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原油是什么
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点-50~24℃。
原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 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
(1)伊拉克石油是什么油扩展阅读
一、原油成分,平均而言,原油由以下几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
碳——84%
氢——14%
硫——1~3%(硫化氢、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单质硫)
氮——低于1%(带胺基的碱性化合物)
氧——低于1%(存在于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机化合物中)
金属——低于1%(镍、铁、钒、铜、砷)
二、原油分类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和油品储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装储存和整装储存,整装储存是指以标准桶的形式储存,散装储存是指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存。
储油罐可分为金属油罐和非金属油罐,金属油罐又可分为立式圆筒形和卧式圆筒形。按照油库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装原油或油品还可采用地上储油、半地下储油和地下储油、水封石洞储油、水下储油等几种方式。
但不管采用哪种储存方式,原油特别是油品的储存都应满足的基本要求:防变质、降损耗、提高油品储存的安全性。
⑵ 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拉克有没有油田据说伊拉克的油品质比较好
中国收购的已经有三个油田了吧,中海油是米桑油田、中石油是哈法亚油田(2010年1月开始中石油为首联合开发20年)、艾哈代布油田(中石油和中国北方工业公司联合公司只进行技术服务)、哈勒法耶油田(中石油与伊拉克合作开采)、鲁迈拉油田(全球第四大油田,由中石油、BP和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联合开采),目前中石油正在准备收购伊拉克的西古尔奈-1号油田项目;
中石化好像暂时没有项目,据说自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以来,业界就传言伊政府将禁止中石化参与新一轮的竞标,因为Addax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有合资的Taq Taq公司,每天生产原油30万桶,所产原油直接在当地炼厂消化,此外它还在伊拉克的Sangaw区域占有26.67%的油田利益。
至于油的品质,中东的石油品质本来就很有优势!消费者使用的油,主要还看炼油品质!
⑶ 伊拉克有多少石油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王龙琴)伊拉克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50亿桶,在欧佩克和世界已探明总储量中分别占15.5%和14%。天然气储量预计为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
伊拉克石油主要分布在境内的73个地区,目前仅开采了15个地区。伊拉克70%的天然气属于石油伴生气,主要产于北部基尔库克油田和南部鲁迈拉油田。目前,现有9个集气站的日处理天然气能力为0.42亿立方米。
从伊拉克发现石油开始,石油工业一直是伊拉克的主要经济支柱,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成为伊拉克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日产原油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占世界原油日产量的6%。伊石油出口所得占其外汇收入的95%。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开始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全面制裁。制裁使伊经济基本陷于瘫痪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在不能解除对伊制裁的情况下,为缓解伊拉克的人道主义危机,1995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986号决议即“石油换食品”计划,允许伊拉克每6个月可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1996年12月,这一协议得到实施。1998年2月,安理会通过第1153号决议,将伊拉克出口石油份额提高到每半年52亿美元。1999年12月17日,安理会通过的第1284号决议中规定取消伊拉克石油出口上限。
随着“石油换食品”计划不断延长,伊拉克石油出口不断增加。迄今,“石油换食品”计划已执行了12期。到2002年底,伊拉克石油日产量恢复到近300万桶,其中220万桶用于出口。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伊拉克在“石油换食品”计划内取得的石油出口收入,72%用于人道主义救援项目,25%用于海湾战争的赔偿,其余部分用于支付联合国在伊各项活动经费。
自“石油换食品”计划实施以来,由于美英阻挠,计划并未得到彻底执行。据伊拉克方面统计,到2002年11月,“石油换食品”计划下价值75.83亿美元的合同没有到位。
⑷ 伊拉克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据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1150亿桶,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5%,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伊拉克支柱产业,也是伊拉克战争后重整经济的重要条件。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国际市场高起的油价推动了伊拉克经济的持续增长,2007年伊拉克GDP增长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业近况
伊拉克现有73个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个、特大型油田17个、大油田20个。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鲁迈拉油田和北部的基尔库克油田,目前约45%的石油产量来自鲁迈拉,20%多来自基尔库克。受伊拉克战争和国内局势影响,伊拉克国内油气勘探成果不丰。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罗斯(Zagros)山脉获得1个石油发现,其Tawkel井的测试日产量为5000桶油当量,探明储量约为1亿桶,是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石油发现。2007年7月又获得1个陆上天然气发现,也位于扎格罗斯。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260万桶,日出口原油210万桶。由于战争及战后破坏,伊拉克原油生产急剧下滑,平均日产原油仅134.4万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万桶。2004年伊原油产量回升至1亿吨,平均日产200.0万桶,日出口量也相应回升至145.0万桶。受安全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2005年伊拉克原油产量有所下滑,平均日产183.3万桶。原油出口受其影响,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战后新低,平均日出口110万桶。之后几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国内投资约3400万美元保护石油生产设施的安全体系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并推动原油产量及出口量持续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产量达240万桶,出口量达192万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产量更增至243万桶,为伊拉克战争以来最高水平。
图32-2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区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伊拉克现有炼厂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万吨,催化重整能力450万吨,加氢裂化能力371万吨,加氢精制能力1330万吨/年,润滑油年生产能力50万吨。其中,最大的3家炼厂为拜伊吉(Baiji)炼厂(30万桶/日)、巴士拉(Basra)炼厂(15万桶/日)和道拉(Daura)炼厂(11万桶/日),3家合计能力占伊拉克总炼油能力的近90%。所幸炼厂在伊拉克战争中破坏不大,平均日炼油能力维持在64万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石油产品日产量2003年为46.4万桶,2007年平均为48.1万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炼厂曾遭到海湾战争破坏,且大部分炼厂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急需升级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着手上述炼厂的改扩建工程,尤其是纳杰夫炼厂二期工程,以达到日炼油3万桶的设计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产业存在着轻质产品紧缺、汽油质量差等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成品油供不应求的矛盾。炼油能力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进口。由于需求缺口较大,许多生产企业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无油可加。为解决油品供应问题,伊拉克石油部计划未来几年在国内新建几座炼厂,提高现有炼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长宣布,准备出资10亿美元,在南部卡尔巴拉及纳杰夫两省交界处建一座日炼油14万桶的大型炼厂。伊拉克石油部还计划在其南部纳西里耶市新建一炼油能力为30万桶/日的炼厂及北部阿尔比勒省7万桶/日的库亚炼厂。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韩、日等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发出邀请,参与伊拉克炼厂的项目竞标。同时为保证运输和进出口畅通,需要大笔资金对遭受破坏的输油管道和石油终端进行大范围的修复工作,以恢复并提高运输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资环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国推动下,伊拉克历经临时管理委员会、临时政府时期、过渡政府时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战后首届民族团结政府。5年以来,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连上演,宗派冲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国内局势日渐混乱,而新政府未能对动荡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经历了3个月的相对平静之后,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伤亡,首都巴格达的3起连环爆炸造成数十人死伤,伊拉克再次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说明伊拉克局势动荡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战争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国家机器。战后美国扶植的几届政府虽经选举产生,但政府内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对重大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大大削弱了执政能力。伊拉克民众反美情绪高涨,反美活动持续不断,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草案。草案规定:成立国家石油公司负责管理国内石油相关事务;石油收入上缴国库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省平均分配;油气资源向外国石油公司开放,合作方式依据产品分成协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获75%的利润,待收回开采成本后按20%提取利润。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资源带来的利益,同时吸引外国投资振兴伊拉克经济。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获议会通过。
伊拉克是一个伊斯兰国家,9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穆斯林占40.5%,什叶派穆斯林占54.5%,北部库尔德人大多属逊尼派。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是影响伊拉克政坛的3个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生活在油气资源贫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什叶派分布在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达西部。库尔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资源的北部地区,虽属逊尼派,但因强烈的民族独立愿望多次与中央政府对峙冲突。石油利益分配问题是派别间冲突迭起的重要诱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一直是外国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区。库尔德自治区无视中央政府,自行通过法律与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15份石油勘探及输出合同,激怒了巴格达政府,多次强调合同违法,并把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单。
为获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气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对石油的控制权,对外国石油公司开放油气资源,其中条款明显有利于美国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举国上下一片反对声。草案法规定,65个油田交由外国公司开发,采用产品分成模式,协议期长达20~35年,两阶段的分成比例高达75%和20%。伊拉克专家认为产品分成协议一般适用于开采前景不乐观、生产成本高的高风险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况。纵观中东其他石油生产国,大多采用技术服务或有限产品分成模式。多数伊拉克人担忧若草案通过,伊拉克石油资源将落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国内不满和反对的声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蕴藏在伊拉克地下的丰富石油资源被看做是重新振兴这个战乱国家的最大资本。因此石油工业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进程缓慢。
影响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进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稳定问题。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武装分子对输油管道、电力设备等设施的不断袭击,使国内安全角势持续恶化,石油生产与出口未能按预期速度恢复。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于维护不断遭到袭击破坏的油田设施,加强石油设施及人员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来,投资约3400万美元建设的安全体系对于防止伊拉克境内石油生产和加工设施遭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原油产量的持续回升,这对持观望态度的外国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条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国内局势稳定,安全生产有保障,外资引进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气法的迟迟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步履维艰的主要因素。在开放油气资源吸引外资、与外国公司合作模式上,因无法律依据可依,工作难有进展。伊拉克许多在产老油田超强度开采,又历经战乱,设备年久失修,管理技术水平低,急需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维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现有炼厂均建于20世纪70年代,同样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炼油能力低等问题,且大部分曾遭到战争破坏,需要注入大笔资金。总之,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报告显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储量被勘探确认,而确认的资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开发。伊拉克的石油储量为1150亿桶,估计可能远超过此数。伊拉克石油开发条件优越,具备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产量高、开采成本低、运输便利等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内阁经过会议讨论,批准石油部与外国公司签订为期两年的“技术支持协议”,借助外国公司的专业技术和人力支持,提高5个在产油田的原油产量,实现2008年300万桶/日的目标产量。约有150家公司申请参加招标,而伊拉克与英美的几个石油大公司则举行单独谈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过资格预审的35家公司名单,拉开了伊拉克石油工业由完全国有化转向部分对外开放的序幕。名单显示有4家中国公司入围,分别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中国中化。此次入围将成为中国进入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国石油就与伊拉克签订了阿赫达布油田开发协议。而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寻找油气资源的合作机会。在入围资格预审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业占据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长沙赫里斯塔尼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和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中得头彩,获得短期服务合同。
与此同时,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国内6座油田和2座气田面向全球招标,以提高全国石油产量。这6个油田分别是:巴士拉省鲁迈拉油田、基尔库克省基尔库克油田、基尔库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尔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占尔纳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兹气田和东部的阿卡兹气田也在开放名单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单中又追加了刚通过资格预审的6家公司,共计41家公司获准竞标。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发布在鲁迈拉油田和卢海斯油田两口深勘探油井钻井作业的招标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发出招标邀请。
2009年中国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签署合资开发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
这一系列的招标活动标志着伊拉克石油工业由完全国有化向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步,尽管开放程度有限,合同也仅局限于短期技术服务。伊拉克政府要发展石油工业,外资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时也基于国内安全局势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别在短期内消除分歧,对石油法草案达成一致,但石油收入毕竟是伊拉克重振经济的最大资本,最终各方会达成协议,允许外资进入石油领域。
由于伊拉克海岸线很少,在波斯湾海域的油气基本没有发展。
⑸ 石油是什么
石油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石油,产于岩石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油状粘稠液体。未经提炼的天然石油称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氢12-14%,1-2%为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当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有丰富的储藏,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具体为159升。 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8桶。
目录
[隐藏]
* 1 石油的成因
o 1.1 现在最有力的看法
* 2 成分
* 3 相关条目
* 4 参看
o 4.1 References
* 5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6 Films about petroleum
* 7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编辑]
石油的成因
过去认为石油是从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编辑]
现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过,少数科学家,包括着名的Thomas Gold,认为石油的起源与生物无关。这种看法认为,行星(地球)内部天然就存在着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为碳氢化合物比岩石轻,逐渐浮向地表。由地底深处存在的微生物将各种碳氢化合物转换排出。曾经一度枯竭的油井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还有可能再次产出原油,这也是现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证。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发表的新看法,认为碳氢化合物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线的作用而产生的。
[编辑]
成分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蒸馏能分解。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脂肪烃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 CH4 (甲烷, methane) - 沸点 -107℃
* C2H6 (乙烷, ethane) - 沸点 -67℃
* C3H8 (丙烷, propane) - 沸点 -43℃
* C4H10 (丁烷, butane) - 沸点 -0.5℃
炭素数5~7の范囲の锁状炭化水素は、完全に軽质で、蒸発しやすい透明な性质のナフサになる。
ナフサの留分は溶媒、ドライクリーニングの溶剤あるいはその他の速干性の制品に用いる。
C6H14からC12H26までの锁状炭化水素は配合调整されガソリン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数10~15の范囲の炭化水素からケロシンが作られジェット燃料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数10~20の范囲からディーゼル燃料(軽油)と灯油が、そして船舶のエンジンに用いられる重油と続く。これらの石油制品は常温で液体である。
润滑油和半固体的凡士林、炭素数16から炭素数20の范囲である。
炭素数20以上の锁状炭化水素は个体であり、パラフィンワックスを皮切りに、タール、アスファルトの顺である。
用常压蒸馏馏分的名称和沸点(℃)来表示,就是:
石油エーテル(petrol ether):40 - 70℃ (溶媒用)
轻汽油(light petrol):60 - 100℃ (汽车燃料)
重汽油(heavy petrol):100 - 150℃ (汽车燃料)
轻煤油(light kerosene):120 - 150℃ (家用溶媒・燃料)
煤油(kerosene):150 - 300℃ (飞机油)
柴油(gas oil):250 - 350℃ (狄塞尔燃料/轻油/灯油)
润滑油:> 300℃ (发动机油)
残渣:焦油,柏油,沥青,残余燃料
[编辑]
相关条目
* 克拉马依油田
* 大庆油田
* 中原油田
* 胜利油田
* 中东
* 沙特阿拉伯
* 伊拉克
* 阿拉伯国家
* 阿盟
* 石油大学
* 石油输出国组织
[编辑]
参看
* 工业化
* 哈伯特顶点
[编辑]
References
1. 注 Kenney, J., Kutcherov, V., Bendeliani, N. and Alekseev, V. (2002).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mponent systems at high pressures: VI.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carbon system: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99: 10976-10981. Article link
2. 注 Kenney, J., Shnyukov, A., Krayushkin, V., Karpov, I., Kutcherov, V. and Plotnikova, I. (2001). "Dismissal of the claims of a biological connection for natural petroleum". Energia 22: 26-34.
[编辑]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James Howard Kunstler (2005).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0871138883.
* C.J. Campbell (2004). The Coming Oil Crisis. . .
* (2004). 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 .
* Amory B. Lovins (2004). Winning the Oil Endgam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1881071103.
* (2003). Hubbert's Peak : 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 . .
* Vaclav Smil (2003).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 :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Uncertainties. The MIT Press. 0262194929.
* Daniel Yergin (1991).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Simon & Schuster. 0671502484.
* Harold F. Williamson and Arnold R. Daum (1959).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 The Age of Illumin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 Harold F. Williamson, Ralph L. Andreano, Arnold R. Daum, and Gilbert C. Klose (1963).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I, The Age of Ener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编辑]
Films about petroleum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Burning of the Standard Oil Co.'s Tanks, Bayonne, N.J.》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California Oil Wells in Operation》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Canada Strikes Oil: Lec, Alberta 1947》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The End of Suburbia: Oil Deple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Dream》的资料 (外部链接)
o http://www.endofsuburbia.com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Hellfighters》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Incendio del pozo petrolero de Dos Bocas, Veracruz》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La Instria del Petróleo》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Instria petrolului》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Oil - From Fossil to Flame》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Oil Fires, Their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ment》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Oil Storm》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Roughnecks: The Story of Oil Drillers》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Wildcatter: The Story of Texas Oil》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Lektionen in Finsternis》的资料 (外部链接)
[编辑]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 Colin J. Campbell
* Jay Hanson
* Kenneth S. Deffeyes
* David Goodstein
* Daniel Yergin
* Thomas Gold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9F%B3%E6%B2%B9"
页面分类: Lubricants | Petroleum | Oils | 石油工业 | 燃料
⑹ 伊拉克为什么有那么多石油
因为伊拉克地处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57%;石油产量11.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1%。多少年来,中东以其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促进了人类的繁荣和进步,但也成了无数战乱的根源。
而中东石油多,主要是是因为古时候那里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而中东地区在世界内,地形教其他地区低矮,形成盆地状态。中东犹如“盆底”也容易使石油累计其中
⑺ 为什么伊拉克,科威特等地方盛产石油
因为几百万年以前,那一带有茂密的森林。后来这些树木被埋于地下,经几百万年的演变,变成了石油。
⑻ 中国在伊拉克的石油项目情况究竟如何 中国真的是伊拉克石油最大受益国吗
1、中国石油目前在伊拉克的石油开发项目:艾哈代布、哈法亚、鲁迈拉、绿洲石油;主要是和欧美石油公司合资投标,从伊拉克政府所属石油公司取得区块进行开发。开发模式:服务费模式。指的是,伊拉克政府给出指标,例如日产200万桶。在开发初期直至200万桶之间,只有投入没有任何收益;达到200万桶每天后,每桶伊拉克给开发公司服务费若干(参考艾哈代布油田,是每桶约6美金)。2、石油工程项目:艾哈代布、马季奴恩、鲁迈拉、哈法亚、巴德拉、格拉夫等。主要是进行石油长输管道建设或者地面储罐区建设。业主为中石油、壳牌、俄罗斯天然气、马来西亚石油等。模式为业主发标,承包方(中石油管道局)为EPC承建方,赚取劳务费。3、中国石化:抱歉,没接触过中国石化。据说中石化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区有油田开发项目。但是也因为中石化和库尔德自治政府私自签订石油开发项目,中石化被伊拉克政府排除在中央政府控制区石油开发项目之外。4、是否是最大受益国:至少从表面来看,中石油在伊拉克区块不少,面积很大,干的热火朝天。实际上,由于上述收益模式(服务费),个人认为中石油不过是在变相赚取劳务费而已,且前期投入巨大,收益时间不确定,到目前止中石油进入伊拉克10年,实际收益不确定正负。5、请不要谈什么石油安全之类的话。沙特石油最大的进口国是中国。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