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航石化多少个加油站
中国石油行业三桶油之外,还有一霸叫中航油,其在当年是一个快关门的,落魄的新加坡公司,在北大学霸陈久霖的带领下,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就成长为一方霸主。
中航油
其当年甚至垄断了全国100%的航空加油设施和油料,2003年,就连国资委都盛赞中航油,说它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国企的样板企业,却在2004年年底突然间轰然倒塌。
陈久霖
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间高盛,三井又给中航油布下了怎样的一个局?
今天咱们就来揭秘下,当年震惊世界的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的崛起
1993年,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在新加坡成立了中航油,但起初几年一直没啥起色,都快到了关门的地步。
陈久霖临危受命,当时可动用的资金仅有20万美元,就在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航油逆风翻盘。
1997年中航油的市场份额占中国进口航油的2%,而到2001年的时候,中航油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100%,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
虽然是国企,也具有现代企业完整的架构,但陈久霖为中航油所做的贡献,也让这个公司形成了一把手一言堂的局面,这也为后来中航油事件埋下了一个伏笔。
陈久霖在当时觉得都已经把这个航油进口市场做到极致了,公司想要继续发展,成为中国真正的第四桶油,就需要玩点新花样,所谓瞌睡送枕头,高盛就为陈久霖抛来了橄榄枝。
第一次接触期权
2003年3月24日,这天美国人的飞机坦克开进了伊拉克,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本来国际社会觉得萨达姆多少还能抗一抗,这也会让国际油价下滑,可谁成想,结果简直就是一边倒,刚一接触伊拉克就溃不成军,三天后国际油价就在缓慢回升。
也就是在3月27号,中航油的经贸副主任说,公司可以趁伊拉克战争,通过投机石油期权交易来套利。
而陈久霖的回复则非常简单,“如果有利润就批准”。得到老总指令,经贸主任就放手去干了。
期权交易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在证券交易所买的,这也就是大家常说场内交易,但中航油玩的期权交易则是风险和收益更大的场外交易,也就是一个公司和另一家公司签订协议进行对赌。
而中航油第一个对赌的公司叫做杰润,这家公司你很少听过,他是高盛旗下的一家贸易公司,其曾经一度贡献出了高盛一年一多半的净利润,绝对是个高端玩家,玩期权玩金融衍生品,高盛出来吼一嗓子,估计都没人敢吭声。
高盛
而中航油作为一个新手小白跟业界大拿对赌,居然还赌赢了,中航油看涨,杰润看跌,结果3月28号,油价就开始了上扬,没几天,中航油牛刀小试就赚了高盛200万美元,这钱赚的简直太容易了,比吭哧吭哧的把油从外边拉回来,再送到机场,再吭哧吭哧的去给飞机加油,中间就挣个辛苦钱,这钱赚的简直爽歪歪啊。
但是用正常的思路想想,一边是玩期权的小白,一边是玩期权的祖师爷,小白能玩过祖师爷?这两百万还真是高盛送给中航油裹着糖衣的毒丸。
过犹不及
赚快钱的快感再叠加上来自中国和国际对中航油的认可,陈久霖多少有些飘飘欲仙的感觉。
一年4000万的年薪,无数的荣誉加身,但是中国有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志得意满的时候要切记,小心方能驶得万年船啊,但在新加坡的陈久霖却把这些话忘了个干净。
当然,能把中航油从倒闭边缘发展成为巨无霸,陈久霖自然不是平庸之辈。
他自是知道,这次挣的200万美元是有侥幸心理,但既然石油投机能够来钱这么快,那何不研究研究,而研究的对象就是跟自己对赌的那个大拿高盛。
发现赚钱的秘密
高盛这次跟自己的对赌,为什么要做空呢?他翻看了高盛之前的所有交易以及国际油价,他豁然发现,原来高盛做空期权是有历史数据支撑的,即使是在战乱的年代,原油的价格也没有超过50美元一桶,所以高盛做空的大方向是对的,只是在跟自己做交易的这个时间点方向错了而已。
陈久霖和他的团队似乎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秘密一样,2003年底开始改变策略,也开始反过来做空石油期权。而其交易的操盘手在短短几天,就把中航油的仓位拉高到了200万桶。
起初还有小赚,但到2004年的时候,情况有些不对了,油价并没有持续性的下跌,而是开始了不断地攀升,而且还有部分合约就快要到期了,陈久霖有点慌了,虽然也萌生过平仓的想法,但还是觉得应该找个懂行的前辈去问问,给指条明路。
与虎谋皮
而他找的前辈,正是自己的交易对手高盛杰润,当然陈久霖觉得大家都是生意人,都是为了赚钱,你给指导指导,高盛的人一看这小白还真的不是一般的白啊,于是他们就挖了一个更大的坑。
至少在面子上,杰润爽快地就答应了帮助中航油出一份报告,指导陈久霖下一步该怎么操作,但是前提,肯定是要提供中航油的期权组合,这绝对是一个公司的绝密,只有少数几个高层和交易员知道,但陈久霖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把全部的商业机密,一丝不挂的展现在杰润面前。
高盛不愧为高盛,连夜赶工,五天就给陈久霖交付了一份建议书。
双方重新签署了一份协议,同意结束之前所有的协议,然后签了一份更大做空期权合约。
看着内容详尽的期权协议,陈久霖终于缓了口气,觉得心里有底了,毕竟经高人指点后,自己也不是个纯小白了。
但是陈久霖有一点没想到,小布什为什么要打伊拉克,真的是要毁掉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就是冲着石油去的嘛。
石油商人拿到石油后要干嘛,要赚钱啊,怎么赚钱呢,肯定是拉高价格啊,这是很朴素的道理,而由高盛,壳牌,英国石油公司等等这样的公司所组建的期权交易所,想挣钱,肯定也是在油价上涨中获利啊,所以高盛怎么会希望中航油挣钱呢,于是给陈久霖出的方案就是继续持有空头合约。
赌徒的心理
当陈久霖拿到2004年第一季度财报的时候,顿时傻了,账面亏损了580万美元。这个时候到底是停止投机,还是继续空头持有,成为了摆在陈久霖面前的两难选择。
这样的感觉跟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赌徒是不是非常相像呢。
但公司毕竟是公司嘛,肯定是有一套风险控制机制的,当时中航油有规定,一个交易员有50万美元的亏损上限,一旦到了这个上限,无论如何都要平仓离场,而当时公司有10个交易员,所以理论上10个人同时亏到上限就是500万美元。
但实际上,陈久霖下边的两个交易员的亏损就达到了500万美元,可见当时的陈久霖在公司已经是一言堂了,规定制度已经都成了摆设,如果陈久霖真按照规定来做,可能现在依然是风风光光的大企业老总,也不至于遭受牢狱之灾。
但赌徒的心理大家都懂的,即使输了,也要死扛下去,觉得总有赢得那么一天。
但更危险的是,陈久霖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在跟着领导一起赌,最终陈久霖和其团队决定继续做空,提出把到期的合约买回来,然后改成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这就是俗称的展期。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旦油价继续上涨,中航油的风险也将成倍地放大。
但是天不遂人愿,到2004年6月份的时候,油价已经涨到了40美元一桶,中航油的账面亏损已经达到了3000万美元,这个时候陈久霖更是骑虎难下了,平仓出局,恐怕自己的未来都要葬送在这了。
认自己的对手当老师
于是又以谦卑的姿态去找了自己的老对手杰润,因为此时最大的期权交易对手是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杰润只是第二大对手,而陈久霖希望杰润能够出手站在自己一边,而杰润一看这中航油还真的亏了不少,就诚心诚意的提了五条建议,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杰润给你提的建议是有依据的,只要按照我的方案,在波动的油价中可以盈利或者至少也是够本的,就是再亏也亏不到哪里去,你安心就好。
恰好此时,白衣骑士三井住友银行出面,以中航油在三井户头上的1326万美元货款为抵押,贷给中航油1350万美元,以用来补仓。不得不说杰润跟三井合作的真是轻车熟路啊。
得到了杰润的的安慰和三井的贷款,陈久霖的心才算平复了些,于是按照杰润的方案,第二次跟杰润签署了期权重组协议,继续加大保证金做空。
末日来临
但是诡异的是,陈久霖研究了过去21年的石油数据,从来就没超过50美元,可是在2004年10月份居然突破了50美元,依然没有掉头向下的迹象。
而此时中航油的交易盘口已经达到了5200万桶,而中航油每年进口的石油总额也不过1500万桶,这三个月的期权交易数量已经相当于过去三年半进口的总额了。
这个量级已经达到了恐怖的程度。也就是说此时的账面亏损都已经达到了1.8亿美元,而中航油的净资产只有1.5亿美元。
而更可怕的是陈久霖为了维持不被平仓,在不断地追加保证金,把所有的流动资金,银团贷款等等的所能筹到的钱都追加了保证金。
但即使是这样,依然有高达8000万美元的缺口,陈久霖依靠自己的能力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无奈之下,陈久霖秘密飞往北京母公司总部,在董事会上嚎啕大哭,因为外汇管制问题,从国内巨额汇款到新加坡,需要很长时间的审批,远水解不了近渴。
被前辈逼上绝路。
当陈久霖被逼上绝路的时候,曾经自己的指导老师露出了瘆人的獠牙。
刚才说了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是中航油最大的交易对手,但是在2003年年初的时候,高盛斥资12.7亿美元成为了三井住友银行的大股东,而这家银行又是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的大股东,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中航油的第一大,第二大交易对手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高盛。
10月26日,在高盛的授意下,日本三井向中航油催缴保证金,无奈之下,陈久霖不得不在55.43美元的历史最高位部分斩仓,而这一下子就从账面亏损变成了实际亏损1.32亿美元。之后的11月又数度被强行平仓,到11月30号,中航油发布了一则震惊世界的公告,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12月1号,中航油宣布破产保护。
随着中航油的巨额单量被强行平仓,油价好像收到了命令一样,调头向下,油价狂跌。如果陈久霖能减持到2005年,中航油不但不会破产,把5.5亿美元的窟窿给堵上,甚至还能盈利,但高盛真的能让中航油看到2005年的太阳吗?
陈久霖最终因内幕交易罪等罪名,被新加坡法院判处四年零3个个月监禁,不禁令人唏嘘。
希望中国的企业警钟长鸣吧,与欧美百年的金融玩家玩金融,处处都要留心眼,千万不要被卖了还傻乎乎替别人数钱呢?
㈡ 中航油事件体现了哪些金融风险类型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人们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规模如此之大的损失?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难道没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如果有,中航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导致如此巨大规模损失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这么大的损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公司在损失逐步增加的过程中为何没有及时采取止损措施?这些疑惑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我国监管机构只批准少量企业从事以套期保值(即对冲风险)为目的的国际衍生产品交易,中航油即是一家为中国航空业进口油料并被监管机构许可从事石油套期保值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中航油从事的交易是如何由石油价格套期保值走向了石油价格投机的呢?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市场经济中投资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对冲与投机的区别。
近一二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因从事衍生产品交易而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到美国橙县和我国的中航油,有些人对衍生产品已经谈虎色变。面对这些惨痛教训,我们今后还能否继续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国内金融市场还能继续开设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吗?由此我们将审视风险管理的另外一个基本问题,即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中航油事件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和美国橙县事件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事件的主角都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大和银行的井口俊英和美国橙县的罗伯特·西特罗恩在事发前都是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交易高手,被市场誉为“明星交易员”。尽管中航油的陈久霖在衍生产品交易上还算不上“明星交易员”,但近年来也是颇为风光的“明星企业家”。然而,这些“明星”最后都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着名的“流氓交易员”。为什么闯大祸的往往都是“明星”?这种现象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风险的双侧性和管理“明星”风险。
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作为在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上市的现代公司,作为少数几个被批准具有从事海外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国有企业,作为在国际能源产品市场上代表中国的重要交易商,中航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架构。既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配置了专职的风险经理和风险管理主管。对每个交易员的亏损限额都有明确规定:凡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将自动平仓。据报道,中航油只有10位交易员,即便按照10位交易员同时亏损最大限额计算,整个公司的最大损失也不应超过500万美元。然而,中航油最终的实际损失达到内部控制机制设定限额的100多倍,可见其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显然早已沦为地地道道的“花瓶”。
现代风险管理有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风险管理自上而下的原则;二是风险管理独立并建立在良好公司治理架构基础上的原则。前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强调的是公司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首要责任,他们负责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推动风险管理,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风险管理的责任也越大,更重要的是,高级管理层本身也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后者认为,在股东所有和经理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中,风险管理应该独立于具体承担风险的经理和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直接向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汇报。这是因为,在市场中承担风险的经理可能由于多赚钱拿到更多奖金,赔钱则由公司(股东)承担。这种不对称的风险激励而使得经理们具有承担高风险的偏好,自我控制风险的动力减弱。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新加坡以年薪高达300多万美元而被誉为“打工皇帝”,而他给公司造成的5.5亿美元的损失却只能由公司的股东承担。因此,如果中航油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够真正独立于“打工皇帝”陈久霖并将公司的风险承担和遭受的损失及时反映到董事会,中航油的损失料定会受到有效的控制。当然,中航油董事会也必须达到服务于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良好公司治理的要求。
中航油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系统最终沦为“花瓶”,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内控制度的失效使得任何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失去了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二是衍生产品交易由对冲风险的手段逆转为承担风险的投机甚至赌博的工具。中航油事件充分显示了内控制度有效性对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保障作用。正是认识到这个问题,基于国际风险管理最佳做法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倡导内部评级等高级风险量化方法和认可衍生产品等风险缓释技术的同时,提出了采用这些方法的制度条件,即必须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对冲与投机的区别
投机和对冲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种风险交易行为,但二者在概念上具有本质差异。前者的本质在于投机获利,是交易者基于对某种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测,采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基本策略,以期获取投机利润。投机本质上是以盈利为动机的风险承担行为。对冲交易的本质在于降低甚至消除风险,是交易者针对某种风险已经在其他资产或业务(通常被称为基础资产或标的资产)中已经存在的情况,采取反向的操作方式将风险抵消,从而使被对冲的基础资产或业务的未来价值和成本支出控制在所希望的水平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套期保值。例如,以进口航油为主营业务的中航油公司在国际油价高涨时面临进口成本上升的风险,因而具有套期保值的需求,可以选择买进石油期货或看涨期权,一旦石油价格上涨,买入的石油期货或期权所实现的盈利便可以抵补进口现货石油的成本上升。
尽管对冲和投机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但实践中二者的差别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模糊难辨。对冲是两笔交易的组合,是对冲交易与基础交易风险的冲抵,如果基础交易不存在,衍生产品交易就成了以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为目的的投机交易。比如,如果不是为了对冲进口石油面临的油价上升的风险,或者没有对进口石油套期保值的需求,单纯的期货交易就是一种投机获利行为。在5%的保证金制度下,5.5亿美元亏损意味着中航油的衍生产品交易规模至少高达110亿美元。以每桶50美元强行平仓价格计算,这相当于中航油要购买3000万吨燃油现货。但实际上中航油所供应的91家机场全年仅有500万吨航燃油需求。由此可见,中航油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已经远远超出了套期保值的范围,成为了纯粹的投机行为。
投机和赌博是市场经济中最容易让人们混淆的概念和行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风险的承担和对盈利的追求。但前者在市场经济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投资行为。作为投资者的投机者,其所追求的盈利在理论上表现为风险溢价,即所投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那部分。然而赌博本质上偏离了投资的范畴,赌博者所追求的是缺乏科学投资分析的某种极端盈利,这种盈利目标的实现通常只能凭借运气,但其结果大多是血本无归。
我们可以假设,中航油在建立空头仓位的初期还可能本着投机的心态,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基本面和油价历史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得出了油价下跌的预期。但随着油价的上涨,损失的积累,中航油试图加注扳本的赌博心理替代了最初的投资性投机心理,甚至在损失数亿美元的情况下竟然冒着被指控内幕交易的风险将公司15%的股票出售换来1亿多美元继续维持陷入巨额亏损状态的仓位。至此,中航油早已忘记了投资性投机所应该遵守的多样化分散风险、交易止损限额等风险管理规则,其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一场空前的“石油豪赌”,一场资金实力的对决。不幸的是,它遇到的对手恰恰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对决经验的国际对冲基金。
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经济,市场价格——包括商品、汇率、利率和股票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而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市场参与者以对冲风险的方式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于套期保值来降低风险,也可用于投机获利从而增大风险。近二三十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在风险加剧的环境中广大市场参与者普遍的风险管理需求,而并非少数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获利需求。在国际上,衍生产品用于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是受到普遍认同和鼓励的,而用于投机获利则常常受到严格限制和监管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市场化,衍生产品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一方面,随着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增加,以及国际投融资规模日益扩大,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国际利率风险等也在不断加大,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衍生产品来管理这些风险,否则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由于缺乏对冲机制而给投资者管理风险带来的局限日益明显,近些年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呼声不断,加快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深化的必然需求。
㈢ 中航油案例, 从内控角度分析
二、原因分析
(一)控制环境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事实先于规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易上的客观写照。中国证监会的监管人士向媒体透露了这样一个经过: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上市后并没有向证监会申请海外期货交易执照,后来证监会看到其招股书有期货交易一项,才主动为其补报材料。中航油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为掩护同国内监管部门展开博弈,倚仗节节上升的市场业绩换取控股方航油集团的沉默,从而进入期货和期权业务;而监管方对此不仅没有追究到底,还放任其“先斩后奏”的行为,直至投机和亏损的真实发生。而中航油的董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普华永道对公司董事会成员、管理层、经手交易员进行详细问询,出具了详细的调查报告。透过当事人之口,中航油(新加坡)这家一度被认为是“样板”的海外国企,内控混乱不堪、主事人不堪其任、治理结构阙如纸上谈兵。
(二)风险意识薄弱
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手册》设计完善,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合在一起,全盘监控。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而在3月28日获悉580万美元的亏损后,陈久霖本人同意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Cindy Chong和交易员Gerard Rigby提出的展期方案。这样,陈久霖亲自否定了由他本人所提议拟定的“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风险管理条例,也无异于对手下“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事实上的认可。
(三)信息系统失真
中航油(新加坡)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在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份的财务统计报表上,新加坡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好。但实际上,2004年6月,中航油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但在财务账面上没有任何显示。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这么大的一个漏洞就被陈久霖以做假账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掩盖了这么久,以至于事情的发生毫无征兆。
(四)管理失控,监督虚无
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身,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其次,即使李永吉想审阅年报,也有困难。因为身为海外上市公司董事,他英语不好,所以不能从财务报表中发现公司已经开始从事期权交易。荚长斌兼任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及中航油集团总裁。他强调,由于中航油集团并没有其他子公司在中国以外上市,所以董事的职责对他而言是不熟悉的。他指出,直到2004年11月30日,董事会一直都没有对陈久霖有“真正的”管辖权。与李永吉一样,荚长斌声称,语言障碍使得他对中航油(新加坡)缺乏了解和监管,而且,尽管身为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他的财务信息却来自位于北京的中航油集团财务部。同时,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失效、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功能虚化、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中航油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三、思考
中航油事件给大型国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企业的重视。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败,更是引发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新思考:
(一)必须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经营管理者实质上拥有了企业控制权,由此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评价自己,势必产生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如何实现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受到保护。
(二)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是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在整个组织内部制定协调一致的目标,找出企业关键性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设置关键控制点。由于有限的管理资源和可观的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精力不能放在所有的细枝末节上,所以,就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特别重视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的最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决策者判断、控制和驾驭风险的能力。
(三)应从关注内控建立转向内控运行和评价。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设计内控时,也是花了相当大精力的,但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措施。因此,内控必须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促使它的执行。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公司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任何重要的审计决策都经董事会批准。这既保证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其权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内审部门通过对内控的审查和评价,可以从中找出控制薄弱点,发现内部控制不尽完善和执行无力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以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
(四)内控的对象应从基层转向高管。
中航油事件的致命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一个表面看起来制度规章明确、组织健全、人员齐备、技术先进的内控或风险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这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他们是内控的首要责任主体和最基础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绝对权力,所以高层领导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的整个内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则,高层领导将具有超越内控约束的特殊权力,从而导致整个内控或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
㈣ 石油现货交易是骗局吗
是骗局!而且是中国现在的惊天骗局中,比赌场还黑,对方可以看你的牌,你的亏损就是骗子的利润,你交易的对手就是骗子,没有第三人,你说你能盈利吗!
看了以下骗子的回答,我就问你一句,如果投资者盈利了,利润从何而来?如果投资者亏损了,利润去了那里?我从商店买了一件东西,我掏钱,别人给我东西,这叫现货交易,请问你们东西在那里?我得到了什么东西?空买空卖,以获取客户的亏损和收取高额的手续费为盈利来源,是赌博么?根本就是骗局中!所谓的老师和客服的收入就是来源于你有亏损,要不这些人为什么这么丧尽天良!!!!!
你想想如果有你有一个赚大钱的办法,你向别人说么?如果有人给你20%利息投资,你会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