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由于石油化工可创造较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业,所以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为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雹薯穗75%以上,而石油化工产品已应用到国防、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各个领域。
拓展资料: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一般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范围很广,产品很多。
原油经过裂解(裂化)、重整和分离,提供基础原料,如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萘等。从这些基础原料可以制得各种基本有机原料如甲醇、甲醛、乙醇、乙醛、醋酸、异丙醇、丙酮、苯酚等。
意义作用
一、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石油
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8.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二、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1.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手败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三、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四、各工业部门离不开石化产品
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产品。全世界润滑油脂产量约2千万吨,我国约180万吨。建材工业是石化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关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
轻工、纺织工业是石化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石化产品的身影。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石化产品,尤其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源卜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发展石化工业是个巨大的促进。
⑵ 什么是石油化工
问题一:石油化工是什么工作 石油化工:学习原油与石油产品的加工过程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及典型设备和基本工艺计算和优化方法,掌握开发和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炼油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原理、化工自攻化及仪表、化工制图、化工机械基础、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工程、专业外语、石油化工专业实验等。
问题二:石油化工是什么意思啊? 石油化学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石油化学工业是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在有些资料中,以天然气、轻汽油、重油为原料合成氨、尿素,甚至制取硝酸也列入石油化工。
问题三:石油化工生产是干什么的? 主要从事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项工作,不清楚你问这个问题是想要应聘还是什么,如果不是应聘的话,上面的解释应该清楚吧,主要他们的工作就是哪些。
问题四:石油化工是干什么的 主要课程:生产技术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化学反应器原理、石油炼制工艺、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工DCS仿真、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电工基础化工环境保护。
培养目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是以(石油、石油重油、油沙沥青或石油油渣为原料,经物理化学加工成为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产品,并将重油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学产品的工业生产技术)领域,能从事在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生产管理与经营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级工)。
可从事岗位:石油脱盐脱水工、石油焦化工、石油催化裂化工、催化剂再生工、汽油吸收稳定工、分馏岗位、动力岗位、石油产品化学精制岗位、吸附精制岗位、加氢精制岗位、柴油脱蜡岗位、吸收脱硫岗位、石油碱洗和酸洗岗位、石油白土精制岗位、油品调合岗位、燃料油添加剂岗位、热力岗位等。
问题五:何谓石油化工企业?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石油化学工业是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海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在有些资料中,以天然气、轻汽油、重油为原料合成氨、尿素,甚至制取硝酸也列入石油化工。
问题六:石化了是什么意思 就是变成石头了,网络上一般指的是惊呆了的意思。
问题七:我石化了是什么意思? 就是呆住了,像雕塑一样
问题八:我瞬间石化了。是什么意思。石化? 就是说整个人像石头一样僵硬了。形容一个人很吃惊,无语等
问题九:石油化工和化学工程的区别? 一、石油化工: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抚油化工,石油化学工业是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在有些资料中,以天然气、轻汽油、重油为原料合成氨、尿素,甚至制取硝酸也列入石油化工。
二、化学工程:
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 (process instry) 生产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这些工业包括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等。 它们从石油、煤、天然气、盐、石灰石、其他矿石和粮食、木材、水、空气等基本的原料出发,借助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改变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状态,使之成为多种价值较高的产品,如化肥、汽油、润滑油、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烧碱、纯碱、水泥、玻璃、钢、铁、铝、纸浆等等。
三、两者都是化学相关专业或学科。
⑶ 中国石油属于那个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国有企业,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⑷ 石油石化行业的产业链
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采”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采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
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采、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4)石油产业基础是什么扩展阅读
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价格传导的过程
鉴于化工领域广泛存在着“中间体”,而国内又缺少交易“中间体”的现货市场。因而我国石化终端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受到上游价格垄断的影响。
产业链图显示了石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末端产品的价格经由各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传导形成。
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
三烯三烃经与无机产品反应可获得“中间体”,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内酰胺、对二甲苯等,也就是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
通常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主导:一是消费拉动,二是成本推动。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费拉动型
在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价格开始上涨。此时,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也随之增长,进而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中重复,至传导至产业链的源头石脑油)。某一环节受到阻碍,特别是在产能远远大于产量或者需求的环节。
(B)成本推动型
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产业链源头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其结果要求将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转嫁到该加工环节的产品价格之中。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末端的终端产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动不如需求的拉动那么顺利。
(C)消费萎缩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是,消费萎缩和成本下降时的传导过程。当消费萎缩时产品开始积压,企业开始减产,导致该加工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这一过程逐渐向上游传导,最终迫使产业链源头产品价格回落。该上游产品有可能是其他产业链的上游。
(D)成本下降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润,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加工企业却很难应对。面对不断降价的原材料,无论以何种价格买入,企业都要面临亏损。
⑸ 石油的定义与用途分别是什么
一、石油的定义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是因为石油在工农业生产中肩负着像血液一样的重要职责,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没有石油都运转不动。有人说:“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神经动脉。”这是因为没有石油,维持这个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瘫痪。有人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这是因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石油产品进行加工,可以制成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五千多种,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着人们去开采。这些都说明:石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生命线,它对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
石油外观上看是一种黑乎乎的油状粘稠液体。它是一种深藏于地下的可燃性矿物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据科学家分析:将来有可能开采的石油资源,1/3在大陆,1/3在浅海,1/3在深海和两极。海洋将成为人们开采石油的重要基地。海洋里为什么会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石油呢?原来,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生物和微生物。其中有居住在海底的珊瑚、藻类、软体动物及漂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们繁殖很快,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是生成石油的原材料。死亡的海洋生物遗体,跟泥沙一起沉积、埋藏在海底,在缺乏氧气的环境里,受到高温、高压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后就会变成一滴滴的石油。起先它们分散在各自的生成地,后来随着海底地形的变化,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储油盆。数不清的油滴聚集在一起,就成为有开采价值的石油矿藏。
那么,什么是石油呢?从实质上讲,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或是多种烃的混合物。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出的油状可燃液体矿物称为石油,把可燃气称为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为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的深入研究,认识到石油、天然气和沥青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在组成上都属于碳氢化合物,因此将它们统称为“石油”。
1983年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对石油定义为:石油(Petroleum)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混合物。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存在于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天然气(Natural Gas)也是石油的主要类型,呈气相,或处于地下储集层时溶解在原油内,当采到地面,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时又呈气态。我们把从油井中采出来的未经加工的液态石油称为“原油”。但在工业界、日常应用中,通常“原油”与“石油”混用,并不加以区分。
二、石油的用途石油是“百宝箱”,“宝”指的是烃,“百”形容石油中各种各样的烃非常多。现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与石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江河里航行的轮船,田野里的播种机、收割机,工地上的挖掘机、大吊车,军队中的坦克、装甲车等,为它们作动力的燃料——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所用的塑料文具盒、圆珠笔,注射用的一次性针管、输液管、塑料袋,身上穿的化纤衣服等产品,也是由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化工原料制成的。归纳起来,石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1.作为能源用石油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运输、使用方便,应用广泛等优点。原油经过炼制加工后,可以制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汽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燃烧1kg汽油所产生的热量分别相当于燃烧1.4kg的煤、1.5kg的木炭、2.4kg的木柴所产生的热量。汽油有不同的标号,标号越大,表示汽油的质量越好。
煤油过去主要用于照明。现在生产的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喷气式飞机的燃料。柴油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中。拖拉机、载重汽车、吊车、挖掘机等大型动力机械都是用柴油作燃料的。
液化石油气是很洁净的燃料。它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把石油气压缩成液态装入钢瓶,就可以送往千家万户。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在对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进行改装,以液化石油气代替汽油,可以极大地减轻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天然气是一种可燃气体,通常情况下它和原油相伴而生,称为伴生气。而从单纯气藏产出的天然气称为非伴生气。目前,天然气主要用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使用方便等优点。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我国实施了“西气东输”工程,使许多城市已由原来用煤作燃料改为用天然气作燃料。
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趋势表明:未来三五十年内油气储量丰富,油气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天然气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导方向。要转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到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应构成中,油气的比重要从25%~35%提高到40%~50%,一次电力的比重将从10%~15%上升到15%~20%,煤炭的比重则由55%~60%降到30%~35%。
2.作为化工原料石油是能源,也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学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石油经过各种加工和处理,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用这些原料可以制成众多的生产、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农药、化肥、炸药、染料等。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家年产8×104t合成橡胶厂一年的产品相当于145万亩1亩=666.7m3。橡胶园一年的产量。—家年产万吨的合成纤维厂一年生产的产品,相当于30万亩棉田一年生产的棉花,或从250万只羊身上一年剪下的羊毛。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现在就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例如,用石油作原料生产出来的合成纤维——腈纶,就与羊毛的特性相似。它蓬松卷曲,柔软保暖,有弹性,吸湿性好,洗后易干,而且比羊毛轻、强度高、耐腐蚀、耐日晒、不发霉、不虫蛀。利用腈纶的这些优点,可将腈纶与棉、毛混纺制成布料、毛线、人造毛皮、毛毯等。合成纤维还有棉纶、涤纶、丙纶、维纶等多种。它们正在逐步取代毛、棉制成各式各样的纺织品。另外,合成纤维在工业、国防等方面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3.其他用途从石油中还可以炼制出润滑油、石蜡和沥青。这些产品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一切机器,无论大小,都要加上润滑油或润滑脂,以减少摩擦和磨损,才能顺利运转。石蜡的用途很多,蜡烛会给我们带来光明;过生日时插上蜡烛,会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在棉纱中加入少量石蜡,可使纺织品柔软、光滑、富有弹性;石蜡还可以制取洗涤剂、分散剂、润滑脂等。沥青为人类的交通事业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有了它,才有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沥青具有很好的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以及防水、防腐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铁路枕木、地下管道及建筑防腐,水库堤坝防渗透,地下电缆防漏电等。
科学家还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实验制造出了合成蛋白。有些国家已把合成蛋白用作饲料,它将来很可能会作为食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⑹ 石油产业的基本特征
石油工业从诞生到现在的近一个半世纪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表现出一般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之外,更由于石油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业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呈现出如下特征。
(1)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由于石油资源在地下蕴藏情况的复杂性和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项需要极大资金投入而未来收益具有弯猛含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行业。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业成为一旦成功就能获得极大投资回报的高利润行业。正所谓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般勘探井(野猫井)的成功率仅为1%,但一旦获得成功,所获利润同投资的比率可以高达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术最为先进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钻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业风险外,石油公司还会面临潜在的政治风险,例如资源国政府做出对石油公司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利或预料之外的政策调整(产权、财政政策等的改变)。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愿意“铤而走险”,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因为,石油工业的利润是如此巨大,成为各家石油公司无法拒绝的诱埋笑惑。甚至在东道国要求获得风险勘探后利润的85%~90%的情况下,国际各大石油公司依然会坚持在该国从事油气业务。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利知瞎润是多么可观。
(2)产业垄断性。
同其他行业相比,石油行业形成集中垄断的时间最早、垄断程度较高、企业规模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垄断工业公司中,石油及与石油相关的企业占据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强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5席之多。并且,石油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和石油开采的高额成本也成为许多公司想进入该行业的天然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产业的垄断性特征与其投资巨大、风险较高、利润极丰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除非资金雄厚、技术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或是借助于国家资本的企业集团,一般的企业很难经营得起。
一个多世纪以来,石油公司通过垄断形成的垄断价格赚取了巨额利润。事实上,从19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国际石油价格在某种意义上一直都是“垄断价格”。
19世纪70年代中叶,洛克菲勒集团率先完成了对美国和世界石油工业的独家垄断,并在1882年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里的第一个托拉斯。此后,虽然这一独家垄断局面由于其他垄断集团的出现而进入了“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阶段,参与成员也不断变化,但其基本的性质却始终未变。尤其是在1928—1973年这一段时期,石油七姊妹对国际石油产业进行了长达45年之久的垄断统治,左右国际石油价格,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OPEC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资源国收回石油主权后,曾一度出现过OPEC主导世界石油价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后,才逐渐形成了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主要跨国石油公司与OPEC中的沙特阿拉伯等六个主要国家共同影响国际石油行业的寡头垄断局面。
然而,这种垄断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垄断非但没有消灭竞争和斗争,反而使竞争和斗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和斗争主要包括垄断集团同广大的中小生产者的竞争和斗争,垄断集团同力图挤入垄断者行列的新兴起的大石油公司间的竞争和斗争以及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和斗争。
(3)资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产业属于资源采掘型产业,生存发展受到石油资源的约束。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块油藏的产量具有随着开采而逐步递减的规律。这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新增储量的接替,其成长性也体现在这一点。因此,石油资源占有量对于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个国家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以OPEC为代表的少数产油国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气资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地则是石油储量相对较少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石油产、销之间的地域性差别,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石油地缘结构,使得石油产业同国际政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冲突。
(4)战略属性。
进入20世纪以来,石油逐渐成为世界军用、民用各类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一步成了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和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日常生活稳定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发激烈,其战略属性由此凸显。
从1859年世界现代石油工业建立到19世纪末,石油不过是一种新兴的作照明用的矿物燃料。19世纪80年代前后,人类发明了以石油为能源的内燃机。随后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人类相继发明了以燃油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及军事运载工具和武器,并把石油用作战车、军舰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时关系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战时关系到一国胜败存亡的重要战略物资,成了各大国必争的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的重要军事地位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其用途扩大到发电、采暖等许多方面,在各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主要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和天然气又成为世界新兴的、关系到各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及产值以千亿美元计的石油化工工业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国须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资。因此,石油的商品属性日渐淡化,而其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与国防安全的战略属性却日益增强。
(5)政治属性。
由于石油及其产品的广泛用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因而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证本国石油供应、取得石油资源和建立本国的石油工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除美国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石油工业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并且从一开始就直接或间接地负有保证本国石油供应的明确责任,例如,英国石油公司、法国的道达尔公司和埃尔夫公司以及意大利的埃尼集团等,至于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团则更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一个为保证日本石油供应的官方机构。即使一贯被认为是私人公司的美国石油公司,其所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海外活动也无不是秉承美国政府的意志并且在美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发展的。此外,以OPEC为主的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绝大多数也都是这些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国有公司。
实际上,从21世纪开始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活动和发展已同世界各国对内对外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外交、军事政策和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各国实现本国国家目标的一种重要工具。世界上没有不支持本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国家,也不存在不靠国家的支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国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变动,必然迅速地对这些国家的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乃至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科技是决定石油工业发展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着石油工业的面貌。19世纪中叶,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石油仅能作为一种照明用的普通矿物资源。随着内燃机等重大科技发明,石油的重要价值才被逐步发现,成为整个20世纪至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说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次技术革命及其给世界石油产业带来的变化
20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石油逐渐取代了煤,成为各国最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业的科技创新也层出不穷,形成石油“新技术群”,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使石油工业经历了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
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并与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相结合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随着石油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仅靠单一学科已很难解决客观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多学科的综合和各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多学科工作团组概念随之出现。多学科工作团组一般由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测井、采油和地面工程人员组成,并组织研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实施各种调整方案。在石油开采日益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老油田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受重视。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显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升。
综合集成在现代石油科技中意味着从企业组织各个部分,综合原始数据和信息,将不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有机地集成起来,在较少的时间内做出更好的决策。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凭着发达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并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石油企业。
此外,盆地模拟、油藏表征、油藏经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三维及四维地震勘探、层析成像、核磁测井、油气混相输送、油气生产自动化与优化运行、远程生产、深海作业等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使石油技术革新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了石油工业的生产、经营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极大地改变着今天石油工业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