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什么样石油
扩展阅读
同类产品哪个好用 2025-02-02 09:34:05

什么样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4-16 17:28:03

‘壹’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地质更有可能藏有石油

为什么你家后院挖不到石油?石油的形成,地质对石油的影响


形成油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种富含碳氢化合物材料的烃源岩,其埋藏深度足以使地下热量将其煮成石油;

一个多孔和可渗透的储层岩石其中它可以累积;

一盖层(密封)或其它机构,以防止油漏出到表面上。在这些储层中,流体通常会像三层滤饼一样组织自身,在油层之下有一层水;在油层之上有一层气体,尽管不同层之间的大小不同。由于大多数碳氢化合物的密度低于岩石或水,因此它们通常向上移动穿过相邻的岩石层,直到到达地表或被上方的不可渗透岩石截留在多孔岩石(称为储层)中。但是,该过程受地下水流的影响,导致石油在被困在储层中之前,向水平方向迁移了数百公里甚至向下短距离迁移。当碳氢化合物在捕集阱中浓缩时,油田形式,可以通过钻井和抽水从中提取液体

这是一个时间极为漫长且形成条件苛刻的过程,所以石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挖到的。

‘贰’ 石油是什么样的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都是从石油中提炼或合成出来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石油的踪迹。
拓展资料:
石油的组成部分:
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是构成石油主要组成部分。
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
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
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
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

‘叁’ 石油是什么形成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请参看http://ke..com/view/16263.htm

‘肆’ 石油是什么样子的 怎么提炼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这个问题涉及的东西太多
简单地说,就是靠加热石油,然后每种温度下分解出来的都不一样,温度最高的分解出来是液化石油气,稍微低点分解出来的是汽油,然后是煤油、柴油、重油等,最后剩下石油沥青

‘伍’ 填修饰词什么样的石油

喷涌的石油
滚滚的石油
黑色的石油
珍贵的石油

‘陆’ 石油的真面目是什么

如果你去过油田,你会看到从地下采出来的石油是一种粘稠的,颜色很深的液体,人们叫它原油。

原油的颜色虽然很深,但各地产的石油并不是同一个色。大庆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门出的原油是绿色的、克拉玛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原来里面含的胶质和沥青多少不一样,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原油带有各种特殊的气味,这是由于里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种原油有股臭鸡蛋味,这是因为里面含有硫化氢。

原油的“体重”比较轻,密度大约是水的0.75或多一点,只有极少数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说好这些是原油的“外表”状况,那么它的“内心本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经过分析,它主要是由碳和氢构成。其中碳占84%~87%左右,氢占12%~14%左右。余下的百分之一是极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氢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按它们的原子数从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这些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组成石油的各种化合物“脾气”不一样,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这就像各种性格的人搅在一起,发挥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样。为此,科学家决定给石油“分家”。“分家”的办法就是加热,也就是蒸馏。

由于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温下呈气体状态,所以一蒸馏,它们就从蒸馏塔顶跑出来。

当加温到40~150摄氏度时,就会从蒸馏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来,它们在这个温度下呈液态。这部分液体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温150摄氏度以上,至300摄氏度时,在蒸馏塔中部会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态,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继续加温,从200摄氏度加到350摄氏度时,则会在蒸馏塔下部流出另一种液体——柴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温,从300摄氏度开始,则会在蒸馏塔底部流出沸点很高的重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重油的沸点很高,到400摄氏度也不蒸发,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热的方法来给石油“分家”了。科学家采用减压加热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还有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样,我们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们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来了。

‘柒’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什么样的变化

石油是生活中常见的能源物质,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石油是黑色的粘稠液体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经历漫长的三万年时间,经过高温高压慢慢积累而成的,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现在目前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认为,石油是从埋葬在地下的古生物尸体演变来的。

刚刚被开采的地下油应该叫做原油

原油是从地下或海底直接开采,未经处理分流提纯的。石油是天然气和人造石油及其产品的油总称。原油经过蒸馏和精制,可以加工成各种燃料和润滑剂,这些总称为石油产品。刚刚被开采的地下原油是不能够直接当做能源燃料来使用的。

总结: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能源能够有效地代替石油资源,所以节能减排,绿色出行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捌’ 石油成因的不同见解是怎么样的

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关于石油的起源,自从两百几十年前,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石油的成因以来,学者们也就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学派,各持一说,至今仍争论不休。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观点:地下肥沃的物质,如油页岩、沥青、碳、石油和琥珀等都起源于植物。因为油页岩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古代从结果实的地方和从树林里被雨水冲刷下来的烂草和烂叶变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沉在湖底……树脂和石油以它们的(重量)轻和树脂的可燃性表明它们的成因也是同样的。

1876年,俄国另一位着名人物、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铁,以后又与过热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类似于石油。已生成的碳氢化合物沿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部位储存冷凝,形成石油矿藏。“碳化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流行一时,但不久因为在地球深处并没有发现大量碳化铁的迹象,而且地球深处也不可能有地下水存在,此说渐渐被人们否定。

这一期间,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发现太阳系某些行星大气层和彗星核部分都有碳氢化合物存在。它们显然与生物作用无关。俄国的索柯洛夫于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说”,认为地球在诞生伊始尚处于熔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随着地球不断冷却,被吸收的碳氢化合物也逐渐冷凝埋藏在地壳中形成石油。反对者则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遇到高温有熔融状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人们把“碳化说”、“宇宙说”称为无机成因说。还有一种无机成因说,叫“火山说”。持“火山说”的人不多,他们认为石油是火山喷发作用的产物,但世界上位于火山带的油矿毕竟是极少数,这种学说无法解释大量的不存在于火山带的油矿的形成。

到了1888年,杰菲尔继承罗蒙诺索夫的有机成因说,向无机成因说“发难”。他认为所有石油都是海生动物的脂肪经过一系列变化而形成。不久,又有人提出植物残骸在湖或海底受温度压力等影响生成有机质,然后再转化成石油的观点,其中有的强调海生植物的重要性,有的则说陆生植物对石油生成更有利。

20世纪30年代,苏联科学家古勃金综合两家意见,发表“动植物混合成因说”,认为动植物的混合物经一系列变化更有利于生成石油。石油有机形成的最新理论认为,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有机物包括陆生和水生的生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为主。它们同泥沙和其他矿物质一起,在低洼的浅海、海湾或湖泊中沉积下来,首先形成有机淤泥,有机淤泥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造成与空气隔绝的还原环境。随着低洼地区的不断沉降,沉积物不断加厚,有机淤泥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也不断加大,经过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度质变等阶段,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石油烃类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转变而成的。有人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与沉积物几乎同时形成的烃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又称“分子生油说”。

20世纪60年代,取代“分子生油说”的是晚期成油说。晚期成油说认为,当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的晚期、蕴藏在岩石中的不溶有机物质——酐酪根,才达到成熟热解而生成石油,因此又被称为“酐酪根生油说”。

人们至今也没弄明白每天都在开采的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然而,无机成因学派并未偃旗息鼓。1951年,在过去40年中一直是有机成因论者的苏联地质学家库德梁采夫,突然180度大转弯,创立“岩浆说”。他深信地球深处的岩浆中不仅存在碳和氢,而且还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们在岩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自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后,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壳内部的有利部位经运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矿藏。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高尔德,从1977年起,在宇宙说和岩浆说的基础上,多次提出:石油来自地球深处,而且早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已产生。他反驳有机说的理由是:世界上油矿的规模比其他任何沉积矿体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气储量也比原先根据生物成因说估计的高出数百倍之多;最难以解释的是许多油气伴生氦,但生物对氦的浓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说明世界油田分布高度集中的现象(指中东)。另外,按照传统理论,花岗岩是火成岩,不可能有油气,可是高尔德预言,瑞典中部一个欧洲最大的陨石冲击坑——呈环状的锡利延地区,系由花岗岩构成,却因有陨石撞击产生巨大裂缝,足以使地下深处的碳氢化合物流到地壳表层。为此,瑞典国家能源局在陨石坑里钻了7口500米左右深的探井,居然都见到了少量天然气,似乎证实了高尔德的假说。

由此可见,现在要对石油的成因下结论,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