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地球中的石油是什么
扩展阅读
喂肉用什么工具 2024-11-28 10:46:43
课程费是什么费用 2024-11-28 10:36:32
冰钻石有什么用 2024-11-28 10:33:29

地球中的石油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5-19 08:31:36

1. 地球上的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到底会不会用完

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习惯上仍将“石油”作为“原油”的定义用。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对于这两种说法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所以石油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一直都无法定论。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石油是不会用完的,只不过开采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人类最终是否会放弃石油的开采,寻求其他的生存之道也是有可能的。

2. 石油是什么东西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是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美国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3. 石油是什么大家帮帮我把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大家帮帮我把

解析:

石油的成分比煤炭要复杂,主要是由碳、氢两种元素和少量氧、硫、氮等组成的复杂化合物,不过碳氢两种元素占了97%-99%。

在煤块上,人们有时能发现植物枝叶的印痕,可以证明它的“身世”。石油是一种液体,在石油里是找不到说明它“身世”的化石的。为了搞清石油的“身世”,确实让科学家费了不少心血。经过长期的研究,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大量的动植物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分解变化。又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被送到海底,同煤一样被囚锢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形成了石油这种碳氢化合物。

石油不像煤炭那么老实,它不会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因为它是液体。石油会向裂缝多的砂岩和石灰岩里流动。但是在这些缝隙里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还是到处流动,并没有找到一个固定的“家”。

随着地壳的变动,水平的岩层如果受到挤压向上拱起来,就会变得像一口反扣在地上的大锅似的。假如“这口锅”的四周都是致密不透水的岩层,而含有石油的砂岩、石灰岩正好在这口“大锅”下面,石油就再也跑不出去了。石油越聚越多,这里就成了石油的“家”。人们找到了这种埋藏石油的地方,就可以打石油钻井,把它们从深深的地下取出来。这种能贮存石油的地质构造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所以有的地方能找到石油,有的地方是不可能有石油的。石油,产于岩石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油状粘稠液体。未经提炼的天然石油称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氢12-14%,1-2%为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当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有丰富的储藏,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具体为159升。 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8桶。

石油的成因

过去认为石油是从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现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过,少数科学家,包括着名的Thomas Gold,认为石油的起源与生物无关。这种看法认为,行星(地球)内部天然就存在着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为碳氢化合物比岩石轻,逐渐浮向地表。由地底深处存在的微生物将各种碳氢化合物转换排出。曾经一度枯竭的油井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还有可能再次产出原油,这也是现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证。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发表的新看法,认为碳氢化合物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线

成分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蒸馏能分解。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脂肪烃为主要成分。组成石油的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其中碳约占83%~87%,氢约占11%~14%,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硫、氮、氧及微量的镍、钒、铁、铜等元素。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复杂,它们含有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千的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除烃类之外,石油中还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类化合物,主要是含硫、含氮、含氧的化合物以及一些胶状沥青质。

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4. 地球上有石油,那么石油资源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

对人类来说,石油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石油资源用完的时候,必然会使得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虽然现在地球上的石油资源还算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我们在市场生活中也要学会的珍惜。人类可能会好奇了,地球上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石油呢?石油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呢?根据地质学家对石油的探究,我们可以知道在地球上石油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中第一个来源是生物体。,另一个来源是非生物体。

三、非生物学说

在自然界中,关于石油的形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则是由自然界中的无机物沉积而成的。但是在人类中有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石油是自然界的有机物沉积而形成的。因为无机物的沉积形成学说在理论上本就解释不通。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地球上的石油是由有机物沉积而成的原因。

5. 地球上的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被用完

石油大家都认识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源。没有石油的话,地球上工业都会发展不起来,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就是为以后在没有石油的情况下,工业还能够继续发展。那么是有到底是怎么来的

至于石油会不会用完这个问题,那肯定是会的,并且如今很多地方的石油都被人们给开采完了,今后的石油只会越来越难开采。两种说法哪种是正确的,要做的就是节约使用,避免往后面临枯竭的现象。


不用经过几千年。几十年以后就用完了。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已经在地球上发现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影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6. 石油是什么

石油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石油,产于岩石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油状粘稠液体。未经提炼的天然石油称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氢12-14%,1-2%为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当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有丰富的储藏,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具体为159升。 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8桶。
目录
[隐藏]

* 1 石油的成因
o 1.1 现在最有力的看法
* 2 成分
* 3 相关条目
* 4 参看
o 4.1 References
* 5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6 Films about petroleum
* 7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编辑]

石油的成因

过去认为石油是从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编辑]

现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过,少数科学家,包括着名的Thomas Gold,认为石油的起源与生物无关。这种看法认为,行星(地球)内部天然就存在着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为碳氢化合物比岩石轻,逐渐浮向地表。由地底深处存在的微生物将各种碳氢化合物转换排出。曾经一度枯竭的油井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还有可能再次产出原油,这也是现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证。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发表的新看法,认为碳氢化合物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线的作用而产生的。
[编辑]

成分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蒸馏能分解。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脂肪烃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 CH4 (甲烷, methane) - 沸点 -107℃
* C2H6 (乙烷, ethane) - 沸点 -67℃
* C3H8 (丙烷, propane) - 沸点 -43℃
* C4H10 (丁烷, butane) - 沸点 -0.5℃

炭素数5~7の范囲の锁状炭化水素は、完全に軽质で、蒸発しやすい透明な性质のナフサになる。

ナフサの留分は溶媒、ドライクリーニングの溶剤あるいはその他の速干性の制品に用いる。

C6H14からC12H26までの锁状炭化水素は配合调整されガソリン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数10~15の范囲の炭化水素からケロシンが作られジェット燃料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数10~20の范囲からディーゼル燃料(軽油)と灯油が、そして船舶のエンジンに用いられる重油と続く。これらの石油制品は常温で液体である。

润滑油和半固体的凡士林、炭素数16から炭素数20の范囲である。

炭素数20以上の锁状炭化水素は个体であり、パラフィンワックスを皮切りに、タール、アスファルトの顺である。

用常压蒸馏馏分的名称和沸点(℃)来表示,就是:

石油エーテル(petrol ether):40 - 70℃ (溶媒用)
轻汽油(light petrol):60 - 100℃ (汽车燃料)
重汽油(heavy petrol):100 - 150℃ (汽车燃料)
轻煤油(light kerosene):120 - 150℃ (家用溶媒・燃料)
煤油(kerosene):150 - 300℃ (飞机油)
柴油(gas oil):250 - 350℃ (狄塞尔燃料/轻油/灯油)
润滑油:> 300℃ (发动机油)
残渣:焦油,柏油,沥青,残余燃料

[编辑]

相关条目

* 克拉马依油田
* 大庆油田
* 中原油田
* 胜利油田
* 中东
* 沙特阿拉伯
* 伊拉克
* 阿拉伯国家
* 阿盟
* 石油大学
* 石油输出国组织

[编辑]

参看

* 工业化
* 哈伯特顶点

[编辑]

References

1. 注 Kenney, J., Kutcherov, V., Bendeliani, N. and Alekseev, V. (2002).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mponent systems at high pressures: VI.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carbon system: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99: 10976-10981. Article link
2. 注 Kenney, J., Shnyukov, A., Krayushkin, V., Karpov, I., Kutcherov, V. and Plotnikova, I. (2001). "Dismissal of the claims of a biological connection for natural petroleum". Energia 22: 26-34.

[编辑]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James Howard Kunstler (2005).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0871138883.
* C.J. Campbell (2004). The Coming Oil Crisis. . .
* (2004). 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 .
* Amory B. Lovins (2004). Winning the Oil Endgam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1881071103.
* (2003). Hubbert's Peak : 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 . .
* Vaclav Smil (2003).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 :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Uncertainties. The MIT Press. 0262194929.
* Daniel Yergin (1991).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Simon & Schuster. 0671502484.
* Harold F. Williamson and Arnold R. Daum (1959).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 The Age of Illumin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 Harold F. Williamson, Ralph L. Andreano, Arnold R. Daum, and Gilbert C. Klose (1963).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I, The Age of Ener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编辑]

Films about petroleum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Burning of the Standard Oil Co.'s Tanks, Bayonne, N.J.》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California Oil Wells in Operation》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Canada Strikes Oil: Lec, Alberta 1947》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The End of Suburbia: Oil Deple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Dream》的资料 (外部链接)
o http://www.endofsuburbia.com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Hellfighters》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Incendio del pozo petrolero de Dos Bocas, Veracruz》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La Instria del Petróleo》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Instria petrolului》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Oil - From Fossil to Flame》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Oil Fires, Their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ment》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Oil Storm》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Roughnecks: The Story of Oil Drillers》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Wildcatter: The Story of Texas Oil》的资料 (外部链接)
* 在因特网电影数据库上《Lektionen in Finsternis》的资料 (外部链接)

[编辑]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 Colin J. Campbell
* Jay Hanson
* Kenneth S. Deffeyes
* David Goodstein
* Daniel Yergin
* Thomas Gold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9F%B3%E6%B2%B9"

页面分类: Lubricants | Petroleum | Oils | 石油工业 | 燃料

7.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地学理论被一些权威搞的稀烂,所有地学专业学者发现,故意编造的种种地学谎言,是无法再继续了。
知网收录、
盆地、冲积平原对地震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着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网络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网络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网络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着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8. 油田是怎么形成的是些什么成分

油田的形成:所有的石油都是从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并非通常认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动物或者植物等有机体在压力和热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黏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

埋藏在地下的远古时代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石油。微生物将地表以下的有机物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层地底的有机物则在温度和压力下经过分解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石油。

通常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处,最深的油井在约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处则根本不会有石油或天然气。

(8)地球中的石油是什么扩展阅读:

影响因素

油田的驱动类型关系到开发方式的选 择问题,根据石油储藏情况,从而决定靠什么力量 (天然能量或人工保持压 力) 开发油田。

水压驱动油田,利用边缘高压水的能量,最终采收率最高,可达50—30%;;气压驱动油田,由气体以气顶形式能量作用推动原油流向井 底,最终采收率为40—50%; 溶解气驱动油田,从油层分离出的气体膨胀使 原油流向井底,最终采收率仅15—30%。

弹性驱动油田,受岩石压力,石油 压缩,利用油层压力降低的力量,使油体膨胀流向井底;;重力驱动油田,原 油靠本身重力作用流向井底。后两种油田采收率都较低。

最终采收率的不同,影响资源利用程度和投资效果,直接关系到油田开发的总投资和开发速 度,当然也直接影响油田开发价值,对油田布局有很大作用。此外,还要考虑井场布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