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是指什么石
扩展阅读
同类产品哪个好用 2025-02-02 09:34:05

石油是指什么石

发布时间: 2023-12-13 16:47:10

Ⅰ 为什么叫石油石油跟石头有什么关系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着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 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着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着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着的《水经往》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着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22-1596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北宋神宗年间,还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着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着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人)。他在网络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 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 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更是难能可贵的。

Ⅱ 石油什么意思

石油是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液体,可以燃烧,一般呈褐色、暗绿色或黑色,聚集在岩石的空隙中。从石油中可以提取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的液体,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Ⅲ 宝石和石油有什么分别

宝石是岩石中最美丽而贵重的一类石。它们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同时赋存稀少,是可以制作首饰等用途的天然矿物晶体,如钻石、水晶、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宝石(变石、猫眼)等;也有少数是天然单矿物集合体,如冰彩玉髓、欧泊。广义的宝石还包括少数几种有机质材料,如琥珀、珍珠、珊瑚、煤精和象牙。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地质学区别。核心一点,宝石的主要成份有铝、硅、碳等,而石油则就是碳在起决定作用。

Ⅳ 石油是什么东西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输送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形貌与成分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Ⅳ 石油是什么石头炼成的为什么岩石会有油

石油不是由石头炼成的

对于石油,你可以将其和普通的矿物当成一样的东西就好,只不过多数矿物是固体,石油是液体【准确说,液体为主】罢了(当然也有气体,譬如天然气)

他原本是古生物,未被分解者直接分解完全的遗骸,其中的有机物,被掩埋到地层深处,上面沉积了层层沉积岩,随着深度增加,埋藏这些遗骸的地方温度和压力都会升高,一些复杂高分子有机物就会开始裂解,形成较低分子的有机物,这就是石油(以及天然气)的由来。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石油生成还要恰好有合适的储藏条件,甚至中途还会发生移动,后来一些储藏石油的岩层甚至因地壳运动还能来到非常浅表的地方,让我们勘探发现。这时才算结束。

当然,更为具体石油生成,储存,转移,中间其他附加的物化的过程,需要大学特定专业的知识做准备,这里就不展开了。

Ⅵ 石油的定义与用途分别是什么

一、石油的定义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是因为石油在工农业生产中肩负着像血液一样的重要职责,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没有石油都运转不动。有人说:“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神经动脉。”这是因为没有石油,维持这个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瘫痪。有人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这是因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石油产品进行加工,可以制成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五千多种,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着人们去开采。这些都说明:石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生命线,它对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
石油外观上看是一种黑乎乎的油状粘稠液体。它是一种深藏于地下的可燃性矿物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据科学家分析:将来有可能开采的石油资源,1/3在大陆,1/3在浅海,1/3在深海和两极。海洋将成为人们开采石油的重要基地。海洋里为什么会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石油呢?原来,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生物和微生物。其中有居住在海底的珊瑚、藻类、软体动物及漂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们繁殖很快,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是生成石油的原材料。死亡的海洋生物遗体,跟泥沙一起沉积、埋藏在海底,在缺乏氧气的环境里,受到高温、高压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后就会变成一滴滴的石油。起先它们分散在各自的生成地,后来随着海底地形的变化,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储油盆。数不清的油滴聚集在一起,就成为有开采价值的石油矿藏。
那么,什么是石油呢?从实质上讲,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或是多种烃的混合物。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出的油状可燃液体矿物称为石油,把可燃气称为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为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的深入研究,认识到石油、天然气和沥青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在组成上都属于碳氢化合物,因此将它们统称为“石油”。
1983年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对石油定义为:石油(Petroleum)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混合物。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存在于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天然气(Natural Gas)也是石油的主要类型,呈气相,或处于地下储集层时溶解在原油内,当采到地面,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时又呈气态。我们把从油井中采出来的未经加工的液态石油称为“原油”。但在工业界、日常应用中,通常“原油”与“石油”混用,并不加以区分。
二、石油的用途石油是“百宝箱”,“宝”指的是烃,“百”形容石油中各种各样的烃非常多。现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与石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江河里航行的轮船,田野里的播种机、收割机,工地上的挖掘机、大吊车,军队中的坦克、装甲车等,为它们作动力的燃料——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所用的塑料文具盒、圆珠笔,注射用的一次性针管、输液管、塑料袋,身上穿的化纤衣服等产品,也是由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化工原料制成的。归纳起来,石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1.作为能源用石油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运输、使用方便,应用广泛等优点。原油经过炼制加工后,可以制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汽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燃烧1kg汽油所产生的热量分别相当于燃烧1.4kg的煤、1.5kg的木炭、2.4kg的木柴所产生的热量。汽油有不同的标号,标号越大,表示汽油的质量越好。
煤油过去主要用于照明。现在生产的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喷气式飞机的燃料。柴油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中。拖拉机、载重汽车、吊车、挖掘机等大型动力机械都是用柴油作燃料的。
液化石油气是很洁净的燃料。它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把石油气压缩成液态装入钢瓶,就可以送往千家万户。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在对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进行改装,以液化石油气代替汽油,可以极大地减轻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天然气是一种可燃气体,通常情况下它和原油相伴而生,称为伴生气。而从单纯气藏产出的天然气称为非伴生气。目前,天然气主要用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使用方便等优点。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我国实施了“西气东输”工程,使许多城市已由原来用煤作燃料改为用天然气作燃料。
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趋势表明:未来三五十年内油气储量丰富,油气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天然气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导方向。要转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到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应构成中,油气的比重要从25%~35%提高到40%~50%,一次电力的比重将从10%~15%上升到15%~20%,煤炭的比重则由55%~60%降到30%~35%。
2.作为化工原料石油是能源,也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学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石油经过各种加工和处理,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用这些原料可以制成众多的生产、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农药、化肥、炸药、染料等。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家年产8×104t合成橡胶厂一年的产品相当于145万亩1亩=666.7m3。橡胶园一年的产量。—家年产万吨的合成纤维厂一年生产的产品,相当于30万亩棉田一年生产的棉花,或从250万只羊身上一年剪下的羊毛。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现在就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例如,用石油作原料生产出来的合成纤维——腈纶,就与羊毛的特性相似。它蓬松卷曲,柔软保暖,有弹性,吸湿性好,洗后易干,而且比羊毛轻、强度高、耐腐蚀、耐日晒、不发霉、不虫蛀。利用腈纶的这些优点,可将腈纶与棉、毛混纺制成布料、毛线、人造毛皮、毛毯等。合成纤维还有棉纶、涤纶、丙纶、维纶等多种。它们正在逐步取代毛、棉制成各式各样的纺织品。另外,合成纤维在工业、国防等方面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3.其他用途从石油中还可以炼制出润滑油、石蜡和沥青。这些产品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一切机器,无论大小,都要加上润滑油或润滑脂,以减少摩擦和磨损,才能顺利运转。石蜡的用途很多,蜡烛会给我们带来光明;过生日时插上蜡烛,会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在棉纱中加入少量石蜡,可使纺织品柔软、光滑、富有弹性;石蜡还可以制取洗涤剂、分散剂、润滑脂等。沥青为人类的交通事业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有了它,才有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沥青具有很好的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以及防水、防腐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铁路枕木、地下管道及建筑防腐,水库堤坝防渗透,地下电缆防漏电等。
科学家还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实验制造出了合成蛋白。有些国家已把合成蛋白用作饲料,它将来很可能会作为食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Ⅶ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是指哪些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是指哪些
矿产资源包括石油。
石油属于矿产资源中的能源矿产。
简介: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四类:
1、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地热等;
2、金属矿产:如铁、锰、铜等;
3、非金属矿产:如金刚石、石灰岩、粘土等;
4、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等。

Ⅷ 石油是什么大家帮帮我把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大家帮帮我把

解析:

石油的成分比煤炭要复杂,主要是由碳、氢两种元素和少量氧、硫、氮等组成的复杂化合物,不过碳氢两种元素占了97%-99%。

在煤块上,人们有时能发现植物枝叶的印痕,可以证明它的“身世”。石油是一种液体,在石油里是找不到说明它“身世”的化石的。为了搞清石油的“身世”,确实让科学家费了不少心血。经过长期的研究,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大量的动植物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分解变化。又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被送到海底,同煤一样被囚锢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形成了石油这种碳氢化合物。

石油不像煤炭那么老实,它不会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因为它是液体。石油会向裂缝多的砂岩和石灰岩里流动。但是在这些缝隙里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还是到处流动,并没有找到一个固定的“家”。

随着地壳的变动,水平的岩层如果受到挤压向上拱起来,就会变得像一口反扣在地上的大锅似的。假如“这口锅”的四周都是致密不透水的岩层,而含有石油的砂岩、石灰岩正好在这口“大锅”下面,石油就再也跑不出去了。石油越聚越多,这里就成了石油的“家”。人们找到了这种埋藏石油的地方,就可以打石油钻井,把它们从深深的地下取出来。这种能贮存石油的地质构造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所以有的地方能找到石油,有的地方是不可能有石油的。石油,产于岩石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油状粘稠液体。未经提炼的天然石油称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氢12-14%,1-2%为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当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有丰富的储藏,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具体为159升。 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8桶。

石油的成因

过去认为石油是从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现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过,少数科学家,包括着名的Thomas Gold,认为石油的起源与生物无关。这种看法认为,行星(地球)内部天然就存在着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为碳氢化合物比岩石轻,逐渐浮向地表。由地底深处存在的微生物将各种碳氢化合物转换排出。曾经一度枯竭的油井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还有可能再次产出原油,这也是现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证。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发表的新看法,认为碳氢化合物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线

成分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蒸馏能分解。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脂肪烃为主要成分。组成石油的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其中碳约占83%~87%,氢约占11%~14%,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硫、氮、氧及微量的镍、钒、铁、铜等元素。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复杂,它们含有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千的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除烃类之外,石油中还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类化合物,主要是含硫、含氮、含氧的化合物以及一些胶状沥青质。

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Ⅸ 石油的意思


石油的解释

[petroleum]

一种油质的可燃 沥青 质液体,一般是暗褐色到 绿色 ,有时发出荧光。石油实质是 不同 烃类的混合物,能从中提取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详细解释 (1).一种液体矿物。是不同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燃烧,一般呈褐色、暗绿色或黑色, 渗透 在岩石的 空隙 中。 宋 沉括 《 梦溪 笔谈·杂志一》 :“ 鄜延 境内有石油,旧说 高奴县 出脂水,即此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石脑油》 :“石油所出不一。国朝 正德 末年, 嘉州 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 出于 井尔。” (2).指煤油。 清 黄遵宪 《番客篇》 :“分光然石油, 次第 辉银釭。”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 :“灯火 渐渐 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梁茄竖油的 已经 不多;石油又 不是 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词语分解

石的解释 石 í 构成地壳的矿 物质 硬块:石破天惊(喻 文章 议论 新奇惊人)。 指石刻: 金石 。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 药石 。药石纳嫌之言(喻规劝 别人 的话)。 中国 古代乐器八音 之一 。 姓。 石 à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 油的解释 油 ó 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橡大脂肪或矿产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液体,一般不溶于水,容易燃烧:油饼。油布。油彩。油画。油亮。油水(亦指不 正常 的收益或额外好处)。油轮。油垢。奶油。石油。食油。汽油。 添油加醋 。 用油

Ⅹ 石油的组成和性质

1.1.1 可燃性矿物

石油及其衍生产品含可燃气体,都属于可燃性矿物。最早引入“可燃性矿物”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古植物学家波托涅(Г.Потонье)。这个词的词素包含“可燃的”“石头”“生命”等意义,即有机来源的能够燃烧的石头。可燃性矿物是一种有机生物岩石,在岩石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图1.1)。有机岩石中也有不能够燃烧的叫做非可燃性矿物,例如石灰岩。

图1.1 可燃性矿物在岩石中所处的地位

可燃性矿物的分类介绍如下。

波托涅及古布金将可燃性矿物分为以下几类:

1)沥青质和石油系列的可燃性矿物——石油沥青;

2)煤炭和腐殖质类可燃性矿物;

3)残留有机岩。

属于石油系列可燃性矿物的有各种性质的石油、可燃性碳氢化合物气体、重质原油、沥青、沥青质、石蜡,以及分布于岩石中、溶化于中性有机液体中的物质(沥青)。

可燃性煤炭系列是各种泥炭、褐色煤和石煤、硬煤等可燃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来源的物质起到了主要作用。

残留有机质是植物来源的有机化合物——树脂、固醇类、孢质、石蜡等。琥珀、磷沥青属于这一类矿物。

至今没有形成适用于可燃性矿物的分类标准,多数是根据原始产品的成因、形成途径、彼此间的相互转化等制定的分类方法。

古布金把可燃性矿物分为两个基本大类:沥青和煤炭。其中沥青这个类别沿用格菲尔(Г.Гефер)的观点,包括了天然气、石油以及硬沥青。如地沥青、地蜡等从成因上与石油有关的物质。

由于有古布金的研究成果,格菲尔的沥青分类方法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以物质的物理特性为基础。

(1)气体

1)自然形成的,天然的;

2)石油的,伴生石油的。

(2)液态沥青

1)石油;

2)煤焦油,树脂,树脂焦油等。

(3)硬沥青

1)石蜡;

2)地沥青;

3)沥青。

(4)沥青与其他物质的混合物

乌斯宾斯基(Успеинский)和拉德琴柯(Радченко)根据可燃性矿物形成条件编制的图表是成因分类的实例(图1.2)。

该图由两个分支构成:左侧是煤炭类可燃性矿物(腐殖质),右侧是石油类可燃性矿物(沥青质)。每一个单类以板块的形式表示,板块端面是其形成期间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该图左侧分支展示了形成煤炭类可燃性矿物原始物质的主要范畴,这些物质是高等植物和低等的动物有机体。

图表的右侧分支指的是石油类(沥青类)可燃性矿物。煤炭板块右侧的箭头指向的是海相和淡水相腐泥岩成因,展示的是石油类可燃性矿物和海水沉积物质的关系。该分支的右侧板块是石蜡类物质,是由含蜡石油风化形成的。

与这个分支相对的一侧揭示的是石油芳香烃类重树脂分支向沥青类,继而向沥青、煤沥青、碳沥青等相应变质程度的转变。

从图中可以看出,可燃性矿物,不管是煤炭类还是石油类,其变质的终端产物相互靠近,这两大类物质变质的最终产品是石墨,也就是物质总的炭化过程。

瓦索叶维奇(Вассоевич)和穆拉托夫(Муратов)根据碳在可燃性矿物组成中的作用,把两个特征作为把天然化合物合并为一组的分类基础:① 化学组成中总的特性,必须含有碳,而且碳起主要作用;② 特殊的物质特性(有机化学研究的结果)。这些天然的物质见图1.3。

图1.2 可燃性矿物成因分类图

对于天然的矿物煤和石油有相应的概念“天然焦”和“石油焦”。化石燃料由3大类矿物组成:煤、石油、可燃气体。在这种图表上把天然焦分为壳质煤、腐殖煤、腐泥岩。

卡林克(Калинко)把所有的可燃性燃料和天然有机物质(包括矿物煤)都称作Naphtides,包括烃类气体、凝析气、石油、天然沥青、天然气水合物。萘基的概念是当代最通用的。

图1.3 碳分类图

1.1.2 石油化学组成特征

石油是黏性油质液体,无色或者黑褐色,有时是黑色,是各种碳氢化合物的复合混合物。石油在黏稠度上有很大差异,有稀薄的,有黏稠的,也有树脂状的。

研究石油的化学成分与同位素组成对于研究石油的成因以及地壳中各种石油的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石油是非常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按化学成分来说,目前可以确定的有800种碳氢化合物。

对石油组成成分的研究最充分。石油主要是由碳(83%~87%)和氢(12%~14%)组成,比例关系是1.85个氢原子对1个碳原子。这个组分在碳氢化合物中是彼此相关的,化学成分和性质而各不相同。此外,氮和硫也是石油的组成成分,见表1.1。石油被相应地分为氧化原油、含氮原油和含硫原油。

表1.1 燃气与石油的化学成分

1.1.2.1 石油中各元素的性质

(1)碳

碳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类,原子序数是6,原子量是12.01。碳元素四价原子表示为:

俄罗斯东部地区及中国的油气田

原子外层的4个空位决定了它以不同方式与其他不同原子结合形成复合分子的能力。碳原子这种形成复合分子的特性取决于它可以形成无数有机物的性质。

(2)氢

氢原子在碳氢化合物中的含量占第二位。氢元素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类,原子序数是1。由于氢具有极强的还原性,除了稀有气体元素和稀有金属元素以外,它可以和几乎所有的元素生成化合物。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的元素,它以等离子的形式构成太阳和星球质量的70%。

碳元素和氢元素在石油和天然气中彼此相关构成碳氢化合物,因此经常利用碳、氢两种元素的比值来确定它们的成分(表1.2)。

(3)氧

氧元素在石油中的含量很少能达到1%~2%,在可燃气体中它基本是以CО2的形式存在,含量从几乎为零到近乎纯碳酸。

(4)硫

硫元素在石油中以自由状态和化合状态存在。化合状态的硫或者以H2S的形式存在,或者进入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硫元素在石油中的总含量有时可以达到7%~8%。硫元素在天然气中通常是呈H2S的形式,其数量有时可达20%,甚至45%(据科兹洛夫对首尔-苏气田可燃气的测定)。

(5)氮

氮在石油中的含量不超过1%,以自由状态存在,含量波动很大:从浓度接近于零到几乎是纯净的氮气。在比较石油与其他可燃性矿物时通常利用的关系是C/(O+N+S)(表1.2)。

表1.2 可燃性矿物的元素组成

此外,还有维尔纳茨基(В.И.Вернадский)确定了磷元素在石油中的存在。在天然气中存在有很少量的氦元素(He含量为1%~2%,有时可达10%)、氩元素(Ar含量不超过1%,很少达到2%)、氖元素以及其他惰性气体元素。

在石油中还可以发现很多浓度不高的元素(通常是沉积岩中的元素),例如Si,Al,Fe,Ca,Mg,往往还有 V,Ni,Cu,Sr,Ba,Mn,Cr,Co,B及一些其他元素。

1.1.2.2 同位素

除了研究各种元素在碳氢化合物中的分布以外,为了弄清石油的地球化学史,也非常重视对同位素成分的研究。

(1)碳元素同位素

碳元素有3个同位素12C,13C,14C。在天然化合物中,12C的克拉克值是98.89%,13C的克拉克值是1.108%。这两个同位素非常稳定,在石油中12C与13C的数量比是91%~94%。同位素14C放射性很强,半衰期是5568±30 a,可以用来确定3万年以下的各种木质出土文物的年龄。

不同种类的石油中,碳的同位素组成是不同的。低沸点馏分的特点是“轻型碳同位素组成”,沸腾温度有时超过100 ℃,重度稳定碳同位素的含量随着馏分干点的进一步升高而降低,但是高于450 ℃时13C/14C的值重新升高。

石油中碳元素总量的同位素组成决定着其他各组分碳同位素的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确定石油的相关性来说,碳同位素组成比其他参数更加可靠。

稳定的重同位素13C的最高浓度出现在含碳的碳酸盐和二氧化物中,最低浓度则出现在石油中。与碳酸盐和内生岩中的碳相比,有机物及其衍生品(煤、石油、天然气)实际上都富含轻同位素12C。

(2)氢元素同位素

氢元素有4个同位素:1H——氕(P),2H——氘(D)和人工合成的3H——氚(T),还有非常不稳定的4H。氚具有放射性,半衰期是12年。氢元素稳定同位素的分布是氕为99.9844,氘为0.0156。P/D的值在3895到4436间波动。

格林贝尔克(И.В.Гринберг)指出,伴生在石油和天然气中的水含有很高的氘,是由于石油和水中的氢原子发生了同位素置换。

(3)硫元素同位素

硫元素有4个稳定的同位素:32S,33S,34S和36S,同位素丰度(%)(据 Ранкам的资料整理)32S为95.1,33S为0.74,34S为4.2,36S为0.016。32S/34S的值通常在22~22.5之间波动。只是可以根据年龄相同的沉积物质中硫的同位素组成大概地判断石油品种的相近度及其不同年龄沉积物质的石油的差异性。此外,一些学者指出,相同层位的石油和沥青通常有着相似的32S/34S值。

(4)氧元素同位素

氧元素有3个稳定同位素。在水中和空气中的平均丰度(据 Ранкам资料整理)分别是(%)16О为99.760~99.759,17О为0.042~0.0374,18О为0.198~0.2039。通常研究 16О/18О的值用来确定古盆地的水温。

氮元素有两个稳定的同位素,平均丰度(据霍叶林克(Хоеринг)资料整理)是(%)14N为99.635,15N为0.365,14N/15N的值为273~277。霍叶林克和穆尔(Г.Мур)确定了含氮天然气在经过砂岩富集的过程中氮同位素的分馏级别。

上述方法被广泛地用于可燃性矿物的比较特性、对比与揭示其成因特征方面。

1.1.2.3 石油及其衍生物中的碳氢化合物

碳元素和氢元素是碳氢化合物的基础,碳氢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大小各异,因此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也各不相同。在石油及其衍生物中有3个碳氢化合物的基本族类。

(1)链烷烃

链烷烃或者石蜡(甲烷烃)有着通用的分子式CnH2n+2,式中的n可以是从1到60的任意数,随烃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完全饱和化合物。由戊烷C5H12、己烷 C6H14、庚烷C7H16、辛烷C8H18等组成,分为正辛烷(无支链)和异烷烃(有支链)。结构中无支链的链烷烃当n=1~4时呈现为气体,化合物中n=5~16时是液体,当n>16时是固体。无支链的链烷烃被称作正链烷烃或者n链烷烃(例如CH3—CH2—CH2—CH3)。它们构成同类系列,在分子链上每一项都比前一项相差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石油中n链烷烃数量被限制,通常低于60,多数情况是从C1到C40,构成石油的 15%~20%。

除了无支链的链烷烃还有有支链的链烷烃。例如,有两个碳原子时(异构烷烃、异链烷烃),

俄罗斯东部地区及中国的油气田

这些同分异构体的组合数量实际上是可以超过百万的。

上述石油甲烷烃基本是标准形式,比异构化合物相对稳定,因此可以在石油中呈现。

每一种同分异构体都有自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为石油中链烷烃和其他种类碳氢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呈现出不同的比例关系,所以不同矿床的石油都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组成。

一般情况下,石油由二三十种标准的和同分异构体的碳氢化合物组成,其他的则是以微量的形式存在。

(2)环烷烃

环烷CnH2n是含有封闭环状结构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环烷的环状结构含有5个或6个碳原子,即环戊烷和环己烷。

俄罗斯东部地区及中国的油气田

几乎50%的石油是由环烷碳氢化合物构成的。环戊烷和环己烷结构中的氢原子可能被烃基甲基(CH3)、乙基(C2H5)等取代。这种情况下就得到衍生物(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等),它们构成近2%的石油。

环烷和链烷烃一样被称作饱和碳氢化合物,因为它们烃链中的碳原子是饱和的。

(3)芳烃

芳烃(芳香烃)Cn H2n-6——环状烃,有1个到4个或者5个芳香环,每个芳香环由6个碳原子和少量的短链组成。最普通的代表是苯C6H6,由6组CH组成:

俄罗斯东部地区及中国的油气田

分离出单周期的芳香烃———本系列里的单芳烃,二环的 Cn H2n-12 (两个环),萘系列,以及烃系列,在分子Cn H2n-p中含有3个、4 个或更多的环,其中p随着环的数量变化而改变。

每一组CH中的氧原子都可以由甲基和其他自由基代替。这样就构成一系列的碳氢化合物,其中苯环与一个或者几个直链或者支链的烃基结合。

石油中芳烃的含量很少超过15%,而且集中在石油的重馏分中。与易溶的烷烃和环烃相比,芳烃非常稳定,具有饱和的特点,主要特征是置换反应,而不是化合反应。

石油中含有混合的环烃-芳香烃化合物,在石油组分的显着性上与芳烃一起位居第二。含量占馏分物质(沸点高于210 ℃)的比重在20%~45%之间波动。

此外,在石油中还可以发现开链烯烃,通式为CnH2n-2。由于它们具有一个双键,因此可以进行化合反应和聚合反应。属于这一类型的有乙烯(C2H4)、丙烯(C3H6)、丁烯(C4H8)等。与几个双键化合物化合叫做聚烯烃。

石油中不存在烯烃,它们存在于石油化工产品中。

1.1.2.4 石油中非碳组分

硫氧氮化合物是石油中的非碳组分,分子式含有氮、硫、氧。在石油中的含量差异巨大:硫占0.01%~1%(在含硫石油和高含硫石油中达8%),氮占0.04%~0.6%(在纯石油中达1.7%),氧占0.2%~7%。随着烃类分子质量的增长,异质原子化合物的含量也在增长,因此异质化合物在轻质原油中很少,而在重质原油中则很多。

1.1.2.5 石油的相似组分

树脂物质、沥青烯是石油中一组异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即树脂-沥青物质。它们由碳、氢、氧及几乎一贯存在的硫、氮和金属组成。树脂中包括少量的自由酸和树脂醚,而沥青烯中含有大量的芳香化合物。含油岩石沥青中的树脂和沥青烯接近石油的相应组分,但不相同。树脂和沥青烯在石油中的含量在0到40%之间摆动,取决于石油的成因类型和热成熟度。

这样,石油的组分是烷烃和环烃——饱和烃,而芳烃、树脂和沥青是不饱和烃。

1.1.2.6 石油分类

石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石蜡(烷烃)和环烃,如果饱和烃的总含量超过50%。石油含有超过40%的烷烃和环烷烃,这些界限就区分出石蜡石油和混合石蜡-环烃和环烃石油。如果饱和烃的总含量低于50%,而芳香化合物、树脂和沥青的总量高于50%,这一类石油就属于芳香类。在实践中这一级别分为两个小类:环烃含量低于25%的芳香-沥青石油和环烃含量高于25%的芳香-环烃石油。

彼得罗夫以重要残留烃——标准类异戊二烯结构的烷烃分配时气液相色谱数据的排列为基础,制定石油化学标准将石油分为4种基本类型:А1,А2和Б1,Б2

А1型石油属于甲烷类石油,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俄罗斯各大油气田都有。属于高产工业石油,主要矿床有罗曼什金诺、萨摩特洛尔。

А2型石油按组分是环烃-石蜡型和石蜡-环烃类。烷烃含量在25%~40%之间。特点是含有1%~6%的异戊二烯型烷烃,而正常的异戊二烯型烷烃含量是0.5%~5%。这种类型石油产于里海南部(苏拉汗)、西西伯利亚(萨莫特洛尔、索列宁斯克)、近里海(卡拉-丘贝)等地。含有这类石油的底部地层很少,基本是在新生代沉积层中;中生代1500~2000 m深处的沉积层中也有少量存在。

Б1型石油按照族的组成属于环烃型或者环烃-芳香烃基类。特点是不含标准型烷烃和异戊二烯烷烃,含有少量的支链型烷烃(4%~10%)。这一类型的石油往往赋存在新生代沉积层500~1000 m的深处。里海南部和西伯利亚的北部、南部蕴藏的石油属于这一类型。

Б2型石油的成分是石蜡环烃和环烃,特点是环烷烃含量高,可达60%~75%。藏量比А2型的石油丰富,主要产在新生代1000~1500 m深处的沉积层中。产地主要在格鲁吉亚、北高加索(斯塔罗格罗兹涅斯克、阿纳斯塔西叶夫斯克-特罗伊茨克)。

表1.3 天然沥青分类

卡灵科认为,属于环烃的还有天然沥青——天然有机化合物的一个大类,和石油构成一个连续系列,从中可以看出物质从稀薄、黏稠到固态的过渡。根据天然沥青的油质含量及某些物理性质,将其进行分类(表1.3)。

乌斯宾斯基(Успенский)和穆拉托夫(Муратов)给天然沥青分类增加了酸沥青、弹性沥青和高氮沥青。酸沥青是地沥青风化的产物,弹性沥青是脂族烃类物质的一个特殊变种,高氮沥青是利用现代细菌加工技术对石蜡烃进行加工得到的产物,详见表1.4。

表1.4 天然沥青的分类

天然沥青分布广泛。在每一个产油区都有埋藏沥青的地层,主要存在于含油层之间,而且在每一个凝析气层都有。巴基罗夫(Бакиров,1993)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天然沥青与普通石油的储藏总量大致相同,天然沥青储量有可能会超过石油储量。

1.1.3 石油的物理性质和物化性质

研究石油的性质和组成可以运用各种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物化方法。物理方法用来确定密度、黏稠度、凝固点及石油的含水量。化学方法用来研究催化过程、异构过程等。物化方法采用气液色谱法、质谱分析法等。

1.1.3.1 密度

密度是描述石油和石油制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密度的绝对值取决于树脂-沥青组分的含量、石油的化学成分、溶解气体的含量等。不同种类的石油密度不同,处于0.77~1 g/cm3之间。

1.1.3.2 黏度和流度

黏度和流度是液体受力影响彼此间的摩擦阻力。石油中芳烃和环烃含量越高,黏度就越高。石油的黏度随着其中轻馏分和溶解气体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正常压力下,温度升高,石油的黏度会降低,而气体的黏度会升高。

石油的绝对黏度单位是泊,泊值为

俄罗斯东部地区及中国的油气田

在研究石油时,通常需要确定的不是其绝对值,而是运动黏度(ν),相当于石油的绝对黏度除以其密度(ρ),即ν=η/ρ。

流度是相对黏度的倒数。

1.1.3.3 张力面

张力面是液体对抗自身表面扩张的力。其单位是达因(dyn),引算的是表层密度单位、压力表层单位。

因为压力表层是在各种介质交界处测量所得出的数据,其大小与空气和水有关。相对于空气来说,各个矿床所产石油的数值也不尽相同,从25.8~31.0 dyn/cm2,相对于水来说,是17.3~27.8 dyn/cm2

1.1.3.4 沸点

沸点取决于烃的成分:烃类分子组成中碳原子的数量越多,烃的沸点就越高。烃的沸点见表1.5。

表1.5 烃类的沸点(℃)

从表1.6可以看出,前5个烃族在一般的大气条件下处于气态。研究沸点温度用于分馏石油。根据沸点分离出下列馏分:

1)原油~60 ℃;

2)汽油~200 ℃;

3)煤油~300 ℃;

4)气体~300-400 ℃;

5)润滑油>400 ℃;

6)地沥青>500 ℃。

1.1.3.5 燃烧值

燃烧值指1 kg石油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卡路里数量。其中,完全燃烧是指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表1.6列出了一些矿床的石油燃烧值。

表1.6 石油的密度及燃烧值

1.1.3.6 颜色

石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无色(产自苏拉哈内油田上新世中期上部地层)、浅黄色(产自马尔科夫斯基油田的寒武纪地层)、黄色(艾木贝的侏罗纪沉积层)、黑褐色(罗麻什金斯克油田的泥盆纪沉积层)及接近黑色(古谢夫斯基油田的奥陶纪沉积层),还有的在日光下呈现浅绿色(格罗兹宁斯克),也有的呈现浅蓝色(巴京斯克)。

1.1.3.7 光泽

各种因素导致的冷发光,分为荧光和磷光。荧光是物质在受激发停止不超过10-7秒的时间内直接发出的光。如果发光持续时间较长就是通常所说的磷光。在紫外光照射下轻质原油发出强烈的蓝色光,重质原油发黄褐色和褐色光。为了比较不同种类石油发光的颜色和亮度,往往采用质量发光分析法。

1.1.3.8 旋光性

指当偏光通过石油时能使偏光面的位置产生小角度偏转的特性。石油一般多为右旋,少数为左旋。旋转的角度从几度到零度不等。光旋转的大小随着石油年龄的减小而减小。

1.1.3.9 导电性

石油及石油制品是电介质,不能导电。

1.1.3.10 分子量

表1.7 石油馏分分子量

石油的分子量是它的馏分分子量的算术平均数,从240到290不等。最重的石油馏分是树脂和沥青,分子量是700~2000。表1.7列举了各种石油馏分的分子量。

1.1.3.11 热扩散系数

石油具有在加热条件下膨胀的性质,与其组成成分有关。在自然条件下,石油并不总是完全被天然气充填。石油分解出所含天然气时受到的压力(常温条件下)叫做饱和压力。

1.1.3.12 逆行溶解

指石油融化在天然气中。液态的碳氢化合物在压力增加的条件下能够溶解在天然气中,转化为气态,形成天然气凝析混合气(矿床)。极少情况下石油溶解在甲烷中。极限碳氢化合物充盈进甲烷时,其溶解能力增强。随着碳氢化合物分子量的增大石油的溶解力下降。最不易溶解的是树脂和沥青。

1.1.3.13 石油的气体饱和度

它决定着石油矿床中天然气的含量,用m3表示。溶解在石油中的天然气数量取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以及温度与压力。根据萨维那娅(Cавиная)和维利霍夫斯基(Велиховский)的资料,在同样条件下,液态碳氢化合物的分子中如果含有相同数量的碳原子,最易溶解烃气的是烷烃,其次是环烷烃,最难溶解的是芳香烃。

1.1.3.14 石油的地球化学演变

地下石油的组成和性质具有强烈的多变性,这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① 组成石油的有机物退化的成分和程度;② 聚集过程的特点;③ 地下石油的赋存条件(温度和压力),也就是地质因素(埋藏层深度、石油年龄、水文地质条件、围岩沉积岩石学)。

众所周知,石油的组成和性质与其年龄无关,而是取决于围岩矿层的深度(Бакиров,1993)。早在1934年,美国科学家巴尔托(Бартон)就指出,很多油田的轻质烷烃石油埋藏于比较深的古老储油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石油的密度和黏稠度在减小,成分中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在升高,热动力条件更加稳定,烷烃和环烷烃的含量升高,芳香烃的含量明显降低。正如多林诺(Долинко,1990)所指出的:同一岩层的油层,如果埋藏深度不同,那么环烷总量中环戊烷的数量随着岩层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同时环烷的总量也在减少。同样随埋藏深度发生变化的还有相同年龄中n-乙烷的含量(参见表1.8)。

表1.8 相同年龄的石油中n-乙烷含量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卡尔采夫(Карцев,1978)以大量矿床为例,指出剖面底部石油的密度在减小,轻质馏分的逃逸在增加,树脂和硫的数量在减少。总的来说,石油年龄越古老,其中的轻质馏分就越多。的确应该考虑矿床的构造状况:地台的古老沉积层的石油埋藏越浅,年轻的地向斜区域越广,因为没有经历高温高压的作用。

石油的热动力转化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石油的深度变质在地球内部的深处进行,轻馏分的稳定化合物不断聚集和丰富。烷基碳氢化合物中最稳定的是甲烷;液态和固态的碳氢化合物中是芳香烃(苯、萘)和混合稠环烃。因此,在大约200 ℃的条件下,大多积聚的是甲烷和稠环烃。

最后,石油的热动力转化导致碳氢化合物的石蜡化以及环烷烃的被破坏,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石油消失,只残留着甲烷和固态的碳氢化合物。自然界中的所有石油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石油的氧化有两条途径:① 自由氧条件下的多氧氧化;② 有氧化合物条件下的乏氧氧化(Бакиров,1993)。

多氧氧化发生在近地表的矿层,石油与各种富氧水的接触带,也就是表生作用带。表生作用带的厚度和表生变质的程度不固定,取决于矿层的深度和石油积聚的范围、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

乏氧氧化是在含有氧及细菌的化合物作用下发生的。含有细菌的化合物是使碳氢化合物组分氧化的石油。在这种情况下,石油的氧化只发生在局部,因为细菌只能在80 ℃~90 ℃的温度条件下存在,出现在矿化度不超过200 g/L的层间水中。实际上,甲烷在乏氧条件下没有经历氧化。

石油的微生物转化发生在有来自于表层的渗透水穿透的矿层,这些渗透水可以携带氧和微生物机体,它们利用氧以及在物质交换中吸收某种碳氢化合物。

在无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为了保证自己的需要恢复为硫酸物,往往生成单体硫。有时在盐洞存在着单体硫,这种盐洞是生物退化形成的原油。

矿层中石油成分形成的一个因素是其在聚集过程中的物理分馏作用(Бакиров,1993)。

在横向运移的过程中,石油变得更加致密黏稠,其中的环烷含量增高,而在汽油馏分中的石蜡烃含量减少。

在石油的垂直运移过程中,尤其是处于射流状的情况下,在沿着通向地球表面的裂隙里密度也可能加大。如果从最底部的油层往上运移过程中发生局部溢流,石油的密度就会降低,同时在运移过程中石油不仅可能失去碳氢化合物馏分,而且非碳氢化合物的组分也会散失,这取决于岩石的吸附作用。石油的芳香烃可能会失去其原始质量的48%~53%,石蜡烃被岩石吸附的数量不超过20%~30%。

石油分异时在矿层内部密度往往随着深度增加而加大。

可以证实的是,石油的组成、特性及其演化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① 有机物质原始组成的特性;② 油田的地质构造特点;③ 热动力及表生变化;④ 运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