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为什么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请全面详细地回答,谢谢!
石油主要成分为甲烷,同时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气等。通过对石油的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种机器的润滑剂、气态烃。通过化工过程,可制得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化肥、医药、油漆、合成洗涤剂等。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经济血液”。石油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海湾地区爆发的几次战争,石油是其背后的重要动因。
石油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缩水”1/3,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美、英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在我国,由于前几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因而影响不大。但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对石油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直接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0.4-0.5个百分点,石油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❷ 石油的定义与用途分别是什么
一、石油的定义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是因为石油在工农业生产中肩负着像血液一样的重要职责,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没有石油都运转不动。有人说:“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神经动脉。”这是因为没有石油,维持这个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瘫痪。有人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这是因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石油产品进行加工,可以制成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五千多种,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着人们去开采。这些都说明:石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生命线,它对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
石油外观上看是一种黑乎乎的油状粘稠液体。它是一种深藏于地下的可燃性矿物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据科学家分析:将来有可能开采的石油资源,1/3在大陆,1/3在浅海,1/3在深海和两极。海洋将成为人们开采石油的重要基地。海洋里为什么会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石油呢?原来,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生物和微生物。其中有居住在海底的珊瑚、藻类、软体动物及漂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们繁殖很快,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是生成石油的原材料。死亡的海洋生物遗体,跟泥沙一起沉积、埋藏在海底,在缺乏氧气的环境里,受到高温、高压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后就会变成一滴滴的石油。起先它们分散在各自的生成地,后来随着海底地形的变化,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储油盆。数不清的油滴聚集在一起,就成为有开采价值的石油矿藏。
那么,什么是石油呢?从实质上讲,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或是多种烃的混合物。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出的油状可燃液体矿物称为石油,把可燃气称为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为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的深入研究,认识到石油、天然气和沥青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在组成上都属于碳氢化合物,因此将它们统称为“石油”。
1983年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对石油定义为:石油(Petroleum)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混合物。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存在于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天然气(Natural Gas)也是石油的主要类型,呈气相,或处于地下储集层时溶解在原油内,当采到地面,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时又呈气态。我们把从油井中采出来的未经加工的液态石油称为“原油”。但在工业界、日常应用中,通常“原油”与“石油”混用,并不加以区分。
二、石油的用途石油是“百宝箱”,“宝”指的是烃,“百”形容石油中各种各样的烃非常多。现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与石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江河里航行的轮船,田野里的播种机、收割机,工地上的挖掘机、大吊车,军队中的坦克、装甲车等,为它们作动力的燃料——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所用的塑料文具盒、圆珠笔,注射用的一次性针管、输液管、塑料袋,身上穿的化纤衣服等产品,也是由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化工原料制成的。归纳起来,石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1.作为能源用石油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运输、使用方便,应用广泛等优点。原油经过炼制加工后,可以制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汽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燃烧1kg汽油所产生的热量分别相当于燃烧1.4kg的煤、1.5kg的木炭、2.4kg的木柴所产生的热量。汽油有不同的标号,标号越大,表示汽油的质量越好。
煤油过去主要用于照明。现在生产的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喷气式飞机的燃料。柴油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中。拖拉机、载重汽车、吊车、挖掘机等大型动力机械都是用柴油作燃料的。
液化石油气是很洁净的燃料。它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把石油气压缩成液态装入钢瓶,就可以送往千家万户。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在对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进行改装,以液化石油气代替汽油,可以极大地减轻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天然气是一种可燃气体,通常情况下它和原油相伴而生,称为伴生气。而从单纯气藏产出的天然气称为非伴生气。目前,天然气主要用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使用方便等优点。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我国实施了“西气东输”工程,使许多城市已由原来用煤作燃料改为用天然气作燃料。
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趋势表明:未来三五十年内油气储量丰富,油气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天然气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导方向。要转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到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应构成中,油气的比重要从25%~35%提高到40%~50%,一次电力的比重将从10%~15%上升到15%~20%,煤炭的比重则由55%~60%降到30%~35%。
2.作为化工原料石油是能源,也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学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石油经过各种加工和处理,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用这些原料可以制成众多的生产、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农药、化肥、炸药、染料等。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家年产8×104t合成橡胶厂一年的产品相当于145万亩1亩=666.7m3。橡胶园一年的产量。—家年产万吨的合成纤维厂一年生产的产品,相当于30万亩棉田一年生产的棉花,或从250万只羊身上一年剪下的羊毛。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现在就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例如,用石油作原料生产出来的合成纤维——腈纶,就与羊毛的特性相似。它蓬松卷曲,柔软保暖,有弹性,吸湿性好,洗后易干,而且比羊毛轻、强度高、耐腐蚀、耐日晒、不发霉、不虫蛀。利用腈纶的这些优点,可将腈纶与棉、毛混纺制成布料、毛线、人造毛皮、毛毯等。合成纤维还有棉纶、涤纶、丙纶、维纶等多种。它们正在逐步取代毛、棉制成各式各样的纺织品。另外,合成纤维在工业、国防等方面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3.其他用途从石油中还可以炼制出润滑油、石蜡和沥青。这些产品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一切机器,无论大小,都要加上润滑油或润滑脂,以减少摩擦和磨损,才能顺利运转。石蜡的用途很多,蜡烛会给我们带来光明;过生日时插上蜡烛,会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在棉纱中加入少量石蜡,可使纺织品柔软、光滑、富有弹性;石蜡还可以制取洗涤剂、分散剂、润滑脂等。沥青为人类的交通事业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有了它,才有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沥青具有很好的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以及防水、防腐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铁路枕木、地下管道及建筑防腐,水库堤坝防渗透,地下电缆防漏电等。
科学家还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实验制造出了合成蛋白。有些国家已把合成蛋白用作饲料,它将来很可能会作为食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❸ 战争物资是什么
战争物资是战争中需要大量消耗的物资。比如:石油、硝酸、金属、武器及零部件、食品、外科药品、被服等等,也即战略物资。
战略物资是对国计民生和国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资料。包括主要的工业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按加工深度,可分为原料、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
世界各国因资源状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军事战略不同,战略物资的选定标准和具体分类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看,确定战略物资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重要的物资要列入;二是本国资源和生产能力情况,蕴藏量少、产量低、依赖国外供应可靠性差的物资要列入;三是本国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水平,经济技术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一般把稀有金属等确定为战略物资。苏联把对国计民生有特殊重要性的矿产原料、燃料、化工产品和农产品统统列入战略物资,而不论其来源状况如何。
美国按《1979年重要战略材料储备法》规定,计有62类93个品种,其中工、矿产品80种,农畜产品13种;矿产品中有13种完全依赖进口,23种一半以上依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由于资源丰富,加之在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了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重工业,所以基本保障了军工生产对原材料的需要。法西斯德国本国战略物资缺乏,依靠从被占领国掠夺多种原料进行军工生产,后来其原料来源被切断,军工生产便难以为继,这是导致其经济崩溃和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级大国为争夺和控制战略物资,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中国地大物博,战略物资丰富。以有色金属为例,已探明储量的有50余种,其中钨、锡、铅、锌、锑、钛、稀土等均居世界前列。为了保障战略物资供应,中国从50年代开始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并不断在实践中予以完善和发展。
❹ 原油跟石油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
石油是工业社会重要的动力燃料,它的许多优点是其他燃料无法比拟的。如在物理性质上,石油是可以流动的液体,比重小于水,容易开采、占有的容积小,容易运输。
一、为什么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石油是工业社会重要的动力燃料,它的许多优点是其他燃料无法比拟的。如在物理性质上,石油是可以流动的液体,比重小于水,容易开采、占有的容积小,容易运输。从原油中提炼的汽油和柴油是目前所有液体燃料中单位体积能量密度最高的,虽然天然气、氢燃料单位质量所释放出的热量比汽油和柴油大,但是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空间容量,因此在储运便利性上不如汽油、柴油,此外汽油、柴油燃烧充分、无灰烬的特点满足内燃机的要求(见图巧核1-1)。所以,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现代国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飞机、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图1-1几种典型燃料的能量密度对比(以汽油能量密度为1进行比较)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中信期货研究部。石油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现代有机化学工业就必须综合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从石油中可提取几百种有用物质,其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作为燃料燃烧的经济意义。石油化工可生产出成百上千种化工产品,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等等。石油及石油产品不仅是民生必需品,更是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的重要物资。现代工业离不开石油,就像人体离不开血液一样,因此,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正是石油的这一特性,导致20世纪早期以“七姐妹”为核心的欧美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石油争夺。
二、什么是原油?
原油(Crude oil)也被称为“黑金”,是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与煤、穗巧天然气一样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它是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含油质(烃类)、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胶质和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原油的物理性质因产地而异,因油层而异,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因此也没有固定的物理常数。一般而言,原油的密度为0.8~1.0g/cm3,黏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也很大(-60℃~32℃),沸点范围为常温500℃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原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原油中碳元素比重占83%~87%,氢元素为11%~14%,其余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微量非金属元素(磷、氯、碘等)以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杂质。
虽然组成原油的基本元素类似,但在不同产地和不同地层,出产的原油品种纷繁众多。产地不同的原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其中直链烷烃、孝族掘环烷烃、芳香烃这三大烃类为主要成分,通常比重达到90%以上。但不同烃类的含量往往相差较大,非烃化合物即含硫、氮和氧的化合物所占成分极少。原油开采出来时也含有金属盐分,主要是钠、钙、镁等氯化物的混合物,含盐量通常为0.02%~0.055%,因此原油从地下开采出来后需要脱水脱盐才能进行加工。
原油是一种异质化的商品,不同产地的原油品质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原油也很难像金属以及其他工业品一样被标准化,而原油品质多样化的特点也体现在原油生产、贸易、加工及定价等环节。
小贴士
石油的颜色
三、原油和石油的区别是什么?
人们习惯上将石油等同于原油,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严谨的说法,1983年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正式对石油等名词进行了定义:
石油(Petroleum):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产状。
原油(Crude Oil):石油的基本类型之一,储存于地下储层中,常压下呈液态,其中也包括一些液态非烃类组分。一般来说,原油在油藏状态下黏度不超过10mPas。
天然气(Natural Gas):石油的基本类型之一,在地层条件下呈气态或溶解于原油中,开采后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天然气中也可能含有少部分非烃类组分。
天然气液(Natural Gas Liquids):指天然气的一部分,在天然气处理装置中呈液态回收,主要包括天然气汽油和凝析油,也可能含有少量C1~C4烷烃和非烃组分。
天然焦油(Natural Tar):指石油沉积物,呈半固态或固态,如加拿大油砂,常温常压下黏度大于10mPas,常含有少量硫、氮、氧、金属的非烃物质。
虽然行业层面对石油以及原油的定义较为统一,但各国在定义方面仍有一定分歧,关键问题在于天然气液以及凝析油(油田伴生)以及从天然焦油、沥青中提取的油流是否符合原油的定义。目前国际能源署(I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等主流官方机构都未把天然气凝析液包含在内,而只要凝析油可以从工业油流中分离出来,也应该被排除在外;但在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定义当中,也将部分矿场开采出的凝析油纳入原油的范畴。
小贴士
什么是凝析油?
凝析油是指从凝析气田或者油田伴生天然气凝析出来的液相组分,又称天然汽油。凝析油的特点是在地下以气相存在,叫凝析气,采出到池面后则呈液态。其主要成分是C5~C7烃类混合物,并含有少量的大于C8的烃类以及硫化物等杂质,其馏分多在20℃~200℃,挥发性好。凝析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也是炼油工业的优质原料,通常石脑油收率在60%~80%,柴油收率在20%~40%,API值在50度以上,其与超轻质原油的界限并不明显。
❺ 石油有什么用途
石油的用途有如下十项:
1.燃油
这个应该没有悬念,而且消耗了大部分的石油。72%的石油用于制成各种燃油:汽车上的柴油、汽油,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油。
2.塑料
塑料无所不在,牙刷、盆、瓶子、iPad、圣诞老人……随便就可以数出一大串,原来,我们生活在石油的包围圈里——几乎所有的塑料都是石油产品,如果没有专门了解,我们很难把黑乎乎的石油与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塑料制品联系起来。
3.沥青
沥青也叫柏油,是石油加工过程的一种产品,也有天然形成的沥青。全球有铺装路面的公路总长为1700多万公里,可以想象消耗了多少沥青!
4.衣服
我们从衣服标签看到的涤纶、腈纶、锦纶等面料,都是由石油生产的合成纤维。纺织所使用的纤维中,化学纤维的比重接近3/4,天然纤维占比仅有1/4,而90%以上的化学纤维产品依赖于石油,所以想想看,你一生要“穿”掉多少石油?
5.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低温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鞋子、体育用具、轮胎、电线电缆等物品都能找到合成橡胶的身影,而石油就是制作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
6.制药
制药确实与石油密不可分。先不说间接耗材,如包装使用的塑料,就连药品本身也依赖石油。例如苯,许多药都从苯衍生而来,而苯又是从石油里制取,现代医药的进步也和石化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假肢、人造器官以及医用X光片及其处理溶液等等也使用了石油制品。
7.清洁用品
如果没有了石油,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很脏。我们用的清洁用品很多都是石油制品,如洗涤剂、洗发水、沐浴乳、肥皂等等,里面都含有石油的衍生物。
8.食品
石油不仅用来制造化肥、杀虫剂等,很多食物的保鲜、染色、以及调味都有石油产品的参与,还有我们嚼的口香糖……如果算上食品生产间接消耗的石油,那么人一生要"吃"掉551千克石油。一瓶500毫升的纯净水,经过发现水源、开采、净化、装瓶、运输等环节,最后摆在你面前,一共需要消耗167毫升的石油。
9.润滑油(润滑脂)
润滑油、润滑脂广泛用于各种机器润滑,如果没有润滑,几乎所有的机械都不能正常运转。润滑油、润滑脂(黄油)里面的成分大部分是石油炼制的基础油,许多润滑油里面90%的成分是石油。生活中较常见的润滑油是汽车发动机用的发动机润滑油,俗称机油。
10.化妆品
石油也是制作化妆品的原料,含量较高的可达80%!石油精炼或合成出来的油、石蜡、香精、染料等,都用来制作化妆品。有兴趣的话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所使用的化妆品成分表,看看里面到底含有哪些东西。
(5)国防石油是什么扩展阅读:石油的性质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2012年开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实际上,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
扩展链接:石油-网络
❻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石油
1、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作燃料,广泛用于各种类型汽车、拖拉机、轮船、军舰、飞机、火箭、锅炉、火车等动力机械。
2、可做润滑油,使各类滑动、转动、滚动的机械或仪器减少磨损,保证效率。
3、可做溶剂,是橡胶、油漆、皮革、油布等工业所需的溶剂,并可用于洗涤机器和零件。
4、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低温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鞋子、体育用具、轮胎、电线电缆等物品都能找到合成橡胶的身影,而石油就是制作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
(6)国防石油是什么扩展阅读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在国家舞台上,石油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战略储备物资,一直都受到各国关注,而且石油还是历史上多次重大战争的导火索。
❼ 什么是石油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❽ 石油的属性
石油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血液。石油的大规模使用影响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石油具有多重属性。
第一,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现代社会对石油高度依赖。作为可耗竭资源,石油无法被制造,并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动力,让人类对这种商品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按照传统的霍特林定理,对于不可再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的资源,它的价格由其稀缺性和替代资源的成本来决定。
第二,石油也是一种商品,并且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工业产品。作为商品,按照经济学的商品定价理论,石油的价格应该由其边际生产成本来决定,即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最后一桶油的生产成本决定石油的价格。
第三,石油是世界上最大宗的国际贸易商品。2008年,全球的石油产量为40亿吨,其中一半即20亿吨被用作国际贸易。相比之下,全球的铁矿石贸易量仅为8亿吨,煤炭的全球贸易量为8亿吨左右。作为大宗贸易的商品,石油的定价由供需平衡来决定。在紧张的供需平衡中,边际需求与边际供应都对油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石油的地缘政治属性。石油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等9个主要产油国拥有全球80%的石油储量,中东地区就拥有全球2/3的剩余探明储量。而在世界前十大能源消费国中,最主要的石油资源在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缺口,只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的石油能够满足本国需要,其他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石油净进口大国。由于石油产量与出口比较集中,发生在产油国的、影响石油生产的事件也就对石油的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对于许多产油国来说,石油是整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与政府预算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价格不光要考虑到在这些国家生产的成本,还要考虑到满足这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所需要的价格水平。高度的依赖性和分布的不平衡使得石油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并成为国家之间博弈的工具和武器。政治属性表明,石油作为商品,并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则,有时甚至背离价格。因此,石油天然地与国家经济安全联系在了一起,从一种普通的燃料演化为最重要的战略商品,进而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格局的形成,乃至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结盟。法国学者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在谈及石油与地缘政治时也指出,“在华盛顿主宰美国事务的部分政治家眼里,石油是与国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领域。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指导下,一些本应主宰石油市场运行规律的经济和财政因素,有时不得不让位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第五,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垄断与半垄断的属性。从1859年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开始生产以来,世界石油行业(主要是美国石油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竞争之后马上被洛克菲勒集团的标准石油公司所垄断。1911年,美国根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拆分了标准石油公司,但没过几年就形成了由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组成的“七姐妹”寡头垄断。自1971年起,由13个石油输出国组成的欧佩克代替了“七姐妹”,对全球石油供应实行了寡头集团垄断。这一寡头集团的垄断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被实质性地打破,石油市场进入了非常有竞争性的全球化市场,欧佩克曾经在1986年和1998年两度陷入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是,作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里唯一的一个卡特尔组织,欧佩克还是对石油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欧佩克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0%和贸易量的60%,它为应对油价暴涨或暴跌所采取的集体增产或减产计划和国际油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