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在理论上不成熟,还有其他观点,以下说法参考一下
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石油的生成是几百万年前沉积在海底的生物残骸,经泥沙覆盖,在微生物作用下腐烂,又经过长期的加压加热,形成油、气。
现代石油理论则认为:石油是由含有机质的动植物残骸被埋入地下后和泥沙组成了有机淤泥,由于地层的原因不断地被一层一层地掩埋,愈埋愈深,最后于外面的空气隔绝,造成了一个缺氧的环境,加上深层处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强,厌气性氧细菌便把有机质分解,形成了分散的油滴,这就是石油。
由于地层不断地下降,湿度不断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被分解的油滴就会活跃起来,并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温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发活跃,由于地层的物质结构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质的密度越大,但地层下的沉积物有时侯颗粒较粗,颗粒间空隙较大,便形成了砂岩、砾石;有时侯颗粒较细,就形成了页岩、泥岩。在地层的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分散的油滴就会不断地顺着它们可以通行的路线行进,最后被挤进多孔的砂岩层,成为储积石油的地层;而空隙很小的页岩层,由于油滴无法挤进去,储积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离层”。
又由于地壳是由密度较大的页岩——玄武岩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被斜构造,向下弯曲的叫向斜构造;有的岩层像馒头一样的隆起,叫穹隆构造。集合的油滴就会沿着隆坡继续前行,不断向向斜构造或穹隆构造岩层的顶部汇集,这时石油位于上部,而处在中间、下部的则是水。进入凹陷的地壳区域,这里如同一个大的脸盆,把油流汇集起来,越集越多,这里就成为储藏石油的大“仓库”了,在地质学上管它叫做“储油构造”。
由分散的油滴到汇集成的油流,最后进入到大的储油“仓库”,也可以说是地球对含有有机质的动植物残骸进行分解、加温、加压、提炼、汇集、储藏的一系列加工过程,是地球制造、储藏高热值能量物质的加工体系.
2. 石油和天然气怎么生成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证据表明,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沉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期间经微生物分解或热解作用而形成。
一、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
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于有机质。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物,随着地史的发展,生物广泛地发育起来。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化学成分也异常复杂,但就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而言,仍然是以沉积岩中分散的有机质为主。那么有机物质的哪些组分可以生成油气呢?
(1)类脂化合物。常见的类脂化合物是脂肪,脂肪水解后生成脂肪酸,在还原条件下,脂肪酸发生去羧基和加氢作用,生成类似石油的液态烃类,是生油最主要的物质。类脂化合物主要来自于低等的生物和微生物体,如低等的藻类、细菌、低等水生物。
(2)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之一,其性质不稳定,与酸、碱共热或遇酶水解可生成氨基酸的混合物。氨基酸去羧基和氨基可生成不同的低分子碳氢化合物。蛋白质主要来自于低等的生物(细菌、藻类等)。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即糖类,是高等植物的主要组分,易被水解、氧化及生物化学分解。碳水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糖化作用生成脂肪酸,再向烃类转化。碳水化合物较稳定的部分,如几丁质、纤维素等,可以被降解形成腐殖类物质向煤转化,同时,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也可生成天然气。
(4)木质素。木质素来自于高等植物,它是由对甲基烯丙基苯为基本结构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原始物质,故人们认为它可能是石油中芳香烃的母质之一,也是成煤生气的主要物质。
可见,低等生物(如藻类和低等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成油气的主要物质。
二、油气生成的外界条件
有机质为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要使有机质保存下来,并向油气转化,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
(一)古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条件
根据对现代沉积相和古代沉积岩的调查研究,浅海区、海湾、潟湖以及内陆湖泊的深湖—半深湖、前三角洲地区,是有利的生油气地理环境。这些地方适宜于生物生活和繁殖,有丰富的有机质,且水体宁静,含氧量少,具有生成油气的还原环境;沉积物来源充足,沉积速度快,有机物能迅速被掩埋起来,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从大地构造角度来说,沉积盆地中各类坳陷具有长时期的沉降作用,且沉降的幅度不断被沉积物所补偿,始终保持有利于生物繁殖的水深环境,保证沉积有机物不断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保持还原环境,减少有机物被氧化消耗。随着有机物埋深加大,地层温度升高,有利于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我国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层厚约5500m,华北、四川、准噶尔盆地沉积岩厚达上万米,这些盆地都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藏。
(二)物理化学条件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物理化学条件主要有细菌、温度、压力、催化剂。
细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的微生物。细菌能引起多种生物化学作用,尤其是厌氧细菌可以把沉积有机质分解成各种单体化合物和沥青质。在成岩作用初期阶段,细菌分解作用是主导作用。
温度可以加速化学反应进行。沉积有机质在埋藏深度不断加大,地层温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有机质发生热解形成烃类。高温下,有机质变质作用增强,裂解成气态物质(甲烷)和石墨。在油气形成过程中,温度起主导作用。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大,压力升高,在中等温度(50℃)下,增加压力到30~70MPa时,类脂化合物室内模拟试验时产生烃。
压力可以促进加氢作用,使高分子烃变成低分子烃,使不饱和烃变为饱和烃,对形成石油的质量有影响。
催化剂是指能够加速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物质,但它本身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变化。室内研究表明,在150~200℃时硅酸铝能催化脂肪、氨基酸以及其他类脂化合物生成烃类化合物,膨润土也有催化作用。
三、油气生成阶段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依据其作用因素和产物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有机质自沉积埋藏开始至1500m深度范围,压力增大,温度小于60℃,以细菌活动为主。有机质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分解,产生大量气态物质,如CH4、CO2、N2等。同时,阶段后期有极少量的碳数较高的液态烃形成。因此,此阶段只能形成气藏,而不能形成像样的油藏。
(二)热催化生油阶段
随着有机质埋深加大,地层温度、压力不断升高,细菌作用逐渐减弱,地热及无机催化作用起着主导作用。此阶段深度大约在1500~6000m,温度在60~210℃之间。其中在60~120℃、深度在1500~3000m范围内,有机质发生催化降解、加氢作用,大量的液态烃和气态烃形成,称之为“生油主带”。我们把有机质开始热解成为大量石油烃和气态烃的温度(约60℃)称为“生油门限温度”。在埋深3000~6000m、温度120~210℃阶段,温度的作用更为显着,有机质热解产生少量的气态物,先形成的液态烃部分裂解,形成湿气或凝析气。
(三)热裂解生气阶段
当埋深超过6000m、温度超过210℃时,有机质和已生成的石油发生降解,早期尚有少量的液态烃,但最终它们均裂解成为气态烃(CH4)和石墨,称之为“干气阶段”。
四、生油(气)层
能够生成工业数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也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生油(气)岩组成的岩层称为生油(气)层,它是自然界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场所。
生油(气)层是由颗粒较细的沉积岩层组成。常有两类岩石:一是黏土岩,包括泥岩和页岩;二是碳酸盐岩,如泥晶灰岩、介壳灰岩、白云岩、礁灰岩等。生油(气)层的共同特征是:颜色较深,多为灰褐、黑色;颗粒较细;含有较多的分散状有机质(如微体古生物化石)和黄铁矿。
生油(气)层常形成于水体较为安静、有机质丰富的深湖相、半深湖相、前三角洲相、浅海相、潟湖相等相带。
生油岩的鉴别,目前已由定性的判断向定量的方法分析转变。定量确定生油岩是分析岩石中的各种地球化学指标,包括有机质丰度指标、有机质类型指标、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有机质转化指标四类。
3. 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是怎么回事
1、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叫做煤的干馏。
煤干馏的主要产物有三类:炉煤气;煤焦油;焦炭。
①炉煤气中的焦炉气主要含有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用作气体燃料、化工原料;炉煤气中的粗氨水含有氨气、铵盐,用作制氮肥;炉煤气中的粗苯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用作制炸药、染料、医药、农药、合成材料。
②煤焦油中也含有粗苯;还含有酚类、萘,用作制染料、医药、农药、合成材料。
③焦炭中含有炭,用作冶金、燃料、合成氨等。
2、石油分馏(The Fractional Distillation of The Petroleum)是将石油中几种不同沸点的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3)石油由什么分解成的扩展阅读
工业上先将石油加热至400℃~500℃之间,使其变成蒸气后输进分馏塔。在分馏塔中,位置愈高,温度愈低。石油蒸气在上升途中会逐步液化,冷却及凝结成液体馏分。
分子较小、沸点较低的气态馏份则慢慢地沿塔上升,在塔的高层凝结,例如燃料气(Fuel Gas)、液化石油气(LPG.)、轻油(Naphtha)、煤油(Kerosene) 等。分子较大、沸点较高的液态馏份在塔底凝结,例如柴油(Diesel)、润滑油及蜡等。
在塔底留下的黏滞残余物为沥青及重油(Heavy Oil),可作为焦化和制取沥青的原料或作为锅炉燃料。不同馏份在各层收集起来,经过导管输离分馏塔。这些分馏产物便是石油化学原料,可再制成许多的化学品。其属于物理变化。
4. 石油裂解产物是什么
石油裂解产物是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油。
石油的裂化是将石油中高沸点、高分子的物质断裂为低费点、小分子的物质,这些主要是烷烃、芳香烃等。石油裂解是化学变化,石油裂解的化学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生成的裂解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气体,它除了主要含有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不饱和烃外,还含有甲烷、乙烷、氢气、硫化氢等。裂解气里烯烃含量比较高。
石油裂解的目的
石油裂解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碳原子数更少的烯烃,主要为了生产乙烯。石油的裂解和裂化的形式很像,都是1个烃分解成2个较小的烃分子,裂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10个碳原子左右的汽油。可见裂解的程度比裂化更大,也成为裂解是深度裂化。由于都分解生成了新物质,所以都是化学变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石油裂解
5. 石油怎样分解出汽油柴油的
加热达到沸点分离。
混合物中的各种烃,一般是含碳原子数越少的分子,沸点越低;含碳原子较多的分子,其沸点越高。当给石油混合物加热时,低温,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过冷凝分离出来;随温度的升高,较高沸点的烃再气化,经过冷凝分离出来,不断继续加热、气化、冷凝,就可以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这种方法叫石油的分馏。石油分馏出来的各种成分为石油的馏分(仍然是混合物),为了不使高温下高沸点的烃受热变化和炭化结焦,常采用低于常压的条件下进行分馏,叫做减压分馏。
石油分馏的产品:溶剂油(C5~C6 30~150℃)、汽油(C5~C11 220℃C以下)、煤油(C11~C16 180~310℃)、柴油(C15~C18 200~360℃)、凡士林(C16~C20 360℃以上)、石蜡(C20~C30360℃以上)、沥青(C30~C40360℃以上)。
6. 油田是怎么形成的是些什么成分
油田的形成:所有的石油都是从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并非通常认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动物或者植物等有机体在压力和热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黏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
埋藏在地下的远古时代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石油。微生物将地表以下的有机物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层地底的有机物则在温度和压力下经过分解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石油。
通常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处,最深的油井在约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处则根本不会有石油或天然气。
(6)石油由什么分解成的扩展阅读:
影响因素
油田的驱动类型关系到开发方式的选 择问题,根据石油储藏情况,从而决定靠什么力量 (天然能量或人工保持压 力) 开发油田。
水压驱动油田,利用边缘高压水的能量,最终采收率最高,可达50—30%;;气压驱动油田,由气体以气顶形式能量作用推动原油流向井 底,最终采收率为40—50%; 溶解气驱动油田,从油层分离出的气体膨胀使 原油流向井底,最终采收率仅15—30%。
弹性驱动油田,受岩石压力,石油 压缩,利用油层压力降低的力量,使油体膨胀流向井底;;重力驱动油田,原 油靠本身重力作用流向井底。后两种油田采收率都较低。
最终采收率的不同,影响资源利用程度和投资效果,直接关系到油田开发的总投资和开发速 度,当然也直接影响油田开发价值,对油田布局有很大作用。此外,还要考虑井场布置问题。
7. 石油是什么
对于石油的具体描述,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石油大家可以理解为是干酪根转化来的,而干酪根又几乎全部来自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
第二、目前有机成因说占据学术以及各国石油公司绝对主流。(包括无机成因说发源国俄国。1.1876年门捷列夫大佬提出碳化物说 2.1889年3月俄国学者索克诺夫发表宇宙说 3.前苏联学者库得梁采夫提出岩浆说 4.1971年切克留卡提出高温生成说 5.1966,1971年叶兰斯基提出蛇纹石化生说)
第三、有机成因说之所以被各国学术界广泛接受和认可并用于指导实践,有以下几大事实: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于沉积岩中,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盆地中都发现了油气田;而与沉积岩无关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岩凸起发育区尚无油气发现。(想了想,还是有岩浆岩中发现石油的例子,就在准噶ga尔盆地里面,可是,可是,岩浆岩形成的储层确是被高度风化后的产物,严格来讲他已经大半步迈进了沉积岩的怀抱)
2.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更新世地层都有石油发现(这意味着什么呢,不懂就去翻翻地质年代表哈,算了听说多图吸引人我给你们找个好图,算了我不卖关子了 这意味着地球上开始出现沉积岩的同时就生成了石油呀~)
3.光谱分析证明,中、新生代石油灰分以氧化铁为主(<70% 那个说O都消失了的你出来)古生代石油的灰分主要为氧化镍和氧化钴(<60%-80%)。将此数据与岩石圈元素含量对比,会发现钒镍铜钴这些元素的含量大约是岩石圈平均含量的2000,1000,50,30倍(想起来没?对!生物富集作用!真棒)。将石油灰分与煤灰分对比,各元素含量基本吻合,而煤是有机成因的已经被世界公认无可辩驳,石油与煤行业相关术语也是通用的,岂不是就证明了有机成因理论?
8. 石油是怎么产生的石油会不会枯竭呢
关于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百分百的可靠消息,可能是由于科技的问题导致,很多人认为可以用完,很多人认为不能用完,所以双方立场目前保持着百分百50,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人类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石油储备将首先达到一定的峰值,然后下降。然而,由于地下原油采收本身的技术限制,每个油田下仍有大量剩余石油,不足50%,越多达到80-90%。
此外,我国还在不断购买新的街区,因为在国外开发煤层气和页岩气,因此我们人类目前的话,在未来的数十年来是无需担心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末,根据对石油工业的粗略估计,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00年,我们人类消耗了大约5000亿至8000亿桶石油,他已经占同期已探明储量的85%左右了。
关于石油是怎么产生的石油会不会枯竭呢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