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墨西哥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墨西哥与美国共有一个墨西哥湾,又与美国关系紧密,其油气开发的进展一定程度上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一、资源与储量
墨西哥2007年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油气资源的80%来自于墨西哥湾,目前日产量约为290万桶,其中向美国出口约150万桶。
墨西哥湾的坎塔雷尔油田被视为墨西哥的“掌上明珠”,该油田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一名渔民抱怨油污毁损了渔网,随即墨西哥政府发现了这个储量位列世界第二的“超级油田”。坎塔雷尔油田产量超过墨西哥石油总产量的2/3,坎塔雷尔几乎等同于“超级便宜”“超级容易开采石油”的代名词:一口普通的近岸油井,其日产量也就数百桶,而坎塔雷尔的一些油井,其喷涌的原油每日可高达5万桶,开发这些原油的成本仅为每桶4.2美元。
这个“物美价廉”的时代已成历史,坎塔雷尔油田目前已进入了枯竭期,其产量在过去数年里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墨西哥石油公司勘探与生产业务负责人卡洛斯·莫拉莱斯·希尔表示,目前典型的坎塔雷尔油井产量已经降至日产约8000桶的水平,坎塔雷尔油田的产量仅占墨西哥全国石油总产量的45%。
产量的下滑,加上墨西哥石油公司拥有的原油储量日渐缩小,对墨西哥整个国家的石油行业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墨西哥正面临着严峻的石油改革问题。
二、勘探和生产
2005年,墨西哥原油产量1.87亿吨,同比下降1.6%,占全球产量的4.8%;天然气产量3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占全球产量的1.4%。原油和天然气出口量分别为9740万吨和101亿立方米。墨西哥原油生产中轻质和重质原油分别约占30%和70%,出口原油中轻、重质分别约占20%和80%。主要出口美国、欧洲和南美等,分别占78%和10%左右;天然气通过管道全部输往美国。墨西哥中东部陆上生产的轻质原油,坎佩切海上油田生产的重质原油,都集中到米纳蒂特兰附近的中心站,经4225千米的输油管道输送到国内6座炼厂,以及墨西哥湾的太平洋出口基地。
如图22-2和图22-3所示,墨西哥原油产量虽然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5亿吨的产量,而且,天然气的产量增长势头很快,2009年达到600亿立方米,稳定了墨西哥的油气资源大国形势。
图22-2墨西哥原油产量变化图
图22-3墨西哥的天然气产量变化图
墨西哥现有的6座炼油厂,2005年总加工能力为146.3万桶/日,随着重质油裂化能力的提高,现加工重质油能力占40%。目前,西半球墨西哥的海上油田规模最大,美国进口的重质油主要来自墨西哥。坎佩切海上油田已达到生产顶峰,后期产量可能急速下降。为此,墨西哥国家石油股份公司努力勘探新区,以维持产量,但其前景未卜。在坎佩切湾深海和陆上废弃油田的下层深度达2700米的储层虽有希望,但面临资金、技术困难,墨西哥国家石油股份公司难保勘探投资。专家指出,墨西哥有必要与深海资源开发经验丰富的跨国石油公司合资或合作,分散深海勘探风险。目前重油日产量200万桶以上,10年后日产量有可能减少至50万桶,为了弥补产量下降,必须努力增加储量和产量。墨西哥国家石油股份公司的炼油部门期望增加投资,实现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到2012年,实现炼厂现代化,提高油品质量,达到环保要求。最小目标为确保维持运营投资,至少实现一座大型炼厂现代化;除此之外,计划改造一座小炼厂,引进主要炼制设备、裂化装置等;更为积极的目标是计划投资新建两座较大的炼厂。
❷ 墨西哥石油
1.5亿
❸ 为什么说石油有政治色彩
(1)石油的政治说。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安全供应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实际上也具有政治属性,是“战略政治商品”。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资源掠夺战中,石油虽是后来者,但对其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其他资源的争夺。一些战略家甚至宣称:谁占有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世界。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石油实际上一直是和金钱、政治、战争缠绕在一起的,与国际政治紧密相关。石油和政治是一对双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几乎是不存在的。近现代历史中,石油更是直接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相连。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问题就开始跨越了经济问题的范畴,对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与石油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得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哪种商品能够像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调整。有专家甚至称,在某种意义上说,石油和天然气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锐不可当。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体现是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广泛使用。在冷战期间,石油作为政治武器被频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来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实行石油禁运,禁止伊朗石油进入世界市场,因此导致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夭折,民族主义的摩萨台政府垮台。这一历史事件日后也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长期结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石油则被资源国广泛用来作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将石油视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国家在阿以冲突中广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样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切断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输油管线。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被切断,沙特阿拉伯对英、法实行禁运,导致欧洲出现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宣布停止石油生产,并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OPEC成员国如伊朗以减产、禁运为手段,给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以痛击,由此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是阿拉伯国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经济上给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沉重打击,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叙利亚等国的军事斗争。
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之下,西方被迫调整中东政策。欧盟不再一味追随美国,欧共体9国外长会议通过《布鲁塞尔宣言》,要求以色列结束1967年战争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要求保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不允许通过武力获得领土。极度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也脱离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轨道。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上撤走”,并主张“承认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1973年11月2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宣布的“新中东政策”表明了日本从亲美、亲以转为亲阿拉伯国家的重大政策转变。这是战后“惟美是从”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区政策上的“自主决断”。此后,日本开始在中东实行亲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国在战后也开始被迫调整中东政策,1975年首次承认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国家反以斗争的一个创举,不仅重创了西方,促使其内部出现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极大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着传统的两极格局开始出现瓦解。在此之后,石油武器被更加频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现出来,并一再引发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冷战后,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等国也频繁使用石油武器来应对美国的制裁和封锁。
(3)石油与国际政治形势紧密互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战略物资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战后,石油作为特殊商品,更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焦点之一,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国际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浓厚。正如我国一位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所言:“国际石油经济总是与国际政治,特别是世界霸权主义政治和地区霸权主义政治及反霸权主义政治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中东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苏联入侵临近波斯湾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国前总统卡特针对苏联企图控制海湾发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1991年的海湾危机则由伊拉克企图建立海湾和中东霸权,萨达姆梦想成为“当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关。如果伊拉克并吞了科威特,那么伊拉克将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储量的20%,如再进一步入侵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将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应。因而1991年美国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名义上是为了将伊拉克驱逐出科威特,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进军海湾,谋取控制海湾石油,建立中东新秩序,进而谋求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梦想。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发动海湾战争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历史,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会带来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通常又会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能源外交活动。
(4)地缘政治凸现石油色彩。
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并成为国际关系变动的新因素。
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表现被称为“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地缘政治的形成具体又表现在石油储量与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和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储量或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资源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8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中亚及俄罗斯地区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而集中的地区,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71%。因此,这两大地区的石油资源不仅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这两大地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大地区内部是否稳定,国家之间是否友好、团结,协作状况如何,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具体地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了该地区的主要石油资源。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伊朗等五国,占中东地区石油储量的96%,天然气储量的80%;中亚、俄罗斯及沿里海国家占欧洲石油储量的76%,天然气的91%;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三国占非洲石油储量的81%,天然气的85%;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三国占美洲石油储量的88%,天然气储量的74%;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占亚洲石油储量的89%,天然气储量的67%。石油资源的这种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这些地区或国家的“地缘政治”特色,使这种地缘政治带有明显的“石油地缘政治”色彩。加上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深了它们的地缘政治作用和意义。
这里不能不着重提一下中亚地区这一新的地缘政治问题。中亚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相当特殊和重要,也是历史、民族、宗教等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这是因为,一是中亚国家多是从原苏联分离出来的民族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政府都寄望于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亚地区成为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地区,主要是指里海周围国家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根据美国能源部和国务院的乐观估计,该地区最终可供开采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000亿桶(约等于273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采100年;这里的天然气储量达8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国和墨西哥两国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里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里海地区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但那时的争夺偏重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各加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它的“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这个地区的争夺,就带来了浓厚的“石油地缘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产的地区分布和天然气生产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同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基本上相对应。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又主要表现为石油生产和天然气开采的“地缘政治”,不包括炼油工业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原油生产仍以中东地区为核心,天然气生产以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为核心。中东地区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31%,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3%。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的这种地区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同时,如前所指,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生产正在加快发展,这样也将会加重中亚地区“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北美、亚太和西欧地区分别占29%、25%和20%。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石油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亚太地区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为8.8%,北美为3.9%,西欧为2.4%。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地位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仍将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石油资源的绝大部分。
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贸易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与世界石油三大消费市场相对应,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美国、西欧和东亚。这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区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石油消费的增加。目前,这三大地区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0%以上。与目前世界石油生产格局相关,形成了中东、非洲和中亚及俄罗斯三大主要的国际石油出口市场。世界三大出口市场都是以本国资源的高“禀赋”和石油的低消费为基础的。目前,这三大出口市场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贸易中占有40%的市场份额。世界石油的三大进口市场和三大出口市场,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资源、石油生产、石油消费和石油贸易共同构成的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纠纷”,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也把“石油地缘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它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或国家联盟都在利用地缘政治因素来开展“石油外交”。在发达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投资、开发、加工、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地区,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中东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外交建立在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生产和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抵消发达国家对它们的石油控制,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建立在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开采、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保持它们的独立性,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学者的看法,美国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为美国政府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美国新战略的新视点是把战略重点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转移到包括拥有世界石油2/3储量的海湾地区和石油储量丰富的里海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中南部地区。美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直接控制这一地区,为加强其在整个欧亚大陆的霸权铺平道路。鉴于海湾地区和里海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以及中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未来都需要依赖这两个地区,因此,海湾和里海是美、俄这些世界大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重点地区。
而中亚各国也乘机开展能源外交,谋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中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心脏”地位,“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国对里海能源竞争的背后更多隐藏的是战略上的地缘政治角逐。美、欧、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国政府及能源企业大举进军中亚,在勘探开发、生产、运输等各个领域全线竞争。
**问题》:什么是石油外交?
随着石油作为战略物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许多国家都将石油问题列入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战略当中,并将石油外交作为确保本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国际上石油问题通常需要借助外交途径来解决。石油外交成为各石油需求国实现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产国保证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同时,石油外交也对国际经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就出现了“石油外交”的提法,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认。有专家将“石油外交”定义为一国围绕石油战略目标,为解决重大石油问题而展开的外交谋略和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石油外交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及其后;第二次是“9·11”事件后,世界石油重要生产国与消费国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应而进行的石油外交活动。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着天然气地位的不断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围扩展为油气并举;第二,第一次石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海湾地区,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湾、里海、非洲、俄罗斯和南美;第三,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于石油生产国和进口国两大阵营间的交锋,即集中在阿拉伯国家及OPEC与西方世界之间,而这次参与的国家进一步扩展,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成为新的参与者,并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质上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为保证石油供应,反映的是禁运与反禁运、垄断与反垄断的关系,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石油外交则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国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第五,20世纪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于爆发石油危机,出现供应紧张而导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力图建立21世纪世界霸权,控制全球能源而引发。同时,反恐战争以及世界石油消费不断增加也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9·11”事件后,在国际政治领域主要有两大因素推动着国际关系的重组:一是反恐,布什以反恐划线,决定谁是美国的盟友或敌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产国或消费国积极利用反恐战争来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在推动国际能源格局嬗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关系的重组。其中能源外交比较活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国等。
石油外交的目标因各国国情不同而表现各异。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是石油生产与供应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实现对本国石油的自主权,保证生产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确保有一个稳定的买方市场和一个于己有利的合理价格,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二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确保本国从外部获得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保证石油价格的合理与平稳,以确保本国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三是地区或全球性大国的石油外交目标。对于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标除了要确保本国的石油安全外,还包含企图控制某一地区或全球石油的生产或供应,并对其敌人或竞争对手的石油供应构成制约。比如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进而实现对该地区的长久控制。四是特殊国家的石油外交目标。受美国制裁,被美列为“无赖国家”或“邪恶轴心”的一些产油国,如前萨达姆政权、伊朗、利比亚和苏丹等,都将石油外交作为抵制美制裁,打破围堵,摆脱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实现手段与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冲突与斗争型。包括直接动用武力占领油气资源或资源所属国,实现对生产国进行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控制,建立生产或销售的垄断性同盟以控制市场(如最早石油工业卡特尔“七姊妹”)、占有或控制战略通道(包括重要运输路线、管道)。二是合作与参与型。这是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与进(出)口国家建立良好双边关系、签署双边或多边石油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共同维护交通运输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石油外交在许多国家外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霸对立失衡,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尽管大国的外交战略根本上没有改变,但各国在开展外交关系中都更加务实,更加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原来的战略伙伴关系转向以发展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务实外交关系。近几年来,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本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油气资源配置,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一些中小国家(如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来,各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外交实施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石油经贸合作与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与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和发挥。“9·11”事件后,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全球能源外交异常活跃,在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生态和国际关系格局。
❹ 为什么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石油开采是一个夕阳产业,这是大家对石油行业的认知,因为一直以来各种媒体都在宣传,未来石油还可以使用50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石油似乎仍然没有任何枯竭的迹象!
理论上无机成因中的火星和金星的石油基础和地球是一致的,假如某天在火星上发现了石油,那么我们到底是相信火星史前曾经宜居呢?还是相信石油的无机成因?
相信金星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❺ 为了石油,美国才打伊拉克的,但为什么美国不打又穷又近的墨西哥呢
把墨西哥打了,没有人收拾残局。最重要是没有人出钱。
❻ 墨西哥为什么这么乱
1、一半的国土被美国吞并:1846~1848年,美国为了领土扩张挑起了与墨西哥的战争,史称美墨战争。墨西哥人进行了殊死抵抗,无奈军事实力相差太大。美国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墨西哥城。随后,美墨谈判,墨西哥被迫割让了2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占墨西哥领土面积的一半。美墨战争让墨西哥元气大伤,还错过了第一工业革命的大潮。
2、控制墨西哥经济支柱:1910~1917年,墨西哥爆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国家陷入内战旋涡。1914年,美国军队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名介入墨西哥内战,在军队的胁迫下,美国获得了墨西哥75%的采矿业,50%的石油开采产业和几乎全部的金融资本市场。从此,墨西哥变成了美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实际沦为半殖民地。
3、美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成本非常低,政府还经常补贴,墨西哥农业被瞬间摧毁。农民种植农作物不赚钱,只能去种植美国人不种的东西毒品作物。于是,墨西哥毒品开始泛滥。美国军火商还向墨西哥毒贩卖武器,毒贩势力越来越强大。
(6)墨西哥为什么反对减产石油扩展阅读:
墨西哥毒贩猖獗的原因:
如果美国人没有毒品需求,那墨西哥也不会毒贩猖獗。但实施情况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却消费了世界六成以上的毒品,是世界第一大毒品市场。每12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人吸过毒,每年毒品消费额达到1600亿美元。
墨西哥很乱,正是美国百年来以邻为壑的结果。邻居家乱成一锅粥,自家也不会好。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希望美国有一天会明白。
❼ “劳拉”飓风为何会导致墨西哥湾的原油减产
飓风劳拉已经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的一个地区登陆。目前已经造成当地数10人死亡或者是失踪,还有受伤。根据有关媒体表示鞠躬老啦,是一个世纪以来登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最强的风暴之一。目前已经造成了当地大面积的停电和严重的洪涝灾害。
因为飓风老大的影响,美国墨西哥湾原油减产了至80%左右。美国相关的公司再去工作后,相继外恢复海上了相关的油气生产设施。有关的数据表示截止到当地时间8月30日的中午已经有122个设施重新投入使用,但是墨西哥湾的原油产量还是减少达到了82%左右。
飓风来临时,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在家中的人们应该及时的照顾自己的房屋门窗。同时将自己屋外的一些花盆等重型的物品全部收进屋内,避免飓风将他们吹落,伤害到过往的人员。飓风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相关的一些物品帮助我们度过此次飓风。
❽ 墨西哥近年来面临什么挑战
近年来墨西哥的新闻频频上热搜,而且墨西哥的发展也越来越差,那么这些年墨西哥都面临怎样的挑战呢?笔者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其中一些将是:
竞争力:即使墨西哥通过改善劳工和财政法律解决了竞争力问题,在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争夺经济机会,市场时,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例如,就竞争力(2013年)而言,墨西哥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53位。出于比较目的,其排名优于印度和俄罗斯(分别排名第59和67),但比中国和巴西(分别排名第29和48)差。
安全:作为“墨西哥毒品战争”的一部分(2006年至今),毒品卡特尔与警察部队之间不断发生的暴力冲突。这场冲突给墨西哥的资源造成了严重压力,因为必须将对安全的需求与贫困或教育等其他优先问题进行权衡。迄今为止,自冲突开始以来,已有12万多人死亡。
腐败:公职人员贪污腐败。而且,由于反毒品战争,警察和武装部队之间的腐败程度很高,特别是在打击毒品卡特尔时。这个过程被称为“铂金或铅”(意思是银或铅),这意味着毒品卡特尔威胁安全官员收受贿赂或被卡特尔的特工杀死。
环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是全球性问题,但墨西哥受到的打击很大,其中包括300多种受威胁物种,还有几种已经灭绝,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森林砍伐,侵蚀和荒漠化也是目前的危险。最后,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被认为是“封闭的”,但仍然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希望能带大家了解真实的墨西哥。
❾ 墨西哥湾原油减产,和之前相比下降了多少
飓风萨利登录墨西哥之后,已经导致了当地已经有很多的原油生产不得不停工停产。所以也比之前下降了很多很多,但是这件事情仍然得到了世世界上各个国家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他们国家的这一些方面的产能已经下降到了每天只生产20万桶的时候,要知道以前他们每天都是能够生产200万桶左右。
因为疫情不断冲击,本来就给各个国家的经济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国家的这一些灾害也不断的发生,更加突出了他们国家比疫情之前还要下降很多很多。这次飓风的影响给他们国家疫情期间造成的减产还要多的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导致了他们这个地区的一些原油减产,并且资产价值也相应的减少,减少到了之前的30%左右。不仅仅是他们国家的原油减产,他们国家的一些天然气产量也相继减少,现在他们国家的原油减产已经超过了80%左右,但是他们国家的天然气减产也已经达到了44.5%。
飓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这期间各种产能的降低也是有情可原的,所以也需要他们能够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并且将之前的一种状态找回来。
❿ 墨西哥湾原油减产超80%,是什么引起的
受飓风劳拉影响,美国墨西哥湾的钻井作业被迫关停,导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产量减少82%,同时也导致天然气产量减少59%,这使得美国天然气供应也受到影响,美国天然气现货价格趁势走高。
并且现在大部分在这次飓风来袭中没有重大损失的炼油厂已采取措施重启运营,只有一家路易斯安那州查尔斯湖的炼油厂由于遭受大风影响被破坏,需要进行大范围的修复,并不会马上重启。
美国现状可谓是多灾多难、内外交困,一边是国内不断在蔓延的新冠状病毒疫情,还有愈演愈烈的抗议活动,另一边则是飓风来袭以及洛杉矶大火,可谓是天灾人祸聚集到了一起。不过相对于其他的祸事来说,飓风劳拉带来的影响并不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