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油价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双向的。油价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小;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油价下降同样会影响到其他行业。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原油价格与我国经济的关系。
油价下降会利好石油开采行业。
石油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全球油气市场规模近7万亿美元。我国是世界第一油气大国。而我国的石油生产主要以石油开采为主,原油占我国原油产量的60%左右。随着我国石油消费结构由原来的油气消费为主逐步向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发展。而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稀缺性等特点,其勘探开发码者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成本相对较高、见效较慢、见效慢,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油气开采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因此价格调整对其影响较小。油价下降后对石油开采行业具有较大冲击作用,利好石油开采行业发展。
Ⅱ 石油行业发展前景
全球的石油化工工业产品销售额可达每年2.9万亿美元,远高于全球市场上的石油销售额,而且虽然需求量高度集中在成熟的市场,但在新兴经济体中也得到了强劲的增长,石油化工市场已真正实现了全球化(非洲的情况可能是个例外,那里的需求量仅仅占全球需求量的3%)。石油化工产品已成为工业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组成部分,直接产品有塑料包装袋、农用化学品、涂料,这些产品占化工产品总量的80%以上。一些尚未被人们熟悉的产品有飞机制造(10%)、房屋用品(20%)、制药设备(30%)。化工产品的用途日益广泛是新兴经济体的关键因素,从基础建设到工业包装、消费者产品领域都得到了发展。乙烯本身的直接应用并不多(如在西班牙,人们将乙烯用于西红柿的催熟,但应用得并不广泛)。同样,乙烯也有许多衍生物,如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和纤维(聚对苯二酸盐和聚醋)。在美国,约70%的终端利用是非耐用产品,包括管材、汽车部件和电器部件。许多广泛的用途都集中在基本经济活动上,如包装业与建筑业。石油化工工业与GDP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产品与区域之间的GDP变化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成熟程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中国与东南亚所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导致亚洲(日本除外)乙烯的需求量增长率高达75%,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率则仅为3.2%。随着GDP构成的多重性,这种增加可以扩大在整体经济增长中这些变化的影响程度,进而导致库存物资的大规模流通,对于可储存的下游产品来说,这种特征更加突出。暂时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更大,涉及消费者与储备供应两个方面,由于较高的利润会刺激较高的工业发展,对此,生产与供应就会表现出某些灵活性。然而,更难保证的就是那些潜在的需求中任何额外的增加而不是暂时的供给中断,原因在于国际制裁与消费主流中的长期交付期,以及新增的产能。
过多的利润会促使过度投资,几乎与此同时发生的是生产能力过剩与利润的大幅度下跌。即使在过去的10年中出现了一些合并,乙烯工业依然保持着相对的分散性,对任何天然气市场机遇的限制都会导致由减产引起的投资减少。由于高密度资本的投入与大量石油化工产品与市场的高度融合,获利的生产者感到有必要继续生产,即使他们已经受到损失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要稳定价格,或者在出现一个循环的低迷时期,生产者也会努力保住自己的领先地位。石油化工工业的极速增长,曾经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中。对于当代的石油化工工业来说,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需求的增长与现有的生产能力之间的失衡,这与需求增长或生产的价格优势严重脱节有关。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生产能力再次增加,开始开采大量便宜的天然气,而欧洲人则致力于将石脑油作为满足当地需求的最便宜资源。这两种方式现已无人采纳,新兴的市场既可满足需求也可供给充足的生产原料,这可以体现竞争优势。这种失衡的解决可能会使这些生产者感到痛苦,但却可为那些善于把握的人们提供重要机遇。
影响需求、供给、利润和价格的原因是什么?石油化工生产能力的新浪潮还有空间吗?如果没有,会有赢家吗?或者仅剩输家?正是它的重要性,使得乙烯工业显得极其有效------它是整个石油化工工业关键的驱动力的标志。
Ⅲ 沙特重新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这将对相关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能够保证中国石油来源的稳定,同时物禅也能让沙特有着稳敏蚂喊定的利润收入,除此之外,也能够让沙特和中国之间加强稳定的贸易关系。
由于中国和沙特之间关系一直非常的紧密,这使得沙特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因为如果能够拿下中国这个石油大客户,那么沙特的利益必然会实现最大化。
一、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能够保证中国石油来源稳定。
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依赖进口,而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之后,必然能够给中国的石油供应提供非常多的保障。因为一旦失去桥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大用户,那么必然会给沙特带来极大的损害,甚至有可能会为了保住中国这个石油用户,沙特会选择给中国一个很实惠的价钱。
Ⅳ 石油上涨对股市的影响是什么
石油上涨对股市最大影响是给航空、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带来利空,而这些行业往往是整个股市占据指数权重比较大的一批。对此,石油的上涨往往对股市的影响是利空。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石油出口国而言,石油的上涨往往对他们的股市来说是利好,股市有望实现持续性地上涨。
石油上涨影响股市往往都是间接的,它给石油消费者带来的就是购买石油的成本提高。当前全球现有的石油需求大约为每天一亿桶左右,如果每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那么就意味着全球的石油进口国就要在石油的花费上每天增加10亿美元。对此,这就影响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股市往往就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发展受限了,那么相对应的股市也就缺乏了继续向上的动力,经济上出现了明显的滞涨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石油的上涨往往还会带动社会通胀水平的增加,所以央行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会选择加息,这进一步影响到了股市的上涨。
(4)放开石油市场有什么后果扩展阅读:
原油价上涨对石油股影响:
原油价格上涨利好石油股,因此石油股可能会被炒作,股价会被拉高。原因是:
1、原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原油需求大,因此原油短期供给少,而原油涨价那么意味着石油类的上市公司成本增加,利润也会跟随增加。
2、原油是世界经济的血液,经济发展离不开原油,这几年美国一直攻打中东地区主要也是因为石油战争,比如说拜登上台后下令空袭叙利亚,因此在2021年2月份时,石油股上涨过一段时间。
原油价格上涨,对股价虽然利好,但由于我国大多数石油股属于大盘股,大盘股由于盘子太大,所以拉升一只股票需要很大的资金成本,即便利好也很难出现涨停的情形。因此当原油价格上涨时,投资者购买一些小盘的石油股,这样盈利机会更大。
原油交易时间:
原油在不同市场上,其交易时间不同,在国内市场上,原油交易时间被分为白盘和夜盘。白盘交易时间为每周周一至周五的09:00到10:15、10:30到11:30和13:30到15:00;夜盘交易时间为每周一到周五21:00-次日02:30,法定节假日除外。
在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的交易时间段如下:
交易所交易时间段,周一至周五,美国东部时间10:00到14:30,而北京时间显示为周一至周五的23:00到3:30,节假日除外。
电子盘交易时间段,周一至周四,美国东部时间15:15到次日9:00,而北京时间显示为周二至周五的4:15到22:00;周日,美国东部时间19:00到周一9:00,而北京时间为周一8:00到22:00。
除此之外,原油交易规则与A股交易规则存在一些不同,原油采取双向交易、实行T+0交易方式,其杠杆性较高。
Ⅳ 石油紧缺给社会带来的后果有哪些
1、石油紧缺导致了生活必须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价格飞涨,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低收入者更是雪上加霜。
2,导致交通运输成本加大,物价上涨,成本加大将会转嫁给消费者。
3,石油是政府的垄断行业,政府应当使用宏观调控政策,减少石油紧缺所带来的影响。
Ⅵ 如果石油管理不再是国有化,而是私有化将会怎样
如果石油私有化,最可能的就是国内富豪们大量资金涌入石油行业,资本家的的本性是利益最大化!国内贫富差距会更大!
Ⅶ 谁能告诉我中国政府坚持扶持油价的原因
中国国内油价的调整不仅严重滞后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且政府出于经济与社会等目标的考虑,往往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确定在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之下。
因此,尽管现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飙升,但国内成品油基准价仍是发改委2007年底确定的,并没有跟随国际市场的油价走势。所以,油价放开或接轨在相当意义上意味着油价的大幅度提高。
但是,政府的价格管制并没有赢来掌声一片,反而导致油企、下游的消费者等各方利益受损,相关各方怨声载道。对石油企业来说,国内市场油价倒挂致使炼油板块业务出现较大亏损,炼的越多,亏的越大。
当此时刻,炼油企业将采取少炼或者不炼等可能的措施来避免财务上的损失。而严格的价格管制在客观上助长了石油垄断企业以增加出口油品、减少市场供应的办法,来抵消价格管制导致的亏损或者逼迫政府调高成品油定价。
为弥补国有油企的亏损,中央政府分别在2006、2007年和2008年一季度,为中石化提供补贴50亿元、49亿元、74亿元。政府对油企的补贴被后者视为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是必要的,但却不足以弥补其损失,而在社会大众看来,因为他们享有垄断地位,这种补贴是不公的。
短期内,终端的石油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因价格管制而生产的低价石油,但长期来看,政府管制带给其他企业和个体消费者就不一定是福音。当价差拉大,油企扩大石油出口,炼油企业减少炼油或者选择休炼,加油站选择惜售,市场上油品供应不足,导致2003年以来频频发生油慌,终端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大受影响。
从区域的角度看,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油气资源需从中西部的生产区域流向油气消费中心的东部地区,中西部的能源支撑了东部的经济起飞,但政府管制下的低油气价格等于是变相地补贴了东部,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因为高耗能产业消耗更多的油气资源,政府财政给予石化企业的补贴,实际上更多地流向了高耗能产业。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实际生活中富人往往要比穷人消耗更多的油气资源,政府的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等于是公共财政分配向富人的倾斜,客观上更不利于弱势群体。分配和受益的不均加剧了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和个人的不平等感。
除上述弊端外,在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国内外成品油价差不断拉大的背景下,政府对成品油的价格管制也导致越来越大的外部性或者弊端。
严格的价格管制使得国内的需求和油价的飚涨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中国的石油需求并非世界油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成为国际油价上涨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因为政府的价格管制以及石油补贴,油价的上涨无法顺利传递到终端消费者,价格并未对中国过快增长的石油消费有效发挥遏制作用。
200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国内石油消费年均增长60%。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进而为石油价格的上升推波助澜。
此外,严格的价格管制也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方面的外部性。如下所述,政府的财政补贴实际上更多地最终流向高耗能企业。不受节制的能源消费导致提高能效的努力大打折扣,二氧化碳等废气物的排放有增无减,减排温室气体及遏制环境污染恶化的难度加大。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价格管制的越严,补贴的越多,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节能减排越发困难重重。
对中国政府来说,尽管短期内价格管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但政府远非价格管制的赢家。除了须付出上述的环境和低能效的高成本外,政府对油气资源的补贴随着油价的飚涨而不堪负荷。
政府为有效实施价格管制和补贴,也须付出庞大的行政执行和监督成本。因为价格管制而导致迟滞的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内在的调节杠杆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难以建立。
因价格失真,宏观经济背景下的投资项目调控难以摆脱“投资压制-反弹”的循环局面。价格管制下的低价能源要素,也不利于企业为提高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既然政府的价格管制造成诸多方面的巨大的外部性,是否意味着政府的有形之手将迅速撤出,石油价格的接轨指日可待呢?实际上,中国政府在此一问题上正面临着诸多的两难选择。
中国政府的两难一在于接轨时机选择上的矛盾。政府显然在这方面应该汲取深刻教训。在国际油价走低的时候,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临的经济压力小,缺乏动力去推动油价接轨。
在国际油价低迷而导致发改委制定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时,因为危及自身利益,石油垄断企业甚至反对此种改革。但是,何为低油价?当2005年油价在30至40美元徘徊之时,同样有人认为油价太高了,不适宜油价接轨。或许政府应该吸取的教训是:政策的推行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一个最好的时机,只能选择一个相对适当的时间点。
显然,今天中国面临的实际与上述情形正好相反,那就是:油价接轨与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国际油价不断高企的同时,中国的物价指数也在攀升。
尽管政府管制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暂时成了一道保护阀,但随着国际油价节节攀高,国内外油价落差加大,承受这种价差的政府和石油公司的负担也越来越难以为继,其所产生的外部性也随之放大。
但另一方面,石油价格接轨意味着价格的大幅度上扬,此种上涨必然增加当前的通胀压力,这与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双防”目标明显相悖,社会各方面的承受力也将经受严峻考验。
这样的矛盾是考虑当前价格是否接轨的最重要考量,诸多的论述都谈及这一点。但这一因素并未解答油价接轨为什么长期没有实现,特别是在经济形势较健康的时期。
长期以来,油价管制未得以放松的重要原因在于矛盾之二,即油价接轨与产业竞争力,尤其是与汽车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低廉的煤、油、水、电等资源类产品是吸引大量外资和构成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油价的上涨不仅将增加交通运输行业和出租车运营行业的成本压力,引起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扬,而且将影响诸多以石油衍生品为材料的工农业如化肥、乙烯、塑料等行业的生产成本。
在当前世界经济放缓的情势下,产品成本的上升无疑将加剧吃紧的出口形势,也损害农民的利益,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油价的接轨有可能沉重打击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的汽车梦(特别是像广州市做着东方底特律汽车梦的城市),中国以“汽车产业兴国”的梦想就可能延迟甚至破灭。
其三在于垄断与反垄断之间的矛盾。中国现有的石油市场是一种寡头垄断格局,经由这种格局,政府对油价的管制成为可能。但国有油企的寡头垄断地位一直受到中国社会的批诟,在这一市场下,民营资本的力量因为政策限制而难以成长。
油价放开后,既有的垄断格局将更加强化,政府因为丧失油价这一利器而更加难以通过国企实现其政策目标。然而,打破垄断,又与政府扶植中国式跨国企业的工业政策目标以及国家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需要相抵触。
中国政府的两难源自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如何在这些多元的目标间进行取舍,既考验政府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又需要做恰当的准备,因为油价接轨并不意味着政府简单地撒手不管。但在当前情况下,油价接轨的时机显然很不成熟,政府也远未准备好。
简单地说,此时接轨除了势必加剧当前“超八”的通胀压力,而且因为石油市场的建设远未到位。就当前的主要矛盾来说,仅占GDP0.2%的燃油补贴上尚不足于对政府财政造成多大的困难;而且政府在垄断与反垄断之间的矛盾在当前并不是最突出的。不过中长期来看,油价接轨却是必然,中国政府应该及早准备。 (陈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