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扩展阅读
同类产品哪个好用 2025-02-02 09:34:05

石油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12-15 04:19:07

1. 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国家有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东,中东地区是海洋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这些海洋生物和这些热带植物的尸体所组成的。

(1)石油的四个阶段是什么扩展阅读: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2. 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一般过程

石油和天然气是沉积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沉积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深成热解作用阶段和变质作用阶段(图4-12)。不同阶段产油、产气的数量和油、气的成分是不同的。

图4-12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及其油气的生成

(一)成岩作用阶段

此阶段的温度、压力低,促使有机质演化的主要营力是生物作用。沉积物中,一部分有机质被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所利用,一部分转变为微生物的细胞,而未被微生物同化的残余物经缩合作用形成干酪根。通常人们将干酪根视为生油的母质。在干酪根的形成过程中,还伴有甲烷气和未成熟原油产生。除甲烷以外,这一阶段还生成少量的C15以上的烷烃和环烷烃,它们直接来自活的生物体,继承了生物体的结构等特性,成为生物标志化合物。

(二)深成热解作用阶段

随着埋藏深度增加,温度持续上升,干酪根发生热降解,愈来愈多的化学键(如醚键和C—C键等)断裂,生成大量的液态烃,并伴随一定量的气,主要有甲烷、乙烷、丙烷等。在石油形成的主要阶段,大部分新形成的烃具有中、低等分子量,这类烃已经失去原来的特定结构和特殊分布,这些烃已不具标志特点。同时,此类烃的出现,使早期形成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稀释,使其标志特征不明显。

(三)变质作用阶段

由于温度进一步升高,干酪根中大部分的侧链已消耗殆尽,残余的少量烷基侧链继续断裂,从干酪根上生成的仅有少量的甲烷。同时,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也因温度增高裂解生成大量甲烷。

3. 大庆油田试喷成功是在什么时期

大庆油田试喷成功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一穷二白的时期,充斥着“中国贫油论"的时期。

大庆油田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是我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陆相砂岩油田之一。油田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海拉尔等油气田组成。

大庆油田为国家贡献了23.9亿吨的石油。去年大庆油田油气当量仍然在4000万吨以上。其中国内的原油产量3200万吨,仍然占中石油产量的30%。同时大庆60周年还配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代一代在这里传承着这种精神。


(3)石油的四个阶段是什么扩展阅读:

大庆油田于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石油会战阶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大油田,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2、快速上产阶段。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先后开发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产300万吨的速度快速上产,并勘探准备了一批可开发的新油田,为1976年原油产量跨上5000万吨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3、高产稳产阶段。“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庆油田也从此迈入“年产5000万”的高产稳产阶段。从1976年到2002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

4、可持续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油田可持续发展出现的诸多矛盾,为确保向国家持续做出高水平贡献,大庆油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维护国家石油供给安全、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承担国有企业三大责任出发,制定了《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大庆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特别是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2018年7月,大庆油田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移动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运维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大庆油田实现信息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提供技术支持,助推双方共同发展。

4. 中国石油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石油科学技术也随之发展进步。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学习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借鉴外国经验,着手培养石油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科研机构,开展油气资源调查,探索发展道路。当时引入苏联物探装备,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经验。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地震队,应用“51型”光点式地震仪,使原来主要靠地面地质调查的油气勘探方法发展到能用物探技术,向覆盖区查明地下构造。从苏联引进的半自动电测仪,用自然电位测井和电阻率测井划分岩性电性;试油、钻井技术也基本向苏联学习。1954年,玉门油田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为老君庙油田“L”油藏编制了“边外注水,顶部注气”的开发方案,是中国第一个油田开发方案。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这个时期主要的成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油田。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足够的油田开发技术力量,克拉玛依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由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苏联全苏石油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制。
(2)20世纪60—70年代自主创新、快速发展阶段。
以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为标志,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石油科学技术也跨进了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大庆油田的发现,推进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彻底摆脱了“陆相贫油”的束缚,积极探索陆相地层生油、成藏的规律。大庆油田的地质家分析了松辽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全过程,提出一个生油凹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此系统内,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和排、运、聚、保等动态过程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认识,大大早于西方在20世纪80—90年代提出和流行的“成油系统”理论。
与此同时,深化和推动了湖盆沉积学的研究。大庆油田不断加深对油藏储层的认识,从早期小层对比、“油砂体”研究,发展到“细分沉积相”研究,形成了一套“沉积作用—非均质性—油水运动规律”三位一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丰富了储层沉积学和油田开发地质学的理论,而且在指导实践中为以往各个阶段的接替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
(3)20世纪80—90年代自主攻关与引进结合阶段。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科学春天的到来。1979年,石油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科技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恢复建立科研院所和健全科技工作体系。之前,1978年在部机关成立了科学技术司,组成石油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1979年,又成立中国石油学会。这些是石油科技急起直追、加速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国家科委组织全国各行各业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的大背景下,从石油工业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生产需要,组织了多个五年攻关战役。继“六五”期间的“天然气地质”、“数字地震”、“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稠油开采”等重点攻关之后,“七五”期间,组织了“低渗透油田改造”,“滩海、沙漠、黄土塬地震技术”,“定向井、丛式井钻井”,“保护油层的完井技术”,“化学驱油技术”等系列配套的技术攻关。“八五”期间组织“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天然气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沙漠公路”、“聚合物驱油”等技术攻关。“九五”期间,组织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研究”、“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大庆油田年产5300万吨至2000年稳产技术研究”、“复合驱三次采油成套技术及矿场试验研究”等攻关项目,还有“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理论与分布预测”、“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973”项目计划。
(4)世纪之交,国内国外两个空间互动发展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走出去”石油国际化经营战略,使石油科技进入一个国内发展与国外锤炼相结合的阶段。一方面国内继续为勘探开发更加艰难的目标服务;另一方面要面临国际市场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石油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形成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在全球29个国家地区执行着近81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合作开采,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依靠国内长期积蓄的科学技术实力,充分展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水平。在苏丹l/2/4区块项目国际招标中,中国石油在与10多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用3年时间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建成l/2/4区块项目,在国际舞台树立了良好的商誉。在秘鲁,仅用3年时间,将开发已逾百年的塔拉拉油田,从接手时的年产油仅8万吨提高到32万吨,被秘鲁媒体评为“20世纪秘鲁石油界的最大新闻”。在哈萨克斯坦,应用肯基亚克盐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成功开发苏联未能开发的油田、打出日产超千吨的高产井,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20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让那若尔油田应用气举采油新技术,攻克了高含硫防腐、气举阀投捞等难题,原油产量由190万吨/年提升到400万吨/年。同时中哈原油管道建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油气混输工艺技术的成功实施,攻克了世界级长距离油气混输工艺技术难题。对外工程技术服务,在地面工程建设、钻井工程、测井、录井、测试等方面,依靠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提高经营管理和国际化运作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在走向国际大市场的过程中,石油科学技术真正接受了检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