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开采石油真的会引发地震吗如果是,原理是怎样的
地壳始终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同时又在不断的运动。岩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三向受力状态,一旦出现临空面,就会造成严重的受力不平衡,导致岩石出现剧烈的变化。像城市的抽水,油田的开采,以及煤矿的开发,都会出现这种结果,甚至往地下注水,也会导致地震。像美国日本的地质局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不过通常来说,地震的震级比较小,一般在六级以下。而水库诱发的地震,因为现在水库越修越大,所以说现在水库诱发的地震,都会更大,像三峡修建的时候,就有很大的争议,就是因为它会导致特别大的地震灾害。事实上有地质学家在讨论,三峡大坝在汶川地震中所作出的贡献。
不过所有人类工程活动,所造成的影响,都不是,地震灾害所发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工程活动,只是发生灾害的导火索,其本质仍然是构造运动导致的地震,地质构造已经处于了一种极限平衡状态,人类干的只是放上去最后一根稻草。应该说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灾害的造成,就像是全球变暖一样,人类的活动让地球变得更加温暖,通常来说,这些影响是不可逆的,人类相对于地球来说实在是太渺小了,至于最后地球能否自我调节?我想人类不应该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这里,而是应该,主动地去做出一些改变帮助地球,去缓解人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Ⅱ 为什么石油越开采越多地球上的石油会被耗尽吗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黄金,它不仅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也是现代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举个例子,我们常用的塑料制品就是用石油提炼物加工制造出来的。然而就是这么重要的资源,却一度被认为即将枯竭。
现在我们正在全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也在积极开发新材料,减少石油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这些措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石油枯竭,更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或许在石油枯竭之前,我们人类已经放弃了石油,用上了更清洁的能源。
Ⅲ 石油被抽干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会导致土层坍塌以及火山爆发吗
石油会被人类抽干吗?
着名的科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提出过一个理论,他认为石油开采量将会在1966年到1972年达到顶峰,之后人类将会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
过高的温度,将会影响地球的洋流、季风等,给农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再加上过高的温度更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然后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到那时人类将会无可挽回地走向灭绝。
对于地球而言,无论温度有多高,环境有多恶劣,地球都会存在。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如果地球温度升高,地球环境变化太大,人类恐怕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所以,尽管石油的储备量较多,但目前各国科学家们仍在努力研究更加清洁、对环境破坏力更小的能源。
总结
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石油是碳基生命的循环,可以说只要地球上存在着以植物为链条的碳循环,那么石油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人类无法抽干石油。
即使人类抽干了石油,其实对地球的影响也不大,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对石油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温度失控,届时或将引发灭绝危机。
Ⅳ 为何有科学家提出石油并不会枯竭,他们有什么依据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确的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很多人已经开始传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谎言,是利益集团在操纵,我觉得这样的说法还为时过早。如果目前真有那么确定石油可再生的话,不管哪个国家都会偷偷加大生产力度好好捞一把,省的以后掉价了。
你可能会认为,说不定是各个国家已经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达成了统一并且缓慢的生产,以防止石油掉价?但是纵观当今的世界,在各种利益冲突面前,很难保持这样的一致性。难免会有一些国家出来搅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并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就说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现在的争议在哪?
但是在有机形成说中,也存在一些疑点,包括上文中说的一个疑点,随着开采深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在地球深处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补给源,但是并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渗入是来自地球深处还是周围的含油层。所以这个疑点也被经常用来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说法。还有就是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确实还在无生命的其他星球上发现类似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物质,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实。不然早就推翻有机说了。
所以两个学说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来的瑕疵。但是现在就急着说石油可再生简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后证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处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形成,并缓慢地往上渗透,但是这个碳循环也是相当缓慢的,不是说我们人类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马往上渗多少,毕竟这是一个自发的碳循环过程,并不是机器在地球内部合成。
Ⅳ 每年开采这么多石油,石油为什么一直没有枯竭
能源危机,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等问题是如今人类绕不开的问题。在这么多的环境问题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这个问题就是:石油枯竭。在坊间,一种流传着一些说法,大意就是石油大概会在未来的多少年内用完,或者多少年后石油会枯竭。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时间版本。那石油真的会枯竭吗?
“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这要从我们上世纪50年代说起。“石油枯竭”的说法就是在那个时候兴起的。在当时有个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专家,他的名字叫做: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他长年研究相关领域,提出了一个石油峰值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绘制出了一张图,这张图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全球石油的年产量。通过他的研究,他得出这应该是一个“钟形曲线”。
基于上述的这些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是不可能开采完石油,石油在人类灭绝之前也不可能会枯竭。
Ⅵ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6)石油开采的争议是什么引起的扩展阅读:
石油的物质成份:
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烃类为主要成分。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蒸馏能分解。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烃类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石油对环境不仅环境影响这么简单,如今应该用危害来形容。污染可分为三个方面:
1、油气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它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理化反应污染;或燃烧生成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
2、污染土壤,这里我们不必多说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们现在生活的水资源被污染,以至于地方性癌症村屡屡皆是,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恶果是日日严峻。
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
石油进入土壤后,会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应基能与无机氮、磷结合并限制硝化作用和脱磷酸作用,从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减少。特别是其中的多环芳烃,因有致癌、致变、致畸等活性和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级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积更具危害。
Ⅶ 里海石油开采的不利地理因素
1、运输问题:这个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里海由于其处于内陆,目前未能解决直接海上出口的问题。里海石油运输当前主要开通的是陆上管道,由陆上管道运往亚欧国家或者运到港口码头再出口到其他国家,但管道运输量有限,且跨区域运输成本高。
2、海域划分和民族问题,里海周边国家尚未能对里海的海域和资源划分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开发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一些国家的垄断以及欧美国家的争夺,在政策方面并不稳定。
3、中亚各国的石油市场消费能力有限,经济和技术落后,资金投入和技术开发受限制。
以上信息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石油与疆土带来了怎样的争端
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土以及领空四个部分。领陆是一个国家疆界以内的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是国家领土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领水是国家疆界以内的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领空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以上一定高度的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由于一些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遗留下来的领土及边界问题常常会引起十分激烈的争端,尤其是与石油资源有关的领土争端,更不易调和、解决。
远的不说,就在1995年12月15日,位于红海上的小国厄里特里亚,以其仅有10架米格战斗机和几艘巡逻艇的薄弱兵力,向驻扎在大哈尼什岛上的也门军队发起了突然进攻,很快控制了该岛及周围水域。
大哈尼什岛的海空争夺战,除因该岛具有控制红海航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战略地位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交战双方都盯住了岛屿附近海区的石油资源。也门在当时探明了该海域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而陆地石油少得可怜的厄里特里亚地理位置濒临红海,到海域寻找石油的欲望极为强烈,所以就倾其军力一搏,引发了冲突。
同处于地中海周边的希腊和土耳其早在1987年3月就围绕爱琴海的大陆架划分和石油开采权爆发过严重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希腊首先在爱琴海的萨斯岛周围发现了大量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资源,但到了1973年,土耳其政府把爱琴海石油勘探权授予土耳其国有石油公司,因为土耳其人认为这块大陆架是他们的领土范围,所以有权开采石油。1987年3月,希腊与土耳其两国围绕着爱琴海的大陆架划分和石油开采权问题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危机。1996年1月25日,希腊与土耳其为了位于土耳其海岸和希腊旅游大岛卡列利姆诺斯岛之间的面积不足一平方千米的伊米亚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拔旗战,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其根本原因也是为争夺该岛附近的石油资源开采权。历经联合国和北约多方出面调停及土耳其的军事压力,危机才以希腊一方的“撤军、拔旗”而暂告平息。至今两国对爱琴海中的石油争端仍未解决。
在伊朗与伊拉克两国边境之间流淌着一条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及几条来自伊朗的河流汇合形成的阿拉伯河,两国长期是以这条长约200千米的河流为界,但没有划定具体的边界线。沿这条河的附近,地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两个国家在这条河流的周围都存在大量的油井、输油管线、储油罐等石油基础设施,因此对这一地区主权的争夺就日趋白热化,进而构成了爆发两伊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南极大陆附近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西方国家也称福克兰群岛)一带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1982年阿根廷军队去占领该岛时,英国人不远万里派遣军队血战数日夺回该岛的控制权。因为那里的石油储量超过英国北海油田储量的50%。至今英国与阿根廷两国就谁拥有这一地区的主权问题而争吵不休。
我国的海域也存在上述问题。位于我国台湾东北部的钓鱼岛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它的四周海域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据国外油气专家估计,钓鱼岛四周海域的石油资源储量为30亿~70亿吨)。1972年美国太平洋海湾石油公司不顾我国领土主权,在当地进行石油勘探作业。在我国政府严重抗议下才撤走。此外,日本认为该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并多次到该岛进行油气资源勘查,均遭到我国政府的严重抗议。
南海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区。在这一海域,位于我国南海传统海疆线以内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就有16个,油气资源储量可达450亿吨以上,预计可采量为40亿~50亿吨左右。南海,既是我国战略重地,也是我国未来重要的油气资源后备基地。但是,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对这一地区虎视眈眈,多次声称那里是它的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地质学研究证实,南海是一个大型冲积盆地而并非大陆架延伸),并于近年来频频在该海域勘探、开采石油与天然气,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极大愤慨,并多次重申对该海域拥有主权。
在我国东海北部,有一个我国大陆延伸出去的大陆架,面积达6万平方千米,韩国、日本都对这一海域提出主权要求,从1974年开始,这两个国家背着我国,达成了“共同开发”的协议,受到我国政府的严重抗议。
因石油资源引发的疆土之争屡见不鲜,我国也被卷入其中,只有国家强大,国力加强,我们才能真正地捍卫我们的疆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石油资源。
Ⅸ 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普遍认为石油的形成有两种机理: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拓展资料:
开采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海上探油和开采会打扰海洋环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是高于天然气。但是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