工业做一些初步展望。

希望采纳

J. 人类没有石油,世界将会怎样

“石油将在60年内被开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预期”......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一次次如同“狼来了”的警告和预言失效后,人们渐渐放松了对石油危机的紧张和担忧。不过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各种衍生产品早已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没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来,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不必担心汽车“趴窝”
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波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论,认为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峰,此后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预言世界石油在20世纪末将会用光,随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更加深了这种担忧,各国纷纷寻找石油的替代产品。
提起石油危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燃料问题。石油时代和煤炭时代的交接标志就是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将来没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车、飞机和轮船都要停航吗?答案当然是“不会”,他们只需要换一种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就已大规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气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现有的工艺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产量有限。此外新型的生物燃料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弥补燃料的缺少。
能源领域替补多
而在更为广泛的能源领域中,尽管还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科学家已经选出了多种石油的替补者。就储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几百上千年。不过煤与石油类似,自身化学组分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复杂分离才能减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学家认为,成分更单纯的天然气才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的头号石油替补者,其中又以储量丰富的“可燃冰”最受关注。它的正式名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态物质。1立方米的纯净“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它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科学家估计,仅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由于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喷流方便开采,也不像煤炭那样物理状态稳定,在开采搬运过程中甲烷会大量挥发,产生的温室效应要远大于二氧化碳。这也让它的开发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站因为建造周期长、环境影响大,争议一直很大。与此相反,一度因切尔诺贝利事故令人谈虎色变的核能,近年却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核能发电将占总发电量27%。除了核电,近年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烧电站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他们距离真正大规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长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