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石油的成分
石油中碳氢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成分很复杂,并且随产地不同而异。按其结构又分为烷烃(包括直链和支链烷烃)、环烷烃(多数是烷基环戊烷、烷基环己烷)和芳香烃(多数是烷基苯),一般石油中不含有烯烃。
石油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RSH)、硫醚(RSR)、二硫化物(RSSR)和噻吩等。在石油的某些加工产物中还含有硫化氢(H2S)。
石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环烷酸和酚类(以苯酚为主),此外还含有少量脂肪酸。环烷酸是指含有11~30个碳原子的羧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骈合脂环,羧基可以在脂环上或在侧链上。如:
在炼油生产中常把环烷酸和酚叫做石油酸。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有吡啶、吡咯、喹啉和胺类(RNH2)等。因吡咯在空气中易氧化,颜色逐渐变深,这踉汽油久存颜色变深有关。
石油的化学组成是没有一定的,随产地不同而异。根据含烃的成分不同一般将石油分为烷烃基石油、环烷基石油、混合基石油和芳烃基石油等几大类。但许多产油国家常根据本国的资源情况而有不同的分类。
Ⅱ 石油产品的五大特性是什么
石油产品的五大特性:
(1)易燃性
燃烧的难易和石油产品的闪点,燃点和自燃点三个指标有密切关系。石油闪点是鉴定石油产品馏分组成和发生火灾危险程度的重要标准。油品越轻闪点越低,着火危险性越大,但轻质油自燃点比重质油自燃点高,因此轻质油不会自燃。对重油来说闪点虽高,但自燃低,着火危险性同样也较大,故罐区不应有油布等垃圾堆放,尤其是夏天,防止油品自燃起火。
(2)易爆性
石油产品易挥发产生可燃蒸气,这些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一遇明火都有发生着火、爆炸危险。爆炸的危险性取决于物质的爆炸浓度范围。
(3)易挥发、易扩散、易流淌性。
(4)易产生静电
石油及产品本身是绝缘体,当它流经管路进入容器或在车辆运油过程中,都有产生静电的特性,为了防止静电引起火灾,在油品储运过程中,设备都应装有导电接地设施;装车要控制流速并防止油料喷溅、冲击,尽量减少静电发生。 (5)易受热膨胀性
石油产品受热后,温度上升,体积迅速膨胀,若遇到容器内油品充装过满或管道输油后内部未排空而又无泄压设施,很容易体积膨胀使容器或管件爆破损坏,为了防止设备因油品受热膨胀而受到损坏,装油容器不准充装过满,一般只准充装全容积的85-95%,输油管线上均应装泄压阀。
石油产品是指石油炼制工业中由原油经过一系列石油炼制过程和石油产品精制而得到的各种产品。
石油产品的分类:
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燃料,如液化石油气、汽油、喷气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另一类作为原材料,如润滑油、润滑脂、石油蜡、石油沥青、石油焦、以及石油化工原料等。
精制方法:
1、酸精制
是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
2、碱精制
是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 故称酸碱精制。
3、脱臭
是针对含硫高的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
4、加氢
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 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
5、脱蜡
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 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
6、白土精制
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最后,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
7、润滑油
原料主要来自原油的蒸馏,润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润滑性。生产润滑油的基本过程实质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组分,主要是胶质、沥青质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蜡、多环芳香烃,这些组分主要影响粘度、安定性、色泽。方法有溶剂精制、脱蜡和脱沥青、加氢和白土精制。
8、溶剂精制
是利用溶剂对不同组分的溶解度不同达到精制的目的,为绝大多数的润滑油生产过程所采用。常用溶剂有糠醛和苯酚。生产过程与重整装置的芳香烃抽提相似。
9、溶剂脱蜡
是除去润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温下产生结晶的组分,主要指石蜡,脱蜡采用冷结晶法,为克服低温下粘度过大,石蜡结晶太小不便过滤,常加入对蜡无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剂,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脱蜡常称为酮苯脱蜡。
Ⅲ 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国家有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东,中东地区是海洋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这些海洋生物和这些热带植物的尸体所组成的。
(3)什么叫轴压石油扩展阅读: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Ⅳ 石油是什么
对于石油的具体描述,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石油大家可以理解为是干酪根转化来的,而干酪根又几乎全部来自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
第二、目前有机成因说占据学术以及各国石油公司绝对主流。(包括无机成因说发源国俄国。1.1876年门捷列夫大佬提出碳化物说 2.1889年3月俄国学者索克诺夫发表宇宙说 3.前苏联学者库得梁采夫提出岩浆说 4.1971年切克留卡提出高温生成说 5.1966,1971年叶兰斯基提出蛇纹石化生说)
第三、有机成因说之所以被各国学术界广泛接受和认可并用于指导实践,有以下几大事实: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于沉积岩中,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盆地中都发现了油气田;而与沉积岩无关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岩凸起发育区尚无油气发现。(想了想,还是有岩浆岩中发现石油的例子,就在准噶ga尔盆地里面,可是,可是,岩浆岩形成的储层确是被高度风化后的产物,严格来讲他已经大半步迈进了沉积岩的怀抱)
2.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更新世地层都有石油发现(这意味着什么呢,不懂就去翻翻地质年代表哈,算了听说多图吸引人我给你们找个好图,算了我不卖关子了 这意味着地球上开始出现沉积岩的同时就生成了石油呀~)
3.光谱分析证明,中、新生代石油灰分以氧化铁为主(<70% 那个说O都消失了的你出来)古生代石油的灰分主要为氧化镍和氧化钴(<60%-80%)。将此数据与岩石圈元素含量对比,会发现钒镍铜钴这些元素的含量大约是岩石圈平均含量的2000,1000,50,30倍(想起来没?对!生物富集作用!真棒)。将石油灰分与煤灰分对比,各元素含量基本吻合,而煤是有机成因的已经被世界公认无可辩驳,石油与煤行业相关术语也是通用的,岂不是就证明了有机成因理论?
Ⅳ 石油开采后的空隙可以用什么来填补
开采石油抽空的空隙一般是采用水来填补的,比如说,当开采队伍打好钻井后,由于地球内部的压笑谈歼力,石油会缓慢的自动渗出,而后开采队只需要抽出石油,并在开采完成后向钻好的井中重新注入一定量的水用以填补缝隙即可。
至于为什么会有水来填补石油空缺,当然是因为用水填补既方便又快捷,而且石油所在底层本身就含有大量地下水,重新注入水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麻烦。
当然了,这是个错误认知,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缝隙中,整个地面并不是靠石油支撑,真正支撑地面的是地表下的岩石,石油只不过是岩石间的流体罢了,就算抽走再多的石油,只要适当的以水来进行填补就不会有事。
Ⅵ 石油和原油有什么区别
原油和石油的颜色非常相近,石油和原油的区别在哪?下面我整理了石油和原油的区别,供你阅读参考。
石油和原油的区别:
原油,主要是指从油井中开采出来未加工的石油。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也因为起是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的,有机溶解能力差,既不溶于水,也难以与其他液体相溶,但特别的是,原油可与水形成一定的乳状液。
而石油主要是指由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相互混合而成的粘稠的、深褐色的液体。经过加工后,石油可作为燃油和汽油,亦或是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原料。
原油和石油的颜色非常相近,但加工后两者的颜色非常不同。其中,原油的颜色偏黑,石油的颜色偏黄。
由此可见,原油投资与石油投资也是有一定区别的。目前,原油投资主要是开采而未加工石油的投资,它的种类相对较单一。而石油投资则是包含汽油、柴油、交割调整价多个品种的投资方式。换言之,石油投资的品类较多,可分散投资者的岩氏指投资风险。
但原油投资与石油投资一核老样的是,两者都可买涨或买跌,且两者的开户流程、交易流程都相同或相似。因此,在提到原油投资时,大部分人都会将其与原油投资等同起来。
当然,影响人们对石油与原油看法的,还有原油与石油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原油价格与石油价格几乎保粗配持同涨同跌的状态。但相比石油,原油的价格涨跌幅度与频率更大。
石油的10大生活用途:1.燃油
这个应该没有悬念,而且消耗了大部分的石油。72%的石油用于制成各种燃油:汽车上的柴油、汽油,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油。
2.塑料
塑料无所不在,牙刷、盆、瓶子、iPad、圣诞老人……随便就可以数出一大串,原来,我们生活在石油的包围圈里——几乎所有的塑料都是石油产品,如果没有专门了解,我们很难把黑乎乎的石油与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塑料制品联系起来。
3.沥青
沥青也叫柏油,是石油加工过程的一种产品,也有天然形成的沥青。全球有铺装路面的公路总长为1700多万公里,可以想象消耗了多少沥青!
4.衣服
我们从衣服标签看到的涤纶、腈纶、锦纶等面料,都是由石油生产的合成纤维。纺织所使用的纤维中,化学纤维的比重接近3/4,天然纤维占比仅有1/4,而90%以上的化学纤维产品依赖于石油,所以想想看,你一生要“穿”掉多少石油?
5.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低温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鞋子、体育用具、轮胎、电线电缆等物品都能找到合成橡胶的身影,而石油就是制作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
6.制药
制药确实与石油密不可分。先不说间接耗材,如包装使用的塑料,就连药品本身也依赖石油。例如苯,许多药都从苯衍生而来,而苯又是从石油里制取,现代医药的进步也和石化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假肢、人造器官以及医用X光片及其处理溶液等等也使用了石油制品。
7.清洁用品
如果没有了石油,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很脏。我们用的清洁用品很多都是石油制品,如洗涤剂、洗发水、沐浴乳、肥皂等等,里面都含有石油的衍生物。
8.食品
食物也能和石油扯上。石油是如何来到餐桌上的呢?
石油不仅用来制造化肥、杀虫剂等,很多食物的保鲜、染色、以及调味都有石油产品的参与,还有我们嚼的口香糖……如果算上食品生产间接消耗的石油,那么人一生要"吃"掉551千克石油。一瓶500毫升的纯净水,经过发现水源、开采、净化、装瓶、运输等环节,最后摆在你面前,一共需要消耗167毫升的石油。
9.润滑油(润滑脂)
润滑油、润滑脂广泛用于各种机器润滑,如果没有润滑,几乎所有的机械都不能正常运转。润滑油、润滑脂(黄油)里面的成分大部分是石油炼制的基础油,许多润滑油里面90%的成分是石油。生活中较常见的润滑油是汽车发动机用的发动机润滑油,俗称机油。
10.化妆品
石油也是制作化妆品的原料,含量较高的可达80%!石油精炼或合成出来的油、石蜡、香精、染料等,都用来制作化妆品。有兴趣的话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所使用的化妆品成分表,看看里面到底含有哪些东西。
原油的用途:一、原油产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与功能。
原油产品,主要指原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原油产品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 拖拉机 、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原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产量约1.45亿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产品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产品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二、各工业部门离不开原油产品
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 其它 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原油产品。建材工业是原油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管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轻工、纺织工业是石油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原油产品的身影。
三、原油产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油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油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Ⅶ 石油可以提炼出来什么
石油可以提炼出汽油、煤油、柴油、减压馏分及减压渣油。石油指的就是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
石油是一种深褐色液体,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石油的应用很广泛,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其次为硫、氮、氧。从表1-2可看出:一般石油中碳的含量占84%~87%,氢的含量为11%~14%,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
研究石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对于查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制定开采、加工方案,评价油品的质量及综合利用石油的前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石油
Ⅷ 矿物机油好还是合成机油好
优先使用合成机油。
(8)什么叫轴压石油扩展阅读:
机油主要作用: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内有许多相互摩擦运动的金属表面,这些部件运动速度快、环境差,工作温度可达400°C至600°C。在这样恶劣的工况下面,只有合格的润滑油才可降低发动机零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那么合格的润滑油要满足哪些要求呢?也就是说润滑油的七大作用是什么?
1、润滑:活塞和汽缸之间,主轴和轴瓦之间均存在着快速的相对滑动,要防止零件过快的磨损,则需要在两个滑动表面间建立油膜。有足够厚度的油膜将相对滑动的零件表面隔开,从而达到减少磨损的目的。
2、辅助冷却降温:机油因比热值较低,且在发动机内部,本身并不具有冷却作用。但发动机内由于燃料燃烧产生热能,在发动机工作时,机油能够将热量带回机油箱再散发至空气中帮助水箱冷却发动机,真正起冷却作用的是发动机壳外部的水(或防冻液体类)。
3、清洗清洁:好的机油能够将发动机零件上的碳化物、油泥、磨损金属颗粒通过循环带回机油箱,通过润滑油的流动,冲洗了零件工作面上产生的脏物。
4、密封防漏:机油可以在活塞环与活塞之间形成一个密封圈,减少气体的泄漏和防止外界的污染物进入。
5、防锈防蚀:润滑油能吸咐在零件表面防止水、空气、酸性物质及有害气体与零件的接触。
6、减震缓冲:当发动机气缸口压力急剧上升,突然加剧活塞、活塞屑、连杆和曲轴轴承上的负荷很大,这个负荷经过轴承的传递润滑,使承受的冲击负荷起到缓冲的作用。
7、抗磨:擦面加入润滑剂,能使摩擦系数降低,从而减少了摩擦阻力,节约了能源消耗,减少磨损:润滑剂在磨擦面间可以减少磨粒磨损、表面疲劳、粘着磨损等所造成的摩损.
汽车机油级别是如何划分的?在选购机油时,正确的机油级别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何从众多的机油产品中选出适合自己爱车的那一款呢?首先,要了解汽车机油级别的划分方法。
Ⅸ 比如 关于个人知识石油专业方面的术语 概括下石油知识什么的 最好是成品 给点硬磕!
石油知识———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
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
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水压趋动----靠油藏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
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剩余可采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采收率-----油田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最终采收率----油田开发解束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采出程度---油田在某时间的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采油速度----年采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原油密度----指在标准条件下(20度,0.1MPa)每立方米原油质量。
原油相对密度----指在地面标准条件(20度,0.1MPa)下原油密度与4度纯水密度的比值。
原油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流动的最高温度。
原油粘度----原油流动时,分子间相互产生的摩檫阻力。
原油体积系数----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汽体积比值。
原油压缩系数----单位体积地层原油在压力改变0。1兆帕时的体积的变化率。
溶解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压力每争加0。1兆帕时单位体积原油中溶解天燃汽的多少。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含油饱和度-----在油层中,原油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
含水饱和度-----在油层中,水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
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如果各运动要素与(如压力及流速)时间无关,称为稳定。
不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若各运动要素与时间有关,则为不稳定渗流。
等压线----地层中压力相等的各个点的连接线称为等压线。
流线-----与等压线正交的线称为流线。
流场图----由一组等压线和一组流线构成的图形为流场图。
单相流动-----只有一种流体的流动叫单相流动。
多相流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同时流动叫两相或多相流动。
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液体通过的能力称渗透性,渗透率的大小用渗透率表示。
绝对渗透率----用空汽测定的油层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用二种以上流体通过岩石时,所测出的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水包油----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油包水----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供油半径-----把油井供油面积转换成圆形面积后的圆形半径。
地层系数----地层有效厚度与有效渗透率的乘积。
流动系数----地层系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表示流体在岩层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导压系数-----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好坏的参数。
续流-----油井地面关井后,井下仍有油流从地层中继续流入井眼,这种现象称为续流。
井筒储存效应-----油井刚关井时所出现的现象。
折算半径----把实际井的各个因素(不完善或超完善)对压力的影响,变成一个由于某井径引起对压力
的等效作用,这个等效半径称为折算半径。
完善程度-----指理想完善井的工作压差与实际井工作压差之比。
完善指数-----油井实际工作压差与压力恢复取限制线段斜率之比。
表皮效应-----实际井的各个非完善因素造成的附加压力同油层渗透阻力之比。它是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
筒时,产生一个压力降的现象。
井间干扰-----井与井之间产生的动态影响现象。
采油指数----油井生产压差每增大0.1兆帕,所增加的油量。
栅状图-------表示油层各个方向的岩性,岩相变化情况,层间;井间连通情况。
主力油层-----油层厚度大,渗透率高,的好油层。
接替层-----在油田稳产中起接替作用的油层。
见水层位-----注入水沿连通层向油井推进,使油井某一层含水。
来水方向-----采油井受某方向注水井注水效果而使动态变化叫来水方向。
扫油面积系数-----指一个开采井组,已被水淹的油层面积与所控制面积的比值。
注采平衡----注入油层水量与采出油量的地下体积相等。
注采比-----油田注入剂(水,气)地下体积与采出液量(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吸水指数----注水井在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注水强度----注水井在单位有效厚度油层的日注水量。
压力平衡-----注水井所补给油层的压力与采出油。水所削耗的压力相等。
地下亏空----注入水的体积小于采出液量的地下体积。
含水率----含水油井,日产水量与日产液水量的百分比。
井别----根据钻井目的和开发的要求,把井分为不同的类别。
探井----经过地球物理堪探证实有希望的地质构造为了探明地下情况,寻找油。汽田而钻的井。
资料井-----为了编制油田开发方案所需要的资料而钻的取心井。
生产井----用来采油的井。
注水井----用来向油层内注水的井。
观察井----专门用来观察油田地下动态的井。
检查井----为了检查油层开发效果而钻的井。
更新井-----为了注采系统完善,需要打新井,这些新钻的井叫更新井。
调整井----在原有井网基础上,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而补充钻的一些另散井或成批成排的加密井。
正注井---从油管向地层注水的井称为正注井。
反注井---从套管向地层注水的井称为反注井。
井网----油气水井在油田上的排列和分布。
精度----反映测试仪器;仪表和计量器具误差大小的程度。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油补距----从油管挂平面到钻盘补心的距离。
套补距----从套管最末一根节箍上平面到钻盘补心的距离。
静水柱压力-----从井口到油层中部的水柱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油田还没有投入开发,在探井中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目前地层压力-----油田投入开发以后,某一时期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油压----原油从井底流到井口的剩余压力。
套压----油套环形空间内的压缩汽体压力。
流压----油井正常生产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静压----油井投入生产以后,利用短期关井,待井底压力恢复稳定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饱和压力----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燃汽刚刚开始分离时的压力。
基准面压力----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了正确地对比井与井之间的力高低,把压力折算到同一海拔深度
进行比较,相同海拔深度压力称基准面压力。
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
总压差-----目前地层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的差值。
采油压差------目前地层压力与流压的差值。
流饱压差----指流压与饱和压力的差值。
地饱压差----指目前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的差值。
注水压差-----指注水井井底流压与静压的差值。
流压梯度----油井正常生产时每米液柱所产生的压力。
静压梯度-----油井关井以后,井底压力恢复稳定时,每米液柱所产生的压力。
机戒采油-----用各种机戒将油采到地面上来的方法。
抽油机----是代动井下抽油泵工作的地面机戒。
抽油杆----是抽油机井的细长杆件,它上接总杆,下接抽油泵起传递动力的作用。
光杆----是钢质圆形杆件,它上连抽油机下连抽油杆,起传递动力的作用。
悬绳器----是驴头和光杆的连接装置。
抽油泵-----由抽油机带动把井内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井下装置。
套管----用水泥固定在井壁上的钢管,起封隔油汽水层。加固油层。井壁的作用。
油管----下入套管中间的无缝钢管。
静液面----抽油机关井后,环空液面缓升到一定位置稳定下来的液面。
动液面----抽油机正常生产时,井口至液面的距离。
泵效----抽油泵的实际排量与理论排量的比值。
沉没度-----泵深与动液面的差值。
冲程----驴头往复运动,带动光杆运动的高点和低点的距离。
冲数----抽油泵活塞在工作筒内每分钟往复运动的次数。
充满系数----抽油泵活塞完成一次冲程时泵内进入油的体积和活塞让出的体积的比。
气锁-----深当深井泵内进入气体后,使泵抽不出油的现象。
示功图----示功仪在抽油机一个抽吸周期内测取的封闭曲线。
压裂-----利用水力作用,使油层形成裂缝的方法。
合层压裂----指对日口井中的生产层组的各个小层同时压裂。
单层选压-----是选择一个层组中的某一小层或某一段进行压裂。
油层破裂压力-----指油层破裂时的压力或油层刚开始吸水时的压力。
污染井---污染系数大于零的油层为污染井。
完善井---污染系数等于零的油层为完善井。
超完善井---污染系数小于零的油层为超完善井。
酸化井---污染系数小于-3的油层为酸化井。
吸水启动压力----油层刚开始吸水时的压力称吸水启动压力。
驱动方式----驱使原油流向井底的动力来源方式称驱动方式。
注水强度-----单位有效厚度的日注水量称注水强度。
含水率-----日产水量与日产液量的比值称含水率。
串槽--各层段沿油井套管与水泥环或水泥环与井壁之间的串通。
完钻井深----完钻井底至方补心顶面的距离。
水泥返高----套管和井壁之间水泥上升的高度。
人工井底----固井完成留在套管最下部的一段水泥的顶面。
水泥塞----从完钻井底至人工井底的水泥柱。
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叫流度。
机诫采油----利用各种机诫将油采到地面上来的方法叫机诫采油。
表皮因子-----表皮效应性质的严重程度称表皮因子。
油层中部深度----油水井井口至射孔井段(顶部至底部)1/2处。
供油半径---在多井生产时,油水井在地下控制一定范围的含油面积含油面积的半经称为供油半经。
石油知识———油气勘探知识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 (孔隙性 )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 (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 (连续 )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 430万吨和天然气 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 (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 )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 (吨 )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 (立方米 )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 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 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7亿吨及含油面积 117.9平方公里。 1995年年产原油 192万吨。
油 (气 )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 4种:特大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 7亿吨 (50亿桶 )的油田。天然气可按 1137米 3气 =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 0.7~ 7亿吨 (5~ 50亿桶 )的油 (气 )田。中型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 710~ 7100万吨 (0.5~ 5亿桶 )的油 (气 )田。小型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 710万吨 (5000万桶 )的油 (气 )田。
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 (特别是沉积岩 )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 “ 代 ” 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 “ 界 ” ,如太古界、 …… 新生界等。 “ 代 ” 可以细分为 “ 纪 ” ,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 “ 纪 ” 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 “ 系 ” ,如侏罗系、第三系等。 “ 纪 ” 和 “ 系 ” 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 “××× 组 ” 和 “××× 层 ” ,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三维地震勘探
由于地震勘探的测线只提供了二维的信息,要了解一定面积内的地下情况需要把各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找出相关的信息推断测线之间的地下情况,才能形成整体概念,这就可能产生相当大的人为误差。三维地震是在一定的面积上采用地下地震信息的方法,它可从三维空间 (立体的 )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剖面的、平面的,立体的地下地质图构造图象,大大地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地区特别有效。
高凝油
通常把凝固点在 40℃ 以上,含蜡量高的原油叫高凝油。辽宁省的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田,其原油的最高凝固点达 67℃ 。
稠油
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通常把地面密度大于 0.943、地下粘度大于 50厘泊的原油叫稠油。因为稠油的密度大,也叫做重油。我国第一个年产上百万吨的稠油油田是辽宁省高升油田。
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 (石油伴生气 );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 (煤型气 );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干气和湿气
油田的伴生天然气,经过脱水、净化和轻烃回收工艺,提取出液化气和轻质油以后,主要成分是甲烷的处理天然气叫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 90%以上的叫干气。甲烷含量低于 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 10%以上的叫湿气。
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沉积相
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一般把沉积相分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是从盆地石油地质成因机制出发,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合为一体,充分研究各种地质参数,建立数字化动态模型,并形成一维~三维的计算机软件,全方位的描述一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形成及地质演化过程。
石油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 (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 )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是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一些局部的干扰,有利于求得较准确的讯号。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 (长度和深度方向 )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
把记录采集到地震信息的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到专用的电子计算机中,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错误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以波形、线形的形式绘制在胶片上或静电纸上,形成一张张地震剖面。这个过程就称做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中所说的速度
地震勘探所说的速度即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岩层界面以上各地层的总厚度与各层传播时间总和之比,可以用来把地震记录的时间转换为深度 (距离 )。此外,还有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等。
水平叠加剖面
在用多次覆盖方法采集的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把共同反射点的许多道的记录经动校正以后叠加起来,以提高讯噪比 (高讯号与噪声的比例 ),压制干扰,用这种方法处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叫水平叠加剖面。
叠加偏移剖面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在水平叠加的基础上,实现反射层的空间自动归位,用这种方法处理得到的地震剖面,就是叠加偏移剖面。
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源放置于地面,接收的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地面激发震动后由不同深度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讯号,这种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讯号是单程的,而不是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对分析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情况更为准确。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把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别是岩性、岩相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震解释工作中,把地震资料中蕴藏的地层和沉积特征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做出系统解释的方法。
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岩相分布等。
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 (岩层 )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伴生关系。
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 (地震道 )。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 (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 )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点技术和 AVO技术等。
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 (弹性波 )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方法采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采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 (质量 )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 (即重力 ),排除区域性引力 (重力场 )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 (包括其中的流体 )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 “ 蚀变晕 ” 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从而发现油气田,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量法等,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在钻孔中使用测量电、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以辨别地下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方法,是勘探和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