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没有人去过非洲安哥拉安中石油工作,待遇如何,是不是骗人的
不是骗人,我朋友去过中国目前有接近1/3的石油从非洲进口,其中安哥拉的贡献又格外引人注目。安哥拉目前石油日产量为110万桶,并且照现有势头极有可能在两三年内翻番。今年上半年,安哥拉向中国的日输出量达52万桶,已经超过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中安的能源合作也不仅限于单纯的石油贸易。中石化已经和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在该国洛比托港投资30亿美元建设一座日处理20万桶的炼油厂,这将对安哥拉石油冶炼、精加工水平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另外今年6月,由中石化控股的当地企业安中石化在众多竞争者中,以高报价一举拿下安哥拉15号、17号和18号3块资质最好、储量最丰富的石油勘探区部分股权。在这项巨额交易中,有个细节可能不太为人关注,安中石化在对17号、18号区块的报价中,还包括投资当地“社会项目”的2亿欧元,这在众多投标者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将石油项目与基础建设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项目结合起来,这一模式的雏形源自中国政府,当时的受益者是中石油。2004年,中国商务部和安哥拉财政部签订框架协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方提供20亿美元的商业贷款,主要用于铁路、公路、供电供水以及医院、农业灌溉等公共服务项目,安方以石油偿还。虽然这一合作方式的提出是出于多方面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并且酝酿了很长时间,但选择此时签约,客观上也给了正在与印度石油公司争夺安哥拉某石油区块开发专案的中石油以强有力的支持。毕竟这个一揽子方案比印方提出的价值2亿美元的铁路援建计划更有吸引力
⑵ 世界油气贸易如何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石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油日益成为全球性商品,对其进口依赖的国家极为广泛。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来说,石油贸易都是世界最大宗的商品贸易。由于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地理分布上极不平衡,因而,世界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成了一种国际性极强的行业,大部分原油都需要进入国际市场,这也使石油贸易成为一种必然。
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在中东、原苏联、西非、中南美洲、北非、墨西哥和加拿大。而主要的石油输入国为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等国家,其中仅美国2005年的原油进口量就达到5亿多吨,而日本石油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
世界天然气贸易主要有三个较大的市场,即欧洲、北美和亚太。2000年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达商品总量的20%,约4300多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分别占15%和5%。
国家原油进口(百万吨)原油出口(百万吨)美国500.71.9加拿大46.581.8墨西哥—97.4中南美32.7109.6欧洲524.738.1原苏联地区—276.6中东10.2862.9北非8.9122.6西非2.9208.7东南非27.312.4澳大利亚24.37.2中国127.16.7日本210.4—亚太其他地区369.546.3
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原油贸易量(据BP能源统计,2006)
全球天然气贸易中管道天然气出口最多的是原苏联地区,占45%;管道天然气进口最多的是美国和德国,分别是25.6%和23.1%;液化天然气出口最多的是印尼,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最大的是日本,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6.68%。
总的来说,近年来天然气需求量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2004年增至3.3%,2005年增长率为2.3%。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大,预计天然气需求量在2010年将达到29000亿~31000亿立方米。
今天,世界油气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里海的原油开始流向地中海地区,里海的天然气不久将开始向西输送。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都计划建设通向日本和中国的长输石油管道,加拿大正在扩建出口管道以扩大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随着液化能力的扩大、运输船运力的增加以及进口终端陆续投产,液化天然气贸易迅速增加。石油产品的贸易也将出现重大变化,目前的主要原油出口国都将扩大炼油能力,成为国际贸易油品的新来源。
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01—2025年欧佩克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石油日出口将增加1800万桶以上。到2025年,仅中国就将从中东产油国日进口石油660万桶。同期,北美洲从海湾进口的石油将翻番,而增加的石油进口将主要来自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尼日尔爾利亚、安哥拉及其他非洲产油国,油品进口的增加将主要来自加勒比海盆地的炼油商。由于北海的产量减少,西欧的石油进口将增加且主要来自欧佩克产油国和里海地区。全球天然气贸易正在加速增长。液化天然气贸易量将从2003年的1690亿立方米增加到2030年的634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到2030年世界的天然气液化能力将增加2.86亿吨,需要投资430亿美元。届时,液化天然气进口国需要4130亿立方米/年的再气化能力,估计需要170亿美元的投资。
液化天然气贸易需要247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平均容量是13.7万立方米。美国、中国和印度迅速参与液化天然气贸易,这将推高液化天然气的价格。
⑶ 拓展非洲石油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正在中国的石油企业与蕴藏着丰富石油的非洲之间出现,因此,特别就拓展非洲石油市场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2002年是1580×104 t,8年之后的2010年迅速增长到7085×104 t。利比亚战火不久可能逐步平息,这会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新的机会。扩大中非石油合作,中国能源安全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需要与非洲各国要求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将会是一种双赢的结果,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以新的思路开发非洲的石油资源。
(1) 制定开拓非洲油气资源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参与
在中非石油合作一片大好的形势下,需要制定非洲油气资源开发的中长期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用以指导非洲石油市场的开发,并对计划的实施跟踪调查,及时反馈,根据实际变化,调整原定计划,确保其与实际情况相适应;设立开发非洲石油和天然气的协调机构,增强中国油气企业的竞争力;非洲油气风险勘探的保障机制应尽快建立,使企业投资风险减小到最低。
(2) 加强与新兴产油国的合作
非洲石油市场的中国份额要想提高,除与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安哥拉这5个产油国继续合作外,可要在乍得、赤道几内亚等新兴产油国进一步投资,由于新兴产油国有可能发现一些大的油田,乍得、赤道几内亚有机会扩大油气的储量。可以选择像加蓬、尼日尔爾尔等政局稳定的国家投资来降低由于政局不稳造成的投资风险。
(3) 上下游企业一同进入非洲石油市场,中资企业共同竞标
有些非洲国家实行的是捆绑式的政策,要求投资石油勘探的外国公司必须进行下游相关项目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中国而言是有利的,中国能够利用石油产业优势,将相关的产业链一起联合进入非洲石油市场。中国石油企业在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的油田开发、炼厂、管道建设的一体化经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区域较大的油田时,应该考虑扩大对产油国石油下游产业链的投资。
由于民族主义的兴起,非洲一些生产石油的国家在石油上游产业链招标中,已经提高了本国的股份份额和分成比例,中国的3家石油企业可以合作竞标,争取分到非洲石油市场这块蛋糕中更大的一块。中国石油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联手竞标,可以减少政治、资金方面的风险,可以使中国石油公司在国外并购中发挥最大化的力量。
(4) 与非洲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发
纽约和伦敦石油交易所显示的油价变化的频率和幅度都比非洲石油市场高,非洲出产的石油作为重要的石油来源,将进一步稳定世界的石油价格。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能够通过非洲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间的合作,以及国际石油公司间的合作来进行。有些石油公司为了获得资金,想让出部分油气资源,这是中国石油企业获取油气资源的绝佳机会,可以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实现。非洲相当多的国家石油公司刚刚起步,可以结合非洲本土的石油公司开拓非洲石油市场,这些刚起步的石油公司需要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石油公司已经积累起来了一整套经验,这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现双赢的前景。
由多家石油公司联合形成财团进行联合作业管理,各司其职,以更有效地避免因独家投资过大而带来的高风险是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经常发生的事实。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中国石油企业已经对这种合作方式相当熟悉,并与其他国际上的大型石油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中国石油企业也拥有了良好的市场信誉,这些良好条件为拓展非洲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要与众多强大对手竞争,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5) 获取份额油与进口原油并重
在未来的中非石油合作中,中国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稳定非洲“贸易油”份额,提升“份额油”比重。为稳定获取“贸易油”,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要不断加深与非洲的友好往来,继续加大对非洲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援助,继续减免非洲债务,积极主动地帮助非洲发展生产、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获得非洲国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②加强中国与非洲产油国的良好关系,对非洲产油国的经济技术援助加大力度,帮助非洲产油国提升技术,提高石油产量,稳定对中国的石油供应。现在中国最大的国外份额油来源地是非洲,为获取稳定的份额油,积极的石油外交是中国必须要开展的,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继续巩固和发展。
中国的石油企业可针对在非洲石油上游并购获得份额油与通过贸易进口非洲原油成本相当的特点,采取贸易与并购相结合的策略开发非洲石油市场。中方在非洲获取份额油过程中,有必要形成获取份额油的成本约束机制,使份额油的成本低于国际油价,争取将更多的份额油低成本运回国内;可通过使用喀土穆炼油厂提炼提高中方在非洲的份额油,这么做既可增加利润,又能提高中方在非洲成品油市场所占的比例。
(6) 以贷款换石油
中国与安哥拉曾签订“贷款换石油”协议。“贷款换石油”保证了中国获取稳定的原油的同时,还降低中国能源政策“走出去”中的政治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调整中国外汇储备结构,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抵御金融风险。与此同时,由于“贷款换石油”对产油国发展生产、提高石油产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易于得到产油国的接受。非洲的产油国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生产条件,往往采取“贷款换石油”模式。在未来的中非能源合作中,在双边能源合作的前提下,中国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对非洲“贷款换石油”的规模和比重,与更多的非洲产油国签订“贷款换石油”协议。
(7) 加大非洲海洋石油开发的力度
中国石油企业在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深海勘探开发技术,中海油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工程技术服务在西非产油国有很大需求。中海油自1998年至今十几年时间中已经自主设计并建造了11艘FPSO (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使中国跻身世界拥有FPSO最多的一线国家,还建造了第六代3000 m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这在世界上也是最先进的设备。中海油的子公司中海油服成功并购了挪威AWO公司,使海上钻井作业和服务能力有很大提升。中国的3家石油公司联手在赤道几内亚和几内亚湾联合开发区成功中标,得到了深水勘探区块作业的机会。由于中国石油企业掌握了深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可以参与几内亚湾、埃及苏伊士湾等其他非洲海洋石油开发项目,海上石油开发前景光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石油企业中,巴西国营石油公司海洋石油勘探技术水平较高,可以考虑中国与巴西的石油企业在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合作开发海洋石油。
⑷ 非洲国家的油气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1)非洲对外石油合作通常采取产量分成制和租让制
目前,采取产量分成制的国家共有14个,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等;采取租让制的有南非等5国(表6.5)。
表6.5 非洲主要产油国对外合作合同模式
(2)非洲地区是全球油气对外招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石油工业对外招标活动频繁
自2007年以来,在全球举行的勘探开发招标中,非洲地区的招标次数、提供的区块数量和招标面积均居全球各区前列。海上招标数量逐渐增加是勘探开发招标的重点,同时,天然气招标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肯尼亚、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非洲新兴资源国在油气勘探开发招标中表现积极,尤其是乌干达。2006年乌干达首次获得油气发现。目前该国在西部9个勘探区块中,已有7个区块被4家西方的石油公司获得,还有两个总面积为1786km2的石油勘探区块将继续通过招标发放勘探许可证。2008年,非洲地区招标活动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半年明显分化。上半年26个国家先后举行了27次勘探开发招标,招标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5%。下半年勘探开发招标中流标现象大幅增加,为此,一些国家甚至推迟了招标活动。2009年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的情况,加纳、赞比亚均延长或推迟了招标截止日期,安哥拉新一轮招标时间也一推再推,很有可能会推迟到2010年总统大选以后进行。
(3)非洲各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合作政策存在明显差异
北非地区油气工业对外开放步伐较快。在北非主要油气生产国中,阿尔及利亚于2005年和2006年对《油气法》进行了修改,政府积极鼓励外资参与本国勘探开发及炼油化工领域,吸引外国资本。苏丹1999年颁布的新投资法采取了贸易自由化政策,放宽外汇管制,放宽进口限制,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埃及油气上下游业务都对外开放,对私人投资的环境相当优越,并在减免矿区使用费、油田服务费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利比亚在联合国与美国相继取消对其制裁后,实施了新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资进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西非新兴产油国虽然对外开放时间较晚,但开放程度较高。尼日尔爾利亚和安哥拉20世纪90年代后才真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是对外开放步伐迈得更快,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其中,尼日尔爾利亚为进一步吸引外资,推出免收矿区使用费、提高分成份额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政府还颁布了优惠政策,积极开放下游炼化业,放宽成品油进口管制,吸引外资投入其炼油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