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吨石油全部燃烧能产生多少物质每种物质的数量
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 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有 4 类:炔烃 ( 乙炔 ) 、烯烃 ( 乙烯、丙烯、丁烯和丁二烯 ) 、芳烃 ( 苯、甲苯、二甲苯 ) 及合成气。由这些基础原料可以制备出各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和合成材料 天然气化工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简称天然气化工。其主要内容有: 1 )天然气制碳黑; 2 )天然气提取氦气; 3 )天然气制氢; 4 )天然气制氨; 5 )天然气制甲醇; 6 )天然气制乙炔; 7 )天然气制氯甲烷; 8 )天然气制四氯化碳; 9 )天然气制硝基甲烷; 10 )天然气制二硫化碳; 11 )天然气制乙烯; 12 )天然气制硫磺等。 100×104 t 原油加工的化工原料 据资料统计, 100×104 t 原油加工可产出:乙烯 15×104 t ,丙烯 9×104 t ,丁二烯 2.5×104 t ,芳烃 8×104 t ,汽油 9×104 t ,燃料油 47.5×104 t 。 炼油厂的分类 可分为 4 种类型。 1 )燃料油型生产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和锅炉燃料。 2 )燃料润滑油型除生产各种燃料油外,还生产各种润滑油。 3 )燃料化工型以生产燃料油和化工产品为主。 4 )燃料润滑油化工型它是综合型炼厂,既生产各种燃料、化工原料或产品同时又生产润滑油。� 原油评价试验 当加工一种原油前,先要测定原油的颜色与气味、沸点与馏程、密度、粘度、凝点、闪点、燃点、自燃点、残炭、含硫量等指标,即是原油评价试验。� 炼厂的一、二、三次加工装置 把原油蒸馏分为几个不同的沸点范围 ( 即馏分 ) 叫一次加工;将一次加工得到的馏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叫二次加工;将二次加工得到的商品油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工艺叫三次加工。一次加工装置;常压蒸馏或常减压蒸馏。二次加工装置:催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烃基化、加氢精制等。三次加工装置:裂解工艺制取乙烯、芳烃等化工原料。� 辛烷值 辛烷值是表示汽油在汽油机中燃烧时的抗震性指标。常以标准异辛烷值规定为 100 ,正庚烷的辛烷值规定为零,这两种标准燃料以不同的体积比混合起来,可得到各种不同的抗震性等级的混合液,在发动机工作相同条件下,与待测燃料进行对比。抗震性与样品相等的混合液中所含异辛烷百分数,即为该样品的辛烷值。汽油辛烷值大,抗震性好,质量也好。 十六烷值 十六烷值就是表示柴油在柴油机中燃烧时的自燃性指标。常以纯正十六烷的十六烷值定为 100 ,纯甲基萘的十六烷值定为零,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可以得到十六烷值 0 至 100 的不同抗爆性等级的标准燃料,并在一定结构的单缸试验机上与待测柴油做对比。 催化裂化主要化学反应 1 )裂化反应。裂化反应是 C-C 键断裂反应,反应速度较快。 2 )异构化反应。它是在分子量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烃类分子发生结构和空间位置的变化。 3 )氢转移反应。即某一烃分子上的氢脱下来,立即加到另一烯烃分子上,使这一烯烃得到饱和的反应。 4 )芳构化反应。芳构化反应是烷烃、烯烃环化后进一步氢转移反应,反应过程不断放出氢原子,最后生成芳烃。 焦化及其产品 焦化是使重质油品加热裂解聚合变成轻质油、中间馏分油和焦炭的加工过程。产品有: 1 )气体; 2 )汽油; 3 )柴油; 4 )蜡油; 5 )石油焦。� 加氢裂化的主要原料及产品 加氢裂化的主要原料是重质馏分油,包括催化裂化循环油和焦化馏出油等。它的产品主要是优质轻质油品,特别是生产优质航空煤油和低凝点柴油。 催化重整工艺在炼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这是因为它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能把辛烷值很低的直馏汽油变成 80 至 90 号的高辛烷值汽油。二是能生产大量苯、甲苯和二甲苯,这些都是生产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基本原料。三是可副产大量廉价氢气。 溶剂脱沥青在炼厂中的地位 溶剂脱沥青装置既是生产重质润滑油的 " 龙头 " 装置,又是一个重油加工装置,它在炼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减压渣油经溶剂脱沥青装置后,脱除沥青质、胶质和含金属的非烃化合物。脱沥青油既可做重质润滑油原料,又可做催化裂化原料;脱油沥青直接调合成道路沥青或氧化成建筑沥青,重质润滑油料在脱蜡后还可生产地蜡。 国内外脱蜡工艺方法 冷榨脱蜡、混合溶剂脱蜡、分子筛脱蜡、尿素脱蜡、细菌脱蜡、催化临氢降凝及喷雾脱蜡等方法。� 乙烯的主要用途 乙烯用量最大的是生产聚乙烯,约占乙烯耗量的 45% ;其次是由乙烯生产的二氯乙烷和氯乙烯;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和乙二醇。另外乙烯烃化可制苯乙烯,乙烯氧化制乙醛、乙烯合成酒精、乙烯制取高级醇。 丙烯的主要用途 丙烯用量最大的是生产聚丙烯,另外丙烯可制丙烯腈、异丙醇、苯酚和丙酮、丁醇和辛醇、丙烯酸及其脂类以及制环氧丙烷和丙二醇、环氧氯丙烷和合成甘油等。 丁烯的用途 丁烯的利用是以混合丁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为主,约占丁烯消费量的 60% ,另有 11% 的混合丁烯用作工业或民用燃料。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的丁烯仅占丁烯消费量的 29% ,其中正丁烯主要用于丁二烯的生产,其余用于生产顺丁烯二酸酐和仲丁醇、庚烯、聚丁烯、乙酸酐等。� 丁乙烯的用途 丁二烯是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由于二烯可生产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也可生产聚丁二烯、 ABS 、 BS 等树脂。此外还可生产丁二醇、己二胺 ( 尼龙的单体 ) 。 苯的主要用途 苯的最大用途是作为生产苯乙烯的单体原料,约占世界苯消耗量的 50% 。环已烷和苯酚也是苯重要消费领域。二者各占苯消费量的 15%-18% 。此外,苯胺、烷基苯、顺丁烯二酸酐也都是由苯生产的重要衍生物。� 目前我国的化肥品种 有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氨水、液氨、硫酸铵、重过磷酸钙、普钙、钙镁磷肥、磷酸铵、氯化钾、硫酸钾、微量元素脂料、腐殖酸类肥料等。 酚精炼及在炼厂中的地位 目的是除去润滑油中非理想组分、提高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改善油品的粘温性能和色度,降低酸值和残炭值。地位:酚精制是润滑油生产的一个重要生产工序。从蒸馏来的减压二、三、四线和丙烷脱沥青来的残渣油料,首先经过酚精炼、然后经脱蜡,补充精制,调合生产成品润油油。因此,酚精炼在炼厂的润滑油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流体的流量与流速种类 流体的流量和流速,可分为质量流量、质量流速与体积流量、体积流速两种。质量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或设备的任一截面上的流体质量。质量流量通常用符号 G 表示,单位为 kg/s 。体积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或设备的任一截面上的流体体积。体积流量通常用符号 V 表示,单位为 m3/s 。质量流速是,单位时间内,管道或设备的单位截面上流过的流体质量。通常用符号 WG 表示,单位为 kg/s·m2 。体积流速是,单位时间内,管道或设备的单位截面流过的流体体积。体积流速通常用符号 WV 表示,单位为 m3/s·m2 或 m/s 。 重度、密度、比重 单位体积的物料所具有的重量,称为重度,单位: kg/m3 。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物质质量称为密度,单位: g/cm3 。比重是指物质的重量与同体积的纯水在 4℃ 时的重量之比。液体比重是指相同体积的液体重量与水的重量之比,是一没有单位的数值。 粘度 流体在流动时,相邻流体层间存在着相对运动,则该两流体层间会产生摩擦阻力,称为粘滞力。粘度是用来衡量粘滞力大小的一个物性数据。粘度有动力粘度,其单位:帕斯卡秒 (Pa·s) ;运动粘度是在工程计算中,物质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其单位为: (m2/s) 。在石油工业中还使用 " 恩氏粘度 " ,它不是上面介绍的粘度概念。而是流体在恩格拉粘度中直接测定的读数。� 当前车用汽油牌号 90# 、 93# 和 97# 三个牌号,仍保留 70# 老牌号。汽车的压缩比为 7.0 以下的东风、解放等老式汽车用 70# 车用汽油。汽车的压缩比在 7.0 以上的新式汽车如:桑塔那、奥迪、解放 CA141 、跃进 NJG131 等小轿车用 90# 汽油。� 含铅汽油的毒性 四乙基铅有强烈的毒性,它通过皮肤、呼吸道或食道进入人体并不易排出,积累一定程度就有中毒现象,轻度引起失眠、恶心、头痛、血压降低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当前柴油的品级和牌号 有优级品、一级品、合格品。牌号有 10# 、 0#-10# 、 -20# 、 -35# 、 -50# 。� 企业能量平衡技术指标 主要有 4 项技术指标: 1 )单位能耗:单位产量或单位产值的某种能源消耗量; 2 )单位综合能耗:单位产量或单位产值的综合能耗量,以吨标准煤 /t 、 t 标准煤 /× 104 m 或吨标准 /×104 元表示; 3 )设备效率:有效能量 / 供给能量 ×100% ; 4 )企业能源利用:企业有效利用能量 / 企业总综合能耗量 ×100% 。笗£之‰恋… 回答采纳率:30.5% 2009-01-24 19:27 原油中碳元素占83%一87%,氢元素占11%一14%,其它部分则是硫、氮、氧及金属等杂质。
B. 全国石油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一)石油储量
1.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探明程度33.72%,进入勘探中期,正处于储量增长的高峰阶段。取综合预测的汇总结果进行分析,2006~2020年,全国石油探明储量仍处于高峰阶段,2006~2010年年均探明9.65×108t,2011~2015年年均探明9.74×108t,2016~2020年年均探明9.48×108t,均高于“十一五”的年均探明8.78×108t。2021~2030年,探明储量年平均值仍维持在8.2×108t。2006~2030年,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合计为226.42×108t。
与美国对比看,1996年以来,我国的石油储量保持平稳上升的势头,与美国1946~1966年的高基值增长阶段相当。我国的石油储量增长高峰期应该延续20~25年,储量增长明显下降的态势应该在2020年以后出现(图5-16、表5-22)。
图5-16 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表5-22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2.大区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汇总结果来看,东部区石油探明储量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4.14×108t、3.88×108t、3.53×108t、3.0×108t、2.52×108t;从2006~2010年年均探明储量4.14×108t降到了2026~2030年均探明储量2.52×108t,25年中,降幅接近一半。中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1.60×108t、1.59×108t、1.50×108t、1.46×108t、1.41×108t,降幅只有12%;西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在2020年前呈现先缓慢上升,之后逐步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2.29×108t、2.45×108t、2.69×108t、2.58×108t、2.32×108t,总体波动不大。南方区随着勘探的加强,预计在2010年以后将会出现较好的储量发现,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为0.01×108t、0.06×108t、0.10×108t、0.11×108t、0.11×108t;青藏区由于地理条件所限,2020年以后可能会有石油探明储量,预计2021~2030年年均探明0.11×108t;海域区的石油探明程度还比较低,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1.62×108t、1.78×108t、1.66×108t、1.43×108t、1.23×108t,储量上升的态势还能持续10年以上,2020年之后有所下降,至2030年年探明石油储量仍能保持在1.0×108t以上(表5-23)。
表5-23 大区石油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地质储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
2006~2030年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总体呈平缓下降趋势,但年探明储量维持在8×108~10×108t之间,与过去50多年的勘探历史比照来看,属于稳定增长的高峰期。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储量发现的最高峰,但整体还属于储量发现的初期;1985年以来为高峰平台期,主要特点是储量稳定增长,年均在6×108t以上,波动不如勘探初期那样强烈。
目前,我国的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33.7%,预计“十一五”将累计探明48.25×108t,2010年探明程度达到40%以上;2020年探明程度为52.6%;2030年探明程度为63.3%,届时将进入储量发现的衰减期。2006~2030年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6.42×108t左右,年均探明9.06×108t(表5-24)。
表5-24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石油地质储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鄂尔多斯、塔里木、渤海湾(海域)、松辽和准噶尔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别为40.41×108t、35.09×108t、32.41×108t、30.78×108t、26.04×108t、19.51×108t,对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贡献率为17.85%、15.50%、14.31%、13.59%、11.50%、8.62%,累计达81.37%,大盆地依然是未来全国石油储量增长的主体。而盆地对储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渤海湾(海域)、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变大,准噶尔盆地基本持平。
(3)中西部与海域储量增长可弥补东部储量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为57.10%,东部为40.90%,2010年后东部的年增储量呈下降之势,中西部上升,海域略有下降,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可达64.42%,东部降为32.73%,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贡献率达到2.86%,东部老油区的储量发现的减少可得到其他地区的补充。
(二)石油产量
1.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处于平稳上升阶段,尚未达到高峰值。通过将各盆地石油产量预测结果汇总,得到全国的石油产量增长趋势。从汇总结果看,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9 036×104t、20 559×104t、21 700×104t、22 182×104t、21 777×104t,我国石油产量在今后15~20年内还将进一步稳步上升,在2021~2025年之间达到高峰,高峰产量达到2.22×108t以上,202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2030年之后产量将降到2.1×108t以下(图5-17、表5-25)。2006~2030年,全国累计产油52.88×108t。在以上储量和产量情况下,可保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基本稳定在22×108~25×108t,变化基本平稳,储采比在11左右,基本合理(图5-18)。
表5-25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图5-17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图5-18 石油地质储量、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变化趋势
2.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25年东部区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石油产区,但其产量逐渐下降,在全国的比重明显减小,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0 508×104t、10 265×104t、10 224×104t、10 137×104t、9 642×104t;中部区将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产量的快速上升而在全国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2 348×104t、2 697×104t、2 816×104t、2 867×104t、2 903×104t;西部区石油产量上升最快,2030年还未达到高峰值,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067×104t、3 789×104t、4 390×104t、4 777×104t、4 926×104t;南方区的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在2020年以后将会有较明显的增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4×108t、10×108t、10×108t、20×108t、24×108t;青藏区预计在2025年以后各项条件能够成熟,会有一定的石油产量,2026~2030年年均产量24×108t;海域区的石油产量在2020年之前增速较快,之后增速放缓,并在2025年以后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117×108t、3 799×108t、4 261×108t、4 380×108t、4 187×108t(表5-26)。
表5-26 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产量平稳增长,2030年仍保持在2×108 t以上。
2006~2030年我国石油产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在2016~2025年达到最高值,年均产量2.2×108 t,在2025年后开始下降,2030年还能维持2.1×108 t的水平,之后将降到2.1×108 t以下。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出程度为21.1%,预计“十一五”累计产量9.59×108t,2015年产出程度超过30%,2030年产出程度达到46.0%,整体进入开发的中后期。2006~2030年可累计产出52.88×108 t,超过了目前我国石油的累计产量(表5-27)。
表5-27 全国石油产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产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海域)、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其累计产量分别为12.87×108t、10.84×108t、6.73×108t、6.03×108t、4.968×108t、3.86×108t,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24.34%、20.49%、12.73%、11.39%、9.38%、7.29%,累计达85.62%,在未来全国石油产量增长中占主导地位。而盆地对产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延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和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渤海湾(海域)、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逐步变大。
(3)中西部与海域产量的增长可弥补东部产量的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44.82%,东部为55.20%,占主要地位,之后东部的产量逐渐下降,中西部与海域则快速上升,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已达55.18%,东部降为44.28%,两者的比例已发生了互换。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石油产量仍然较少,东部老油区的产量递减主要靠中西部与海域补充。
(4)石油产量至2030年保持在2.1×108t水平,有资源保证。
首先,2005年底,我国静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90×108t,2005年的产量为1.82×108t,储采比为13.7。近25×108t的剩余可采储量提供了产量增长的基础。
其次,未来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将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通过新区勘探获得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二是未动用储量的动用,三是老油田通过提高采收率技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
新增石油可采储量。2006~2030年全国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0×108t左右,年均探明8.5×108t以上,按2005年新增储量的采收率18%计算,到2030年可累计新增加石油可采储量39.3×108t。
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目前已探明未动用储量中还有10×108t石油地质储量可投入开发,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2×108t。
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平均为27.1%,除去大庆油田高达41.1%的采收率,其他已开发油田平均采收率只有22.7%,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油田采收率相比差距较大,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潜力还比较大。按照中石油水驱采收率年均提高0.2%考虑,预计2030年前可提高5%~7%,此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5×108~7×108t。此外,通过加大对注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以及微生物驱等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储备和推广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如大庆油田通过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2%以上。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条件下,按平均采收率提高5%~10%,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可达到32%~37%,预计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约9×108~11×108t。
以上各部分相加,则到2030年我国将共有约75×108t石油可采储量,在2.1×108t的水平稳产20年是有储量保证的。
C. 为什么石油污染是海洋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来自:第一,陆地上的各种内燃机和车辆。它们排放的含油废气经由大气最终沉降入海,估计全世界仅汽车排出的废气每年就将180万吨石油带入海中。第二,港口、码头石油和石油产品的泄漏。沿海城市的工厂,尤其是炼油厂,也将大量石油带入海中。近年来,储油设施有所发展,目前有的国家已建成高60米、直径82米、储油能力达7万吨的海底油库。一旦发生事故,将给海洋带来灾难性的污染。第三,海上石油勘探、开采。全球石油最终储量约2954亿吨,其中约有1/3在海底。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在海上进行石油勘探,其中约23个国家开采海上油田。海上的钻井、试油、井喷、事故性漏油,都会造成污染。据不完全统计,1955—1980年间,世界上共发生较大的海上钻井事故131起。平均1000口油井要发生1次少量溢油事故,平均10000口油井发生1次油井事故。第四,海上石油运输。现在世界每年石油产量约30多亿吨,其中约5亿吨来自海底油田,约10亿吨从产地到消费地是通过海上运输,并且运输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上共有油轮4000多艘,其中2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约700艘。油轮在营运期间会排放出废油和舱底油污水、油泥、燃油舱的压舱水、油船的货油舱压舱水及洗舱水,输油管及连接部位也会漏油。据估计,每年因人类活动进入海洋的石油约达1000万吨。
在黑海,由于有5万多艘海轮航行,每年因事故在海上泄漏的石油达到11万吨,一些海域甚至漂浮着成片的油污,并形成油膜,对黑海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由于注入黑海的淡水较少,有专家警告,如再不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几十年后这里将可能变成死海。
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重的是溢油污染。溢油量有时可达几十万吨,大量的石油瞬间溢散入海洋,危害严重。溢油主要来自船舶作业和船舶事故,以及石油平台、储油和输油设施的偶发性事故。油船事故溢油每年约40万吨,占入海石油总量的10%~15%。其中约75%的事故发生于港口船舶正常作业,如装卸油。但这类事故溢油量较小,其中92%以上小于7吨,每年的总溢出量不到2万吨。而油轮碰撞与搁浅事故所造成的溢油,其中约有1/4都在700吨以上。1956—1980年,全世界发生10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约101起。我国在1974—1984年期间发生的100吨以上的溢油事故为19起。
目前海洋石油污染最多的来源是油船海难事件。船舶,主要是油轮在航行途中因触礁、碰撞、搁浅和失火等意外情况而遇难,所载石油全部或一部分流入海洋。在一般情况下,一旦油船沉入海中,油舱或油槽里的油料便通过甲板上的漏洞或裂缝源源不断地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海岸警备队查明有61艘油船,总载油量84万吨沉没在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并不断冒出油来。另外,船舶沉没后,即使当时船舶油槽中的油品没有泄漏,但在甲板被海水腐蚀穿孔之后仍然会泄漏出来。如1940年4月,一艘德国巡洋舰在挪威奥斯陆峡湾沉没,到1969年才开始漏出油来。
D. 一吨原油大概能提炼出多少汽柴油
我们仅以目前国内的提炼水平,看看中石油和中石化提炼原油出产产品的平均水平.必须先明确一点,国内出产的原油以高硫高酸的重质原油为主,而中石化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根据2004年数据:中石化:全年加工原油13295万吨,其中汽油2358万吨,柴油5089万吨,煤油636万吨;中石油:全年加工原油11077.5万吨,其中汽油2386.6万吨,柴油4363.4万吨,煤油306.1万吨;中石化:1吨原油提炼汽油0.177吨、柴油0.383吨.成品油率60.8%.中石油:1吨原油提炼汽油0.215吨、柴油0.394吨.成品油率63.7%.国际水平:1吨原油提炼汽油0.29吨、柴油0.49吨.成品油率80%以上.另外,也看到一个数据:100万吨原油加工可产出:乙烯15万吨,丙烯9万吨,丁二烯2.5万吨,芳烃8万吨,汽油9万吨,\x0d燃料油47.5万吨.我认为这个数据应该是提炼技术不发达,也就是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催化裂化技术时的数据.
E. 中国石油工业概况如何
石油和石油的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出露于地表,所以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古人以石油照明、药用以及作为润滑剂,以天然气熬盐,用沥青涂船防腐和作建筑材料等。
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发现天然气的记载。东周时,四川的劳动人民在临邛(今四川邛州市)开凿盐井时发现了天然气,并把产出天然气的井,形象地称为“火井”。临邛因有“火井”而出名,在南北朝时被定名为“火井镇”,隋朝时又改名为“火井县”。后来在我国的陕西、甘肃、云南、湖北、河北、浙江、江西等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天然气。随着对天然气性能的逐渐认识,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了有目的地开采和利用天然气。据史书记载,从晋朝起,古代人民就开始利用天然气熬盐、煮饭和照明了。
西汉时期,陕北延安一带的人们就采集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用作燃料。到了北宋年间,又把石油加工成石烛,用来照明。元代以后,用石油生产石烛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加工石烛的工场。到了明代,陕北人又用石油熬制出了点灯用的油,这说明四百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初步掌握了从石油中提炼灯油的技术。
在古代,石油还被作为药物使用。我们的祖先对石油的药用性能曾做过很多尝试和研究。早在南北朝时,石油就被作为药物治疗脱发病。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详细地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石油作为药物的经验,指出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可以与它药合做丸散,涂疮癣虫癞……”。
利用石油烟制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独特发明。从汉代以来,我国多用松烟墨。北宋科学家沈括制出了黑光如漆的油烟墨。由于油烟墨比松烟墨好,一时间民间大量制造,流传很广。
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我国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着的《汉书》中。书中记有“高奴高奴在今陕西省延长一带,洧水是今延河一条支流。有洧水可燃”。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在我国古代,对石油、天然气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九百多年前,沈括就首先提出了“石油”这个名字。沈括在11世纪末成书的《梦溪笔谈》中说:“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1080年沈括曾在延长一带对石油的产状、性能、用途等作过实地考察。在世界古代科学着作中,他是论述石油最详的第一人。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今天这已被实践所证实。
2.卓筒井的发明我国古代钻井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大口浅井和小口深井两个阶段。北宋以前开凿的井,一般为大口浅井,以后开凿的井多为小口深井。大口浅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锹、镐等简单工具开挖出来的;小口深井是用专门的打井机械开凿而成的,人们叫它“卓筒井”。
打卓筒井(图1-1)需要较复杂的设备和较先进的工具。北宋中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劳动工具得到不断创新和改造。滑轮、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发明与应用,为卓筒井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图1-1打卓筒井示意图
关于卓筒井的施工方法,在苏轼着的《东坡志林》上曾经有过记载。开凿这种井所用的钻头只有碗口那么大,而深度可以达到几丈。古代钻凿一口卓筒井,至少要四五年,有的需要十余年时间。
古代发现的石油,仅仅是少量露出地面的油苗。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打开地下的宝库。四川省自贡市1835年钻成了一口天然气井,井深1001.42m。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后来,这口井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我国古代发明的打卓筒井技术,是世界钻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后来,该技术传入西方各国,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采矿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对造福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被国外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列举中国传入欧洲的重大发明时称:“中国的卓筒井技术,在11世纪就传入西方。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都是采用中国人创造的方法打成的。”
3.我国古代第一口油井和第一口气井我国明代学者曹学佺在他的《蜀中广记》中曾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四川乐山一带,在开凿盐井的时候,偶然发现有大量“油水”冒上来。这种“油水”引燃以后,可用于夜间照明。于是便继续挖掘了几口井,专门采集“油水”。美国的德雷克于1859年5月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一口21.69m深的油井;俄国的谢苗诺夫于1848年在黑海沿岸上打了一口油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的油井比美国、俄国开凿的油井早了三百多年。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开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气井的开凿者。以前,西方学者大都以为世界上最早开凿天然气井的是英国。英国是1668年开始开采天然气的,而我国古书上记载,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在四川开凿出了着名的临邛火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开凿天然气井的历史,比英国至少早1500年。
4.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是台湾省的苗栗油田。1861年,一个叫邱苟的人,在新竹县东南的出磺坑一带发现了油苗。于是,他就在那里挖了一个3m深的坑,每天可采集到6kg原油。他用这种原油点亮马灯,还把剩余的原油卖给当地农民,用于点灯或治病。这件事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清朝政府知道后,便于1876年收归官办,并从美国请来了技师,买来了钻井机器,于1878年在苗栗钻凿出了第一口油井,每天产油约750kg。
中国内地最早开发的油田是陕北的延长油田。延长油田位于我国陕西省的延长县。虽然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发现了石油,但真正投入开发却是近百年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大肆掠夺我国的资源。德、日、美、俄都想获得陕北石油的开采权。有识之士为了保护祖国的石油资源,1904年提出了开办“延长油矿”的主张。1905年清政府批准成立了延长石油官厂,聘请日本技师到延长进行调查,最终得出了延长地区石油储藏浅、油质好的结论。1907年延长候补知县洪寅聘日本技师佐藤弥市郎等7人,从日本购得钻机及炼油设备。当年4月在延长县西门外勘定井位、安装钻机;6月5日开钻;9月6日钻到井深68.89m处见油,每日可产原油150~200kg;再向下钻进,于9月10日钻到井深81m处完井,名曰“延一井”,初期日产量1t。此井开采10年后,最高日产油量达到1.25t,以后逐渐减少,至1934年枯竭停产,总计产油2550t。1978年,该井加深至118m,压裂后,初日产原油3.9t;1985年8月,再加深到152m,压裂后初日产原油3t。随着油井的开采,“延一井”上的采油工具也由原来的橹台机器变为现代的抽油机。1985年延长油矿建矿80周年的时候,原国务院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康世恩为“延一井”题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5.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935—1938年,孙健初等人曾三次深入荒无人烟的甘肃祁连山地区实地考察。经过研究分析,认为玉门石油河畔的老君庙一带具备储藏油气的有利条件。根据孙健初确定的井位,1939年3月开始挖掘一号井。5月6日,从延长油矿运来钻机开始钻井。8月11日钻至115.5m时,发现油层,日喷原油10t左右。由此发现了老君庙油田,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从1939年到1949年,玉门油田共生产原油近50×104t,占同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90%以上。不仅能满足西北各省工业和民用的需要,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49年9月28日,玉门油田获得解放,时任军事总代表的康世恩宣布接管油田。根据彭德怀“要把玉门建设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的指示,康世恩发动广大职工积极生产原油,对解放军进军新疆和解放全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和重视,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单位。油田的建设得到了全国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到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从1949年的9×104t增长到75.54×104t,占当年全国原油年产量的87.78%。新华社于1957年10月8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1958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1959年达到140×104t的高峰,撑起了当时中国石油的半壁江山。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石油工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玉门油田曾先后调出7.8万余人、设备2000多台套,从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油田的建设。今天,无论是在茫茫的戈壁,还是在辽阔的草原,从天山之麓到渤海之滨,从江南水乡到华北平原,“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玉门油田提出了“东山再起,再现青春”的响亮口号,以玉门为主体,先后开发了吐哈油田和青西油田。今天,玉门油田正在焕发新的青春。
6.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km,东西最宽处73km,总面积5470km2。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先后对松辽盆地北部、海拉尔盆地、依兰—舒兰地堑、三江盆地等进行了石油勘探。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的松辽盆地的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9月26日喷出了原油,成为发现大庆油田的标志。
传来这一特大喜讯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当时黑龙江省的省委书记欧阳钦到现场祝贺时,提议把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从此大庆油田这个响亮的名字就和中国石油工业辉煌发展的历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1960年3月,党中央决定由余秋里亲自领导,调集37个厂矿及院校的职工、刚毕业的学生以及3万多名复转军人会师大庆,展开了一场气贯长虹的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职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摸清楚了该地区的含油面积和储量,不到两年就初步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1963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就达到四百多万吨。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64年初,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从此,大庆油田成为中国工业的一面旗帜。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油量突破5000×104t。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庆油田走“科技兴油”之路,积极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开发理论。经过广大石油职工的不懈努力,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连续27年稳定在5000×104t以上,达到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先进水平。2006年,大庆油田生产原油4340.5×104t,天然气24.5×108m3,实现油气当量4535.9×104t。
大庆油田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培育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工作作风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进入21世纪,大庆油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祖国大地,创造出石油工业新的辉煌。
7.我国现代石油工业成长历程
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104t,其中天然原油7×104t,人造原油5×104t;天然气年产量为0.1×108m3;石油探明储量为2900×104t;原油加工能力为17.5×104t均未包括台湾省。。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工业。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积极恢复玉门、延长油矿以及东北的人造石油工业,同时在西北勘探石油。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104t。1956年发现克拉玛依油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石油勘探战略东移。1959年9月26日东北松辽盆地的松基三井喷油,揭开了开发大庆油田的序幕。1958年9月兰州炼油厂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个年加工能力100×104t的大型炼油厂。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成立。1955年7月石油工业部成立。1958年10月石油科学研究院成立。1958年11月,我国第二所石油院校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成立。
1963年,我国原油年产量达到了648×104t,基本上满足了国内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随后,我国又相继发现和开发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华北油田,使全国原油产量迅速增长。从1973年起,中国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78年我国原油年产量突破1×108t,从此跨入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1985年,全国原油年产量达到1.25×108t,排名世界第六位。20世纪90年代,中西部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发现和开发了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初步形成了油气资源的接替区。同时,我国在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成功。1996年,我国海洋石油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104t,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跨上了新台阶。
到2000年,全国原油年产量达到1.62×108t,连续13年名列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227×108m3,名列世界第15位。到2006年,原油年产量达到1.84×108t,仍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达到595×108m3。
二、中国油气资源与生产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广阔的近海大陆架,具有形成石油、天然气的良好条件。可能有石油、天然气分布的沉积盆地面积达670×104km2,在世界各国沉积岩面积位次中居第三位,其中陆上面积约占520×104km2,近海大陆架面积约占150×104km2,大大小小的沉积盆地有500余个。
由于石油、天然气形成的环境比较复杂,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部海域;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根据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程度,可划分为6个含油、气区,它们是:
(1)东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2)中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重庆地区;(3)西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4)南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5)西藏含油气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地区;(6)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和南海海域。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丰富。根据2005年公布的中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初步结果,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108t,其中陆上约775×108t;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1012m3,其中陆上38.9×1012m3。资源量是根据地质理论和有关技术预测的、远景的量。资源量中经过钻井、测试证实的那一部分油气含量叫储量。储量与资源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凹陷储量增长规律的分类研究,认为中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40×108~160×108t,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为10×1012~15×1012m3。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石油探明程度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天然气探明程度不足1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属于快速增长期。
未来15~20年内,随着勘探投入的增加,中国天然气储量将进入高基值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量为1500×108~2000×108m3。储量增长将为提高天然气产量奠定资源基础。石油资源勘探难度虽然不断加大,但从石油资源总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国石油资源还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加大勘探力度、提高采收率、增加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产能递减,实现稳产增产目标,并有可能发现大型油田。
中国的非常规资源也很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30×1012m3,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排在第三位;油页岩、油砂和沥青等也有一定的储量;中国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可以作为常规油气资源的补充。
现在,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近海海域共发现了700多个油气田,形成了6大油气区。陆上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长庆、四川、中原、华北、大港、吉林、江汉、青海、河南等20多个主要生产基地。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0多亿吨,累积可采储量70×108t,剩余可采储量还有25×108t。2006—2010年,中国原油年产量将维持在1.8×108~2.0×108t之间。目前中国的储采比只有14∶1,而中东国家达到80∶1,世界平均水平也是40∶1。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在近几年能源紧缺的背景下,中国陆地和海上气田的开发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4.1×1012m3。中国天然气储量的增长已由幼年期进入了青年期。2005年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为45∶1,远高于我国石油的储采比。据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可能分别达到4.9×1012m3和7.5×1012m3,这就意味着至少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的储量增长仍保持着青年期的特点。同时,我国天然气产量也将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900×108~1100×108m3,2020年达到1500×108~1700×108m3。
三、发展方针和任务中国是一个油气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油气消费大国。2006年我国一年生产的原油是1.84×108t,但我们消耗了3.30×108t,其中的1.46×108t从国外进口,对外依存度在44%左右。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消费原油总量的50%需要从国外进口。油气作为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为此,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快改革和发展。在极力稳定东部老油田产量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西部新区和海上油气资源,使之成为战略接替油区。中国政府要求石油、石化企业努力走出去,到海外寻找资源,这也是我们必须的选择。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生产规模很小,远未进行充分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我国在天然气利用方面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全球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的20%以上,而这一比重在我国只有3%,甚至低于印度的8%。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但石油资源使用不尽合理。能耗高、效率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节约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石油的利用效率上,我国每千美元GDP是0.2t,而美国是0.1t。利用效率不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石油、石化本身而言,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把最好的宝贵资源全部变成成品油;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我们的电力用油、汽车用油与国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我们使用燃料油发电,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基于上述缘由,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方针是:“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我国石油工业将实施市场化、国际化、低成本、科技创新和持续重组战略。重点进行结构调整,改善石油储采结构,提高天然气对原油产量的比例、增加境外份额油与国内原油的比例,优化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取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力加强油气勘探,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加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积极改善储采结构和消费结构。严格执行厉行节约的法规,抑制不合理消费。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任务和政策是: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加强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扩大勘探范围。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调查勘探,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实行油气并举,稳定增加原油产量,提高天然气产量。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延缓老油田的产量递减。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盆地等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扩大境外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在沿海地区适度建设进口液化天然气项目。扩建和新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加快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逐步完善全国油气管线网络。建成西油东送、北油南运的成品油输送管道。适时建设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及陆路进口油气管道。
F.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地质情况!以及稠油开采在了克拉玛依的应用如何和发展情况
稠油开发的现状
稠油,国外叫重质原油,是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或者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mPa·s,密度大于0.934g/cm3的原油。近年来各国石油专家认为,轻质原油的开发受储量的限制,不会有太多的轻质原油储量供我们去开采。据有关资料估计,全世界轻质原油资源为3600亿吨。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而重质原油的资源有9000亿吨,可采储量为1800亿吨。我国现已探明和开发的稠油油田已有20多个。主要有胜利油田的孤岛油田,胜坨东营组、单家寺、草桥等油田,大港油田的枣园、羊三木上油组、孔店等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六东区、黑油山油田,吉林的扶余油田。辽河油田稠油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产量占辽河油田年产1500万吨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辽河油田的高升油田、曙一区、欢17块、锦45块、齐40块、锦7块、冷43.37块、牛心坨、海外河及小洼油田。有的区块稠油粘度高达13×104mPa·s。
1、稠油之所以稠,主要由于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所致,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油的粘度就越大。
2、由于稠油粘度大,流动性差,有的在地层温度下根本无法流动,给开采带来许多困难:
3、由于油稠,所以抽油机的负荷很大,这不仅耗电量大,而且机械事故(如断抽油杆,断悬绳等)也随着增加,作业频繁;
4、由于油稠,有时连抽油杆也下不去,影响正常生产;
5、由于油稠,地面管线回压很高,增加了原油外输困难;
6、由于有的油特稠,在地层条件下无法流动,不采取措施根本无法生产。
为了开采稠油,国内外石油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三十年代美国已开始试验。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西德、荷兰、法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广泛采取注蒸气加热油层,开采稠油的技术,我国从“六、五”期间开始研究采取注蒸汽(蒸汽吞吐、蒸汽驱)开采稠油,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一技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能源。每年用与烧锅炉产生过热蒸汽要烧掉大量原油(或煤)。辽河油田每年需要烧掉总产量10%左右的原油用于制造蒸汽。
稠油分散降粘剂用于开采稠油的机理
用稠油分散降粘剂开采稠油,这一方法是将稠油分散降粘剂水溶液注到井下,在适当的温度和搅拌条件下,使稠油以微小的油珠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型O/W乳状液,油珠被活性水膜包围,其外相是水,使稠油分子间的摩擦变为水的摩擦,使粘度大幅度下降、从而使高粘度的稠油变为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采出。
稠油分散降粘剂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1、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粘度只与水的粘度有关,而与油的粘度无关,这是由于水是处在连续相状态,而油是处在分散相状态。
2、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粘度随油在乳状液中所占的本积分数增加而指数也增加,即乳状液粘度受油在乳状液中所占的体积分数的影响很大。可见,要使稠油乳化后能够降粘,必要条件是要求它乳化后能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而充分条件是要求油在乳状液中所占的体积分数(或油对水的体积比)不能太大,否则,即使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它的粘度也会很高。稠油对水的体积比一般是70:30—80:20。在实际生产中,不可能完全角成理想的乳状液,原油多呈较大颗粒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一种水包油型粗分散体系,也可以大大降低流动阻力。另一方面,在油管壁和抽油杆壁上,形成一层活性水膜,使稠油与管壁、抽油杆的摩擦变成与水膜的摩擦,减小了摩擦阻力。大面积掺活性水降粘生产的降粘机理主要属于润湿减阻。
3、水包油乳状液的粘度与温度有关,乳状液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稠油分散降粘剂的配制及注入工艺
一)、配方:
1、自用:少量用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剂和浓缩高泡精兑水就可以用了。
2、有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剂+浓缩高泡精+防腐剂+水+速溶耐酸碱透明增稠粉+拉丝粉=稠油分散降粘剂
3、无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剂+浓缩高泡精+防腐剂+水+拉丝粉=稠油分散降粘剂
4、高含量腊质的稠油,在配方中需要添加除腊除油乳化剂
5、稠油泥砂含量高的,在配方中需要添加原油泥砂自动分离剂.
二)、比例
1、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剂1—10%,视稠油的情况而定,特稠油加入量要高些。
2、浓缩高泡精1—2%
3、拉丝粉:每一百公斤产品加100—200克。
4、防腐剂适量。自用的话可以不加防腐剂,随配随用。
5、速溶耐酸碱透明增稠粉用0.6—1%,视需要的稠度高低而定。
三)、生产流程
将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剂、浓缩高泡精、拉丝粉、防腐剂加入水中搅拌溶解,一小时后在搅拌均匀就行了。需要有稠度的后加入速溶耐酸碱透明增稠粉搅拌就行了。
四)、注入工艺
在一定温度下(0—90℃)把稠油分散降粘剂注入井下,通过机械搅拌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状液。同时能够在油层温度下玻璃清洗解除岩石表面的油膜增加储层的渗透率,使稠油顺利开采出地面和集输,使乳化降粘技术向油层降粘、解堵等多层次技术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