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两河流域石油图片
(1)沙漠化 次生盐碱化(2分) (2)最高月气温不同,最低月气温不同。(气温的年较差变化幅度不同);最高月气温出现的时间(1分)。降水总量不同;季节分配不均(1分)。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1分)。 (3)管道运输的优点:线路短,可节省时间和运输费用;加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2分) (4) 开源: 优化能源结构;努力加大本国能源的勘探与开发。 节流: 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任答3点给3分)
❷ 原油是什么样子图片
是什么样子的?想看图片吗?你不用看图片,今天到克拉玛依来看马一,说真话,张美也在打出来的,一号机那里面都是原油,你可以看下原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好奇的我没见过你,应该到克拉玛依来看嘛,对,满意这个名字,就是石油的意思,因为谁而起的名字,所以想知道的话,请的客来,顺便旅游下课,现在建设的非常的不错误,到处遍哪个地方都可以那啥?是个旅游的地方,现在包括了那个魔鬼城样,你们应该都听说过,所以这些都是旅游地,你可以过来,刚好一并欣赏一下,还有最美丽的海纳斯风景,不过冬天你来了,用夏天的可以
❸ 石油流入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希望能帮到你。
❹ 黑色金子——石油的形成之谜
石油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石油的开采和加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用的汽油、石蜡、沥青、塑料、衣服等等都是石油制品。提起石油,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样一幅幅图片:夕阳余晖下,整齐码列着的抽油机,不紧不慢地工作着;烈日炎炎中,机器旁,头戴安全帽的石油工人奋力地操纵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零星的钻井平台挺立着......一切都在为一个目的而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国采油。
勘察—解密石油
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的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早已渗透在运输、供暖、合成材料等与我们相关的众多领域。这份自然的馈赠历时良久,却历久弥珍。关于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话题,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纷纷上阵,为你解答在几百万年前,人类不曾参与的地球演化长河中,那些埋藏在地表数千米以下的岩石里究竟发生过什么。
看到这么受重视,石油分子们不禁开怀:“其实我们年龄可大着嘞,在地下生活了几千万年,更有甚者几亿万年。地球的某些时间段,包括人类所谓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进入海洋,由于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盐分就没有立刻被细菌分解,而是降到海底和泥沙等混合形成有机淤泥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我们的起源。后来,在重力作用下低洼地区不断地下沉;而不断重复的过程又导致沉积物层层加厚,我们的祖先——有机淤泥随这些外在条件的改变而不得不承受逐渐增大的压力和温度,最终,经过生物化学、高催化、高压等种种漫长的磨难,最终我们和天然气兄弟诞生了。因为在转化时氧元素被分离出去,碳、氢元素则组成碳氢化合物,所以我们就是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即使在我们出生之后,压力仍没有停止,我们被挤出来,无处停留,因为和四周那些大家伙——岩石相比,我们这些小液滴密度偏轻,就开始了我们的上移之旅。就这样虽然慢但是走的还算顺畅,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些怪家伙,这些岩石本身致密,不肯让我们通过,我们无论怎么穿行都无法透过,只好停留下来,安家扎营,慢慢地数量增多就聚集起来形成了油田。终于在经历‘生、储、盖、运、聚、保’这六字真经后,修成正果,其难度不亚于西天取经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对了,谨记,除了特殊的地质环境,我们还需要特定的温度范围,专业人士称之为‘油窗’。若低于这一温度,我们无法形成,太高则会形成我们的兄弟——天然气。”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❺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❻ 煤与石油的资料和图片
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俗称煤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 ,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着有 《石史》 ,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的生成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 , 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
煤的分类 由于研究内容和使用的不同,煤有各种分类法,如按元素组成、成因、变质程度、工业用途、工艺性质等的分类 。早期多根据 煤的元素组成分类 ,称科学分类法。在地质上常采用成因分类法,即将煤分为腐殖煤、腐泥煤和腐殖腐泥煤。按煤化程度可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1989年10月 ,国家标准局发布《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依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 b、煤样透光性 P、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等6项分类指标,将煤分为14类。即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
化学组成 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而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煤中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的碳、氢、氧、硫等元素。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泥炭中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0%,烟煤为74%~92%,无烟煤为 90%~98%。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学成分。煤燃烧时,其中硫生成SO2,腐蚀金属设备,污染环境。煤中硫的含量可分为 5 级:高硫煤,大于4%;富硫煤,为2.5%~4%;中硫煤,为1.5%~2.5%;低硫煤,为1.0%~1.5%;特低硫煤 ,小于或等于1%。煤中硫又可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大类。
工业分析 通过工业分析可大致了解煤的性质。又称技术分析。是指煤的水分、挥发分、灰分的测定以及固定碳的计算。水分可分为外在水分、内在水分以及与煤中矿物质结合的结晶水、化合水。外在水分为煤炭在开采、运输、储存及洗选过程中,附着在煤颗粒表面和大毛细孔中的水分。内在水分为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的毛细孔中的水分,温度超过100℃时可将煤中内在水分完全蒸发出来 。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残留的残渣量。灰分来自煤的矿物质。挥发分是指煤中有机质可挥发的热分解产物。挥发分随煤化程度增高而降低,可用于初步估测煤种。固定碳是指煤中有机质经隔绝空气加热分解的残余物。固定碳随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高,可作为鉴定煤变质程度的指标。
工艺性质 煤的工艺性质是工业评价合 理 用 煤的依据,主要包括粘结性、结焦性、发热量、化学反应性、热稳定性、焦油产率和可选性等。粘结性是指煤在高温干馏中产生胶质体,使煤粒相互粘结成块的性能。粘结性是评价炼焦用煤的主要指标。结焦性是指在炼焦炉中能炼出适合高炉用的有足够强度的冶金焦炭的性质。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煤的发热量是煤质的重要指标,是计算热平衡、耗煤量、热效率等的依据。
煤中伴生元素 指以有机或无机形态富集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元素。有些元素在煤中富集程度很高,可以形成工业性矿床,如富锗煤、富铀煤、富钒石煤等,其价值远高于煤本身。
根据煤中伴生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指相元素3类。有益元素主要 有锗、镓、铀、钒等,可被利用。有害元素 主要有硫 、磷、氟、氯、砷、铍、铅、硼、镉、汞、硒、铬等。硫是煤中常见的有害成分,其他有害元素在煤中含量一般不高,但危害极大,如砷是一种有毒元素。煤在燃烧中,硫是造成城镇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源。当然,对有害元素如果收集、处理得当也可变成对人有用的财富。煤中伴生元素,有各自的地球化学性质,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因此,可根据元素的相对含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及元素的比值,来判断相和沉积环境。
用途 煤是重要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等。①燃烧。煤炭是人类的重要能源资源,任何煤都可作为工业和民用燃料。②炼焦。把煤置于干馏炉中,隔绝空气加热,煤中有机质随温度升高逐渐被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以气态或蒸气状态逸出,成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而非挥发性固体剩留物即为焦炭。焦炉煤气是一种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焦油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油漆、染料、医药、炸药等。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铸造,也可用来制造氮肥、电石。电石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化工产品。③气化。气化是指转变为可作为工业或民用燃料以及化工合成原料的煤气。④低温干馏。把煤或油页岩置于 550℃左右的温度下低温干馏可制取低温焦油和低温焦炉煤气,低温焦油可用于制取高级液体燃料和作为化工原料。⑤加氢液化。将煤、催化剂和重油混合在一起,在高温高压下使煤中有机质破坏,与氢作用转化为低分子液态和气态产物,进一步加工可得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加氢液化的原料煤以褐煤、长焰煤、气煤为主。
综合、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并着重把煤转变为洁净燃料,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产地 在各大陆、大洋岛屿都有煤分布,但煤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各个国家煤的储量也很不相同。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是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其中中国是世界上煤产量最高的国家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着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伊拉克共和国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图片可以到网络里的图片搜索去寻找
❼ 汞、氧气、石油分别都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呢
汞、氧气、石油分别都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呢?
石油是十分复杂的烃类及非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的组成元素是碳和氢,还有少量的硫、氧等杂原子,以及五十种微量元素如镍、钒、铁、钠等。组成石油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千,其分子结构也是多种多样。合理、完整地描述石油混合物中各分子结构与含量,对于炼厂在分子层次管理石油加工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01.石油分子模型构建背景
要想在数万种分子的混合物中定量各分子组成,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目前,对于沸点高于汽油的组分,主流的分析方法无法给出所有分子细节上的定性与定量信息。为了在缺乏完整实验数据的情况下,仍能得到油品的分子组成信息,对石油混合物进行相平衡和物性计算,学术界先是发展了不同的石油组分特征化方法,后又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石油分子组成模型的技术路线,即基于模型化合物的虚拟分子集的方法。
本文先对石油组分特征化方法进行介绍,随后对虚拟分子集法作阐述。
02.石油组分特征化方法
为了对复杂的石油体系进行表征,揭示其结构特性,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简化的表征方法,这些简化方法可以看作早期的石油分子特征化工作内容,有些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2.1 虚拟组分法
虚拟组分法是把石油或石油馏分按沸程分为一系列窄馏分,每个窄馏分都被看作一个组分,称为虚拟组分,同时以窄馏分的平均沸点、密度、平均相对分子量等表征各虚拟组分的性质。
如此,石油馏分这一复杂混合物就可以看成是由一定数量虚拟组分构成的混合物,然后按多元气液平衡的处理方法进行计算。可以说,传统石油加工的流程模拟方法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已超过80年历史的虚拟组分理论之上。
图1:虚拟组分示例
虚拟组分方法是现在的流程模拟软件广泛采用的方法,该方法处理石油混合物的优点在于虚拟组分数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意划分,临界性质关联式的选择可根据体系不同而进行选择。可以说,传统石油加工的流程模拟方法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已超过80年历史的“虚拟组分”理论之上。
2.2 真分子法
真分子法使用某个真实分子来代表一个石油馏分。该方法使用真实分子代表馏分组成,计算结果的精度较高,但是对于复杂馏分则需要选择数量庞大的真实分子,且代表重质馏分的真实分子性质仍需要估算,增加了模型运算量和复杂程度。
2.3 连续热力学法
连续热力学法是将石油当作含有无限多组分的混合物,通过适当的分布函数来描述其分子组成。
连续热力学法计算过程严格,理论基础较为完善,不需要临界性质关联式进行估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平衡计算过程的效率。但是该方法不足之处是简化了进料分布函数,认为该函数与气、液相分布函数同类型,因此只能近似计算,精度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提升。
03.基于模型化合物的虚拟分子集
传统的石油组分特征化方法对于不同馏分的适应性较差,且划分方法过于粗糙,导致包含的分子组成细节信息过少。随着石油分子检测分析方法的发展,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核磁共振谱(NMR)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等测量方法也用来描述油品性质及杂原子分布情况,人们对石油分子的理解变的更为深刻。虽然目前并没有单一的仪器分析手段能够实现对所有分子的定性和定量表征,但已在石油中鉴定出数种分子芳香环系核心,显示出石油分子核心具有较明显的连续性,根据这些性质,研究者开发了多种基于计算机辅助表示分子的方法。
图2:125种常见于石油馏分中的多环核心,图片来自文献①
3.1 结构导向集总法
1992年,Mobil公司的Quann和Jaffe提出了结构导向集总法(Structure-Oriented Lumping, SOL),使用22个结构向量来清晰地描述石油分子的结构。结构导向集总的核心概念是结构向量,即认为石油中的分子都可以用向量表示。下表展示了各个结构向量及其对不同元素的贡献值。
❽ 石油的图片
黑色的液体 浓度很大 接近淤泥的形态
❾ 世界石油地图分布
(1)据图可知图A所示范围是西半球,该石油产区是波斯湾沿岸地区,其石油主要输往美国;
(2)据图可知图B是波斯湾地区,其石油主要输往日本、北美和西欧,其中石油输出量大的航运线是波斯湾沿岸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欧和北美;
(3)图C中的油田分布的国家是委内瑞拉,图D中的油田是秋明油田,该油田位于俄罗斯.
故答案为:
(1)墨西哥湾沿岸;美国;
(2)波斯湾沿岸;日本、北美、西欧;波斯湾沿岸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欧和北美;
(3)委内瑞拉;俄罗斯.
❿ 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图
这个图其实也有很多写法。一般来讲:石油为一级;第二级为:分馏产物、裂解产物、重整产物;第三级为:(分馏产物)汽油、柴油、沥青;(裂解产物)乙烯、丙烯、丁二烯、异丁烯等;(重整产物)苯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第四级为;(乙烯)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丙烯)聚丙烯、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丁二烯)丁苯橡胶、顺丁橡胶等;(异丁烯)丁基橡胶、MTBE、甲基丙烯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