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事件到底是什么
扩展阅读
常用绘圈工具有哪些 2025-01-22 23:25:09
液化石油罐怎么用 2025-01-22 23:23:57

石油事件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5-01 02:23:11

中石油因倒卖进口原油近1.8亿吨被调查,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被中石油倒卖进口原油的新闻刷屏了全网,涉及数量达到1.8亿吨,折合人民币约有7000多亿,如此巨大的金额震撼大家的同时,也让人想要了解这里边的前因后果,具体是怎么个事老白就给大家揭秘一下。

但是这个行为破坏了国家调控能源、调整经济结构的手段,消弱了国家价格政策的有效性,虽然15年,1.8亿吨数量不大,但是影响很坏,应该处理,以老白看,国家应该会彻查这件事,大家稍安勿躁,等待结果吧。

㈡ 海上油井事故知多少

1896年,美国人以栈桥连陆方式在加利福尼亚距海岸200多米处打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标志着海洋石油工业的诞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洋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3。我国大陆近海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005年,渤海油田建成年产原油2000万吨的大型海洋油田。随着全球范围大规模海洋石油的开发,海上油井事故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些油井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使海洋环境面临巨大威胁。从1955至1988年,世界上较大的海上油井事故就多达131起。
1969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湾井喷12天,漏油1.3万吨。
1977年2月23日,北海发生井喷,漏油2.2万吨。
1977年4月22日,挪威埃科菲克油田的布拉沃油井发生井喷,8天漏油2.8万吨。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的油井发生喷油事故。关闭油流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油井失去控制。到8月初,一条长640千米的粘稠原油膜向北漂往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南海岸。在这起严重的喷油事故中,约有8亿升油被喷出。
1979年6月3日至1980年3月24日,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号油井发生爆炸,漏油60.3万吨,为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喷油事故。
1985年11月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兰杰地区,油井发生井喷,漏油2.1万吨。

2001年3月15日巴西钻井平台爆炸(转载自:BBC网站http://newssearch.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227000/12276211.stm)
1988年7月16日晚9时31分,西方石油公司在英国北海的帕尔法采油平台发生爆炸火灾,死亡166人,受伤20人。该石油平台于1976年耗资9亿美元建成。

设置漂浮障碍防止油污染扩散
(转载自:中国石油网http://www.oilnews.com.cn/gb/tpbda/2002-11/20/content_145894.htm
图片说明:这是2002年11月13日“威望号”油轮断裂时泄漏出了大量的燃料油后,营救人员设置漂浮障碍试图防止油污染扩散)
1988年7月2日,我国渤海七号钻井平台发生持续28小时的井喷,大量原油泄漏大海中。
1989年山东营象油库爆炸起大火,630吨石油流入胶州湾。
巴西石油公司在里约热内卢州坎普斯湾海上油田作业的P-36号平台长112米,高119米,相当于一栋40层高的大楼。平台耗资3.56亿美元,于1999年1月建成,2000年3月投入使用。根据设计方案,使用寿命为19年,能开采1360米深的海底石油。设计生产能力为日产石油18万桶 *1桶≈0.14吨(原油,全球平均)。,天然气7500万立方米。该平台是巴西最大的海上平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浮动式海上油井平台之一。2001年3月15日凌晨,P-36号平台发生爆炸,2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9人失踪。20日,钻井平台沉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事故造成的油井停产就使巴西每天损失300多万美元。这次事故迫使巴西增加石油进口,导致贸易赤字增加,使巴西实现石油自给的目标推迟。

赴汤蹈火
(转载自国家文化网—全国首届网络优秀摄影作品展http://www.nationculture.com/news/pic/html-50/0246.htm)

㈢ 大庆石油会战的事件经过

1959年松基三井出油,随后位于大庆长垣上的另一个高点处的葡7井出油,表明这是一个含油面积很大的油田。于是1960年2月石油工业部党组扩大会议决定、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大庆开展石油大会战。“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工资,参加大会战”,参加会战者5万多人。到1960年4月底,大庆长垣从南到北七个构造部位均获工业油流,而且长垣北部是高产地区。于是大庆会战领导小组决定挥师北上,1960年4月29日,在萨尔图草原上举行万人誓师大会,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大军云集萨尔图油田,石油大会战全面展开。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松基3井喷油后,经过扩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面积,为开展大庆石油会战准备了有利条件。
1960年元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经反复研究和讨论,准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组织石油会战,进一步加快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并于同年二月十三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
“最近,我们对东北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作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可以说形势很好,来头很大。目前,已经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庆(原名大同镇)地区,探明了一块二百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大油田。初步估算,可采储量在一亿吨以上,大体上相当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产油情况很好,现在已经打出来的探井,经过一个多月的采油试验,平均每口井日产量在十二吨左右。”“油层产油性良好,出油稳定。油层埋藏不算很深,第一、二两组油层深度在一千米左右,而且地层松软,打井容易。总起来看,开发和建设这里的油田,有很多便利条件。整个大庆地区,从地质资料上看,是一个很大的适于储油的构造带,面积达两千余平方公里。现在拿到手的这块油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边界尚未摸到。看来,储油面积还会有大的扩展,远景非常乐观。”“根据这个地区的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下一个狠心,用最大的干劲,用最高的速度,迅速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积和更多的新油田。为此,我们的部署是:
第一、甩开钻探,在现已探明的二百多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四周,向外扩展。在两千平方公里的构造范围内部署钻探,以求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积和储量究竟有多大。
第二、在已经探明的储量面积内,选择一两块地区,打出一批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
第三、在大庆构造带以外的附近地区,还发现有许多好的构造,储油的可能性很大。准备用一部分勘探力量,有选择地进行钻探,以期找出新的油田。”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我们打算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中共中央于1960年2月20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党组的这个报告,大庆石油会战开始了。 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业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次筹备会议。会上确定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由其主要领导干部带队,组织人员,并自带设备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石油会战期间的组织领导工作,由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到第一线主持,并组成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由康世恩、唐克、吴星峰等13人组成,康世恩任组长。
筹备会后,参加石油会战的各路石油队伍,于三、四月间相继抵达大庆地区。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也分别从沈阳部队、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国务院各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石油会战的干部和工人,也陆续到达大庆地区。
1960年3月25日至27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二次筹备会议。余秋里部长在会上宣布:石油会战领导机关立即迁往第一线办公。到四月上旬,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各司局领导干部和松辽石油勘探局相继搬迁到黑龙江省安达县,组成了石油会战的指挥机关。据当年四月的统计,参加石油会战的人员已达4万多人,其中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达1000多人。同时,从全国各地运到大庆的各种器材、设备已有几十万吨。 石油会战队伍集中的同时,勘探工作仍在进行。大庆长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继喷出工业油流,对石油会战重点地区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口探井是位于萨尔图构造中央部位的萨66井。这口井于1960年3月11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50吨左右。
会战领导小组根据这种新情况,同时考虑到萨尔图地区有哈尔滨至满洲里的铁路线通过,交通方便,有利于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于是决定把石油会战的重点由大庆长垣南部转移到北部的萨尔图地区。1960年3月17日,会战队伍由大同镇一带挥师北上,以萨尔图地区为重点展开了石油会战。
接着,位于高台子以北、萨尔图以南的杏树岗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于4月9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27吨。位于大庆长垣最北部喇嘛甸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亦于4月25日完钻喷油,用5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48吨;用14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174吨。
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三口探井相继喷油,表明大庆长垣的含油面积又进一步向北延伸。从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都发现工业油流,显示出了大油田的轮廓。长垣北部地区的地质条件优于南部地区,越往北地下油层越厚,油井产量越高。当时人们把萨66、杏66和喇72口探井喷油,称为“三钻定干坤”。

㈣ 陕北油田案的案件

1994年4月13日,国家为了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陕西省政府签订了一份石油开采协议(“4·13协议”)。该协议规定,从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割出来1080平方公里的矿区给地方,并允许延安和榆林的各县参与开发。不久,各县由于缺乏资金,开始招商引资。由此,大批外省的私人资本和当地的农民开始投资油井。中央一台每晚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中周万顺就是是这批外省投资者的典型写照。
2003年春,陕北地方政府采取“先收井,后清算”的办法,突然强行将原由民营资本经营的陕北几千口油井资产“收归国有”。
投资者们称,此后的清算过程,也是以政府单方面定价为准,政府支付的回购款,只是他们实际投资的20%。7月开始,当地出现了长时间的大规模群众上访。投资者们声称在收回油井、进行结算的过程中、以及针对投资者上访时,政府都使用了强制手段,一些投资者是戴着手铐脚镣在兑付油井款的公证书上按下了手印。
投资者一度与政府派来回收油井的人员发生暴力冲突,也曾集体赴各级政府上访,但最终他们决定寄望于法律,向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陕北油田案的主办律师朱久虎被靖边县警方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和“非法集会”罪名刑事拘留。此案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行政权力天生具有自我扩张性,《行政许可法》实施一周年来,建立有限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的理想已经露出希望的曙光。但由于《行政许可法》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的审批权力,原来坐拥巨大权力的一些既得利益部门和官员,自然不会甘心,因此需警惕新一轮的行政权力扩张冲动。 1993年,陕西省榆林地区行署颁布了《榆林地区石油矿产资源勘查、钻采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规定:“榆林地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委员会(油气管委办)是榆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主管部门,其职责是负责全区石油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和滚动发展计划,具体钻采方案的制定及钻采井位的审批……钻采石油的井块和区块的具体审批程序,在地区油气管委办审查批准后,钻采单位持批件到地区矿管部门办理采矿许可手续。”
《暂行办法》中明确:“按程序获得石油资源勘查、开采批准文件和采矿手续单位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这个暂行规定中,明确说明榆林地区矿管部门可以办理石油采矿许可手续。“从法律上讲,地区矿管部门如果没有国家委托或授权就办理采矿手续,那它肯定是越权了。但不管地方政府是否越权,广大投资者采矿许可证是按程序真金白银从一级政府手中买来的。”作为陕北民营石油投资人的委托人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啸对《商务周刊》说。
尽管都说他们有这个采矿证,但接受采访的陕北农民中没人能够拿出来。他们的解释是,2003年8月,他们一夜之间被政府从山上赶了下来,什么东西都没让带。“事实上不光这些投资人拿不出来,我们在当地的工商税务等部门也调不出来。”胡啸说,再退一步,即便投资人手里没有采矿许可证,按照“4·13协议”与投资人联营的县钻采公司也是被授权可以采矿的,“因此陕北这些农民投资人的采矿许可是有法律依据的,不是非法的”。
1994年4月,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陕西省政府签署了“4·13协议”,这份协议允许陕西省政府与在陕北的中石油长庆油田合作在规定地段开发油田。协议第三条第四款规定,为支持陕北地方经济发展,从当地各县钻采的实际出发,拟从长庆局依法登记的工业带勘探范围内划出约500平方公里,由安塞等6县组织开发;从延长石油公司依法登记的区域内划出约580平方公里,由延安等7市县组织开采。
这是此后8年里延安、榆林各县钻采公司及其联营公司开采本地石油的最重要依据。“4·13协议”同时明确,区域界定后,在长庆油田、延长油矿登记的范围内进行共同开发和划给地方单位开发的探矿权、采矿权保持不变,经国家和管理部门批准后,由长庆油田、延长油矿与有关开发实体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各方责任,报国家油气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从这份协议可以看出,陕北油田的探矿和采矿权一直是属于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田,各县的开发实体,也就是各县的钻采公司,是受长庆和延长的委托进行开采石油。 有了这一政策的支持,延安、榆林地区各县成立了15家钻采公司,他们成立时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但不久县属国有钻采公司就大部分陷入亏损,有的面临破产。眼看这些拥有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田采油授权的公司举步维艰,一些县政府开始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投资商以与钻采公司联营的方式进入陕北开采石油,这其中主要是外省私人投资者。
此后,陕北地方政府利用这一资源开始大规模招商引资。据了解,在1997年之后,陕北各产油县成了私营石油经济的大舞台,石油产业生长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柱。
据官方统计,到1998年底,延安、榆林地区各县石油开发总投入已达50.5亿元,其中联营企业32.9亿元,共钻井5561口,年产油量达到168万吨。石油开发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80%,6年增长了50倍,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040元,上升到17000元。
投资者们一般是与县政府签订一个《关于合作开采石油资源协议书》,合同多为5年、8年,甚至无限期。在本刊找到的一份靖边县1994年关于合作开采石油的有关规定上这样写道:“油井合作开采期限由原回收投资后开采5年改为长期合作开采,资源采完后油井设备交归县上。原定五五分成的合作5年后改为县分四成,投资方分六成。”
联营开采的方式大多是县政府参与分成的依据,但实际上县政府并不出资,全部由投资人出资并承担风险。靖边县规定,投资商每占用一平方公里打油,要向政府交8万元。安塞县则规定,一口井打出油后要交11万元。到1996年,引进外来投资开发石油在陕北达到一个高峰,有1500多家公司涌入延安、榆林地区开采。
“‘4·13协议’上所说的委托授权是个模糊的说法,因为采矿权的获得很严格,这里没有把它说清楚,是为了不与《矿产资源法》冲突。但你给投资人一个井块和坐标,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那不就是开采石油吗?”胡啸反问到。
投资人与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合作开采石油资源协议书》后,即开始申请井位,投资打井,在这个过程,油井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自然就归投资人所有。对于这“三权”,地方政府与投资者争议不大,因为在此后的强行收井阶段,政府也始终承认投资人有油井的“三权”。
拥有采矿权间接授权和完整的油井“三权”的投资人,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引导下,开始大干快上。时间到了1999年,这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当年10月,国家经贸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国经贸石化(1999)1239号文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坚决停止和纠正允许投资商参与石油开采,并根据联营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划转、收购、兼并资产入股等多种方式并入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
然而,不幸的是,陕北当地大部分“油老板”的油井及“三权”正是在1999年和2000年获得的。据延安和榆林的官方统计,到2000年底共引进私人投资者1039家,打出油井4473口,形成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有效投入资金55.5亿元,上交税收11亿多元。石油给延安、榆林两市带来的财政收入分别占当地财政总收入80%和27.8%。
胡啸说:“据我了解,1999年之后,一些县不仅仍在大规模的招商开采油井,而且采矿许可证仍在发放,采矿权和油井也允许买卖。”
任光明和渠斌文都是1999年在靖边县政府继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之时成为油井投资人的。“当时政府鼓励我们当地人投资,所以我和宝鸡的几个朋友注册登记了一家宝钛实业公司。开始和政府签的合同写的合作开发期是‘长期’,我们先后投入了540万元的资金,打了6口井,其中只有两口是干井,另外4口井合计日产量约5.7吨。”渠斌文介绍说,“2000年,我们公司又重新登记,把合作期缩到2006年。”
记者看到,公司营业执照上确实标明宝钛公司的经营期限是到2006年10月15日。但事实上,2003年6月,当地政府开始收回“三权”。按照政府的补偿方法,渠斌文投资540万元打的6口井最后只得到了140万元的补偿。 开采陕北石油风险最小的1994—1999年,投资者主要来自外省和本地的党政司法机关。此后,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国家开始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原油流通秩序。
1999年夏天,国家经贸委等5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就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秩序等情况写成了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目前陕北地区实际形成了三类不同的石油开采公司,一是具有油气开采资质条件的长庆石油勘探局和延长油矿管理局,二是地方各县成立的钻采公司,三是通过招商引资进入陕北地区从事石油开采的联营公司。”
报告指出,根据《矿产资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审批实行一级管理,但事实上,陕北部分县在组织石油开采过程中,给相当一部分投资商办理了可直接从事钻采活动的证照,并作为联营企业给予开采油区。
报告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坚决停止和纠正允许投资商参与石油开采,严禁未经国务院批准的任何企业和个人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业务,要坚决停止和杜绝越权审批油田及井位的行为。
调查报告上报国务院后,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陕北地区是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地区之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整顿这一地区石油开采秩序,事关生产流通秩序的全局,也是管住源头的重要措施,一定要坚决依法行政,从严整顿。
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文件“国经贸石化(1999)1239号文件”,即印发《关于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秩序情况调查的报告》的通知。1239号文要求,陕西省政府要抓紧部署和落实规范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秩序的意见。所以正在非法进行勘查和开采活动的钻井、测井、试井、压裂、修井等作业必须立即停止,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清理自己的施工队伍,在12月31日前无条件撤出。
事情出现如此逆转,按照国土资源部一位长期从事石油研究的专家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的解释,“最初国家是一片好心,但随着石油价格飞涨,地方感觉给得少,又向国家和中石油索要更多的油田。在中石油拒绝了地方的无理要求后,地方就和中石油打赖,大量引进民营资金抢占油田。这样上千家的民营石油开采公司在陕北采油,甚至越界开采。形成了混乱的局面。”
地方政府是否真的索油不成而放任投资者抢占国有油田,我们无从得知,接下来的事实是,“1239号文件下发后,陕西省的有关部门并没有进行公布或下达,没有告知普通投资者”。胡啸指出,“一些党政司法部门的投资和一些与政府高层有密切关系的大投资者,纷纷在政府继续招商的大好氛围掩护下退出,这时进来接盘的就是陕北当地农民。”
到2001年,陕北油田的投资者大部分已被置换成当地农民为主体。
2002年9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延安市吴旗县私人采油事件。受国务院委托,国家经贸委、监察部等有关领导分别到陕西督查石油整顿,要求立即收回个人油井收益权,严厉查处有关领导参与非法采油行为。
巨大的压力向陕西省官员逼近,2002年10月15日,陕西省政府由省长主持在吴旗县召开了整顿石油开采汇报会,会上决定彻底取缔所有联营开采石油的公司,收回他们的经营权、开采权。 11月,整顿方案出台,并以榆林、延安市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下发之前,两市又组织财政、税务等部门开会研究收回油井的方案。
“这些通知和方案应该都存在,但联营公司的投资人根本就没见过。从1999年之后,我知道的第一份明示的收井文件就是2003年5月陕西省石油行业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采取果断措施彻底收回联营单位油井收益权的紧急通知》。”胡啸所说的明示,就是指它下发到每个钻采公司和联营公司。
2003年6月13日,榆林市召开紧急会议,市长王登记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强调,信心就是决心,进度问题就是态度问题,到了关键时刻,必须下大决心,一鼓作气,彻底拿回“三权”。有资料显示,王登记在会上提出三点:一,先接管后清算,一次清算,一步到位,原投资者彻底退出;二,严格执行无偿收回政策,凡投产满5年、投资收回的油井无偿无条件收回;三,产量核定要以历史测产、上缴原油、纳税票据为依据,决不能重新测产。
榆林市委组织部长刘培仓在会上强调,收回“三权”工作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各级领导必须冲锋在前,以身作则,决不能逃避退缩。他指出,因为工作不力,已经处理了两名县级干部,“下一阶段,凡顶着不办,不能坚决执行市县有关决策,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失职的县级干部,还要按照组织程序进行处理”。
这就是榆政发(2003)55号文,也是日后强行收井过程的主要依据文件。
显然,地方官员们所受到的压力很大。2003年7月,榆林市副市长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在5月23日全市油井收回三权会上也作了讲话,大意是:省工作组到榆林检查工作时,明确要求我们限期完成收回三权,否则将追究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责任。在这种压力下,王斌在会上坚定地表示,6月底前仍不能完成任务的县,要追究县以上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会上还特别强调,公检法要为收回油井保驾护航,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援助和保护。清理整顿期间不得受理和支持影响、阻碍油井资产归并重组的一切诉讼和上访。
2003年8月,靖边县开始强行收回“三权”。政府使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实投资者在《收回“三权”资金兑付协议书》上签字画押,没有人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像任光明那样被强制胁迫或像渠斌文那样强行兑付。渠斌文手中的《兑付协议书》上写着:“根据中央、省、市石油行业清理整顿有关精神,靖边县人民政府已将原招商引资开发地方油井的‘三权’彻底收回,并授权靖边石油钻采公司统一管理,收油资金和兑付工作由钻采公司承担。经双方同意,签订本协议。经双方认真协商,乙方(渠斌文)同意将位统编号小-318号油井及设备、财产,由甲方(钻采公司)出资4.5万元予以收购。”
2003年春,陕北地方政府所谓的收回油井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收权”运动在陕北地区开始了。地方政府采取“先收井,后清算”的办法,突然强行收回油田。2000多油老板的油井顷刻间挂上县钻采公司的牌子,几十亿元民营资产变成了“国有”。投资者们称,此后的清算过程,也是以政府单方面定价为准,远远低于各大小投资者的计算价格。投资者们声称,政府支付的回购款,只相当于他们实际投资的20%。
胡啸认为,“从法律上讲,收回‘三权’的行为是县钻采公司与联营公司解除合同关系。解除的理由是当初联营存在非法行为,由此产生的财产不具有合法性。现在叫‘收回’,那么就说明原先曾经下放过。如果当初是合法下放的,现在就不应该认定非法而解除合同,但显然,不解除合同,油井就收不回。这是县政府在回收‘三权’上存在一个悖论。”
不管是否存在悖论,记者采访的靖边县私人投资的1800多口油井被靖边县钻采公司“收购”。1998年时,靖边县钻采公司资产只有500万元,负债2800万元,销售收入几乎为零。然而在收井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2004年增长到9亿元。2005年9月14日,陕西省政府所属的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靖边县钻采公司正式更名为延长油田股份公司靖边采油厂。到2006年,靖边采油厂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上缴税费5.25亿元,实现利润1.51亿元,先后获得榆林市利税“百强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2005年,延安、榆林两市14个县(区)钻采公司完成整体移交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延长集团由此拥有了22个采油厂。截止到2006年底,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总资产600亿元,职工6万余人,当年生产原油926.6万吨,加工原油9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税金89亿元,利润76.7亿元,荣列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00位,中国企业效益200佳企业第15位,中国企业纳税200佳第29位。重组后的股权比例是延长石油集团代表陕西省政府控股油田股份51%,延安市和榆林市各占44%和5%。
如此迅速的大规模扩张,无疑提升了这家中国第四大石油企业的雄心壮志。该公司宣称,到2010年,延长集团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将分别达到1200万吨和1265万吨,年销售收入、税利分别达到750亿元和200亿元,成为陕西第一名牌和中国知名企业,力争进入中国企业50强。一个更大的雄心是,该集团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跨入世界500强行列。
延长油田重组之前,在新疆、宁夏、黑龙江、吉林等地也发生过私人企业开采中石油废弃油井的事例。“当时,国家采取果断措施解决了这些问题,2006年以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开发秩序完全理顺了。”一位接近国土资源部的人士指着2006年中国油气资源矿业权分布图对记者介绍,“你看,现在每一个区块的权属都很清楚。”
据国土资源部地勘司200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有效探矿权、采矿权总数为1756个,总面积436.13万平方公里。
这些探矿权、采矿权中,中石油持有探矿权、采矿权793个,面积182.54万平方公里;中石化持有557个,面积97.86万平方公里;中海油持有288个,面积139.23万平方公里;延长油矿持有41个,面积10.89万平方公里。
石油秩序在版图上理顺并不意味现实的矛盾已然解决。一些投资者声称,由于政府的单方面定价远低于各大小投资者的计算价格,政府支付的回购款只有他们实际投资的20%。这起事件涉及陕西延安、榆林地区15个县的上千名“油老板”和数万农民,他们曾经拥有5500余口油井,据称价值70亿元以上,因此被一些学者和媒体称为“保护私有财产第一案”。自2003年以来,一些不甘心的投资者采取了一系列维护个人权益行动,包括司法诉讼、上访、发动舆论声援、组织座谈会、开办网站等。
2006年4月,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正式接受陕北200多家企业,2000名多石油投资人的委托。接手这一案件后,该事务所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并与政府积极沟通。最后,律师们建议,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和陕北油田案实情,讨论和争取投资者的“三权”难度很大,两年前冯秉先等投资者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判处徒刑,即与他们坚持要求产权有关。
“我们和投资人一起讨论的结果是‘要补偿,不要产权’,这样才可能和政府之间搭起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胡啸说,“政府收回三权的行为,并非完全没有法律依据,但主要问题是,1、对于之前被投资人信任的政府行为,谁应承担责任,投资人不是政府的对立面,他们是被害人;2、政府征收行为,需要一个合理的补偿,这个合理是双方面需要论证、听证得到的,而不能是单方面的;3、以钻采公司为主体的承受权利,其实质是单方面解除合同后的补偿问题,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法律关系,需要协商一致。”
这个思路给曾经山穷水尽的任光明、渠斌文等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据渠介绍,6月份陕西省政府信访办一位刘姓干部告诉他,6月14日,全国人大在一份民营投资者补偿问题的材料上签了处理意见,大意是“以个案方式解决”。这份材料被转回到陕西省,省里又转给了榆林市。
7月25日,渠斌文等到榆林市政府办公厅密件室并没查到这份文件。但这个消息还是让渠斌文感到高兴。据胡啸介绍,除了这份人大批示外,省信访局还有一个方案,大意是:一,收回三权是合理合法的;二,投资的民间借贷是非法的;三,投资者放弃“三权”是正确的;四,有些问题是没有解决的,在不否定政府行为的前提下,可以个案形式处理投资者问题。
陕北“油老板”们放弃自己油井的财产权、经营权、受益权已经一年多了。在采访中,渠斌文表示:“国家要收回战略资源,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们也不愿做历史的罪人,只要把我们投资打井和设备的钱还给我们就行了。”

㈤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2010年4月20日,一个名为“深水地平线”的钻井平台突然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约82公里的海域处引爆。灰色的团状烟雾与熊熊大火互相交织,灭火船迅速赶往现场,一场纪实版的水上火山电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统计数据称,事故造成了11人失踪。

爆炸持续了36个小时,之后整个钻井平台沉入了海底,很快时间内,不断有原油浮现在海面上。

墨西哥湾上先是出现了一条条的油黄色飘带,此后又能看到一个长宽各达183公里、67公里的大型污染区,而且该污染区还不断伸向墨西哥湾的岸边,被污染的海域面积也随之扩大。

事发时,工人在钻井底部设置并测试一处水泥封口,随后降低钻杆内部压力,试图再设一处水泥封口。这时,设置封口时引起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促成一个甲烷气泡生成,导致这处封口遭破坏。

这个甲烷气泡从钻杆底部高压处上升到低压处,突破数处安全屏障。钻井平台上的工人观察到钻杆突然喷气,随后气体和原油冒上来。气体涌向一处有易燃物的房间,引发了一系列爆炸,最后造成钻台大型引擎的爆炸。

4月28日,专家估计,这个油井每天漏油大约5000桶,5倍于先前估计数量。与此同时,工程人员又发现一处漏油点。为避免浮油漂至美国海岸,美国救灾部门“圈油”焚烧,烧掉数千升原油。

5月8日,在最初的“金钟罩”方法封堵失败后,工程师们决定采取“垃圾弹”手段,即收集众多物品碎片,以极高压射进油井以期堵塞封井器。在这之前,英国石油公司试图用一只特制的水泥罩罩住油井,然后用管子把漏油导上海面后吸出,但最终均宣告失败。

5月16日,新采用的“吸油法”初见成效。英国石油公司宣布,他们已经凭此收集了约15万桶浮在海面的原油。但不久之后人们发现,此法吸油量极其有限,根本抵挡不住源源不断涌出的原油。

5月27号,专家调查显示,海底部油井漏油量从最初的每天5000桶,上升到2万5千至3万桶,演变成美国历来最严重的油污大灾难。原油漂浮带长200千米,宽100千米,而且还在进一步扩散。为了帮助美国排除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美国伸出援手。

5月28日,英国石油公司宣布“灭顶法”封堵漏油失败。这种方法是用泵将较重的液体打入油井,使其压力大于油井外泄的压力,从而减缓漏油速度,然后再向油井漏油处注入水泥封闭油井。但由于井压过大,仍有大量原油溢出。“灭顶法”以失败告终。

事件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先后尝试了多种封堵措施,包括建筑隔离带,使用化油剂、吸油棒、挖油罩、吸油管,采用灭顶法、“盖帽法”,修建减压井等,无一奏效。

随着事态发展,美国政府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更多地介入到事故处理中来。奥巴马推迟了若干出国访问计划,频频赴墨西哥湾地区视察。政府宣布,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进入“渔业灾难”状态期,成立了独立的总统委员会调查原油泄漏事件,同时暂停发放海洋石油开采许可证。内政部、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参与监测油污清理活动,海岸警卫队调动了1000余名队员参与清理油污工作。美国政府司法部也已介入联合调查行动,宣布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展开刑事和民事调查。

6月23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继续恶化,原本用来控制漏油点的水下装置因发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滚滚原油在被部分压制了数周后,重新喷涌而出,继续污染墨西哥湾广大海域。

7月15日,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近3个月后,英国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没有新的原油流入墨西哥湾。但是清污工作还在继续……

㈥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相关事件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战争初期,阿拉伯人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模反攻,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阿拉伯产油国正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提高原油标价的谈判。1973年10月14日,谈判破裂,1973年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加上伊朗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标价提高70%,达到5.11美元。长期以来控制世界市场的“七姐妹”无可奈何,油价决定权转到了欧佩克手里。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开会,讨论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持埃及,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逼迫他们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这边来。会议没有采纳伊拉克关于立即进行石油禁运的主张,决定立即逐步压缩产量/出口量,减少对美、欧盟的石油供应量。首先,把1973年9月日产水平和供应量削减5%,以后每月再增减5%,直至达到目的。美国不以为然,1973年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此举激怒了阿拉伯产油国,利比亚当天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1973年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一致行动,对美、欧盟禁运石油。世界市场上一下子减少石油供应量500万桶/日。美国石油产量已处于衰减之中,无力增加产量,于是油价飞涨,许多加油站汽车排长队。欧佩克于1973年12月下旬把油价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翻了一番。
这场危机惊天动地,西欧、日本80%以上的石油靠进口,进口来源又主要依靠中东,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1973年11月下旬,欧共体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阿拉伯产油国于是把他们(除荷兰外)从被禁运“黑名单”中删除。1973年11月22日,日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孤立的是美国和荷兰。
这场禁运于1974年3月18日结束。

㈦ 石油污染的污染事件

1967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1 0 年4 月,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的原油泄漏形成了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污染带,造成严重污染。
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在“宇宙宝石”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辉盛达公司和祥诚公司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大火顷刻而发,迅速殃及大连保税区油库,一个10万立方米油罐爆裂起火。导致1500吨原油泄露,曾经碧波荡漾的大连湾油污遍布。

㈧ 《烈火英雄》根据大连“7·16”石油管线爆炸事件改编,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最后查出爆炸原因了吗

事故起因: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在卸油的过程当中,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输油管线爆炸。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公安部共同发布《关于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

爆炸经过:

2010年7月15日,利比里亚籍 30 万吨油轮在大连新港卸载 15.3 万吨从委内瑞拉进口的原油。因为原油的硫化氢含量较高,在输油管道上进行注入脱硫化剂的操作。加注过程中,输油管道内压力高,导致加注软管多处出现超压鼓泡、连接处脱落,造成脱硫化剂泄漏。

加注完成后,现场人员用消防泵房内的消防水冲洗脱硫剂管道,0.1 吨冲洗液通过加剂口进入输油管道。3 分钟后,输油管道突然爆炸,大量原油泄漏,储罐阀门、泵房阀门和电力系统损坏,储蓄罐阀门无法关闭,原油顺着地下管道流淌,火线长达 3000 米,流淌火面积 6 万平方米。事后统计,原油泄漏 9 万吨,污染海面 50 平方公里。

(8)石油事件到底是什么扩展阅读:

2010年7月16日晚,石油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一储油罐输油管线发生起火爆炸事故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连夜紧急赶到事故现场,指挥灭火救援工作。辽宁省和大连市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全省力量全力开展扑救工作。

从这起重大事故初步调查来看,是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可以预见的是,肇事船只不仅无法应对巨额的赔偿,更没有能力对污染区域进行清理。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建立油污基金,这些基金主要由石油公司出资成立;同时推行海洋污染责任保险,鼓励石油运输企业到保险公司投保。我国目前的污染责任险从2007年开始试点,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发展十分缓慢,尤其油污责任险迄今仍无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