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为什么雅丹地貌蕴涵石油
扩展阅读
同类产品哪个好用 2025-02-02 09:34:05

为什么雅丹地貌蕴涵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4-18 23:49:52

1. 克拉玛依的旅游

克拉玛依市主要旅游参观景点大致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自然遗址(景观)。主要有世界魔鬼城、黑油山、艾里克湖、白杨河大峡谷、野生胡杨林、彩石滩、油砂山、恐龙化石丘、红山丘、未名湖、玛河古道、西部戈壁地质公园吐孜沟、中拐荒漠自然植被保护区、清代居民村落遗址、乌尔禾天然沥青脉、独山子泥火山;二是石油工业遗址(景观)。主要有独山子油井遗址、独山子蒸馏釜遗址、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克1号井、英雄193井、克拉玛依展览馆、克拉玛依地质陈列馆、中国石油西部井控中心、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以及石西、陆梁、彩南、准东沙漠油田和野生动物逍遥油区;三是城市景观。主要有世纪公园、新行政区、文化一条街、人民广场、克拉玛依河、九龙潭、黑油山公园、朝阳公园、东湖公园、阳光水世界、风城高位水库、大漠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侏罗纪冰雪世界、西月潭(水库)、白碱滩游乐园、魔鬼城恐龙奇石馆、龙吟山庄、独山子滑雪场以及朱德视察独山子下榻处。四是荒漠生态农业景观。主要有大农业观光园区、林业基地、普林生态科技园、庭院经济区和永升度假村等。其中,最着名的有世界魔鬼城、黑油山、艾里克湖、白杨河大峡谷和野生胡杨林。
世界魔鬼城
又名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市东北部乌尔禾区境内,距克拉玛依市约100千米,呈北西--南东走向,整体面积约120平方千米。其中景区长约5000米,宽约3000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景区内地表沟壑纵横,岩层千姿百态,属于典型雅丹地貌,是世界着名的两大雅丹地貌之一。因该地处于风口,四季多风,每当大风到来,黄沙漫天,故称“风城”。又因大风在群岩间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惊恐万状,继而成为奇观美谈,故又得名“魔鬼城”。多年来,魔鬼城吸引了世界及全国各地众多游客旅游观光。2008年11月,魔鬼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旅游景区。
白杨河大峡谷
也称白杨河谷地。是白杨河水库至乌尔禾区之间的一段河道谷地,为东西走向,由白杨河水冲积而成。峡谷全长24千米,两侧河岸陡峭,徒壁险峻,岸高20至30米不等。河谷水面5至10米不等。河水曲曲折折沿谷地蜿蜒而下,历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早就了千奇百怪的形状。水流两侧是茂盛的胡杨林以及灰杨、毛柳、尖果沙枣、铃铛刺、蔷薇、白刺、甘草、芨芨草等灌木杂草。野鸡、野鸭、黄羊、野兔、狐狸、狼、鼠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谷内绿地覆盖面积达60%以上,整个峡谷犹如一条翠绿长廊,是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
黑油山
位于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东北2000米处,其外观是一个不高的山丘,相对高度只有13米左右,面积约0.2平方千米。是地下原油经过长年自然喷发外溢,凝结和风化而成的沥青沙丘,由被石油浸染的砂岩或被石油凝结的砂砾岩构成。整个山丘呈黑褐色,地表凹凸不平。迄今为止,山丘上仍有多处油泉和油泡不断涌出,形成众多小油沼。油质色泽黝黑,呈粘稠状,为珍贵的低凝原油。1982年,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在山丘顶设立了一座花岗岩石碑,呈棱锥装,碑高2.5米,正面书写“黑油山”3个大字。
艾里克湖
位于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境内,距乌尔禾东南约20千米处,是克拉玛依境内唯一的天然淡水湖泊,也是白杨河的终点,由白杨河水储集而成。盛水期湖泊面积约7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1米。1972年修建白杨河水库后,湖水日趋萎缩,水质逐渐变差。1991年修建黄羊泉水库后,河水不在进入艾里克湖,1992年后濒临干枯。2000年克拉玛依引水工程竣工后,白杨河水重新注入艾里克湖,湖面得到逐渐恢复。艾里克湖入口处生长着大片芦苇,湖内有鱼类腾跃,湖面有野鸭嬉戏。有“沙漠美人”之称。
克拉玛依河
克拉玛依河又名穿城河,起自城区东北的九龙潭,在城中曲折横穿进入城区西南的西月潭(又名阿依库勒)水库,全长8.51千米,河宽15米,水深1.8米至2.3米。克拉玛依河是克拉玛依引水工程中风城高位水库至克拉玛依干渠上景致最精彩的段落,是一条给予缺水的油城带来绿色和生机的神灵之川。河岸两侧平坦的柏油路和人行道曲折延伸,道路两旁绿树成荫。2000年8月8日克拉玛依河正式通水,此日也是克拉玛依的水节。克拉玛依河两岸景观带自东向西大体分为5个景区:九龙潭景区、准噶尔景区、昆仑景区、中心景区和西城景区。此外还有世纪公园紧靠克拉玛依河。景区有20座跨河桥,其中15座为人行桥和非机动车桥,5座为机动车交通桥。20座桥中有石拱桥、混凝土桥、钢结构桥,桥桥造型各异,夜晚彩灯点缀,夜幕下的克拉玛依河犹如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友谊桥是克拉玛依河上20桥之首,为斜拉索桥主桥长249.05米,引桥长563米,是进入克拉玛依中心城区的门户。世纪公园是克拉玛依最大的人造山水公园,园内有河流、假山、喷泉、草坪、多种树木和彩色沥青道路,各种娱乐设施配套齐全。2009年12月,克拉玛依河景区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
沙漠公园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一片原始、粗犷、一望无垠的沙漠世界,又是一座天然的荒漠植物园,葱绿的梭梭、茂密的胡杨、沁人心脾的沙枣、飘逸羽叶的三芒草,以丑为美的猪毛菜、富有药用价值的大黄、大芸黄芪、“叮铛”作声的铃铛刺、形似鹿角的苍劲梧桐,还有血红的红柳,组成了一幅色、味、声、相并茂的大自然景观。沙漠公园还是一座天然动物园,这里有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驴及野猪、黄羊、狼、狐狸、跳鼠、娃娃头蛇,沙枣鸟等百余种动物。
一号井
一号井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南方向。新中国诞生后,钻机的隆隆声唤醒了沉睡千万年的黑油山,揭开了黑油山神秘的面纱,使埋藏在地下深处的石油源源流出为人民造福。1951年到1955年国家曾多次派出地质调查队到黑油山进行地质考查。专家们决定在黑油山附近一号井这个位置打一口探井查明地下石油蕴含的储量。1955年6月16日由独山子1219青年钻井队来到黑油山,同年7月6日开钻,10月29日完钻投产喷出工业性油流,是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现仍在生产。因它是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井,故定名为“克一号井”,并于1982年10月在此立碑纪念。

2. 柴达木戈壁上的一片废墟,为何却能被称为“荣耀之地”

因为那里是中国的聚宝盆,从地形地貌特征来说他像边疆又像内地,天空上没有鸟飞过去,地上也不长什么草,风特别大。虽然这是一个茫茫戈壁,但是他却是有名的聚宝盆。除了有大量的盐之外,它还有最值钱的石油资源。所以在新中国刚开始建立的时候需要发展经济,所以就派出了大批人去那里寻找宝藏就有了荣耀之地之称。

但是后来资源被用完的时候,柴达木盆地另一个地方代替了它。其实当年柴达木盆地最早的城市不是冷湖,而是一个叫老茫崖的地方。那里被称为帐篷城,因为没有条件修房子,大家都是用帐篷来居住。所以那是一个只有帐篷的城市。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个帐篷,两万人在那里居住。所以后来人们走的时候,那里什么也没有留下,连废墟也没有。后来大家都撤走之后,那里就变成了死城。

3. 雅丹地貌,为什么会蕴藏丰富的深层地下石油

石油的形成于地貌有一定关系,但是归根到底,石油是由于远古的动植物遗体在地下形成的。

4. 何谓“雅丹地貌”

“雅丹”是“雅丹尔”的转音,意为险峻陡峭的沙丘。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风化土堆群”。在地理学上是干旱地区风蚀地域地貌的统称。干旱荒漠,岩石结构疏松,当地风力较大是形成雅丹地貌的基本因素。

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岩石呈浅红色,大漠狂风雕刻成的千奇百怪、错落有致的岩沙形态各异,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

在冷湖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林的面积占到94%以上。柴达木的雅丹,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它们广布于柴达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带,分布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诞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由于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诡秘瑟人的风声,再加上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视为魔鬼城,迷魂阵,别具一格。这里的雅丹林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风蚀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约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长宽由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其整体,有的酷似古城堡、庙宇、帝王坟、千军帐;有的类似“鲸群戏沙海”,“百万海狮朝阳”、“万龙布阵”......,千姿百态,十分壮观。从近处看来它们也是气象万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满风帆的战船即将远航;有的像雄纠纠的大公鸡,正伸脖打鸣;有的像小桥流水里的亭台楼阁,有的象骏马、骆驼、大象、狮、虎、鲸、龙、鸟等可爱的动物。一切都给人神秘莫测、奇幻万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因迷失方向而牺牲,所以这里有个地名叫“南八仙”。风蚀地貌是青海天然一大奇观。

地理位置:

位于海西州柴达木冷湖以南的南八仙、大风山、黄瓜沟、俄博梁、牛鼻子梁、开特米里克、冷湖4号至7号构造、一里坪、茶冷口、尕斯库勒湖一带。

相关资料:
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麦萨),即方台地。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围最大,约26万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卢特荒漠东南部,约2万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风蚀谷宽500米,雅丹呈垅脊状延伸,长数公里至十几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属于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风蚀谷狭窄,雅丹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集型为世界所少见。它距离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是旅游、科研的宝地。

5. 中国西北部是什么地貌

西部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山地、盆地、沙漠、戈壁地貌。

西北地区分布在黄土高原一黄河中上游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一秦岭以北,国境线以东,国境线一蒙古高原以南,西北地区国境线漫长,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7.3%。

(5)为什么雅丹地貌蕴涵石油扩展阅读:

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

西北地区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气、镍、铂、钾盐等矿产资源,着名的有克拉玛依油田、榆林煤矿等。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33.7万亿元。其中煤炭保有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中国陆上总储油量的近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21世纪的后备石油基地。天然气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储气量的58%,其中陕北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甘肃省的镍储量占到全国总镍储量的62%。铂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7%。中国钾盐储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西北地区

6. 雅丹地貌是指什么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

7. 地理问题:什么是雅丹地貌

您好!

【雅丹的由来】
雅丹,这个名词,自本世纪被作为一种地貌形态的专有名词载入各种教科书和地理读物以来,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了,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曾亲眼目睹过它。而这种地貌形态为什么叫做“雅丹”,人们却很少去探寻,以为不过与“喀斯特地貌”一样,是个舶来语。
其实,“雅丹”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乡土货”。
本世纪初,一些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中外学者,在罗布荒原中发现大面积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导的当地人询问地名,向导却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的当地称呼,便答之曰“雅尔当”,即维吾尔语中“陡峻的土丘”之意。发现者将这一称呼介绍了出去,以后再由英文翻译过来,“雅尔当”变成了“雅丹”。从此,“雅丹”成为这一类地貌的代名词。
继罗布荒原发现雅丹地貌之后,在世界干旱区许多地方,又发现了许多类似地貌,均统称为雅丹地貌。即使在中国,雅丹的最大分布区也不是在它最早的发现地罗布泊地区,而是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在新疆,雅丹的分布也比比皆是,其中有名者如克拉玛依市东北乌尔禾的魔鬼城、吉木萨尔县北沙窝的五彩湾、奇台县西南沙漠中的风城等等。
干旱荒漠环境造就了雅丹的特殊景观,而干旱荒漠环境将雅丹封闭保护于其中,使人们难以窥探其面貌,平添了雅丹的许多神秘。

【雅丹的形成】
地球的外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因与外因。地貌的内营力是地球内部结构变化在外表的反应,而外营力则类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风力。
许多年来,在地理读物和教科书中,雅丹一直被解释为一种风蚀地貌,认为雅丹的形成是风力吹蚀的结果,与另一类风蚀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风,绝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营力。
在罗布荒原的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面积广达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国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区。
在罗布洼地中有这样大面积的雅丹分布,是因为在这里具有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所谓内营力。古罗布泊时期,为这里留下大面积、深厚的湖相沉积。这种以土为主的沉积结构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细沙,同时夹有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的沙层。
大自然中的风、水,虽来势汹汹,却也欺软怕硬,风刮、水蚀,不过逐层搬运走第四纪沉积物中疏松的沙层,对坚硬的泥岩或石膏胶结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无可奈何。于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种凹凸相间的奇特外貌,即我们所称的雅丹。
雅丹有各种各样类型,形状不同,但形成过程却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风化破坏。罗布洼地,曾经是一个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积,是在地质岁月中形成的,曾经发生的反复的水进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层泥、一层沙,又一层泥、又一层沙交错成层结构。其中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一般不易遭受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住温差的作用。在罗布荒原旅行,常会听见突发的“辟拍”声,有时似鞭炮,有时似狼嚎,难怪当年行经此地的法显和尚毛骨悚然,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称此处“少禽多鬼怪”了。其实,这种“恶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达30°C~40°C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连被称为“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又何况泥岩哩!不过,泥岩不会像花岗岩那样成块状崩裂,因它的结构是层片状,崩裂也是一层层剥离脱落,形成许多水平状或垂直状的外观,使夹在泥岩层之间的沙层逐渐暴露在地表,为雅丹形成的第二阶段创造了条件。
地表风化破坏后,风、水即有了肆虐的对象。在风的吹蚀或水流冲刷下,堆积在地表的泥岩层间的疏松沙层,被逐渐搬运到了远处,原来平坦的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间,雅丹地貌的雏形即宣告诞生。
雏形的雅丹更有利于风化剥蚀作用。在沙层暴露后,风、水等外力继续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于有泥岩层的保护,相对比较稳固,只是外露的疏松沙层受到侵蚀,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至此,雅丹地貌最后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保持原来的面貌,因为包括风和水在内的外营力的作用永不会终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现常变常新。随侵蚀作用的继续,凹地会越来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则会日渐缩小,并逐渐孤立,最终必然崩塌消失。这种情况,在罗布泊东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说明雅丹地貌在这里已度过了它的最盛时期,开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国学者陈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罗布泊时,将雅丹地貌分为两种大类型,并分别予以命名:一种高不过1米,形成年代较浅的,称为“雅丹”;另一种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称为“迈赛”。实际上,这两种类型不过是雅丹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经对罗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证明形成雅丹的外营力不仅仅是风,还有水,并且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是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这样,就基本否定了原来的“雅丹是一种风蚀地貌”的结论。
以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区较远的平原,山区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无法到达,只有风力在这里施威。这一类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楼兰遗址一带。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间的洼地走向为东北—西南,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雅丹与风的关系。据调查,这里每年平均风蚀深度在2.4~4.7毫米间,按这一风蚀速度,这一片雅丹形成时间不过千年,是在楼兰废弃以后,当年这里应是一片平坦沃野。
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邻近山地的地区,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是这一类型雅丹的典型代表。罗布泊地区虽然极端干燥,年降雨量不过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却相对较多,有时一次降水可达50毫米。而且在干旱地区,降水特点是对流型阵雨,阵发性强、时间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泼,地表又无植被拦截,极易形成洪水流,对疏松的地表会产生强大的冲刷作用。在罗布泊北面的兴地沟,昔日洪水痕迹深达1.5米,可见洪水之大和冲刷力量之强。三陇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东,与当地盛行风向恰好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说明这里的雅丹傲对大风,却向水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面,还清晰留下了洪水冲刷的痕迹,与风力侵蚀形成的明显层次有根本区别。特别有趣的是,这里的雅丹都整齐排列成行,既展示了当年洪水滔滔的威势,又如一支停泊大海举火待发的巨大舰队威武雄壮。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馒头状,可以想见是水流的长期荡涤,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
由风、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则处于上述两类雅丹之间,以着名的白龙堆雅丹、龙城雅丹为典型代表。尽管这些雅丹如今从外形看,已与水蚀作用脱离了关系,但在它们的最初阶段却留下明显的流水作用的痕迹。流水的作用,首先将平坦的地表,冲刷成无数的沟谷,将疏松沙层暴露于地表,再经风的侵蚀,形成如今的外貌。风、水作用,实际上是先水后风。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与洪水沟走向一致,又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对它的影响。这一类雅丹的形成原因,早为我国北魏学者郦道元所注意,并在他所着的《水经注》中做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龙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后又经受风的吹蚀,形成如龙的形状,所以称之为“龙城”。
千姿百态的雅丹,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是吸引游人趋向罗布泊的一种特殊景观。然而,你要亲临雅丹,却极不容易。如龙城雅丹,由于当年地表经水侵蚀,沟谷遍野,成为阻挡人们前往楼兰的天然障碍。当年《汉书》就曾记载,由于白龙堆一带地形险阻,辎重车辆无法通过,为“避白龙之厄”,后来新开北道,经伊吾、车师西行,绕过白龙堆,遂使丝路由二道变为三道。即使在有宽阔平坦走廊的三陇沙雅丹地区,由于一排排雅丹的阻隔,车辆也只能迂回绕行。据观察,现代交通工具的汽车,在两个小时行程中,里程表只显示了11公里的距离,与人步行速度差不了多少,而这11公里路程,却转了186个急弯,平均下来,每两分钟要转3个弯,地形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相关资料】
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麦萨),即方台地。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围最大,约26万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卢特荒漠东南部,约2万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风蚀谷宽500米,雅丹呈垅脊状延伸,长数公里至十几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属于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风蚀谷狭窄,雅丹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集型为世界所少见。它距离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是旅游、科研的宝地。
从安西县城东北行265公里即到嘉峪关市,沿途戈壁风光独特。其中,县城东45公里处的布隆基乡,公路两侧到处是造型各异、犬牙交错的风蚀滩地,为典型的雅丹地貌奇观。雅丹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的风蚀地貌最为典型而得名。布隆吉一带由于千万年的风吹日晒,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层形成风蚀壁翕、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和风蚀洼地、残丘、城堡等各种地貌形态,风景壮观,令人无不称奇。安西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这里地处两山之间类似狭管的走廊地带,海拔仅1170米,地势低平。当空气流入后,狭管起到了加速气流运动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风。风沙长期以来危及安西居民生活和3000亩耕地。全县有6个沙漠据点,占地30多万亩。这种巨风天气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态发生巨大变化,形态各异。

【“雅丹地貌”的来历与分布】
在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言,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后泛指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及洼地的地貌组合。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常因干缩而龟裂,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这种地貌在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最为典型。

【雅丹地貌的形成机理】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地貌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
在冷湖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地貌的面积占到94%以上。柴达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它们广布于柴达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带,分布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诞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由于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诡秘瑟人的风声,再加上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视为魔鬼城,迷魂阵,别具一格。这里的雅丹林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风蚀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约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长宽由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其整体,有的酷似古城堡、庙宇、帝王坟、千军帐;有的类似“鲸群戏沙海”,“百万海狮朝阳”、“万龙布阵”......,千姿百态,十分壮观。从近处看来它们也是气象万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满风帆的战船即将远航;有的像雄赳赳的大公鸡,正伸脖打鸣;有的像小桥流水里的亭台楼阁,有的象骏马、骆驼、大象、狮、虎、鲸、龙、鸟等可爱的动物。一切都给人神秘莫测、奇幻万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因迷失方向而牺牲,所以这里有个地名叫“南八仙”。风蚀地貌是青海一大天然奇观。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99636c0efe67eed97bcbe18d.jpg

http://ke..com/view/34548.html?wtp=tt

8. 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成

雅丹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一开始在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构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沙漠河流的雅丹地貌。
冲刷使得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就开始起作用了,由于大风不断剥蚀,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旅游者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就像是到了一个颓废了的古城;纵横交错的风蚀沟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楼群,地面形成似条条龙脊,座座城堡的景状。这样的“城”称魔鬼城,古书中又称为“龙城”。在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部有魔鬼城,有的规模还不小,令人惊叹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风成的)继续遭受风的吹蚀而变成各种形状。如果岩层近于水平且硬、软岩层相间,软岩层容易被剥蚀掉,硬岩层相对突出,象屋檐那样,称石檐。如果软、硬层相间的岩层是陡倾斜的,那么就形成锯齿状的雅尔当地形。
如果组成石柱的岩石下软上硬,兼之低处的风携带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处的风携带的沙少且沙粒细小,风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结果:下部变得很细,象磨菇把,上段则成了蘑菇伞,形成蘑菇石。最后的结果,蘑菇把也被剥蚀掉了,蘑菇伞只靠着很小的一点接触面积坐落在基岩上,看上去摇摇晃晃的,称摇摆石。在球状风化的配合下,两块圆古隆冬的大石头只靠一个切点互相接触,上面的圆石似乎风都吹得动,叫风动石,如福建东山岛的花岗岩风动石。
雅丹地貌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观。
地球的外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因与外因。地貌的内营力是地球内部结构变化在外表的反应,而外营力则类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风力。
许多年来,在地理读物和教科书中,雅丹一直被解释为一种风蚀地貌,认为雅丹的形成是风力吹蚀的结果,与另一类风蚀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风,绝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营力。
在罗布荒原的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面积广达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国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区。
在罗布洼地中有这样大面积的雅丹分布,是因为在这里具有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所谓内营力。古罗布泊时期,为这里留下大面积、深厚的湖相沉积。这种以土为主的沉积结构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细沙,同时夹有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的沙层。 雅丹地貌的形成
大自然中的风、水,虽来势汹汹,却也欺软怕硬,风刮、水蚀,不过逐层搬运走第四纪沉积物中疏松的沙层,对坚硬的泥岩或石膏胶结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无可奈何。于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种凹凸相间的奇特外貌,即我们所称的雅丹。
雅丹地貌有各种各样类型,形状不同,但形成过程却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风化破坏。罗布洼地,曾经是一个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积,是在地质岁月中形成的,曾经发生的反复的水进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层泥、一层沙,又一层泥、又一层沙交错成层结构。其中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一般不易遭受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住温差的作用。在罗布荒原旅行,常会听见突发的“辟拍”声,有时似鞭炮,有时似狼嚎,难怪当年行经此地的法显和尚毛骨悚然,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称此处“少禽多鬼怪”了。其实,这种“恶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地貌在作怪。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达30°C~40°C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连被称为“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又何况泥岩哩!不过,泥岩不会像花岗岩那样成块状崩裂,因它的结构是层片状,崩裂也是一层层剥离脱落,形成许多水平状或垂直状的外观,使夹在泥岩层之间的沙层逐渐暴露在地表,为雅丹形成的第二阶段创造了条件。
地表风化破坏后,风、水即有了肆虐的对象。在风的吹蚀或水流冲刷下,堆积在地表的泥岩层间的疏松沙层,被逐渐搬运到了远处,原来平坦的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间,雅丹地貌的雏形即宣告诞生。
雏形的雅丹地貌更有利于风化剥蚀作用。在沙层暴露后,风、水等外力继续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于有泥岩层的保护,相对比较稳固,只是外露的疏松沙层受到侵蚀,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至此,雅丹地貌最后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保持原来的面貌,因为包括风和水在内的外营力的作用永不会终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现常变常新。随侵蚀作用的继续,凹地会越来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则会日渐缩小,并逐渐孤立,最终必然崩塌消失。这种情况,在罗布泊东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说明雅丹地貌在这里已度过了它的最盛时期,开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国学者陈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罗布泊时,将雅丹地貌分为两种大类型,并分别予以命名:一种高不过1米,形成年代较浅的,称为“雅丹”;另一种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称为“迈赛”。实际上,这两种类型不过是雅丹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地貌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
在冷湖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地貌的面积占到94%以上。柴达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它们广布于柴达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带,分布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诞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由于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诡秘瑟人的风声,再加上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视为魔鬼城,迷魂阵,别具一格。这里的雅丹林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风蚀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约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长宽由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其整体,有的酷似古城堡、庙宇、帝王坟、千军帐;有的类似“鲸群戏沙海”,“百万海狮朝阳”、“万龙布阵”......,千姿百态,十分壮观。从近处看来它们也是气象万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满风帆的战船即将远航;有的像雄赳赳的大公鸡,正伸脖打鸣;有的像小桥流水里的亭台楼阁,有的象骏马、骆驼、大象、狮、虎、鲸、龙、鸟等可爱的动物。一切都给人神秘莫测、奇幻万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因迷失方向而牺牲,所以这里有个地名叫“南八仙”。风蚀地貌是青海一大天然奇观。

9. 我想问的是三个地貌的成因,特点及分布.

【雅丹的形成】

地球的外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因与外因。地貌的内营力是地球内部结构变化在外表的反应,而外营力则类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风力。

许多年来,在地理读物和教科书中,雅丹一直被解释为一种风蚀地貌,认为雅丹的形成是风力吹蚀的结果,与另一类风蚀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风,绝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营力。

在罗布荒原的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面积广达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国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区。

在罗布洼地中有这样大面积的雅丹分布,是因为在这里具有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所谓内营力。古罗布泊时期,为这里留下大面积、深厚的湖相沉积。这种以土为主的沉积结构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细沙,同时夹有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的沙层。

大自然中的风、水,虽来势汹汹,却也欺软怕硬,风刮、水蚀,不过逐层搬运走第四纪沉积物中疏松的沙层,对坚硬的泥岩或石膏胶结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无可奈何。于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种凹凸相间的奇特外貌,即我们所称的雅丹。

雅丹有各种各样类型,形状不同,但形成过程却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风化破坏。罗布洼地,曾经是一个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积,是在地质岁月中形成的,曾经发生的反复的水进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层泥、一层沙,又一层泥、又一层沙交错成层结构。其中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一般不易遭受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住温差的作用。在罗布荒原旅行,常会听见突发的“辟拍”声,有时似鞭炮,有时似狼嚎,难怪当年行经此地的法显和尚毛骨耸然,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称此处“少禽多鬼怪”了。其实,这种“恶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达30°C~40°C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连被称为“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又何况泥岩哩!不过,泥岩不会像花岗岩那样成块状崩裂,因它的结构是层片状,崩裂也是一层层剥离脱落,形成许多水平状或垂直状的外观,使夹在泥岩层之间的沙层逐渐暴露在地表,为雅丹形成的第二阶段创造了条件。

地表风化破坏后,风、水即有了肆虐的对象。在风的吹蚀或水流冲刷下,堆积在地表的泥岩层间的疏松沙层,被逐渐搬运到了远处,原来平坦的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间,雅丹地貌的雏形即宣告诞生。

雏形的雅丹更有利于风化剥蚀作用。在沙层暴露后,风、水等外力继续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于有泥岩层的保护,相对比较稳固,只是外露的疏松沙层受到侵蚀,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至此,雅丹地貌最后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保持原来的面貌,因为包括风和水在内的外营力的作用永不会终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现常变常新。随侵蚀作用的继续,凹地会越来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则会日渐缩小,并逐渐孤立,最终必然崩塌消失。这种情况,在罗布泊东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说明雅丹地貌在这里已度过了它的最盛时期,开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国学者陈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罗布泊时,将雅丹地貌分为两种大类型,并分别予以命名:一种高不过1米,形成年代较浅的,称为“雅丹”;另一种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称为“迈赛”。实际上,这两种类型不过是雅丹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经对罗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证明形成雅丹的外营力不仅仅是风,还有水,并且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是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这样,就基本否定了原来的“雅丹是一种风蚀地貌”的结论。

以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区较远的平原,山区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无法到达,只有风力在这里施威。这一类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楼兰遗址一带。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间的洼地走向为东北—西南,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雅丹与风的关系。据调查,这里每年平均风蚀深度在2.4~4.7毫米间,按这一风蚀速度,这一片雅丹形成时间不过千年,是在楼兰废弃以后,当年这里应是一片平坦沃野。

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邻近山地的地区,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是这一类型雅丹的典型代表。罗布泊地区虽然极端干燥,年降雨量不过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却相对较多,有时一次降水可达50毫米。而且在干旱地区,降水特点是对流型阵雨,阵发性强、时间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泼,地表又无植被拦截,极易形成洪水流,对疏松的地表会产生强大的冲刷作用。在罗布泊北面的兴地沟,昔日洪水痕迹深达1.5米,可见洪水之大和冲刷力量之强。三陇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东,与当地盛行风向恰好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说明这里的雅丹傲对大风,却向水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面,还清晰留下了洪水冲刷的痕迹,与风力侵蚀形成的明显层次有根本区别。特别有趣的是,这里的雅丹都整齐排列成行,既展示了当年洪水滔滔的威势,又如一支停泊大海举火待发的巨大舰队威武雄壮。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馒头状,可以想见是水流的长期荡涤,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

由风、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则处于上述两类雅丹之间,以着名的白龙堆雅丹、龙城雅丹为典型代表。尽管这些雅丹如今从外形看,已与水蚀作用脱离了关系,但在它们的最初阶段却留下明显的流水作用的痕迹。流水的作用,首先将平坦的地表,冲刷成无数的沟谷,将疏松沙层暴露于地表,再经风的侵蚀,形成如今的外貌。风、水作用,实际上是先水后风。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与洪水沟走向一致,又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对它的影响。这一类雅丹的形成原因,早为我国北魏学者郦道元所注意,并在他所着的《水经注》中做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龙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后又经受风的吹蚀,形成如龙的形状,所以称之为“龙城”。

千姿百态的雅丹,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是吸引游人趋向罗布泊的一种特殊景观。然而,你要亲临雅丹,却极不容易。如龙城雅丹,由于当年地表经水侵蚀,沟谷遍野,成为阻挡人们前往楼兰的天然障碍。当年《汉书》就曾记载,由于白龙堆一带地形险阻,辎重车辆无法通过,为“避白龙之厄”,后来新开北道,经伊吾、车师西行,绕过白龙堆,遂使丝路由二道变为三道。即使在有宽阔平坦走廊的三陇沙雅丹地区,由于一排排雅丹的阻隔,车辆也只能迂回绕行。据观察,现代交通工具的汽车,在两个小时行程中,里程表只显示了11公里的距离,与人步行速度差不了多少,而这11公里路程,却转了186个急弯,平均下来,每两分钟要转3个弯,地形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