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地质大样和小样有什么区别
扩展阅读
菜单与工具如何区分 2025-01-24 13:35:02
王者水晶最少得多少钻石 2025-01-24 13:34:53
喻言的资源被哪些人抢了 2025-01-24 13:33:25

石油地质大样和小样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 2024-03-25 20:50:24

A. 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之类)和地质学学哪个好出来各在哪方面工作很急的...谢谢了~~~

本人是油田的,应该对此较为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石油大学(华东)为例,资源勘探专业毕业后一般去钻井开发的前沿阵地,条件比较艰苦,如青海和新疆,但是优势在于易出成绩且薪水高;地质专业一般毕业后在地质科学研究院或者下面采油厂的地质所工作,条件较为舒适,但薪水一般。
如果你是男孩子最好学一下勘探,女孩子还是地质较为合适。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B. 石油地质特征

一、生油条件

江汉盆地构造发育的两个断陷阶段的中、晚期和两个坳陷阶段的早、中期,分别发育了各具特点的生油层系,即上白垩统渔洋组、古新统沙市组上段、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及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等生油层系。现仅就新沟嘴组下段和潜江组两生油层作简要介绍。

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为构造拗陷阶段的沉积,生油层分布面积广,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层厚度具有北薄南厚,东薄西厚的特点,缺乏明显的生油深洼陷,相对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桥-虎渡河-资福寺向斜带,潜江凹陷的周矶-总口向斜带及沔阳凹陷的峰口地区,生油层较厚。

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生油层属第二个断陷-坳陷构造旋回沉积,由于差异沉降,发育了咸淡水介质两种环境沉积的生油层。据统计,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面积8590km2,总体积为4415Gm3。由于盆地后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个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总面积1459km2,体积为610Gm3

以潜江凹陷为例,潜江组和新沟嘴组生油层地球化学特征仍有一定的差别,比较而言,潜江组有机质丰度高,达到较好-好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沟嘴组有机质丰度虽不及潜江组,多达到较好-较差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为主。

由于剖面岩性不一,潜江凹陷不同层系生油岩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有别。新沟嘴组主要为砂、泥岩剖面,地温梯度较高,平均每100m为3.1~3.5℃;潜江组盐韵律发育,地温梯度较低,平均每100m为2.7℃。

江汉盐湖环境,水介质含盐度高,易于形成强还原条件,十分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且盐系沉积速率大(达0.32mm/a),使生油层迅速掩埋,烃类转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较丰富的石油。

二、储油条件

江汉盆地储集层以砂岩为主,还有泥灰岩、白云质泥岩、玄武岩及致密砂岩等次要储集层。

新沟嘴组储集层:砂岩分布面积11000km2,主要分布于江陵、潜江、沔阳3个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纵向上,砂岩中分布于新沟嘴组下段,可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油组。总的看来,沉积相带控制了砂岩的发育,并对物性好坏有一定影响。江陵凹陷北部砖桥、后港一带,为三角洲平原相区,分流河道砂岩发育,是好的储集岩分布区;沙市—李端口一线以北地区,属三角洲前缘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天然堤及远岸沙坝等,属较好储集岩分布区。潜江凹陷的泽口、渔薪地区,属滨湖滩砂相,是较差储集岩分布区;老新、拖谢一带及新沟地区属远岸湖滩砂相区,为差储集岩分布区。

潜江组储集层:砂岩主要分布在潜江、江陵、小板3个凹陷,面积约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渗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钟市两地区砂岩较发育,厚度达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仅近物源区有少量中粒砂岩。

潜江组纵向上,自上而下从潜一段至潜四段,砂岩分布面积越来越大。且物性逐渐变差。潜江组纵向上可划分为24个油组,39个砂组,由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各砂组发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积有大有小,其中以潜12砂组分布面积最大,为1206km2,从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钟市、潭口、渔薪等地砂岩较发育,自北而南各砂组、砂层依次减薄、尖灭。

三、圈闭条件

1.构造圈闭少

区域拉张应力环境,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构造的形成、发育,局部构造多与断层有关;此外,由于盐系地层发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构造。总的看来,盆地局部构造不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少。已发现的构造圈闭有背斜、断鼻、断块三种类型,又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如潜江组全盆地共发现60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72%;新沟嘴组全盆地共发现113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65%,断块占28%。平面上,背斜构造多分布于各凹陷的中部,且多与盐系地层上拱有关;断鼻多见于盆地边缘,呈花边状分布。

盆地构造圈闭虽然数量少,但聚油能力较高,如潜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质储量位于构造圈闭内,其原因是:构造圈闭内往往是多油组多层含油,含油井段长,油层厚度大,且常具多种油藏类型等优越的聚油条件。

2.非构造圈闭众多

江汉盐湖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大。砂层总的变化规律是厚砂层比薄砂层变化快,而砂层越厚变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较稳定。纵向上同一砂组往往是下部砂层变化快,上部砂层较稳定。

潜江凹陷潜江组39个砂组,上百个砂层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态多种多样,有舌状、指状、树枝状、席状、带状、透镜状等,造成砂岩分区内各砂组、砂层的尖灭线错综复杂,在构造条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性圈闭,成群成带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钟市、潭口地区,发育盐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坝等砂体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凹陷中部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发育砂岩舌状体、透镜体与构造、断层配合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和与盐丘有关的地层圈闭及裂隙圈闭;凹陷东南斜坡的张港、潜江、熊口一带是区域性砂岩尖灭带,在斜坡上形成众多的岩性圈闭。

四、保存条件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膏盐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表现在:①盐岩分布区内普遍具数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渗透性强。②盐岩分隔作用,造成潜江组纵向上含油层位多(已发现22个油组含油),井段长(油层埋深最浅为738.6m,最深为3518.4m),油气较分散。③已发现的上百条大大小小正断层,不论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闭,对油气都具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仅个别大断层(如潜北)由于断层的后期活动,出现少量的油气调整。

新沟嘴组属砂泥岩剖面,保存条件亦好,油气受到破坏、散失的现象少见。

五、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江汉盐湖盆地油藏除具备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油源条件上,盐湖沉积的生油层和储集层,纵向上被多个盐岩层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断层分割成若干区块,造成油气运移聚集纵向受盐层所阻,横向受断层所限,油气是以分层系分区进行运移聚集的。砂岩体与生油岩体的配置关系、砂岩体的输导能力及圈闭的聚油能力决定了油藏的规模和含油丰度。一般以以下两种情况叠置较好:①砂体主体部位叠置于生油岩体之上,砂体分布区内具构造圈闭或侧翼上倾尖灭形成岩性圈闭,形成较丰富油藏。②生油深洼陷内的浊积体-透镜体,具良好供油条件。

在油气分布规律上,江汉盐湖盆地与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现在:①生油深洼陷(有利区)控制油气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汉盆地潜江组生油深洼陷,其生成石油量占全盆地潜江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带内继承性发育的二级构造带具有多种多样的油藏类型,常常整体含油,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如位于蚌湖生油洼陷南缘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已发现10 多种油藏类型,纵向多油组(13个),平面上叠合连片(>30km2),含油丰度较大(平均37万t/km2)。

总之,江汉盐湖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生多(总生油量多)排少(排烃量少);构造圈闭不发育,岩性及其他非构造圈闭众多;油气保存条件好,以生油深洼陷周缘油气最丰富;油气分布具“广、多、薄、散、杂、碎”的特点(即“广”,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内均有油气显示;“多”,含油油组多,油藏类型多;“薄”,油层薄,一般1~3m;“散”,纵向上分散,井段长;“杂”,油田内层系复杂;“碎”,构造上断层多,以致块小,油藏规模亦小)。

C. 石油地质基本特点

5.1.1 构造条件优越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是多构造体系复合、联合作用下复合叠加型盆地,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震旦纪以来发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挤压-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为油气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础。

5.1.2 油气资源丰富

区内各大型沉积盆地均具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以塔里木盆地发育最全,从震旦系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烃源岩,但中-小盆地烃源岩层系较少。经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为400×108t油当量,占全陆地油气资源总量1/3左右。

5.1.3 多储盖组合

本区储层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特点(Z、Є、O、S、D、C、P、T、J、K1、E、N1),其岩石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上述四大类储集岩均已发现油气田。

区内盖层亦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的特点(Z—N1),其盖层主要岩石类型有:致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石膏、盐岩、火山熔岩、致密砂岩。

西北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5套烃源岩(Є—O、C—P1、T3—J2、K2—E、N1)围绕各套烃源岩形成相应的生、储、盖成油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于多类型盆地叠加造就了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特征,经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准噶尔盆地至少两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气藏特征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古生古储、晚生古储、晚生中储、晚生新储、新生新储。

2)油气藏叠加:在一个油气田中常出现多时代、多类型油气藏叠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奥陶系油气藏、石炭系油气藏、三叠系油气藏叠加;有古岩溶型、构造型、岩性-地层型油气藏复合叠加。

3)多相态并存:不同烃源岩油气并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并存、不同期的油气并存、不同相态的油气并存,如塔河油田。

D. 地质勘探和石油勘探两个专业一样吗地质工程和石油工程一样吗是不是前者注重矿的发现,后者是石油

1.地质工程师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一门专业,而石油工程针对的是石油的开发、钻井设计、油气储运等等!
2.地质勘探室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他更偏向与“地质学”!例如基于某种地质理论进行矿产、水文的勘察等等!石油勘探(我就是石油勘探专业的),一般是地震、地质、测井等技术手段进行石油分布的勘察!二者是不同的,关系大概就是:“石油勘探是地质勘探的一部分,同时地质勘探也是石油勘探众多手段中的一种(地质手段、还有地球物理手段等等)”

E. 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一)烃源岩条件

1.有机质丰度

冀中地区有机质丰度的分布表现出不均一性。北部京101井区丰度值普遍偏高,其雾迷山组第八岩性段的深灰-灰黑色白云岩其TOC为0.18%—0.33%,氯仿沥青“A”含量(76—109)×10-6;洪水庄组黑色页岩的丰度值是本区最高的,其TOC为0.30%—1.12%,氯仿沥青“A”(86—106)×10-6,与燕山西段相同层位有显着差别;铁岭组灰色-深灰色白云岩 TOC含量0.08%—0.48%,一般0.28%—0.43%,氯仿沥青“A”(54—347)×10-6;下马岭组有机质丰度与燕山西段相同层位相比要差许多,其TOC仅为0.36%—0.73%,氯仿沥青“A”为(91—287)×10-6,但仍为本区仅次于洪水庄组的烃源岩。

除冀中北部外,其它地区有机质丰度相对偏低(表6—14)。高于庄组有机碳含量0.09%;雾迷山组TOC值平均为0.07%,氯仿沥青“A”87×10-6;铁岭组白云岩平均有机碳0.17%,氯仿沥青“A”121×10-6

表6—14冀中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图6—6冀中地区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简图

以京101井剖面为例,地化分析结果表明各烃源岩成熟度均较高,至少进入高成熟阶段。

下马岭组:Tmax主要介于480—490℃之间,HI均小于20,A/C为2.5%—8.0%,显示了较高的成熟度,因而认为处于高成熟阶段中-晚期。

铁岭组:Tmax值介于485—501℃之间,HI亦可达13—15,又有较高的沥青“A”含量。干酪根在镜下呈棕褐、褐色、黑色,干酪根红外光谱图上2920㎝-1和1460㎝-1峰近于消失,故认为其热演化程度也达到高成熟阶段中、晚期。

洪水庄组:H/C原子比0.24—0.46,Tmax介于525—549℃之间,可能进入过成熟阶段。

雾迷山组(雾四段):Tmax介于485—503℃之间,HI亦可达到6—17,A/C为2.8%—5.5%,其演化程度低于洪水庄组,但略高于铁岭组,达到高成熟阶段晚期。

古地温研究表明,本地区有机质进入成熟期的时间较晚,到二叠纪末时,各烃源岩层地温低于门限温度10.8—19.3℃,都没有成熟。早第三纪末各烃源岩层地温达到82.6—90.3℃,超过门限温度27.4—37.2℃,说明本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进入早第三纪后才开始大量生油。早第三纪以后,本区的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基本处于深埋地下的状态,地温逐渐增高,有机质不断演化,到晚第三纪末,烃源岩层地温达90.0—97.7℃,表明有机质演化到高成熟阶段早期或中期阶段(郝石生等,1990)。

(二)生储盖条件

(1)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组合:主要生油岩为高于庄和雾迷山组.在冀中平泉双洞背斜雾迷山组发现多处原生油苗,冀中任28井也在封闭的晶洞中发现了原油,经分析与双洞油苗相似,证明其自身可以生油。从生油指标看,冀中地区雾迷山组平均有机碳0.07%,沥青“A”87×10-6(不包括京101井),而北部京101井指标最高,有机碳0.18%—0.33%,平均0.26%,沥青“A”(76—106)×10-6,平均92×10-6。高于庄组仅马64井作过分析,其有机碳为0.09%,沥青“A”544×10-6。白云岩缝洞发育,特别是在冀中中部雾迷山组顶部剥蚀面,已被大量钻井证实为一好的储集层。洪水庄组为一套黑色页岩,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发育于霸县以北,厚0—72m,由南向北增厚。

2.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组合:洪水庄组及下马岭组以暗色泥页岩为主,据京101井分析,有机碳平均值分别为0.85%和0.49%,沥青“A”分别为94和200×10-6。铁岭组以白云岩为主,冀中地区平均有机碳0.17%,沥青“A”121×10-6,其中以北部最高,京101井平均有机碳0.31%,沥青“A”185×10-6,是冀中地区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的,这与冀北平泉于该组中发现油苗最多一致。白云岩质纯,裂缝较发育,顶部风化壳淋滤溶蚀孔发育,储集条件更为优越。上覆的龙山组、下马岭组页岩为良好的盖层,因此这是一理想的生储盖组合,这一组合主要分布在武清-霸县一线以北。

(三)构造发展与原生油气藏的关系

1.冀中地区几个主要构造发展阶段

本区从中元古代至新生代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运动形式的发展阶段。

(1)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升降运动阶段:冀中地区从中元古代至中奥陶世为相对稳定的整体沉降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此后整体上升,使沉积间断了1.3亿年,到中石炭世才又大面积沉降,接受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至陆相沉积。本阶段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如蓟县纪末的芹峪运动,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以及奥陶世中期以后的大规模造陆运动。运动的性质主要以区域升降为主,没有明显的褶皱变形,因此对冀中地区的构造格局没有大的影响。

(2)中生代褶断运动阶段:本时期构造运动强烈,其特点主要以褶皱、断裂为主并有岩浆活动。冀中平原四周边缘的构造体系也主要形成于这一阶段。同时在冀中平原内部形成了以大兴-牛驼-高阳-宁晋-广宗为主体的一个大型背斜隆起带,称中央隆起带,长轴北东-北北东向。这个隆起带在印支期已具雏形。从钻井揭示的情况来看,中生界仅分布在隆起的两侧及南北两端。西侧主要分布在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凹陷,称西部凹陷带;东侧分布在武清-大城-邱县一带,称东部凹陷带。而沉积中心主要受北西西向的断裂控制,如武清凹陷受宝坻断裂控制;临清坳陷受大名断裂控制。白垩纪时期运动十分强烈,主要以褶皱为主,除中央隆起带进一步加强以外,在东部凹陷带沿天津-沧州-武城一带形成复式背斜隆起带——沧县隆起,在西部凹陷形成无极-藁城背斜带,而在中央隆起和沧县隆起之间,形成了武清-文安、里坦-阜城、南宫-邱县向斜带,与此同时,沧东、沧西、大城东等与褶皱平行的北北东向断裂开始活动。

(3)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断裂发育阶段:是冀中坳陷的主要发育阶段。燕山期形成的褶皱隆起,使地形起伏明显,因此早期(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沉积物常以山麓洪积及河床冲积相粗碎屑为主;晚期北北东向正断层增多,并向纵深发展,造成断陷和块体翘倾,沿大断裂往往有玄武岩喷溢,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遭到破坏,如沧县复背斜,由于沧东、沧西断裂的活动,变成以单斜为主的块体。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端由于牛东断裂、河西务断裂和宁晋断裂、新河断裂的活动,分别使北端变为西倾单斜,南端变为东倾单斜,而断裂的下降盘成为断陷,沉积了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发育了一套生油建造,成为新生古储的潜山油藏的主要油源。

(4)晚第三纪-第四纪微弱升降运动阶段:断裂趋于消失,结束了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代之出现以区域沉降为特点的坳陷式盆地,普遍接受了河流相为主的碎屑沉积。

上述发展对油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油气生成时间与圈闭的形成、破坏的相互关系上。

2.构造发展与油气的关系

根据郝石生等(1982)用大地热流值计算的不同层系的古地温梯度,计算出各地的古地温,进而推算生油岩大致成熟时间。从各时代生油岩成熟时间表(表6—15)上可以看出:

表6—15冀中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成熟时间

中生界沉积发育区的石家庄、武清、临清地区,元古界生油岩多在中生代以前成熟,早于燕山期圈闭的形成,配置关系不好,不利于油气的保存。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断块运动除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少量成藏的元古界成熟油气进一步遭受破坏。新生代的继续沉陷以及地温梯度的增加可造成元古界的油气进一步演化,元古界所生成的油气可能演化变质,故该区总的来说不利于元古界油气的保存。

缺失早第三纪沉积的沧县隆起,元古界生油岩于石炭、二叠纪成熟至中生代达到生油高潮,与燕山期的构造圈闭相配置,在适当的封盖条件下其自生型油气藏有可能保存下来。

缺失中生代沉积的中央隆起带,元古界生油岩大部在石炭二叠纪沉积过程中成熟,但成油后长期隆起遭受剥蚀,使隆起较高的地区如高阳背斜轴部分元古界地层剥光,失去盖层,油气逸散,至燕山运动背斜圈闭定型后,油气已保留无几。

(四)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的探讨

1.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不外乎生、储、盖、运、圈、保等几项内容,对于古老的碳酸盐岩原生油气藏,以上要求条件更高和更严格,对华北来说最主要的是生油条件和保存条件。

(1)有机质的丰度:中、新元古界由南向北明显增高,这显然与该时期的沉积中心在冀北坳陷有关,故在选择勘探目标时,首先应确定在有机质丰度较高利于生油的北部地区或中部地区。

(2)保存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盖层条件,二是构造圈闭条件,着重于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闭经早第三纪断块运动后的完整程度。冀中地区除中部以外,大部地区存在下寒武统及石炭二叠系两套区域性盖层,另外在冀中北部还有洪水庄组及下马岭组页岩作盖层,南部馆陶-堂邑一带奥陶系所夹石膏层是最理想的盖层。本区燕山期形成的主要构造有高阳背斜、无极-藁城背斜、沧县复背斜、刘村背斜、馆陶和堂邑背斜等,这些背斜在早第三纪断块运动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最甚的是沧县复背斜,其主体仅保留了一个半背斜形态,其次是馆陶、堂邑背斜,被切成地垒状。保存最好的是高阳背斜和无极-藁城背斜及刘村背斜。但与盖层条件配置较好的构造仅有无极-藁城背斜及馆陶背斜,下古生界之上有石炭二叠系或中生界覆盖,其余多被第三系地层所盖,这对前第三纪生成的油气有逸散的可能。至于非背斜区,一是牛南断裂以北的西倾单斜断块区,一是衡水断裂与清河断裂之间的东倾单斜断块区。这种单斜断块对中生代生成的油气有破坏作用,只有在早第三纪及其以后生成的油气有形成“古生古储”潜山油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