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是一次还二次资源
什么叫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所谓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等。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产品,称为二次能源,例如: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氢气和焦炭等等。
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而非再生能源包括:的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它们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点,便少一点。
Ⅱ 何为石油的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
1、一次加工是通过常压、减压蒸馏得到轻、重直馏产品。
2、二次加工过程是将直馏产品加工成汽、煤、柴等燃料商品。
3、三次加工过程是将炼厂气等其他产品加工转化成各种油品及化学品。
一次加工产品可以粗略地分为:
1、轻质馏分油(见“轻质油”),指沸点在约370℃以下的馏出油,如粗汽油、粗煤油、粗柴油等;
2、重质馏分油(见“重质油”),指沸点在370〜540℃左右的重质馏出油,如重柴油、各种润滑油馏分、裂化原料等:
3、淹油(又称残油)。习惯上将原油经常压蒸馏所得的塔底油称为重油(也称常压渣油、半残油、拨头油等)
(2)石油二次运动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炼油装置按原油炼制工艺和产品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其一为燃料型,在这种类型炼厂石油经常减压蒸馏分出石脑油、煤油、柴油馏分。石脑油经预加氢、异构化、重整等过程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煤油和柴油馏分经加氢精制成为煤油、柴油产品,将重质油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焦化等过程使之轻质化最大限度地生产轻质油品;
2、其二为燃料-润滑油型炼厂:这种炼厂汽油产量要少一些,除了汽、煤、柴油品外,减压馏分在润滑油制造装置内经溶剂精制、脱蜡及补充精制等加工生产出各种润滑油及其基础调和组分;
3、炼油-化工型炼厂:这种类型炼厂出生产油品外,还以石脑油等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烃等石油化工原料;以重整汽油、裂化汽油为原料生产芳烃、以煤油为原料生产高级醇的正构烷烃等。
Ⅲ 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资源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97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971年8月至197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97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